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理論的世界意義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辛鳴:中國理論自信背後是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優勢

  理論自信最後還落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

  西方理論,包括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等,其背後的潛臺詞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只能有一種模式,只能有一個中心,整個世界是圍繞西方展開的。近現代以來,西方是宗主國,其他地方是殖民地;20世紀全球化過程中,西方享受全球市場的資本增值,其它國家為西方提供原材料和勞動力。所以整個世界是不平等的,也不能是平等的。在這個過程中,西方通過所謂「普世價值」把西方的價值推向全世界,不是出於價值觀的偏好,而是基於利益的驅使。

  但是中國有不同的世界觀,這一世界觀根植於五千年的文明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整個世界不論大國小國,都是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是命運共同體的缺憾。中國倡導文明的多樣化,認為並不是只有中國好,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是只有一家獨大,而是豐富多彩的百花園。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講,「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覆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這樣的價值理念,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構想,讓世界更加豐富多樣,不再是西方資本主義化的一元狀態。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體現在世界觀的貢獻、方法論的貢獻,思維方式的貢獻,這是理論最深層的東西。「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也正因為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我們的理論,不僅對中國社會有意義,對整個世界都是有價值的。

  西方的「普世價值」號稱對世界都管用,但事實上,普世價值只是西方一些國家區域性適用的價值,西方想把自己的價值向全世界推廣,導致其他國家的動蕩不安。中國強調「特色」,這「特色」背後反而更具有公共意義和普遍性。因為這一特色看似是中國著眼於自身發展,實際上遵循了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體現了世界發展的客觀要求。號稱「普世」的並不普世,宣稱「特色」的反倒具有公共性,這一「悖論」的背後其實是思維的高下之分。

  許耀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意義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共產黨先後推出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理論總起來,也就是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理論體系,毋庸置疑具有世界的意義。早在2004年,喬舒亞·庫珀·雷默就提出「北京共識」,他把中國理論對於世界的意義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試驗;第二,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第三,循序漸進、積聚能量。其中雷默認為,創新和試驗是「北京共識」的靈魂,體現了解決問題應因事而異,靈活應對,不求統一標準。儘管雷默所說的中國理論的世界意義尚不深刻全面,但重要的是,他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理論是有其世界意義的。

  在我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意義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於社會主義國家的意義。眾所周知,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以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越來越多的國家嘗試著走向社會主義。在1917年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的半個世紀中,世界上出現了以蘇聯為首的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社會主義國家。遺憾的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具有致命弊端,最終導致了傳統社會主義的失敗。在社會主義陷入低谷的時候,唯有中國奮起改革,成功地開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獲得新生。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具有重要啟發和借鑑作用。

  二是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推動中國的改革發展並且取得改革和發展的成功,說明這個理論體系完全有助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有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增進幸福感,有助於增強國家責任、提高效率和完善國家制度。今天,西方國家普遍陷入經濟停滯或低速徘徊、濫用民主和無效率的困境,以致弗朗西斯·福山批評西方國家缺乏問責機制和治理效率,可以從中國獲取經驗。這樣的經驗正如鄧小平曾經說過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中國實行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能為國家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並且具有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保證儘快落實重大規劃,完成重大任務。

  三是對於不發達國家的意義。世界上還有不少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它們原以為都要向西方國家學習,走西方國家的道路,在碰壁之後發現,應破除迷信,像中國那樣走自己的發展道路。那麼,在它們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由於和中國有著相似的國情,中國致力於消除貧困,更加強調公平正義,努力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對它們也就更具有示範性和吸引力。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兩次理論飛躍的概念,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黨的十六大深入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七大在對改革開放以來偉大歷史進程回溯的基礎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以人的「生命本體」為理論前提,將生命理解為具有自然屬性的具體的人、具有精神屬性的主體的人、具有社會屬性的對象的人;「內聖外王」是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具體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煉德性的向內求索、在變革現實中實現本質豐盈的向外開拓、改造自我與世界統一的內外和合;馬克思的意義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成為「大寫的人」。
  • 中國理論創新的基本特徵及其時代意義
    當代中國發展需要中國理論的回應,世界歷史進程需要中國理論的出場。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概括中國經驗,解讀中國道路,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所謂中國理論,既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其最新成果,也包括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相關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
    1月15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首場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切實增強學習宣傳貫徹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 生態文明理論的內涵與價值意義
    黨的十八大集中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成為黨在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需要我們很好的學習領會與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大論述的生態文明理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論形態,也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新發展。
  • 社會價值論的理論定位及意義
    因此,深入開展價值論研究,進一步發揮價值論應有的社會指導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社會價值論是價值論研究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深入,今日刊發的關於社會價值論的文章,希望有助於推進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社會價值論的研究內容和理論定位 價值是標誌主客體之間意義、效應和狀態的範疇。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跨文化"提供了一個極具潛力的理論框架。我們以往受一神論認識論的影響,喜歡將文化多樣性本質化、結構化,從而忽視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或者將這種互動關係等級化,形成高低貴賤之分,並賦予"文化"以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定發展方向,從而為各種類型的民族主義開闢了理論道路。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新時代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邏輯和意義(2)
    面對全球挑戰和國際地區熱點,我國以中國方案和大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極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在釣魚島、南海等核心利益問題上,中國敢於亮劍,劃出紅線,亮明底線,堅定捍衛國家領土主權;中國外交為民,海外實施九次緊急撤僑,極大振奮了民心,讓每一位海內外同胞感受到,無論走多遠,祖國都在你身邊。
  • 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脫貧攻堅成績斐然、世界矚目。中國式扶貧是中國道路的亮麗篇章,同時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中國方案。
  • 理解心智:塞爾意向性理論的意義
    因為塞爾認為,心與周圍宇宙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全部難題之首,而把心智與世界相聯繫的正是意向性狀態。在當代西方哲學眾多的意向性理論中,塞爾的意向性理論可謂獨樹一幟。自然化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心智的一種特徵,通過這種特徵,心智指向或者關於、論及、針對世界中的事態,它可以表現為信念、願望、希望、恐懼等等不同的意向性狀態,心智與世界的關聯就是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狀態來實現的。國內學者在談到意向性問題時多把目光集中於胡塞爾等現象學意義上,卻對從分析哲學出發的塞爾的意向性理論重視不夠。
  • 堅定「理論自信」的深遠意義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需要無畏的勇氣,而勇氣的基礎和前提是文化自覺和理論自信。 學習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對於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理解黨的創新理論及其發展完善,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具有充滿自信、與時俱進、自我更新、不斷發展的理論品格。
  • 「黨建治學」韓慶祥:論「中國理論」——理論中國與理論力量
    精神方面的強大,主要體現在成為「文化強國」,而「文化強國」的核心,是具有原創性、標識性、代表性的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及其所具有的世界影響力,而且這些理論、思想能解決中國問題和人類問題。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意味著,一個日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必須在理論上強起來,在思想上站起來,不僅要為世界貢獻更多的物質產品,也要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理論、中國思想、中國方案,從而彰顯中國理論的力量。
  • 20世紀西方文本理論的三次轉向與意義生成
    隨著電子網絡的普及,一種新型的文本實踐——超文本形成,使文學意義呈現出對話性、交流性,這對於指導中國現當代文學文本理論話語和體系建設,尤其是當前在電子媒介的傾軋下,如何實現文學文本的突圍、重建,能夠提供某些經驗教訓以及富有科學性的建設指導。
  • 中國經驗對於經濟學理論的貢獻
    同樣,認為成功來自照搬西方經驗的理論(或者更確切的說,新自由主義理論)也不能成立,在世界範圍內,引進新自由主義的國家並不在少數,比如蘇聯、東歐、拉美和非洲,而如前所述這些地區的經濟並沒有和中國一樣發展起來;中國持續的增長在全世界範圍來說都是非常特別的,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東西來解釋非同一般個體顯然是說不通的,這是從根本上誤讀了中國的改革。
  • 【中國攻堅進行時】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脫貧攻堅成績斐然、世界矚目。中國式扶貧是中國道路的亮麗篇章,同時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中國方案。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馬克思遵循唯物史觀的方法邏輯深入到「有關時代的經濟」,探索「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深層奧秘,這就使得作為「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兼具歷史哲學與實證科學的雙重屬性。馬克思在「世界歷史」思想領域實現的偉大變革具有開創性貢獻,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是「世界歷史性的事業」的科學論斷越發展現出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序幕。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勇敢推進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開創出了一條既順應世界現代化的時代大勢,又蘊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了可資借鑑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 情境教育的世界意義
    作者: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李慶明  情境教育是典型的「中國製造」,它恰如其分地處理了傳統文化和國外理論學說的關係。李吉林的學術著作已由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翻譯出版,情境教育開始受到國際關注。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中國史學界也逐漸校正了機械化的蘇聯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很大改變。但這些變化也帶來一些問題,對中國的世界中世紀史學科形成了衝擊和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學界在反對歐洲中心論方面做了較多的工作,但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世界史體系。在筆者看來,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論者往往以面蓋點作整體的思考,而缺少對各部分的歷史、尤其是中世紀史的理論探討。要真正形成中國自己的世界史理論體系,就既要整體性的宏觀通論,也需要局部的理論思考,只有將二者充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就中世紀而言,無論承認與否,都是需要史學界認真對待的。
  • 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思想的現代價值
    儒家文化力主理想人格的實現依靠主體自身,深具人文精神,但此種人格的形成並非通過「脫離紅塵」的出世頓悟,而是「在世界之中」——通過入世實踐才得以「踐形」。作為人之價值和實現的「踐形」,其不斷展開的過程即是對自我生命與價值意義的肯定,它並非出世的高蹈,而是入世「現有」之中的實踐功夫。因之,儒家的入世生活成為無法迴避的「此在」,這就決定儒家的「成德」之路應是趨向內在的超越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