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我他逆射之路

2021-01-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意向性」一詞在詞源上可追溯至中世紀經院哲學的「intentio」,指思維中無質料之形式。憑藉對亞里斯多德和阿奎那思想的批判與繼承,布倫塔諾以「『對象』同『心理現象』相關時意向地實存」為據,在心理學中賦予意向性以普遍性。以之為基礎,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均從「主客如何達至同一性」出發精進了意向性研究,但二者在方法與態度上形成明顯分流:前者以語言分析為工具,持自然主義態度;後者則希冀用現象學還原方法使主體精準切中客體。

現象學意向性意識式確立與我他順射

通過「用行為取代心理現象、區分質料與意向對象」,胡塞爾批判了布倫塔諾意向性思想的心理學定性,但繼續在理智維度上對意向性進行了現象學意識式確立。然而,不論是憑藉「充實」還是憑藉奠基於先天邏輯的範疇,他都始終不能改變主客關係的後天屬性,進而重落入感覺主義窠臼。為解決這一問題,胡塞爾在《觀念I》中通過先驗轉向將意向性歸屬於純粹意識,並指出意向活動依據「原初的看」所獲之意向相關項就是對實存物的完全充分把握。在此,主客達成一致不是因為二者相似,而是由於先天的「主為客基」。在隨後的《內時間意識現象學》中,他進一步明確道,「原初的看」所得之純粹意識具有持續性且以時間形式顯現,意向行為亦因此具有「滯留、原印象、前攝」三重結構,而存在便是在主客相即的意識式原印象中通過時間之綻出而顯現自身。

隨著發生現象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胡塞爾開始接觸歷史與生活世界問題,並在《笛卡爾式的沉思》中以身體為中介確立起他人:他人意識通過別的身體向我自己的身體呈現而為我所把握。儘管他人與自我理論上具有相同的結構與屬性,但其得以存在的類比論證僅僅只是一種在觀念中進行的理想設定,並未真正獲得實存定位,因為對於胡塞爾而言,他人僅是其世界建構問題中為保證意識對象客觀性而提及的補充範疇。也就是說,他人事實上與其他客體一樣均是從屬性存在,自我對之具有絕對優先性,現象學意向性意識也因而是從自我順射向他人。

現象學意向性身體性轉變與我他並射

海德格爾自接觸布倫塔諾著作起便將「存在」作為自己思想的主題,他也因此對胡塞爾範疇直觀理論推崇有加,但後者的先驗轉向卻令他認為胡塞爾其實並未真正了解形式因素。在此基礎上,海德格爾提出形式指引理論並依據「理論哲學於戰爭期間無能為力之現狀」將之引向實存,進而把原初領域由純粹意識轉變為生活世界,更隨之使意向性歸屬由意識自我轉變為「此在」且令其發生身體轉向。海德格爾批判胡塞爾的他人思想只是承襲笛卡爾—康德傳統而生造了一個本質上仍是主體的他人。他本人則針鋒相對地指出,他人並非此在的變種,而確實是與此在相異的存在者。事實上,海德格爾在批判胡塞爾的同時卻沿著另一種主體主義傳統(「哲學追問必須從對『主體』的充分澄清出發」),而將他人認作此在確立自身的背景與條件。因此,在其哲學構架中,自我相對於他人來說依然具有優先性,現象學身體意向性也依然是由前者順射向後者。

在藉助還原對格式塔心理學自然主義態度進行消除的過程中,梅洛-龐蒂走進現象學並以一種悖論性工作(去除自然態度的同時卻又力保自然之存在)對之作了以下創新:真正的先驗領域是意識與自然共在。在此基礎上,梅洛-龐蒂將身體作為自我與世界的中介,這顯然是在沿著海德格爾開闢的道路前行,但與後者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在生存中談論本源空間,而是在將本源空間賦予身體後才談論生存。梅洛-龐蒂強調:身體不是器官的堆積,而是在處境空間中具有統一目的性的不可分割之整體,其憑藉非被動的知覺與意向弧以主動的我能態度朝向世界。依據胡塞爾「主體性就是主體間性」思想,梅洛-龐蒂指出,我在世界中開展生命歷程時與他人共在。一方面,梅洛-龐蒂藉助身體的靈物混合定性從實存出發批判了胡塞爾對他人的觀念式確立;另一方面,他又藉助身體圖式的整體性而強調這並非是在重複海德格爾:「他和我就像是單一的身體間性的器官」,二者地位平等,並無主次之分。通過對他人與自我互逆式共在的強調,梅洛-龐蒂意在消除唯我論,但因未能超越主客二分而失敗:身體只是更加精緻地連接起二分的主客,卻並未擺脫主客的二分。

現象學意向性倫理維度與我他逆射

儘管列維納斯贊同海德格爾的觀點,認為意識應以存在於具體實在和歷史中的「操勞」為基礎,但是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處,即此在對意識自我的取代只是改變了主體主義的形式,卻並未改變其本質。因此,列維納斯對於「主體優先於客體」形成一種顛覆性理解:他不再謳歌主體的原初和普遍,而是批判其自私與暴力。在此背景下,列維納斯便比梅洛-龐蒂更進一步地確立起一種為他的主體,現象學意向性亦因此凸顯出倫理維度。確立「為他主體」的關鍵在於,遭遇逃離存在論影響的絕對他者。在早期的《論逃離》中,列維納斯將存在理解為窒息與噁心,進而強調要極力衝破其禁錮,但這一認識由於過多介入現實時局而為世人所詬病。為消除此誤解,他在《存在與存在者》中將存在區分為「ilya」(存在一般)與存在者之存在,並於《時間與他者》中強調,逃離後者的關鍵就在於用「時間本質是流而非點」來發現他者。然而,這一重要的他者卻因為此一時期列維納斯對ilya的過多關注而未得到細緻解釋。這種片面性在隨後的《總體與無限》中得到糾正,列維納斯通過將「在世存在」理解為經濟性地居家,進而確立起一種新型主客關係:出於好客,「人應該開啟大門迎接他人」,即依據欲求遭遇面孔這一絕對他者,但此種遭遇卻因他者仍與主體共時存在而遭受質疑。對此,列維納斯在《別於存在或本質之外》中依據「語言隱含與他人的交流」指出,語言具有一種指向異質性(絕對他者)的親近關係,而親近又由於歷時性本質使他者先於主體卻又不會為其所佔有。至此,列維納斯才真正確立起為他主體並將現象學意向性歸屬於它,且進一步以鄰人為代表在倫理學中展現出此意向性是由他人逆射向自我。

列維納斯對絕對他者的確立實際上是在將現象學還原徹底化,但其論證多受外在生活因素影響。馬裡翁則明確從胡塞爾與海德格爾文本出發,對此徹底化之合理性和必然性進行了完善說明。馬裡翁認為,哲學研究對象相較於其他學科所關注內容應具有優先性,因此對胡塞爾現象學還原給予高度評價,但同時也指出了其不徹底性:胡塞爾將直觀原則作為「一切原則之原則」,實際上是錯誤地用直觀的原初給予替代現象的原初給予,致使原初給予與還原間本應是實質的內在關聯淪為外在獨斷賦予下的虛假關係。馬裡翁認為,海德格爾亦犯了同樣錯誤:儘管他一再強調「現象學現象『背後』本質上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不應有條件)」,卻依然固執地用此在來為現象設置條件。馬裡翁提出「有多少還原,就有多少給予」,這一原則真正聯繫起還原與給予,明確指出並非是通過還原呈現給予,而是給予被給予後再通過還原對其進行如實描述。在此基礎上,馬裡翁通過將作為給予極致狀態的飽和現象澄清為不受視域或條件限制的純粹給予,對現象學意向性從他人逆射向自我做出了「合乎『回到事實本身』這一現象學口號要求」的最終定性。

現象學意向性之所求就是主體切中對象,因此其本身便隱含「超越」旨趣,不為主體所同化之無條件他者的確立更是其中應有之義,故而意向性最終從他人逆射向自我無疑是對現象學內在發展邏輯要求的徹底遵循。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逆射之路」(17FZX03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曉斌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討論
    五嶽之巔 12:20我個人覺得智能本質不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是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五嶽之巔 12:22學習的前提是理解,概率的路線距離真正的理解越來越遠劉偉 12:27智能也許就是識別與偽裝的能力Shifa 12:40那本書是說智能是能用認知而不只是用學習或本能來解決問題劉偉 12:43識別與偽裝就是認知表現Shifa 12:48現象學整體理論還比較清楚,最難理解的是意向性是什麼?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講座現場附:莫蘭教授與現場師生的問答互動問:胡塞爾談論了許多關於自我意識的問題,在我進行反思之前,我就知道我已經是我自己了,並且我在經驗著,那麼我們在這之後所反思的是哪個層面的什麼東西?我們指向一個物體的時候,是否需要一個在物體之前的意向性意識?同時胡塞爾後期也曾談到混沌(Chaos),我們是否也有關於混沌、無對象的意向性?
  • 李曉進:意向性話題的嬗變脈絡和動向
    按照胡塞爾現象學的觀點,如果被表象的對象是實在對象,比如我面前的一棵樹,那麼我每次都只能從一個角度感知這棵樹,並且無論我怎樣變換角度,我都永遠無法窮盡這棵樹的所有面。我每變換一個角度,都會獲得關於這棵樹的或多或少不同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感知行為一直在變,感覺材料也一直在變,但無論怎樣變換,我每次都將這些雜多的感覺材料立義為同一棵樹(意向對象)。
  • 什麼是意向性?
    簡單的說,很多心理活動是關於外部世界的,意向性就是此「關於」。最初,「意向性」一詞來自經院哲學,原指一種存在的狀態——具有意向的狀態。十九世紀哲學家、心理學家布倫塔諾在他的《經驗主義視角下的心理學》(德語:Psychologie vom Empirischen Standpunkte,英語: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一書中將其引入了當代哲學。
  •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人工智慧關係芻議
    現在我們就本著這一思路, 不妨再做出一步更大膽的設想:如果所有呈現在吾輩面前的命題內容都可以加上「我相信」這樣一個命題態度的話, 那麼由此構成的以「我相信P」為結構的新語句的真值條件就會與「P」的真值條件脫鉤。由此, 我們也就完成了「現象學懸擱」的操作。讀者或許會問:我們為何要跟著胡塞爾, 給出一種基於第一人稱的對於世界描述的改寫呢?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緊接著,莫蘭教授以他清晰明快的語調,通過帶領大家回顧之前講座的內容進而引入本場講座的內容,「正如我在講座中一直強調的,構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它起始於胡塞爾所說的自我體驗,來自於我們直接當下的自身意識之流。在之前的講座中,我們討論過胡塞爾關於對他人的體驗與同感以及意向性方面的內容。胡塞爾認為意向性是由不同類型的意向性所組成,如社會行為、我們的意向性、與他人交往、自我共同體的構造等。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梅洛-龐蒂被譽為是胡塞爾現象學最好的解釋者,他的主要理論建構——現象學還原、生活世界、交互主體性,在方法論上都受到胡塞爾的影響與啟發,他稱「任何時候都不能阻止我返回胡塞爾的思想,讚譽他並重新靠近他」①。同時,他以「在世界之中存在」為思想建構的出發點,又與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論接近。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法國的笛卡爾首先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即: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說,凡是思考的東西都是存在的,我在思考,所以我是真實存在的。但笛卡爾思路最多到這裡就停止了。存在這個概念被闡釋的最為明晰的是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海德格爾的核心問題,他從現象學出發,以回歸此在本身的方式去詮釋存在,由此引發了哲學界對詮釋學的思考。「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現象學是一門嚴格的科學,這尤其體現在現象學的反思、還原與它們所揭示的對象的被給予方式之間的嚴格對應上。譬如,本己身體不可能出現在表象意向性上,與習性、歷史性一樣,它只能建基於縱意向性,而本心或者心體的意向基礎則只能是活的當下及其被建構的可能性。法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陣營的重要一員,那麼它是否同樣遵循了由胡塞爾所奠立的這一嚴格性?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談到法國當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尚傑認為,它是從存在的「不在場」或者「缺失」中起步的,他稱為「歸隱之路」,這個「隱」,又叫做「異域」。用哲學專業術語表達,所謂異域,用列維納斯的話說,就是「不同於存在」。這個不同,並不是否定,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絕對的差異。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不論是作為意識的哲學理論,還是作為對人類意識提供描述的特殊形式,簡單說就是意向性的理論。現象學的口號是「回到事物本身」,意思是要人們通過直接的認識去把握事物的本質。海德格爾說:「現象學這個詞本來意味著一個方法概念,它不描述哲學研究對象所包納的事情的『什麼',而是描述對象的『如何'」。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生活世界和文化間的挑戰
    這說明共同體是相互聯繫的:我認識你,你認識我,我們處在不同的社會關係中,形成了「我們-共同體」的基本概念。更擴大一些,我們不僅僅歸屬於共同體,也歸屬於更大的作為整體的文明,不僅僅在「我們」之間,也跨越代際地理解生活的意義。我們生活在一個代際性的共同體中,整個社會是代際地聯合在一起的。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波爾扎諾是一個重要的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當中重新發現了他,他跟洛採在思想上的關係也比較密切。波爾扎諾對胡塞爾的核心推動是在以下兩個方面上:第一,是把「先天」理解為名詞,即理解為「對象」;第二是在「形式先天」和「質料先天」的區別上。他提出了「表象自身」「句子自身」等概念。我們任何一個表達,比方說,「我在這裡」,都存在著「句子自身」,而這是一個本質性的東西。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現象學還原」方法在使現象學獲得「純粹自我」這個出發點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唯我論」難題。這一難題使現象學難以說明認識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客觀存在,從而無法成為具有明見性的知識。儘管胡塞爾沒有徹底解決「唯我論」難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促使他開創性地探討了主體間性問題。「唯我論」難題的產生,源於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即為一般科學提供最終基礎。
  • 理解心智:塞爾意向性理論的意義
    自然化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心智的一種特徵,通過這種特徵,心智指向或者關於、論及、針對世界中的事態,它可以表現為信念、願望、希望、恐懼等等不同的意向性狀態,心智與世界的關聯就是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狀態來實現的。國內學者在談到意向性問題時多把目光集中於胡塞爾等現象學意義上,卻對從分析哲學出發的塞爾的意向性理論重視不夠。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現象學本身,包括它的懸置、意向性等,可謂哲學中的最抽象、最難理解,讓很多人望之生畏而選擇了躲開。但是,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攻克某個特別難的知識後,再看其他知識,就會覺得輕鬆許多。就是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吧。所以,坤鵬論建議還是學一學,即使你只理解個三四五六成,再去看其他哲學也會輕鬆很多,比如:存在主義等。
  • 集體意向性的形成與改變
    我給集體意向性所下的定義是:由利益相似決定的公共價值觀在處理本體與外界的關係時表現出來的一致行動。根據我的定義,所謂的集體意向性無非就是利益階層基本訴求或一致行動的另一種表述。 利益因經濟競爭導致的分配變化一直處於調整當中,因此說集體意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 現象學認識不到唯一排它性的真理
    了解今年物理宇宙學諾獎得主皮布爾斯所持還都是元子說所批評的現象學錯誤物理觀念,可知元子說新概念物理確確實實超越了現象學物理!超越了西方主流學派的「諾獎級」現象學觀念的物理!元子說獲得諾獎只在於人們能夠超越現象學認識到真實物理的時間所需要的過程。元子說的新概念物理提前回答了代表主流學派的大衛格羅斯所百年展望的物理學十大難題。
  • 成果推介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象學與神經科學對話中他心問題的...
    本成果嘗試在神經科學與現象學的對話中為理解他心提供整合主體性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的研究框架,建構一個理解他心的自然化交互主體性理論。將來自神經科學的前沿成果(例如鏡像神經元、社會腦的雙系統)與現象學交互主體性學說(胡塞爾、海德格爾、施泰因、梅洛-龐蒂、古爾維奇、舍勒等的相關工作)、心智哲學的讀心模型(理論論、模擬論及其混合版本)、認知科學中的社會認知研究(動作模仿、意圖理解與共情等)建立起廣泛、深入的連結。打破傳統分析哲學、現象學與實驗神經科學之間絞纏難分、壁壘森嚴的困境,為理解他心建立起一套貫通性話語體系。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新現象學首先是現象學,它認同現象學摒棄傳統本體論和身心二元論,接受「回到實事本身」的原則和面向「生活世界」的呼籲。施密茨說,早年在波恩大學哲學系求學時,就喜愛胡塞爾並受到了他的著作的鼓舞,因為胡塞爾有如此準確的洞察力並讓所有人遵行,當他建構新現象學時,依然以胡塞爾的敏感和謹慎為模範,但新現象學又不同於胡塞爾創立的老現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