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心智:塞爾意向性理論的意義

2021-01-15 光明網

美國著名分析哲學家約翰・塞爾是2004年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獲得者之一。對於這樣一份榮譽,塞爾當之無愧。自從1959年執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來,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塞爾的研究足跡遍及語言哲學與心智哲學的眾多領域,從《言語行為》到《表達與意義》,從《意向性》到《心靈的再發現》,從《心、腦與科學》、《

意識之謎》到《心智、語言與社會》等,一系列著述記載了他不斷探求的思想軌跡,對人類心智的深刻理解作出了貢獻。

在塞爾豐富的思想資源中,意向性是始終貫穿其中的一條重要線索。因為塞爾認為,心與周圍宇宙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全部難題之首,而把心智與世界相聯繫的正是意向性狀態。在當代西方哲學眾多的意向性理論中,塞爾的意向性理論可謂獨樹一幟。

自然化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心智的一種特徵,通過這種特徵,心智指向或者關於、論及、針對世界中的事態,它可以表現為信念、願望、希望、恐懼等等不同的意向性狀態,心智與世界的關聯就是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狀態來實現的。國內學者在談到意向性問題時多把目光集中於胡塞爾等現象學意義上,卻對從分析哲學出發的塞爾的意向性理論重視不夠。其實比起胡塞爾來,塞爾的意向性理論更為簡潔清晰。塞爾認為意向性不是什麼超驗現象,它只是生物大腦的浮現性質。他通過證明內在的意向性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從而「將意向性自然化」。在塞爾看來,「意向心理現象是我們自然生物生命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感覺口渴、擁有視覺經驗,抱有願望、恐懼和期待與呼吸、消化、睡眠一樣等都是一個人生物生命史的組成部分。就是說,意向現象與其他生物現象一樣,是某些生物有機體的真實內在特徵。對生物學的自然主義立場,塞爾有一個明確的解釋:「自然主義」是由於心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生物學的」則是由於對精神現象的存在的解釋方式是生物學的。這種觀點堅持意向性既是某些生物化學系統即腦的物理狀態,又是不可還原和化約的。

通過對自然化意向性本質的揭示,塞爾發現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區別就源於社會和心理現象的內在心理特性。塞爾認為,要研究意向性問題,首先必須把人和動物的內在具有的意向性同語詞、句子、圖畫和圖形等引申出來的意向性區別開來。內在的意向性是不依賴於觀察者的,派生的意向性則是依賴於觀察者的,這種區分為塞爾在整個意向性理論的發展中貫徹其生物學的自然主義立場奠定了基礎。一般來說,自然科學涉及不依賴於觀察者的特徵,而社會科學則涉及與觀察者相關聯的特徵。社會科學涉及的是意向性的種種方面,自然科學則不涉及意向性問題,兩者的分野正在於此。「社會科學靠心智的推動這一事實是它與自然科學相比之下的弱點所在,但也恰恰是社會科學的力量所在。」(《心、腦和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頁)

意向性的背景

意向性背景是塞爾意向性理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他把這一學說叫做「背景假說」。意向性背景又是與意向性之網這樣一個概念相聯繫的,塞爾認為,「沒有人從來就只有一種意向,一種自身孤零零的意向。」任何意向狀態只是作為一個其他意向狀態之網的一個部分起作用的。而整個意向之網又是以不屬於意向狀態的人的能力為背景的。因此,所謂意向性背景就是一套能力、才能、傾向、習慣、性情、不言而喻的預設前提、方法以及相應的文化。此外,塞爾還認為我們的理性思維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背景能力。我們所有的意向性狀態,我們所有特殊的信念、希望、恐懼等等,只有在能夠使我們應付世界的方法和能力的背景下才能像它們實際那樣起作用。在《心靈、語言與社會》一書中,塞爾談到:「我們以這樣一種方式來思考意向性,把它看作只是以非思想的能力為背景才得以起作用的一套思想過程,這樣,就打開了許多超出本書討論範圍的研究領域。」意向性的背景問題同樣引起其他哲學家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說,維根斯坦後期哲學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關於背景的探討。意向性背景問題啟示我們:在心智與世界的關係中意向性不是作為一種孤立的心智狀態起作用的。在我看來,意向性背景理論之所以重要,還不僅僅因為它揭示了意向性狀態必須依賴於其他非意向性的能力和文化背景才能起作用這樣一個秘密,更重要的,它也是理解塞爾整個意向性理論的前提,是塞爾為解決心身關係問題,為克服笛卡兒以來的二元對立給出的一個方案。

集體意向性

集體意向性是塞爾意向性理論的又一個重要思想,也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塞爾在其生物學的自然主義的基礎上,通過把個體意向性概念擴大為集體意向性從而把意識、心智、語言和社會現象密切聯繫起來,並在此基礎上試圖統一他的意向性理論、語言行為理論和社會實在的理論。

集體意向性概念與對社會實在的說明和建構有著直接的關聯。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按照塞爾的主張,自然的、物理的實在(如質量、力、引力和電壓)是不依賴於觀察者、不依賴於人類心智而獨立存在的;而社會的和制度性的實在(如貨幣、語言、財產、婚姻、政府、大學、律師、總統、體育比賽、雞尾酒宴會等等)則依賴於觀察者、依賴於人類心智。塞爾把集體意向性、功能的賦予和建構性規則作為建構社會實在的三個基本要素,而集體意向性又是功能的賦予和建構性規則發揮作用的前提。塞爾認為你要使人們合作,你就有集體的意向性,你要使人們共享他們的思想、情感等,你就有集體的意向性。「集體意向性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可以說,正因為人有集體意向性這種心智狀態,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人,才能組成社會,才能交流,才能合作等。

意向性是某種生物學過程引起的生物學事實,然而它又創造了與觀察者相聯繫的社會和制度性實在。說社會和制度性實在是被集體意向性「創造」出來的,是指社會和制度性實在並不是憑藉其物理特性來執行其功能,而是憑藉集體的接受,承認或相信某種事物具有某種功能,這種功能被稱為地位功能,集體地賦予地位功能使社會的和制度性的實在具有了認識論意義上的客觀性。人類正是通過集體意向性賦予事物以地位功能,從而創造了社會的和制度性的實在的。也就是說當人們把某事物認為、接受為、承認為或用作為某種東西時,這種東西就成為一種社會實在。比如貨幣、婚姻、政府、大學等等這樣的社會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於人們的態度、意向。集體的意向性又必須通過語言來表示某種對象具有某種功能。語言本身是一種制度性實在,同時,它又通過一種執行話語和建構性規則來創造和建構制度性實在。正是通過語言在社會實在構建中的獨特作用,塞爾揭示了意向性、語言行為和社會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塞爾提出的集體意向性啟示我們進一步思考這樣的問題:作為個體的主體為什麼會有集體意識?即為什麼會有「我們意圖」這樣的意向性?

集體意向性已經成為當前國際上意向性領域中的一個前沿性課題,幾乎每年都有集體意向性的國際會議召開。事實上集體意向性的影響早已超出了哲學範圍,而更多地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所重視。塞爾關於集體意向性的思想對於走向和諧社會的中國來說,也許具有啟示意義。

相關焦點

  •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人工智慧關係芻議
    意向性; 懸擱; 信念盒; 推論主義; 人工智慧; 意向相關項;在心智哲學界,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一般被理解為心智關涉到特定事物的一種常見能力———通過這種能力, 被關涉到的事物可以規避其與心智之間的物理時空阻隔, 而成為心智的相關項 (譬如,
  • 李曉進:意向性話題的嬗變脈絡和動向
    在這方面,正如美國哲學家塞爾(John Searle)所言:"全部哲學運動都是圍繞意向性的各種理論建立起來的。" 儘管意向性在哲學界具有普遍重要性意義,但在意向性概念的理解方面,並未獲得一致性意見。縱觀全部哲學運動有關意向性的討論,我們至少可以總結出六種意向性概念:意識意向性、此在意向性、身體意向性、心靈意向性、語言意向性和集體意向性。
  •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包含很多方面:元表徵、假裝、欺騙的能力、精神-實體的區分、外表-現實的區分、所見引導所知、感受和理解的原因和結果、視覺觀點採納、情感識別、同理心、精神狀態術語以及言語行為的理解、理解諷刺、反事實推理、反思、意向性等等。個體發展心智理論的能力依賴於四大能力:看、聽、思考和感受。
  • 什麼是意向性?
    布倫坦諾在《經驗觀點的心理學》中提出唯心主義的「意向性」概念,認為可把心理現象定義為是通過意向把對象包含在自身中的現象。他提出意向性的兩種涵義:    1)意向活動的內在性,即意識的內容可包含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    2)意向活動與某種對象有關。
  • 思想實驗 | 中文房間:機器能否具有心智?
    因此本質上,塞爾提出的是一個有關於人工智慧判斷標準的模型。在塞爾的模型中,當存在給定操作規程, 機器不需要理解所處理字符的意義, 而只須按照規程操作就可以完成任務、實現輸出。由此塞爾構造了一個不擁有任何智力、卻能完成類人的智力行為的機器。同時,改變程序僅僅意味著改變操作規程,不會增加機器的任何智力。
  • 意向性王國的探賾索隱
    意向性問題作為在心靈哲學中佔據核心和樞紐地位的問題,不僅在揭開心理的內在奧秘、解決語言的本質和意義等問題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而且對於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提升機器的智能水平、行為的複雜程度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逐漸成為當代心靈哲學、語言哲學、認知科學等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國內外研究者競相探頤索隱的重大課題,相關的佳作不斷湧現。
  •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討論
    五嶽之巔 12:20我個人覺得智能本質不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是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五嶽之巔 12:22學習的前提是理解,概率的路線距離真正的理解越來越遠劉偉 12:27智能也許就是識別與偽裝的能力Shifa 12:40那本書是說智能是能用認知而不只是用學習或本能來解決問題劉偉 12:43識別與偽裝就是認知表現Shifa 12:48現象學整體理論還比較清楚,最難理解的是意向性是什麼?
  • 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
    能夠去理解與辨別一個人內心在想什麼的能力,Dennett(1987)稱之為「意圖狀態(intentional stance)」,也呼應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論述。在安全依附中,這種能力能被良好的發展,而不安全型的依附,尤其是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可能在這方面的功能有所損傷。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但莫蘭教授認為,在海德格爾的「操心」、「超越性」與胡塞爾意向性理論之間,仍存在著清晰的延續性,因為胡塞爾現象學實際上已經探索了一種非認知的、實踐的維度。這點通過梅洛-龐蒂從胡塞爾著作中汲取資源來解釋具身意向性、身體動覺性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 心智計算理論:智能即計算
    作家戴維亞歷山大史密斯對智能的特點做了描述,他認為:首先,即使這個智能體做決策所依賴的規則不為人類理解,但我們可以看出其行為是在一套理性的規則指導下進行的;其次,它們看重某些事情,想要什麼東西,並且在面臨障礙的時候仍然去追求。
  • 集體意向性的形成與改變
    我給集體意向性所下的定義是:由利益相似決定的公共價值觀在處理本體與外界的關係時表現出來的一致行動。根據我的定義,所謂的集體意向性無非就是利益階層基本訴求或一致行動的另一種表述。 利益因經濟競爭導致的分配變化一直處於調整當中,因此說集體意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 分享小課堂:心智模型理論
    理論分享:心智模型理論(mental models theory)心智模型理論考察了在完成組織使命、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如何使用心智模型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制定和戰略選擇。該理論假設那些更有能力對他們所面臨的商業環境建構和使用準確的心智模型的組織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組織更成功。該理論還假設,能對他們的組織能力以及所面臨商業環境的關鍵原則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理解的管理者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管理者績效水平更高(Cockburn,Henderson,&Stern,2000;Gary&Wood,2011)。
  • 【主觀題】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簡述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1.原型定向。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明確活動的方向,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已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3.原型內化。智力活動的實踐模式(原型)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 HBO《西部世界》第一季:有趣的二分心智理論
    HBO《西部世界》第一季:有趣的二分心智理論最近不知道該聊什麼,突然就想到了《西部世界》。那麼接下來幾篇就聊聊《西部世界》第一季吧。這篇主要來簡單聊聊《西部世界》裡一個很有趣的理論:二分心智理論。二分心智理論源於書籍《二分心智的崩潰:人類意識的起源》,作者是朱利安.傑恩斯,這本書的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腦子分為兩個部分:左腦和右腦。右腦主要是負責講述,而左腦則負責去理論右腦的講述,從而進行接受與行動。人類的行動都是一側頭腦在聽從另一側頭腦的訴說去指引,而這種幻覺的聲音稱之為「心的獨白」。
  • 「心智」理論,描述人們的智能行為的處理
    在梳理各種智能理論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一種對智能的解釋方式是特殊而富有深意的。這種理論更多的具有哲學認識論的色彩。這就是各種各樣的心智模型理論。這類型的智能理論都把智能的原因或處理機制歸功於心靈的某一系列的特殊活動。
  • 「定位理論」及其「一詞佔領心智」
    (詳見第22章「定位的遊戲規則」的第一節「必須理解文字」)繼而,在第二節「必須理解人」中再次提及:大多數人的心智都不太正常。他們的精神不完全失常,也不完全正常,而是介乎二者之間。……通用語義學家解釋道,精神不正常的人是那些企圖使現實世界適應自己心智中想法的人。……語言是心智的等價物。人們用詞語思考,選擇了正確的詞語,就能影響思維過程本身。
  • 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我他逆射之路
    儘管他人與自我理論上具有相同的結構與屬性,但其得以存在的類比論證僅僅只是一種在觀念中進行的理想設定,並未真正獲得實存定位,因為對於胡塞爾而言,他人僅是其世界建構問題中為保證意識對象客觀性而提及的補充範疇。也就是說,他人事實上與其他客體一樣均是從屬性存在,自我對之具有絕對優先性,現象學意向性意識也因而是從自我順射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