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樊和平領銜的該校倫理學團隊,以及江蘇省二十多位著名學者共同完成的《中國倫理道德報告》、《中國大眾意識形態報告》,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兩部報告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重大招標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兩大課題研究為依託,集中呈現了歷時五年,在對江蘇、廣東、廣西、新疆四省(區),政府公務員、企業家與企業員工、青少年等六大群體「萬人大調查」基礎上,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包括了十三份倫理道德狀況報告和二十三份大眾意識形態狀況報告,以及十六個倫理道德狀況資料庫,二十六個大眾意識形態狀況資料庫,共兩百多萬字。
兩部報告反應了我國當前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總體狀況與發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並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
一、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的元素、結構和形態
1、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發展的總體鏡像——二元對峙,十字路口
調查發現,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正在多元中逐漸向二元聚集,在許多重大問題的認知與判斷,如德性與公正、義與利、善惡與禍福、經濟發展與幸福感的關係等方面,已經不是多元,而是二元,一種「二元體質」已經開始呈現,標誌著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發展的敏感期和關鍵期。
二元體質既是一種高度的共識,也是一種截然對峙,這是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走到十字路口的重要徵兆,在這個關鍵而敏感的時期,意識形態的能動引領,卓越成效的倫理道德幹預,將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2、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結構、元素與體質——梯形結構,不穩定性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大體由四要素構成,是以「市場經濟道德」為下底、以「西方道德影響」為上底、以「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和「中國傳統道德」為兩邊、近似地具有某種等腰性質的特殊的四邊形,即近似梯形。
這一信息以數據客觀描述出現代中國倫理道德的構成要素、各要素的影響力權重,以及諸要素構成的中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形態與體態。它說明,
1)當前中國的倫理道德已經從傳統形態轉型為市場經濟道德,但仍然處於經濟必然性階段。這種狀態符合「經濟決定性」的基本規律,但從道德辯證法的觀點、以及市場經濟內在倫理局限性分析,它還不是合理狀態,更未達到「理想類型」;
2)四邊形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不穩定性,因而倫理關係與道德生活呈現多樣多變的特點;
3)在四元素中,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道德的力量大抵相當,西方道德的影響遠沒有人們直觀中估計的那麼強勢。
3、思想文化領域的總體格局——
在思想文化領域,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派、國粹派、西化派並存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只是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馬克思主義是主流,國粹派和西化派是潛流或暗流並不斷改變形態,但依然具有重要影響。如何在對話互動中建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重大課題與難題。
二、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的「中國問題」
1、社會問題診斷:官員腐敗,分配不公
當前我國最大社會問題是什麼?——
六大群體形成高度共識:官員腐敗,分配不公。
2、倫理道德的「中國問題」:倫理—道德悖論
1)對倫理道德情勢的評估:道德上基本滿意,倫理上不滿意。
當前我國的倫理道德狀況到底如何?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裡?調查的結果與日常感覺非常不同。大多數人對目前的道德狀況表示基本滿意甚至滿意,理由是「雖不盡如人意,但正變得越來越好」,但對作為道德後果的倫理關係或人際關係,幾乎同樣的大多數表示不滿意。道德上滿意,倫理上不滿意,形成強烈的倫理—道德悖論。
座談、訪談和分析表明,道德上的肯定很大程度上是對道德自由的滿意,但對作為個體道德自由後果的倫理關係或人際關係卻高度不滿意,表現為道德自由與倫理認同之間的緊張與矛盾。
2)倫理—道德悖論的「中國問題」的另一表現,是倫理與道德發展的不平衡。
當前中國社會最重視的五種倫理關係是什麼?調查發現,「新五倫」之中,高居前三位的都是家庭倫理關係。與傳統「五倫」相比,夫婦關係的倫理地位上升,唯一改變的元素是君臣關係或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被置換為同事或同學的社會關係。
與此相對應,當前中國社會最重視的五種德性是什麼?與傳統「五常」相比,「新五常」除第一、二兩個德目在基本內容方面與「仁」和「信」可以相通相接外,其餘三個德目都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社會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特徵;而且,即便是「愛」與「誠信」兩個德目,其文化內涵和及其在德性體系中的地位也已發生重大變化。
研究結論是:當前我國社會在倫理上仍守望傳統,蛻變率只有20%;但道德上已經基本解構了傳統而走向現代,蛻變率超過60%。倫理與道德的變化趨勢呈現反向運動。
3、思想文化領域最突出的「中國問題」:由信任危機而導致的思想領域的缺場
1)道德上最不信任的群體——
「你對哪些人的倫理道德狀況最不滿意?」調查結果令人深思。
政府官員高居榜首,演藝人員和企業家次之。在政治、文化、經濟上掌握話語權力的群體,恰恰是倫理道德上被認為最不滿意的群體!這種反差和異化的嚴重後果,是政治、文化、經濟三大領域道德信用的喪失。道德信用的喪失,進一步動搖和消解社會對於倫理存在的文化信心和文化信念。
2)影響力群體與話語權主體——
在這種情勢下,「你的思想行為受什麼人影響最大?」幾個地區的共同結果是:知識精英高居榜首,黨政官員排列第二,但二者至少相差十多個百分點。
然而,另一個信息是:知識精英不僅「不了解現實」,而且缺乏充當思想領袖的意識和抱負。於是,難以避免的結果是:思想領袖缺場。
調查題:「對你思想行為影響最大的群體是什麼?」(有效問卷1166份)
3)意識形態的信任危機——
與此相對應,便出現意識形態的信任危機。「當中央宣傳與國外思潮發生矛盾時,你相信誰正確?」64%的企業群體、61%的公務員、44%的農民,選擇「相信國外正確」,情勢十分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