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有其重要的理論背景。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馬克思關於「社會有機體」的理論
 

  馬克思從人的勞動實踐出發,解剖了社會結構,認為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由多種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活的有機體。他從人類發展的角度分析和諧社會模式和社會有機過程,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奧秘。

  馬克思最早論及「社會有機體」是在1842年,他說:「……在有生命的有機體中,各種元素作為元素本身的任何痕跡全都消失。在這裡,差別已經不在於各種元素的彼此分離的存在,而在於受同一生命推動的不同職能的活生生的運動。所以,這些職能的差別本身不是現成地發生在該生命之前,而是相反,不斷地從生命本身發生,同樣不斷地在生命中消失和失去作用。」馬克思著重強調了有機體不同於無機體的本質特徵,認為「國家生活的有機體」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聯繫、共同作用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是相互聯繫的環節,它們呈現為運動的狀態,是統一體中的差別。

  1847年,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是由「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構成的,是「一切關係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有機體』」。1867年,馬克思再次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這種有機體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於: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於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有機體制在歷史上就是這樣向總體發展的。它變成這種總體是它的過程即它的發展的一個要素。」這裡包含幾層意思:第一,社會是一個有機總體,它的一切要素同時存在又相互依存;第二,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於這個總體,總體還缺乏的器官必須從社會中創造出來;第三,社會要素相互作用,在社會要素運動發展中形成總體,即完整的有機運動系統。

  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孔德、斯賓塞等人的不同,不是將「社會有機體」簡單類比為生物有機體,而是把「社會有機體」作為一種「社會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一種運動系統。這種「社會有機體」是立足於社會經濟形態、社會形態基礎之上的,總括社會生活一切關係有機運動的範疇,它既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又包括生產力,同時還包括其他社會要素,主要是人和人群共同體,也包括語言、教育等社會現象。

  在「社會有機體」理論中,人是「社會有機體」的「細胞」,人群共同體好比「社會有機體」的「器官」或「組織」。生產方式決定並制約著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好比「社會有機體」的「骨骼」,支撐著社會機體,決定著它的存在和發展。全部「社會有機體」的「血肉」,包括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等等複雜的社會關係,都是在物質生產方式的「骨骼」基礎上樹立和「生長」起來的。人是生活於一定的社會條件之中的,要依賴於社會形成的各種因素,不同的需要、利益、目標以及不同的認識、實踐手段使人們形成具有不同的要素和結構、目的和功能的社會系統。

  同時,社會的存在以人的存在為起點和標誌,通過語言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通過教育實現人的世代的社會「遺傳」。「社會有機體」能夠不斷發育成長的內在機制就在於滿足人的需要以及整個社會的需要。社會成為有機體,就在於它具有自我整合、自我擴展、自我更新、自我再生、自主調節的能力。「社會有機體」必須與周圍自然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實現自身的新陳代謝。勞動就是社會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通過社會交往,「社會有機體」的各個要素、各個成員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和流動。

  總體來看,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全面分析社會結構、動態展開各種社會關係運動並凝聚於人類自身發展之中的社會發展理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理論基礎。
 

  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想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社會有機體」之「有機」,就在於它是一個和諧的機體。一定程度的和諧是「社會有機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包括內部和諧與外部和諧。「社會有機體」內部關係的和諧體現在整體和諧、結構和諧與功能和諧等。外部和諧既包括它與其他「社會有機體」之間的協調關係,也包括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協調關係。

  因而,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形成和諧的社會結構,這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方面。

  第一,社會結構合理。社會結構是社會的框架。社會結構合理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所謂「合理」,是說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統之間有一個比較勻稱、比較均衡、比較穩定的關係。從宏觀結構來看,就是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要形成和諧的關係。從微觀方面來看,包括人口結構、階級結構、民族結構、職業結構、地區結構、家庭結構等。社會結構不合理,必然會把社會距離和社會矛盾拉大,與此相應社會張力也大。社會張力一大,社會衝突一觸即發;反之,社會結構合理,社會距離適當,社會矛盾也會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社會管理、社會整合、社會控制的難度比較小,成本比較低,和諧社會容易形成。

  第二,人們行為規範。社會的規矩是社會行為的準則。大家都按規矩辦事,社會就會井然有序。規範的內容很廣泛,風俗、道德、法律、紀律、宗教都屬於社會規範。社會規範分成文與不成文兩大類:法令、條例、規章、紀律以及一部分道德為成文的;風俗習慣以及一部分道德為不成文的。成文的、強制性的規範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強制性的,靠褒貶來規範的,能內化到心靈深處,更具有長效的功能。宗教也具有約束作用,有助於增強人的自控性。社會規範是社會控制的防火牆,是社會發展的支撐點。

  第三,管理有序有效。按照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點進行社會管理,使管理有序和有效。要發展社會管理的硬體,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比例,制定儘可能完整的社會指標體系、人文指標體系。現代社會的管理,越來越注重堅持以人為本,在管理中注入人文因素,充分發揮思想教育的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各有關管理部門都在自覺地向現代管理方式轉變,主動地在管理之中逐步融入思想含量,進行科學的、規範的、有效的管理。

  要形成和諧的社會結構,就需要建立一種促使社會和諧、有機運行的機制,主要包括合理的公共治理和民主政治機制,高效活躍的經濟運行機制,多元融合的文化發展機制,完善的利益協調和社會保障機制,順暢的社會流動和交往機制,有效的社會控制和矛盾疏導機制,持續友好的環境保護機制,互信互利的國際合作機制,等等。

  進一步看來,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使組成社會的各要素和諧相處,相互關係和諧,社會資源兼容共生。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是和諧社會的主體。離開了人際關係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就無從談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既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我們必須把道德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弘揚社會正氣,以黨風、政風引領社會風氣,培育高尚情操,化解各種矛盾,形成融洽友愛的人際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秩序。「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和諧社會應當給各類人群謀取一定的物質利益,提供生存與發展的條件,從而把各類社會資源聯合起來,形成合力,推進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和諧相處的人際環境;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切實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在這些方面,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都具有豐富的啟示意義。

  (作者:王東勝,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堅,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對於我們今天「三個文明」建設以及和諧社會建設、科學發展觀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實踐啟示 (一)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揭示了人在推動社會有機體進步和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堅持人的主體性,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人是實踐的主體,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社會有機體的建立和發展,是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的選擇和建構。
  •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2016年01月23日 09:33 來源:《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6期 作者:劉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辯證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機體學說的思想養分
  • 對社會再生產系統的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做的研究
    因此,如何推進馬克思社會再生產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研究,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擴展成為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和馬克思宏觀經濟系統模型,是擺在當今馬克思經濟學研究者面前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對社會再生產系統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作的研究》的主旨就是力圖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基礎上,將其發展成為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和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推進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走向應用。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當今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強調「和而不同」極具現實意義。表現在國家關係上,就是倡導「協和萬邦」的理念,強調國家之間應當和平相處、和睦善鄰,國際爭端要和平協商、和平解決;表現在各種文明的關係上,主張善解能容、彼此尊重;表現在各種利益關係上,就是強調公正平等、友善兼顧;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就是強調尊重信任、和睦相親;表現在社會文化上,就是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樊和平  2011年05月09日14:04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摘    要:馬克思十分關注中國,注重研究中國問題。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和影響的深入研究,馬克思指出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起的野蠻侵略戰爭,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帶來中國的變革與新生,並對歐洲和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課題進展匯報
    課題組將在轉換和完善研究思路的基礎上將課題研究定位在瞄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發揮研究優勢,集中攻關突破。課題研究將針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問題,著重突出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實踐研究和對策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建議,凸顯研究的思想性、實效性和指導性,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意識、服務意識和轉化意識。
  • 「五種社會形態」是馬克思親述的理論嗎?|讀嘉
    我們自信地認為,馬克思告訴了我們一條隱藏在歷史雜多之後的真理,憑藉這把「萬能鑰匙」,我們掌握了歷史最深刻的真相。但是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除了知道馬克思是一位有著美觀絡腮鬍的偉大革命導師,是否真正追問過馬克思本人是如何論述「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的呢?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我們教科書上的原理呢?更深入地追問,「五種社會形態」真是馬克思本人親述的理論嗎?
  • 羅幹廣東考察強調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羅幹又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後,廣東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富裕安康的發展思路和許多重要舉措。這反映了廣東對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自覺的行動;也反映了廣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編者按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馬克思誕辰202周年。保馬今日推送吳曉明老師《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一文,通過恢復與重建黑格爾和馬克思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繫,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的理論遺產。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深刻理論闡述和重大戰略部署,得到了包括信教群眾在內的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中國佛教在注重內修、奉獻社會的過程中顯示出了巨大的智慧資源和創新精神,契理契機的以佛教的和諧理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服務,佛教界必將大有可為,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佛教的和諧思想1、佛教典籍中的和諧思想。和諧的理念是佛教理論的組成部分,佛典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
  • 專家: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原標題: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什麼?社會矛盾具體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社會矛盾如何有效化解?從1956年春起,毛澤東對社會矛盾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獨立、深入思考,寫下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基於此,該成果從邏輯與歷史統一的角度,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演化的內在規律;在思維具體中構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體系,展示了這一歷史理論的豐富內涵和辯證本性,闡明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是徹底超越機械歷史決定論和唯心主義歷史決定論兩極對立的科學歷史理論;同時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概括了當代科學和歷史哲學的最新成果,顯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當代價值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1} 「生命」是馬克思關注的焦點之一,「構建人的意義世界」成為其全部思想的精神內核和一以貫之之道,當然馬克思並沒有刻意去繪製這一體系,而是其所有的理論、學說、行動自覺融匯成一個整體,凸顯出這一精神要旨,彰顯出馬克思特有的精神氣質、理論旨趣和人文關懷。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人類社會面臨諸多具有高度關聯性的重大問題,需要站在世界歷史高度加以審視才能得出更加確切的解答。馬克思關於「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科學預言正在被日益生成的人類普遍交往所證實,這充分顯示出馬克思思想的前瞻性與洞見性。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不僅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最廣泛和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而且使可持續發展思想由理論變成了各國人民的行動綱領和計劃,為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0世紀後半葉以來,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來到這一歷史裡程碑面前,回望風雨兼程走過的路,很值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的歷史和未來,意味著什麼,帶來什麼啟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設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又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途徑和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近代以來,追求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狹義的現代性共時結構論又分為「社會危機論」與「社會有機體論」兩個視角:「一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以盲目的必然性、即持續內在危機與自我異化方式為自己開闢道路的發展理論,二是關於現代社會作為有機體不斷地走向自覺的調節的發展的理論。」[1]西方馬克思主義則更集中討論危機論範式。
  • 同樣反思現代社會,韋伯與馬克思之間有什麼不同?
    因此我們的前提是,這種比較的觀點並不是一種任意的東西,而是事實上處於核心地位的,因為我們在討論馬克思和韋伯關於這一主題的不同文章時,都必須重申這一問題——也即,比方說馬克思發表在《萊茵報》上的第一批文章不該被理解為和《資本論》有什麼根本的不同,韋伯關於羅謝(Roscher)和肯尼士(Knies)的「科學理論」那些文章也不該被理解為和他的《宗教社會學》有什麼根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