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是一個科學完整、邏輯嚴密的思想體系,凸顯了馬克思對於人的生命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的統一。馬克思的意義世界以人的「生命本體」為理論前提,將生命理解為具有自然屬性的具體的人、具有精神屬性的主體的人、具有社會屬性的對象的人;「內聖外王」是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具體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煉德性的向內求索、在變革現實中實現本質豐盈的向外開拓、改造自我與世界統一的內外和合;馬克思的意義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成為「大寫的人」。

  [關鍵詞]馬克思;意義世界;生命本體;內聖外王;大寫的人

  [中圖分類號] B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19)05-0045-08

  [作者簡介]張懿,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夏文斌,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9-09-06

  本文系教育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貫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重大專項課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問題與基本理論研究」(項目批准號:19JZDZ015)階段性成果。

  為現實的人尋找安身立命之本是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貫穿馬克思一生的總問題和根本線索。他不僅著眼於揭示人生存的事實世界,以適應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還致力於探索如何確立生命的意義世界,以滿足人的意義需求。{1} 「生命」是馬克思關注的焦點之一,「構建人的意義世界」成為其全部思想的精神內核和一以貫之之道,當然馬克思並沒有刻意去繪製這一體系,而是其所有的理論、學說、行動自覺融匯成一個整體,凸顯出這一精神要旨,彰顯出馬克思特有的精神氣質、理論旨趣和人文關懷。探索和梳理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能夠為我們克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困境、駁斥所謂馬克思「見物不見人」的謬論等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也為當代人的生命更加豐盈提供有益的價值啟迪。

  一、生命本體: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理論前提

  馬克思意義世界理論的邏輯前提是作為「現實的人」的生命本體,不同於費爾巴哈「抽象的人」和黑格爾「理念的人」,馬克思通過對以往哲學家生命概念的批判和揚棄形成了自己對於生命內涵的獨特認知和科學把握。他以「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作為哲學的出發點,將生命理解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會存在三重統一、相互聯繫與作用的整體結構,賦予了生命以豐富具體的內在規定。

  (一)生命是具有自然屬性的具體的人

  有生命的個人首先直接地是一種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馬克思眼中的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迥異於純粹的「自然人」,他不是將自然屬性看成人的唯一屬性,而只是將其作為人的根本屬性之一,自然屬性的人是馬克思確定人的存在特徵的出發點。

  人的自然存在具有生理性。人不是精神的產物,也非上帝創造,而是自然界發展進化的結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方面,人源於且依賴自然,既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生理學意義上的人,又決定了人與自然相依相伴、自然的人化與人化的自然有機統一的生命共同體關係。另一方面,人是一種生命實體,遵循生物運動新陳代謝的普遍規律,同外界不間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以維持生命機體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承認人的肉體存在的客觀性和滿足生理器官組織的生物性需求的合理性。

  人的自然存在具有階級性。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爾派關於自身存在所臆造的種種虛假觀念,認為現實的人同其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緊密相連,人不是超社會、超階級、超歷史的抽象概念,而是真實存在著的活生生的發展的、變化的、具體的、社會的人。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階級社會中的人都具有階級性,不同的國家、民族、階級、個人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相應地也存在著不同的國民性、民族性、階級性以及個性。人性是共性和個性、特殊性和一般性、具體性和普遍性的統一,從來沒有什麼超階級的人性。

  人的自然存在具有歷史性。作為在實際生活中現實地進行著物質生產的人,必然是歷史的、動態的人,勞動實踐的歷史性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人及其特性的歷史性,不存在抽象的、先驗的、永恆的、一成不變的人。一方面,與形上學的人性觀相反,唯物辯證的人性觀認為人性要在一直運動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現實的人不是與世隔絕、離群索居、外在於歷史的固化的人,而是不斷進行著「兩種生產」的發展的人,是處於各種社會關係和物質生活條件交織中的行動著的人,人們的內在本性、意識和理性都是歷史的產物,「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 {2}。

  (二)生命是具有精神屬性的主體的人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主體存在物;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精神屬性,精神和意識在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堅決反對將人只視為某種純粹精神理性的代言,但同時又認為精神需要、精神能力、精神生活等精神屬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存在特徵,現實的人是區別於一般動物性的有意識、有理性、有思維的能動的人。

  主體的人具有能動性。人所以為人和萬物之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並非消極被動地適應環境,而是積極能動地改造自然,推動工具革命,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獲取各種生活資料以滿足自身需要的人。一方面,主體的能動性是主體對於主客體關係、物與人關係、自我與非我關係等把握的自覺性,動物難以將自己同其生命活動區別開來,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另一方面,主體的能動性是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在對象化和客觀確證,作為主體的人的生產活動是在一定的物質前提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而不是虛幻的主體的想像的活動。

  主體的人具有自為性。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物質生產勞動不是一種自在狀態,而是人自為的類本質的實現,實踐「不是把人當作某種馴服的自然力來驅使,而是當作主體來看待,這種主體不是單純在自然的、自發的形態之下,而是作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動出現在生產過程裡」{3}。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實質上是一種「為我」的活動,是人本質力量和情感觀念的對象化,客觀現實世界到處被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主體的自為性還突出體現在選擇的自主性和活動的目的性上。人之活動的目標、手段、方式等無一不是人能動選擇的結果,包含著人的自覺的意圖,是人追求某種預期目的並奮力實現此目的的過程。

  主體的人具有創造性。馬克思批評費爾巴哈割裂人與自然,把外在世界置於人的視域之中,認為人能夠發現、利用規律來科學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創造性勞動是人的主體靈魂,人不是直接將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自在事物現成地拿來,而是通過創新性變革積極能動地滿足人的現實需要,在對象性活動中把握外在世界。另一方面,主體是「從全部才能的自由發展中產生的創造性的生活表現」{4}。我們今天生於斯、長於斯的生活場域,是人類在改造自身和自然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相統一的屬人世界,實現了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融會貫通,人依靠自身的創造性活動自覺地書寫自身歷史。

  (三)生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對象的人

  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精神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馬克思說:「『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它的鬍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體,而是它的社會特質。」{5} 所謂人的社會存在,即指人的超生物或超自然存在,僅獨特地表現人的專屬特性而不為一般動物所有的人與人相互作用、在實踐中形成的共同體的存在方式。

  人的社會存在具有關係性。新唯物主義異於舊唯物主義的根本點之一就在於對世界與實踐關係的認知,馬克思從實踐出發理解周圍世界,將客觀物質世界看作是人類實踐的人化世界,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人的社會關係本質。他在考察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上,還深入考察了人與人的關係:一方面,生產是社會性活動,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只能是社會的人,人們之間的聯繫和交往是生產的前提,根本不存在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單獨的個人,因此現實的人總是從屬於一定的社群。另一方面,人的社會關係具有豐富性和多層次性。除了大體上可分為物質關係和思想關係外,還包括生產、黨派、階級、民族、親屬、同事、師生、朋友等多方面的關係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關係性存在是人的社會性的突出特點。

  人的社會存在具有外在性。外在性主要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對象性和客觀性。所謂客觀性,即是指:人的生存具有類的普遍性,並非封閉在個體之內,因此人的類特性和社會性也不是游離於人的具體的感性生活之外,而是回到人的生活實踐本身,倡導人的在世的生存和現實的發展;所謂對象性,描述的則是人與外在世界的一種交互性的對應關係。馬克思認為,人既是實體性的感性存在物,也是對象性的實踐存在物,人通過實踐改造客體無機界的同時,也改造了人的主體自身,對象性是人作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鮮明表徵。人的整個生命機能正是在以對象性活動創造屬人世界的過程中,由自然原始的生命向著自由自覺的生命不斷生成迸發的。

  人的社會存在具有中介性。社會屬性是聯結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的橋梁,人的精神因素和自然因素都離不開社會因素:精神因素以社會為基礎和中介,人的知情意等意識和思維是社會的產物和社會生活的反映;人的自然屬性要在社會交往中才能實現個人能力的相互補充和加強,這是因為交往的力量是人的本質力量,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互促互進,從而提高個體的效能。正如馬克思指出:家犬不能從獵犬迅速奔跑的能力中得到任何好處,反之亦然。而人卻具有把自己的長處教給其他個體或了解其他個體長處的能力,之所以如此,在於人互相交往的作用和力量。{6}中介性還體現在以交換為媒介的勞動產品的相互依賴性和人們以勞動產品的形式交換其活動的相互需要性等方面,人們個體及其商品的差別使他們彼此相互需要對方的商品,敦促他們參加到互相交往、交換的活動體系中。

  二、內聖外王: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

  人不僅存在著,而且探尋存在的本質、創造存在的價值、追求存在的意義。人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活,對意義的渴望是人內心深處的生命訴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賦予生命意義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意向所歸。馬克思在思想的自我反思和實踐的不斷超越中為人類生存創設了一個專屬人類的意義世界,它不是虛構的想像,而是基於對時代和社會批判所構築的超越現實的可能新世界。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皆是合內外之道的,其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為內聖外王,在向內求索與向外開拓的雙重進路中達致生命充盈之境。

  (一)向內求索:在自我批判中修煉德性

  如何建構意義世界,是依靠理性的批判還是訴諸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是基於自由和個性解放之上的全面發展還是藉助於大一統的意識形態的強制措施,馬克思的解答方案無疑是前者。作為內聖之義的修齊之道,馬克思主張在自我批判中修煉高卓德性,體驗、覺解和領悟人的生命機能、生存張力和生活意蘊,使人走向本真存在,實現意義澄明。

  首先,對自我意識的警醒。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當他做一件事時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事並且能感到做這件事的意義,正是這種理解和自我意識構成了確證人之為人的主觀坐標系。馬克思指出:「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7},他還提出人要力圖改變感覺及意識的異化處境,真正把意識變成人的自我意識,從整體上全面克服生命異化。馬克思又說:「對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但這種揚棄之所以是解放,正是因為這些感覺和特性無論在主體上還是在客體上都成為人的。眼睛成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對象成為社會的、人的、由人並為了人創造出來的對象一樣。」{8}當然,不存在一勞永逸的終極的自我意識,這要求人在辯證的社會歷史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意識,以為人的安身立命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其次,對思想理論的反思。批判性、否定性、革命性和超越性既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本性,也是馬克思本人所具有的勇敢無畏的生命氣質和境界。馬克思不僅懷疑一切,而且主張否定和徹底批判一切,他不是教條地預期未來,而是通過無情地批判舊世界來發現和建構新世界。一方面,馬克思批判一切不成熟的思想,使人避免淪為他人思想的奴隸,在思考和判斷中養成獨立人格,而不為別人的思想、外在的權力所左右。馬克思啟蒙了被壓迫被奴役的階級和民族,喚起了他們的覺醒並使他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看到生命的局限以及自身所擁有的可能性和歷史使命,將人類解放推向一個新階段。另一方面,馬克思還具有不折不扣的自我否定和批判的生命本性,這種氣質的滋養有利於解除對人之存在的遮蔽和束縛,破除與人的發展不適應的因素,使人們在不斷完善中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永葆生命的自我超越性和創造性。

  最後,對虛假需要的揭露。馬克思曾指出需要即人的本性、是人內在本質的規定特徵和外在活動的動力依據,因此人的本質的實現程度與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直接掛鈎。現實生活中,人的需要是全面豐富、綜合多樣的,包括自然肉體的需要和人的創造活動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具體又可分為生存、發展、享樂、情感、服務等多種開放性的動態需要,要滿足這些需要必須依靠勞動實踐。然而,一旦當人被虛假需要所誘惑或混淆後,人之欲望便會無限膨脹,這時恐怕無數人辛勤勞動也難以企及。馬克思一向重視遏止和強烈抨擊虛假需要,提倡人的真實需要。他揭示了拜物教的謎,指出資本邏輯把人的需要變成手段,不斷刺激出人的虛假需要,以維持資本的不斷擴張和增殖。因此,擺脫物的操縱,超越以資為本、實現以人為本,就要堅決秉持「人是根本、生產是手段」的發展觀,讓資本為人所利用,而不是資本綁架人。

  (二)向外開拓:在變革現實中實現本質豐盈

  在馬克思看來,人是一種意義性存在,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先驗結構,而是人在有目的的革命性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生發出來的,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實踐是確證生命的本源性存在方式。馬克思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闡發從實踐開始,在實踐基礎上追問現實的人的意義成為馬克思哲學致思的基本向度。

  首先,在實踐中實現人的生命本質。確證人的生命本質是確證生命意義的重要方面,人的生存意義的感知不可避免地與人的生命本質的實現緊緊聯繫在一起。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經典論述包括兩點:「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前者從內在根據層面表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後者從外在表現層面指出人異於禽獸者,實踐是兩者統一的基礎。{9}這種實踐是人創造價值、生成意義的關鍵,使人實現自己的本質、認識自己的內心、外化自己的意圖並在客觀事物上展現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在意志的對象化和豐富的社會交往中使人成為人。當人使對象發生合目的性變化並在其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時,就會切身體驗到一種滿足感、幸福感和意義感。

  其次,在實踐中滿足人的生命需求。現實的人是自主、自覺、自為的,他不滿足於現成存在,並決心以實際行動改變現存形式,不斷創造出滿足人的新的需要的對象世界。這種生存樣式不是空洞的概念闡釋,也非虛無縹緲的願望表達,而是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其能動的實踐中,實踐成為滿足人的現實需求的堅固根基。一方面,人們在實踐中滿足自身的生存、發展、意義需求,在滿足個體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為滿足人類共同性需求做鋪墊,大力創造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實踐還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諧統一的基礎,人類不僅有自身生存的初級需求,還有著與外界融洽相處的高級需求。只有處理好人同周圍的關係,才能現實地享受和體驗到「和」的生活樂趣。通過實踐滿足人的生命需求,既為人的整體性存在提供了客觀條件,也是人的立體化生存的現實展開。

  最後,在實踐中克服人的生命異化。馬克思哲學不是體系的哲學,而是實實在在行動的哲學。在長期深入考察人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馬克思深刻洞悉到人類所遭受的苦難、面臨的被扭曲的命運,他從批判資本主義異化勞動入手,闡述人的生存意義之所在,踏上了為人類尋求解放和救贖的道路。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將人的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剝削使人畸形發展,造成了勞動主客體、人的目的和手段、勞動和享受之間的分裂,導致人們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馬克思不僅批判異化勞動,更強調主體的能動的革命的實踐,即現實地揚棄異化、變革現存世界。異化同異化的揚棄走的是一條道路,要實現人的類本質的徹底解放,既要在思想觀念上革新,還要進行經濟和政治革命,在實際行動中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以推動人的生命本質的復歸、實現人的理想人性、使人不斷從必然走向自由。

  (三)內外和合:改造自我與世界的統一

  人是自然、社會、精神三重屬性的統一,自然屬性奠定了人的現實性基礎,精神屬性強調人的主體性反思,社會屬性側重於人的對象性實踐,這三重屬性使人既超越物慾,又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以獲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實現生命之意義。馬克思通過全面闡述人的本質屬性,以內外和合將內在反思與外在躬行、理論批判與革命實踐、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等統一起來,既提高了自我,又改造了世界,實現了物、己、人的融合,終極關懷與實踐力行相互為用,貫通知情意行各層面,體現了馬克思意義世界理論的徹底性。

  首先,內在反思與外在躬行的統一。馬克思以躬行實踐終結了傳統形上學,他不是醉心於在書齋裡創立一套哲學體系,也絕不沉溺於用思辨概念構建新的形上學大廈,而是超越了傳統形上學的基本思維,以實踐確立了知行合一的哲學範式,將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感性與理性統一了起來,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修正、完善和超越自己的理論。一方面,馬克思十分重視人的自我反思、靈魂深處的叩問、自我意識的完善等,以形成健全的品格;強調解釋及認識世界、自我的重要性,以形成對自我、自然和社會的明晰認知,使人首先在思想上活得明白。另一方面,馬克思的根本旨趣在於通過身體力行,從思維的頭腦中走向生活的實踐,從解釋和認識世界、解釋和認識自我提升為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使哲學在行動中實現自己、在世界化中得以徹底化。馬克思敏銳地洞察到人類的困境,以博愛的心胸將自己的哲學思想和人文關懷付諸實踐,實現了自我做主的吾性自足之圓滿性,即依靠自身的德行修煉與躬行踐履安頓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其次,理論批判與革命改造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以解放全人類為旨歸,不僅通過理論批判佔據了思想和道義的制高點,還通過實踐批判高揚革命和實踐的重要性,是理論批判與實踐批判、思想學說和革命行動的統一。在理論批判方面,馬克思不是奢談「抽象的物質」,而是通過批判資本主義拜物教,提出剩餘價值論,全面揭示和還原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揭開物的神秘面紗的掩蓋,倡導勞動者通過革命實踐來變革這種關係。可以說,對各種拜物教所導致的異化勞動的批判貫穿馬克思一生理論研究和鬥爭實踐之中,如何揚棄異化勞動並促進人自由自覺活動的實現是馬克思畢生思考的問題。在革命改造方面,「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一切全靠我們自己」,馬克思認為思想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改造世界,他通過理論批判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資本邏輯驅動下的現實世界的虛假、醜陋與罪惡,並提出人類要通過現實的運動來揚棄異化、解放勞動,實現勞動的自主和真正「人」的復歸。解放不僅是擺脫苦難、從異化中走出來的消極意義上的解放,更是創造條件充分實現人的生命可能性的積極意義上的解放;它既是物質的、身體的解放,也是精神的、心靈的解放,為無聊的人生注入充實、為無望的人生尋求希望、為無意義的生命確定意義。

  最後,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的統一。人作為靈與肉的複合體,本身就處於有限與無限、永恆與短暫、理想與現實、自由與束縛、經驗與超驗等多重矛盾與悖論中,強化和凸顯人的超越性本質構成馬克思人文關懷的核心特質,馬克思主義是自我否定與自我超越的統一、是對現實的人的現實關懷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的統一:其現實關懷建立在對人的現實生活的關註上、是在回應現實問題中產生的。馬克思所開闢的哲學道路歸根到底是面向現實的人的生活世界,根源於人且為了人的主體自由和發展,具有一種現實性品格。他從實踐立場出發去改造現實生活,通過批判現實異化來建構理想社會,實現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馬克思哲學的終極關懷主要在於追索和實現人生意義和價值,立足現實又超越現實,他從具體、辯證、綜合的層面解讀人的完整本質,體現了對於人的存在本體論的價值承諾與目標追尋,關懷人的生存狀態,執著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既確立人在精神領域的回歸,又強化人在物質領域的充足,全然挺立人的意義世界,使其人文精神更加厚重。

  三、大寫的人: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目的歸宿

  馬克思意義世界理論從生命本體出發,經過「內聖外王」之路,達到「大寫的人」的目標,為人類找到了共有精神家園。「大寫的人」是意義世界的自信自強者,是「度人」與「度己」「自度」與「度他」的統合者、實現了改造個人與解放世界的統一,是自由全面發展且具有獨立人格的生命體。成為「大寫的人」的過程就是不斷追求和實現真善美人生境界的過程,是合乎外在尺度、內在尺度和美的尺度的實踐過程。人們既完善了內在素質、又提升了外在能力,還統整了健全人格,真正在現實世界中審察和滿足了人的超越性要求,使人得以安身立命於世。

  (一)自由的人

  馬克思哲學所倡導的人生之路是克服奴役、追求自由、獲得解放之路,自由是馬克思所希冀的理想狀態中的人的本質規定和價值目標,它是靈魂獲救的結果、生命達成的標誌。馬克思視域中的人的自由是每個人的真實自由,既是個體的自由,也是群體的、階級的自由,更是全人類的自由。

  自由的人是把握了客觀規律的人。自由是人內心深處的呼喚和本性追求,馬克思指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10},自由於人有著根本性意義,自由的生活才是真正「人的生活」。然而現實卻是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需要遵循客觀規律以踐行自由,在對必然的認識中邁向自由,只有掌握了客觀世界的規律並自覺按照這些法則活動,才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實現內在的性與外在的理、天道與人道、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才是正思、正念、正想、正覺、正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由不在於幻想擺脫自然規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並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11}掌握並踐行客觀規律的人必然能夠擺脫現實的束縛,成為自然的、社會的、自身的主人。

  自由的人是能與共同體共生的人。審視人的自由應將有限個體置於無限廣闊的社會歷史時空中去考察,「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2},個人解放與共同體解放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社會的原則: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強調個體的發展不是孤立、單獨的,而是與他人、人類的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自由人聯合體不會吞沒個人,而以個人的發展和利益為宗旨;另一方面,自由不是個人原子式的為所欲為,個人只有在共同體中自由聯合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馬克思所構建的意義世界是個人與他人、集體、人類和諧共生的世界,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更是唇齒相依,人們只有擺脫民族和地域局限、以世界眼光審視未來,才能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能力,這也說明了當今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人與人全面依存的交往關係。

  自由的人是實現了自由個性的人。馬克思視域中的自由個性是對人理想發展狀態的綜合表徵,它不僅意味著自由全面地發展人的需要、關係、能力、思想等個性要素,也指「每個人」「一切人」的發展。實現自由個性,離不開生產力和交往的發展,離不開生產關係的變革,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以把人的發展確立為財富的尺度和生產的目的,使自由個性從可能轉化為現實。一方面,自由個性是對人的依賴性和物的依賴性的雙重超越,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所秉承的一種價值觀念和社會形態,實現了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另一方面,自由時間的獲得至關重要。它代表著人的存在和發展方式,是人發展的空間、量度和條件,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提供了歷史舞臺。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每個人都沒有活動範圍限制而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人能夠隨自己的心願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13},展示出自由社會的真正圖景。

  (二)全面的人

  意義世界的價值旨歸是使人成為全面發展的有意義的人,「全面」成為人的發展目標的重要特徵,即人是一種完整的豐富的存在物,是各方面各層次兼容並包、協調發展的整體性生命存在,實現了人的物質與精神、現實與潛在、感性與理性、個體與類等發展的綜合,「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4}。

  全面的人是人格統整的人。全面的人實現了身心靈的統一,達致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人的身體、心理、精神存在和自然、社會、他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全面的人有效統整了人的事實生存和意義領域,充分發揮了人的多種屬性,滿足了人的多重存在,將人的自然世界與理想世界有機統一。另一方面,全面的人升華人生真善美的境界,讓個體人格的完滿和自由在普遍的社會中實現。所謂真,即按照規律對宇宙人生進行認知和把握;所謂善,即使人們的行為與社會總體目標、主流價值觀相契合;所謂美,即以具體形象或實踐活動引起人們情感愉悅和內心恬適。可見實踐既要遵循規律,又要反思正當性與否,還應追求和諧之美,在實現工具與價值理性、科學與人文境界、內在與外在尺度的統一中塑造知情意行合一的自我,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和賴以棲居的精神家園。

  全面的人是生命豐盈的人。全面的人克服了畸形的片面化、個性的同質化、自由的亂象化,指向人的健康充盈完整發展。首先,生命豐盈滿足了人的多重需求,既強調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也重視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從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的必然王國逐步向也能滿足人的價值和意義需求的自由王國邁進。其次,生命豐盈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人生存於世,難免會受到自然界、社會關係和自身內心的束縛和壓迫,全面的人以整體性生命存在為基點,以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自覺地歷史地揚棄資本邏輯,使人之生命挺立起來,實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解。最後,生命豐盈的人是佔有了生命多維層次存在的人,包括自我意識、感性對象性活動、社會關係本質和處於辯證邏輯之中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科學處理好這些層面的關係中,使人體驗生命之豐富性、多樣性、立體性,完成自我實現。

  全面的人是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是擺脫了異化和畸形之後、基於個人稟賦和興趣的自由發展,而不是人「所有工作都能做」的各方面均衡發展,實現人發展的全面性是馬克思在實證上提出來的超越現實的重大命題。一方面,發展的內容包括內在的和外在的,涵蓋人的勞動、能力、才能、需要、社會關係、個性、素質、主體性等,人通過不斷滿足自身在勞動、能力、需要、社會關係和個性等方面的發展逐步實現自由而充分的全面發展,「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5}。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想、美好願景和社會主義的實踐旨歸、進步指南的統一,要將人置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背景下去考察,團結一致、齊心奮鬥,超越物之羈絆,消滅舊式分工、建立合理的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為全體成員在一切部門領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條件。

  (三)發展的人

  生命是從現有邁向可能的流動變化過程,生存之意義就在於在淬鍊和發展自我中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現實的人在不足、片面、渺小、混沌、麻木等不完善狀態中,總是力圖超越現狀、擺脫這種無知無能,不斷進行著自身完滿性的設想和意義世界的建構,尋找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肯定及確證。發展是人的一種狀態、信念,是人永不停滯的精神體現。

  發展的人是生成的人。人不是結果性存在,而是生成性存在,即立足於生命歷程、對人的本質的歷史性解讀和過程性詮釋。它不會終結於某一確定狀態,而是動態開放的,因為生命的進程一旦凝固,就會失去張力甚至物化或腐化。一方面,人的存在不是僵死的化石,而是活生生的運動過程,人活著的根本理由就在於不斷實現自我本質、體驗生命潛能自成目的的存在。人不會靜止、限制在既成和給定的事實範圍,而總是不斷超出、遠離自身,不斷地進行著自我創造與更新、煥發著意志與激情、表現出強大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成長並不固定在未來理想社會中,而是當下生命的每一個實存狀態,得益於人與環境的交流碰撞,即人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和生產生命自身。人的智慧、熱情、意志、想像力來自於億萬年宇宙演化的結晶和人類文化發展的基因,是創造和生產的源泉,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就會源源不斷地有新的創造。

  發展的人是超越的人。生命從來不是被某種前定本質所規制的百世不易的存在,而是以實踐不斷否定和超越自身,面向未來、敞開自我,在有限中求取無限。一方面,人總是超越前人,延續著代際傳遞、人類文明和文化傳承,在繼承先輩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並不是隨心所欲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6}另一方面,人本身具有超越性,因為人有思想和精神、理想和信念、追求和信仰,這些需要和追求促使人克服缺陷、變革現狀、擺脫束縛、向可能和未來上升,最大程度解放身心、宣洩情感、升華意志、重建意義世界,超越性正是人接連不斷地創造生命意義、賦予存在價值的生動體現。意義不是實在的自在,而是思想和物質的創造,是生命內在心性所驅動的自然結果,人無法抗拒生命本身的這種超越訴求。

  發展的人是無限的人。發展始終處於無止無境、永遠開放的動態行進中,川流不息地為人的完善注入新活力和長久生命力。一方面,世界是運動的、發展是永恆的,生命的發展是正在進行時,而不會有完成時態,「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17},只要地球沒有毀滅、人類沒有滅亡,歷史就不會終結,人的認識水平和能力都要繼續發展。另一方面,意義世界的確立與完善也永遠處於開放之中,不會終結人們對意義的安排。因為人永遠試圖將自身拋入無限,而無限的人總是具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不竭力量,當以往的發展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時,人們便開始尋求更好的發展;當舊的意義世界難以溫暖人的靈魂時,人們就開始尋找新的意義體系,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正是意義的這種不確定性,使得生命愈加充滿魅力,它等待著每一個人去描繪和孕育新的歷史、開啟和探索新的可能。

  注釋:

  {1}張懿、夏文斌.馬克思生命觀的歷史、理論與現實[J].青海社會科學,2018(5).

  {2}{8}{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190-191,57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3.

  {4}{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8,330.

  {5}{7}{10}{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305,272,303.

  {6}韓慶祥.現實邏輯中的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235.

  {9}孫熙國.唯物史觀的創立與人的本質的發現——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處誤譯談起[J].哲學研究,2005(11).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1.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5.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3.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既是我們科學審視當今世界發展重大問題的理論武器,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出場邏輯。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誕生於近代歐洲大變革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在巨大物質利益的驅動下奔走於全球,通過殖民擴張與商品貿易到處建立交往聯繫,使得各民族相對封閉自守的生存狀態日益成為過去的歷史。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問題之緣起與意義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回到「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並且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已然過去了的單純學術史問題來對待,而是看作今天仍然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思想命題,因為它事關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準確把握和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之世界歷史意義的深入理解。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產主義【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和一般規律,包括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源、動力與方向等內容。而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已經證實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認識的前瞻性。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在這個意義上,仰海峰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資本論〉的哲學》,通過對《資本論》的深入解讀,形成了帶有原創性的理論構架。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前提的討論,提出了《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構架和理論方法,特別是著重討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邏輯、資本邏輯結構化的思想,強調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展現政治經濟學批判在馬克思哲學建構中的意義。
  •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2016年04月25日 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樂強 字號 內容摘要:物化批判理論是馬克思後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主要有三種物化批判範式
  • 中國理論的世界意義
    我們的理論,不僅對中國社會有意義,對整個世界都是有價值的。  西方的「普世價值」號稱對世界都管用,但事實上,普世價值只是西方一些國家區域性適用的價值,西方想把自己的價值向全世界推廣,導致其他國家的動蕩不安。中國強調「特色」,這「特色」背後反而更具有公共意義和普遍性。因為這一特色看似是中國著眼於自身發展,實際上遵循了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體現了世界發展的客觀要求。
  • 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
    這些理論形成於不同國家,分屬於不同學科領域,在思想的起始點上也有所差異,但它們卻在同一時間段裡相繼進入了各自發展的黃金期,共同構成了青年馬克思思想形成的重要支援性背景,列寧稱之為馬克思學說的「三大理論來源」。長期以來,針對「三大理論來源」的討論主要集中於對馬克思理論來源的邏輯維度考察,相對忽視了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這一重要的歷史線索。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同上,第87頁)但是,作為旨在「改變世界」的新哲學家,馬克思還期待自己的學說能讓儘可能多的人掌握:「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同上,第9頁)對於共產主義而言,這個根本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及歷史命運。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摘    要:馬克思十分關注中國,注重研究中國問題。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和影響的深入研究,馬克思指出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起的野蠻侵略戰爭,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帶來中國的變革與新生,並對歐洲和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三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有其深層的方法論根源。此時,真正支撐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及其政治經濟學進行顛覆性批判的方法論基礎,不僅包括索緒爾和巴特的符號學方法,更根本的是莫斯和巴塔耶的象徵交換與非生產性耗費理論。
  •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2016年01月23日 09:33 來源:《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6期 作者:劉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辯證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機體學說的思想養分
  • 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一個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理論框架
    研究和總結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當前的經濟狀況,科學地制定經濟政策,有著其他流派的經濟學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馬克思的發展觀 發展觀決定發展的路徑和舉措。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發展只不過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 對社會再生產系統的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做的研究
    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如下: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它既是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也是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的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外經濟學家對該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其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之中,當代中國學術理論的發展仍然沒有偏離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效應史。以現代性批判作為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基本視角,具有總體性的特質。這一基本理論視角的確立,有助於克服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局限,從而深化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內在邏輯和歷史發展的理解。
  • 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原標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有其重要的理論背景。
  • 「五種社會形態」是馬克思親述的理論嗎?|讀嘉
    我們自信地認為,馬克思告訴了我們一條隱藏在歷史雜多之後的真理,憑藉這把「萬能鑰匙」,我們掌握了歷史最深刻的真相。但是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除了知道馬克思是一位有著美觀絡腮鬍的偉大革命導師,是否真正追問過馬克思本人是如何論述「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的呢?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我們教科書上的原理呢?更深入地追問,「五種社會形態」真是馬克思本人親述的理論嗎?
  • 凝練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的標識性概念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是《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所提出的標識性概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乃成為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的基礎。我們知道,是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幹奠定了現代社會理論的基礎,他們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對現代社會持有一種「複雜性」的理解。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討論德國哲學傳統和馬克思哲學現狀,會議認為,今天的馬克思哲學,要避免純粹觀念論的衝擊,面對現實問題、給出理論解答是馬克思哲學的性質和使命;從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原理》中提出「人是目的」,到馬克思提出「現實的人」,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我們面對「技術化生活世界」,該如何把握人的存在方式、社會的發展模式以及世界歷史中的普遍交往,這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不可迴避的問題。
  •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於當今社會的意義何在?2011年4月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教授特裡·伊格爾頓最新著作《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這是西方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普遍關注和爭議。7月新星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並於上周四啟動了《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的全媒體首發。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①  顯而易見,在上述說明性文字中,阿倫特一方面將馬克思理論工作的核心認定為政治哲學,另一方面又將馬克思的政治哲學簡化和概括為三個結論性的命題:一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二是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三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