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幾種錯誤思潮

2021-01-15 求是網

    [摘要]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幾種錯誤思潮,主要包括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論」。這幾種錯誤思潮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定的衝擊和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清這幾種錯誤思潮的存在形式、社會影響及其內在邏輯,揭露其通過意識形態滲透來達到和平演變的政治目的的本質。

    [關鍵詞]個人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 普世價值論 和平演變

    在改革開放已經走過近40個年頭,並取得輝煌成就的今天,我們有理由做到文化自信、意識形態自信。但是,一些非社會主義、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暗流湧動,甚至開始由暗處走向明處,公開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衝擊和挑戰。其中,危害巨大、影響深遠的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與集體主義相對立的個人主義,二是與愛國主義相對立的歷史虛無主義,三是企圖直接替代社會主義的所謂「普世價值論」。

    一、個人主義

    社會主義價值觀強調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相統一,承認個人自我價值的同時強調只有在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人的自我價值。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集體主義和合作共享精神應該成為主流價值觀。

    在資本主義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是只講個人價值而不講社會價值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基於西方自利性經濟倫理,認為人所有的行為都是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後通過市場平衡調節,實現整個社會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價值觀在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突出地表現為排他性的自由競爭。這種自由競爭,一方面,充分調動了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貧富兩極分化、環境破壞、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社會矛盾尖銳甚至導致社會動蕩等。迫於危機和工人階級運動的壓力,資產階級先後嘗試過福利國家政策等緩和矛盾,但是因其個人主義價值觀根深蒂固,強調個人權利、個人責任、個人表現仍然是資產階級文化的基調和底色。時至今日,在資本主義世界,各種社會分隔日益嚴重,地區分離主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也呈上升勢頭,這是新自由主義政策帶來的惡果,也是個人主義價值觀在國家政策層面的新表現。

    在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個人主義價值觀就有所滋長、蔓延,甚至已經滲透到社會的一些層面和生產生活的一些環節。就歷史因素而言,這種個人主義資產階級文化與封建階級文化具有天然的親緣關係,它們同屬剝削文化,都立足一個「私」字。在有著漫長封建文化傳統的中國社會,這種立足於「私」的個人主義非常容易找到滋生土壤。就現實原因而言,主要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個人主義也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滋生起來並開始滲透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在生產領域,主要表現為物質主義,即認為物質財富生產得越多越好,生產得越快越好;物質財富擁有得越多,就越有尊嚴和權力。在企業(尤其私營企業)那裡,主要表現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可以不管職工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也可以忽視環境代價;在地方政府官員那裡,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至上、經濟掛帥、GDP崇拜,經濟增長成為最大的政治。當經濟本身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時候,就有了實用主義、本位主義,只顧眼前,不惜犧牲將來;只顧個人、本地區,而不管他人、其他地區和子孫後代;把工作效率、工作成績簡單地理解為經濟指標數量上的增長,並將這種「成績」視為自身升遷的資本和前提,而將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等要素置於次要位置甚至全然忽視。這是有悖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在生活領域,則主要表現為消費主義以及由此衍生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發財的機會多了,個人價值實現的機會也多了。但是,一些人越來越將個人價值的實現程度與物質財富的多寡、消費的高低、權力的大小掛起鉤來。為了追逐財富和金錢,有些人不惜權錢交易、造假販假、違法亂紀。甚至還有些人不惜出賣人格和肉體。這種個人主義甚至已經滲透到黨的肌體內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準則》在講到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時,就明確提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兩大歪風,對此我們必須抵制。

    但不管是生產環節的物質主義還是生活領域的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種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對物質財富的追逐和虛假的滿足上,一味地追求物質解放,而忽略精神解放的個人主義,對於我們的社會影響深遠、危害嚴重。一方面,它直接侵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消解人們對集體主義、團結合作和公平正義的信仰。另一方面,它還會自覺不自覺地將物質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文化先進落後、文明高低優劣的尺度,進而把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作為追求目標。這樣,就很容易產生「文化自卑感」,導致歷史虛無主義,也很容易將追求財富、金錢、消費和享樂完全當成一種個人表達、個人權利和自我價值實現,落入西方宣揚的「普世價值」的窠臼。

    當前,有些人之所以別有用心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讀成「國家資本主義」、「權威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甚至乾脆就將之稱為「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某種程度上都是與個人主義在我國泛濫及其所帶來的問題分不開的,這是極其危險的社會政治信號!

    二、歷史虛無主義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開始在社會主義國家流行,並逐漸轉變成一種專門拿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歷史作文章,專門為策動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動亂製造輿論,專門用來同社會主義制度打心理戰的政治思潮。

    近年來,這種思潮在我國沉渣泛起且有進一步蔓延之勢,其形式與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告別革命」為核心,誇大問題,竭盡「貶損與否定」之能事。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視野裡,全然不見中國近代以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改革所構築的恢宏歷史及其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反而緊盯其間的一些錯誤、失誤和問題不放,並肆意誇大。他們片面強調「五四運動」後傳統文化的斷裂,認為是它打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自然進程,以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合理性;他們抓住「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主義探索中出現的失誤不放,認為社會主義改造搞得過早、過急,以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合理性;他們刻意渲染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社會道德敗壞等負面現象,認為改革開放就是資本主義復闢,以否定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理性。這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無非就是通過誇大我國在革命和建設中的問題,通過虛無成就和貢獻,進而「貶損和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鬥爭史,醜化和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史」,最終「告別革命」。

    二是以「惡搞」、「戲說」歷史為手段,放大細節,大做「翻案文章」。歷史虛無主義習慣於以歷史人物回憶錄、解密檔案等所謂的「最新資料」為基礎,從細枝末節入手,對重要歷史人物進行重新評價甚至戲說。一方面,他們對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湧現的英雄模範人物、甚至馬恩等社會主義經典作家的工作經歷和生活細節進行深挖與戲說,對他們在人民群眾中已經形成的光輝形象進行抹黑和醜化。把馬克思說成是一個依靠他人接濟且生活作風有問題的人,把列寧、孫中山說成是受帝國主義國家資助回國發動政變的「間諜」,把史達林說成是「暴君」,把毛澤東、鄧小平說成是中國的專制「皇帝」,甚至把狼牙山五壯士、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等英雄人物也說成是包裝起來的虛假形象。另一方面,他們對中國歷史上已經定案的歷史罪人進行美化和洗白。把李鴻章說成一代名相,把蔣介石、汪精衛說成一代偉人,甚至黃世仁、周扒皮、南霸天、劉文彩等在他們眼裡也成了大善人。這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無非就是通過碎片化的資料和戲說手段,在醜化英雄人物的同時,美化中國近代以來反動統治階級和反動歷史人物,大做「翻案文章」,以「顛覆我們黨對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問題的科學結論」。

    三是以「科學研究」為旗號,簡單對比,尋找所謂歷史「原罪」。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看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們擅長於以西方現代社會科學所慣用的實證方法,通過各種數據和所謂現實來反思歷史、闡釋歷史、裁剪歷史。他們以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一些橄欖型的福利國家,資本主義世界不僅沒有滅亡反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度過了很長一段穩定增長的時期,來證明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他們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的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進行經濟發展水平的對比,以證明社會主義並不比資本主義優越。他們甚至直接以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旗易幟和仍然高舉社會主義旗幟但也像其他轉型國家一樣進行了市場化改革,來說明社會主義已經失敗了,認為社會主義使人類誤入了歧途,現在的轉型、改革才使這些國家重新走上人類文明的正途。他們以當前中國共產黨黨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的佔比同建黨之初乃至革命戰爭時期的這兩大階級的佔比進行對比,來說明中國共產黨已經異化了,以當前社會中出現的貧富分化和腐敗現象,來說明中國共產黨已經背離了自己的宗旨,等等。這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無非就是從現實的某種需要出發,用所謂的「科學」進行自我包裝,用現實比附歷史,用個別事件的表象充當歷史的本質,把一切曲折和問題都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原罪」,以達到抹黑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取得的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歷史成就和抹黑社會主義本身的目的。

    三、「普世價值論」

    當前,我們面臨的最大意識形態挑戰莫過於來自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論」。冷戰結束後的20多年來,西方大國把他們所推崇的那套價值觀念包裝成「普世價值」,把他們所演繹的自由、民主、人權等美化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尺,並以其劃線,推行「價值觀外交」,把所有不符合他們那一套價值觀念的國家視為「異類」,甚至貼上「邪惡國家」、「失敗國家」的標籤,把所有符合其價值觀標準的國家視為「自由世界」、「民主同盟」。

    正是憑藉所謂的「普世價值」,西方世界掌握了國際規則和話語的設定權,肆意批判他國,幹涉他國內政。現在,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垮臺了,中國自然成為他們企圖「演變」的重點對象。為此,美國藉助「價值觀外交」在亞太地區建立並鞏固其所謂的民主同盟,甚至軍事同盟,常常以自由、人權、市場經濟國家等為由向中國發難,期望以壓促變,將中國納入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框架之中。

    「普世價值論」在本質上只是一種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經濟侵略甚至軍事侵略進行掩飾、服務和辯護的意識形態。某些西方勢力之所以大肆鼓吹「普世價值」,就是為了強制推行資本主義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普世價值」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及其體制的代名詞。對此,西方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亨廷頓也坦言,所謂的「普世價值」「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

    目前,「普世價值」雖然受到批駁和抵制,但還是頻繁地出現在各類論壇、講壇和媒體上,甚至已轉化成為國內一些政治和學術界代表人物的思維定勢。他們習慣於把中國所有發展中的問題都簡單化地歸咎於社會主義制度,把所有建設和改革中的失誤都歸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制」,鼓吹中國只有接受「普世價值」才有前途。他們認為,在經濟上,只有學習西方實行私有制基礎上的自由市場經濟才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在政治上,只有學習西方實行三權分立、多黨競爭的制度才能解決當前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在文化上,只有學習西方實行新聞自由和指導思想多元化才能解放思想激發社會的創新活力。當前社會上甚至還有一些人用所謂的「普世價值」故意放大和歪曲我國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把一些非政治事件政治化,把某些地方發生的具體問題說成是「壓制民主」、「限制自由」、「剝奪人權」,挑起群體性事件,發酵和激化社會矛盾。

    歷史上,「沒有哪個發達國家當年是秉承新自由主義實現經濟崛起的」,也沒有哪個發達國家的民主制度是一天兩天就建立完善起來的。現在,也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是通過新自由主義發展道路而順利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更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因照搬西式民主而實現國家富強的。相反,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及其制度模式的國家和地區所帶來的不是繁榮富強,而是政治紛爭不斷、政局動蕩不已、國家軟弱渙散。蘇聯東歐、拉美、北非、西亞等地區無一例外。

    歷史上,中國為了找到一條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君主立憲制、復闢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不行。最後,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今天,如果我們不明真相地接受國內外敵對勢力所鼓吹的「普世價值」,按照西方制度模式進行自我改造,其結果「只能導致中國崛起計劃和社會復興的自我毀滅」。

    四、其間共性及內在邏輯

    總的來看,以上錯誤思潮具有共同的哲學基礎、國內外環境,運用相似的技術手段,相互支撐、配合,以達到一致的政治目的。

    共同的哲學基礎。無論是個人主義還是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論」,其哲學基礎都是唯心主義。他們用概念化的形上學的抽象方法來看待人的本質,將「利己」視為人的「天性」,將體現這種「天性」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理念以及保障其實現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抽象為「普世價值」和「普世原則」,然後從這些抽象的概念、原則出發去研究歷史,去評判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就是他們的思維方法和理論邏輯。

    共同的國際環境。這三種錯誤思潮都源於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目前,西方將意識形態滲透的對象全面轉向中國,尤其是在經濟上打壓、政治上馴服、軍事上圍堵、金融上控制中國均告無效的情況下,意識形態滲透、精神殖民便成了主要手段。它們通過經濟外交、文化外交、價值觀外交等形式,向中國大肆輸出其主導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以「個人主義」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基礎,以「歷史虛無主義」重新定位進而虛無我們的歷史,以「普世價值」瓦解我們的社會主義信仰和信心。

    共同的國內基礎。從歷史因素看,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強權的持續壓力和先發優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技不如人,並逐漸將這種軍事科技的落後歸結為制度和文化的不如人。於是,自我矮化,甘當小學生,「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成為一種民族心理和思維習慣,即使是在今天我們已經在很多方面尤其是物質技術方面趕上甚至超過「老師」的背景下,這種思維慣性還在。當然,更為重要的因素還是來自現實,來自改革開放後的國內現實。一方面市場化改革後,逐利性的市場經濟本身就為個人主義這種觀念上層建築提供了經濟基礎;另一方面伴隨市場化改革出現的非法私營企業主和黨內腐敗分子,他們主動迎合個人主義價值觀來為自己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提供理念支撐,更希望通過歷史虛無主義和所謂的「普世價值」來否定黨的領導和改變社會主義制度,進而用資本主義取而代之,以便讓自己的收入和行為合法化。同時,這兩類人的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部分人尤其是一部分年輕人,成為後者模仿的對象和追求的目標,而這兩類人及其影響下的一部分人的腐化行為又讓另一部分人對現實產生嚴重不滿,懷疑社會,進而誤以為只有西方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才能救中國。這就構成了當下西方錯誤思潮之所以在國內傳播蔓延的社會基礎。

    共同的技術條件。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使得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手段也發生了變化。網絡媒體以信息生產傳播主體的隱蔽性和互動性,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信息傳播內容的海量性和龐雜性,信息傳播時間上的即時性和空間上的去邊界化等特點和優勢日益取代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的主導地位,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工具,也成為國內外敵對勢力進行橫向聯合、互相配合對國人進行洗腦的重要平臺。

    共同的政治目的。個人主義通過宣揚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消解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觀基礎;歷史虛無主義通過所謂的「還原歷史真相」,重新定位、抹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歷史;「普世價值觀」通過把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和基本制度包裝成「世界原則」和「國際標準」,以期用西方模式替代中國道路。這就是三者之間的基本邏輯。如果說當今社會上存在的個人主義及其衍生的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等是間接瓦解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思潮,那麼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觀則可以說是旨在直接否定並取代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思潮。不管怎麼說,其目的是一致的:它們都是西方作為意識形態的攻擊武器,都是在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外敵對勢力相互配合對我國「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實施「和平演變」的圖謀,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外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安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很不太平,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突出,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問題。
  • 將意識形態領域鬥爭 進行到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定了主心骨,把準了定盤星。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歷史的結論、現實的必然。
  • 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
    標題注釋:本文為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多樣化社會思潮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CET-12-0533)的研究成果。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社會思潮往往成為社會生活的晴雨表,社會變遷的風向標。
  •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兩部報告反應了我國當前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總體狀況與發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並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    一、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的元素、結構和形態1、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發展的總體鏡像——二元對峙,十字路口調查發現,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正在多元中逐漸向二元聚集,在許多重大問題的認知與判斷,如德性與公正、義與利、善惡與禍福、經濟發展與幸福感的關係等方面,已經不是多元,而是二元,一種「二元體質」已經開始呈現
  • 積極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作者:中央黨校副教育長 韓慶祥  當今整個中國社會領域中的意識形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去年,中央召開了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意識形態問題作出了全面深入的精闢論述。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強有力領導下,意識形態工作更加奮發有為,意識形態工作基礎逐步鞏固。但同時在意識形態領域也有值得關注的苗頭傾向,既有對中央意識形態工作要求的模糊認識,也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又有意識形態載體問題的凸顯,還有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與圍攻。總之,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思想分化傾向。
  • 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 奪取意識形態鬥爭新勝利
    把黨性和人民性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搞碎片化,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 5 意識形態的特性決定了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真正的社會革命中最重要就是意識形態革命湖南日報:我感覺,意識形態之爭、主義之爭從來就是客觀的存在。為什麼當今世界存在意識形態鬥爭呢?
  • 2012中外十大思潮:民族主義列首位
    三、2012思潮特點分析2012年,中外思潮變化呈現以下特徵:(一)整體思潮動態表現為在穩定中呈現新變化。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深層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的狀況,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相對持久。
  •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霸權國家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研究表明,當前一些西方國家在我國周邊不斷挑起事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刺激貨幣流向霸權主義國家。爭奪市場。即為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而展開爭奪。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發展經濟必須擁有廣闊市場,西方發達國家圍繞我國市場展開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意識形態鬥爭。強權政治和霸權國家試圖對我國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 2012中外十大思潮推選結果出爐
    回首2012年,各類熱點事件紛繁複雜,其發生、發展、演變的背後往往是不同的社會思潮在發生作用。尤其是十八大前後,各類思潮暗流湧動、激烈交鋒。人民論壇雜誌社在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推選年度最值得關注的重大思潮的基礎上,繼續調查評選2012年度最值得關注的中外重大思潮。
  • 意識形態建設乃國家發展之「魂」
    主流意識形態之外,被貼上各式標籤的思潮相當活躍,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構成了多重挑戰 克思早就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於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 旗幟鮮明...
    反映出面對突發重大公共事件,社會輿論的分化、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尖銳和複雜。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意識形態工作是「兩個準備」的題中應有之義。(三)從信息化發展及其趨勢來看,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應用加速發展,有害信息滲透風險加劇,意識形態安全面臨極大挑戰。
  • 張志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
    這種創新「需要在順應時代客觀要求、解答時代問題中發展和創新;需要把承繼歷史、接續『老祖宗』與批判性地『兼收並蓄』當代文明和學術成果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實行科學變革和創新發展;需要引領社會思潮和批判、鬥爭錯誤思潮淬鍊和深化理論;同時還需要在深刻全面地總結歷史經驗和失誤教訓中發展深化理論」㉓。
  • 從四個維度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
    原標題:從四個維度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 當前,隨著網絡信息科技的日新月異,意識形態工作呈現出從傳統領域向網絡領域延伸的特點,而網絡意識形態在國際、國家、社會、個人不同場域中所面臨的挑戰及實現的目標指向各異。因此,對網絡意識形態不同場域基本定位的正確認識,既是當前我國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現實回應,也是有效應對網際網路風險、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前提。
  • 堅決抵制意識形態領域打「擦邊球」現象
    原標題:堅決抵制意識形態領域打「擦邊球」現象●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吐爾地·阿西木近年來,「三股勢力」和「兩面人」在出版物、報刊、網絡、社科文藝類作品方面打「擦邊球」現象頻繁出現,明裡暗裡傳播分裂思想和反動言論,挑撥民族關係,擾亂人們的思想,破壞社會穩定。他們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含沙射影。
  •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捲土重來?
    哈耶克在《科學的反革命》中的回答振聾發聵,「自從科學方法論統治人文社科領域後,致命的自負者不斷沉迷於抽象的概念認識錯誤的思潮相對容易根除錯誤的方法論卻異常困難。究本溯源,我們只不過在認知上摒棄了「納粹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錯誤思潮,卻對這些思潮的真正推手——唯科學主義的方法論,依然趨之若鶩。
  • 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有效傳播的路徑分析
    【關鍵詞】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 作為我國的主導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有效傳播,對於全體社會成員養成與之相適應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價值觀,築牢整個社會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網絡時代,網際網路已成為社會思潮的集散地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前沿陣地。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
    「幾乎沒有一個社會研究領域像意識形態理論那樣激動人心、意義重大,同時也幾乎沒有一個社會研究領域像意識形態理論所標識的那個領域那樣充滿爭議和論爭。在一定程度上說,意識形態研究的爭議特點是『意識形態』這個術語的歷史產物。」[⑦]意識形態既具有歷史的依賴性,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作為一種文化觀念的「意識形態」,社會生活中人們對它的認識、理解或看法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所不同的。
  • 正確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辯證法」
    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講話,首要任務是研究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特點和規律,自覺按辯證法辦事,統籌好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若干重大關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堅持意識形態工作和中心工作相統一。「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 意識形態鬥爭並非「中國特色」
    蘇東劇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意識形態領域。  卡拉-穆爾扎在《論意識操縱》一書中詳實而又細緻的刻畫了蘇聯共產黨放棄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所導致的惡果,對美國早有預謀的文化入侵大加鞭笞:「在改革的時代裡,有許多非常漂亮,但又模糊不清的形象進入了蘇聯人的意識中,如民主、公民社會、法制國家等等。那些發誓忠誠於這些美好的偶像的政治家們,誰也沒有闡述出概念的實質。
  • 新形勢下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必須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提出切實有效的新對策,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守好意識形態的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P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