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2021-01-08 坤鵬論

事物已經被人類用所謂的知識濃妝豔抹層層包裹到面目全非,認清它的辦法就是抽絲剝繭,洗盡鉛華,減到再減就不是它了。——坤鵬論

閱讀前的思考:

如何證明客觀真的是客觀?當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是不是已經不客觀了?!

一、晦澀難懂、詰屈聱牙,還值得學嗎?

現象學本身,包括它的懸置、意向性等,可謂哲學中的最抽象、最難理解,讓很多人望之生畏而選擇了躲開。

但是,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攻克某個特別難的知識後,再看其他知識,就會覺得輕鬆許多。

就是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吧。

所以,坤鵬論建議還是學一學,即使你只理解個三四五六成,再去看其他哲學也會輕鬆很多,比如:存在主義等。

而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誠不欺我。

很多書一遍讀不懂,再讀兩遍三遍後,往往會莫名地開了竅。

有人說,哲學是語言的遊戲,確實不算錯,包括難懂的詩歌在內,關鍵就在於語言之謎。

坤鵬論的經驗是,如果發現一開始就很難讀,一是放慢節奏,二是搞懂每一個不懂的名詞,三是多買幾本書,對照著看其中相應的知識,比如:我就買了好幾本哲學的書放在桌上,當成字典一樣使用。

二、胡塞爾為什麼要創立現象學?

通常,我們對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一些特定的想法,甚至同樣的事物卻有著對立的觀點。

比如:有人認為吸菸有害健康,但也有人認為吸菸能夠放鬆精神。

而且,無論哪一方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有充分的理由,但又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見。

對於自己的意見,平時大家從來沒想過「為什麼我的想法是正確的」,認為它們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現象學鼻祖、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的年代,已經實現細分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都存在著對立的觀點。

如果一件事卻有著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那麼這兩個觀點都有問題,它們很可能都不是事物的本質。

他希望能從哲學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這些觀點,並提出了現象學最著名的命題——朝向事物本身。

我們甚至可以將「朝向事物本身」視為現象學的本質對待。

當你在學習現象學時,將其時刻放在手邊,當做醍醐灌頂來用,發現自己不太懂時,就想想這六個字。

對於為什麼人類學科會存在對立觀點,坤鵬論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概率使然。

就像在《概率讓真理成為真理,也讓真理不是真理》所講,只要時間夠長、頻率夠高,任何可能性都有可能成為事實,不管有多微小,也不管是不是完全對立的可能性,那麼,存在對立觀點就太正常不過了,特別是像經濟、社會這類以人(性)為本的複雜性系統。

第二,複雜性與知識分工。

我們已經知道,很多事物並不只是某一個學科就能完全詮釋的,其中很可能糾纏了多個學科的知識。

但是,人類的知識分工造成了「手裡拿著錘子,滿眼都是釘子」的普遍現象,於是,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什麼,就認為是什麼,卻看不到全貌。

科學家都不可避免,更何況平民百姓呢!

第三,知識無止境。

真正的知識不可能一成不變,因為變化就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再加上人類掌握的知識相對浩瀚的宇宙來說是那麼稀少、無知,更不要說正確度有多高。

正如波普爾所說:這個世界只有「迄今尚未被證偽的理論」,而沒有100%正確的理論。

因此,人類的知識不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新發現,但更多則是對已有的知識驗證、修正、補充。

在知識不停地推陳出新過程中,出現對立觀點,真不算奇怪。

三、什麼是現象學?

哲學,是對所有存在物究竟如何存在進行的思考。

簡而言之,就是對「何為存在」進行的探究。

也就是探究所有存在物為何物、以何種方式存在。

自從笛卡爾完成了偉大的「我思故我在」以後,世界便被分為認知的主體與被認知的客體來思考,前者的意識稱為主觀,後者的意識稱為客觀。

但是,胡塞爾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純粹的客觀。

存在物可能是客觀的,但是,我們永遠無法跳出自己的主觀來觀察它。

坤鵬論的理解是,只要我們一動念一思考,任何客觀都不再是純粹的客觀,人無法停止思想,所以純粹的客觀並不存在。

假設有人要求你證明,桌子上擺著的蘋果確實存在,而不是你在做夢或是幻覺,你該如何回答?

相信很多人會甩個大白眼,再送個「神經病」。

其實,這是個重要的哲學問題,過去的哲學家對此曾做過種種思考,比如:

世界只是虛擬空間嗎?

又或者如世界所示,那些事物確實存在嗎?

當然,這也是一個相當困難、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我們不可能跳出自己的主觀,同時去觀察自己和世界,來確認兩者是否一致。

胡塞爾認為,一隻蘋果擺在我們眼前時,我們認為它是存在的,不會對它的存在產生懷疑。

我們就像照相機,認為世界就如同我們看到的那樣,確實存在著外部世界,這是自然的態度,是一種樸素直接的態度。

也就是總是不假思索地就預設了某些東西的存在。

比如:科學家根本不懷疑他研究的對象的存在。

但是,胡塞爾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我們能確定的只是——我們看到了蘋果,蘋果浮現於我們的意識當中。

不僅是蘋果,別人,我們的身體,過去的記憶……都是因為我們的意識而存在,意識之外應該什麼也沒有。

那麼,世界應該只存在於自我的主觀當中,主觀以外應該什麼都沒有。

但是,就像我們站在懸崖上不會跳下去,因為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相信,世界存在於自我之外。

我們為什麼確信世界真的存在?

胡塞爾給出的方法是:

因為沒有客觀,我們又不可能跳出來觀察自我和世界。

所以,就別試圖證明我這種主觀和世界這種客觀是否一致,這根本無解,甚至越解越主觀。

更重要的是去探究我們為什麼會對主客觀一致(確信世界確定存在)堅信不疑,這種確信的根據是什麼。

現象學就是來破解這一謎團的。

簡而言之,客觀世界並不「存在」,將存在物當做「現象」來思考才是關鍵。

胡塞爾告訴人們,不要堅持世界真的存在,而應專注地觀察自己意識的流動。

「雖然我不知道它是真的還是幻覺,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我正在看……」

比如:在路上看見有個黑影晃動,你起初可能以為是人影,後來發現其實是柳樹的影子。

這種錯覺在人生中不斷出現,在現象學中,在當時以為是人影的看法沒有錯,即使後來發現是柳樹的影子,它也不算錯誤。

在現象學中,凡是眼睛所見、耳朵所聞,全都變成了哲學思考的對象。

從字面上看,現象學是關於現象的學問,胡塞爾喜歡說「科學」,所以現象學對於他來說,就是關於純現象的科學。

現象學的出現以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為代表,1900年第一卷,1901年第二卷。

再以前,黑格爾還講過精神現象學,但它與現象學的概念並不一樣。

胡塞爾生活的19世紀後期,那時候整個歐洲哲學界被心理主義壟斷著。

心理主義把一切都歸結於人的心理現象,這樣做的後果是把整個世界都主觀化和內在化了。

同時,歐洲又是一個深受理性主義浸染的地方,近代科學發展起來後,人們逐漸開始用數位化和符號化的方式來表徵這個世界,並且稱之為「科學」。

不過,胡塞爾發現,這樣的科學,基礎也不牢固。

怎樣去尋找一個既不像心理主義那樣主觀化和內在化,又不像現代科學這樣數位化和符號化的真正可靠的認識呢?

他最終找到了「現象學的直觀」。

簡單解釋「直觀」,就是不去做主觀先入為主的選擇和判斷,而是按照事物對我們所呈現出來的方式去認識。

胡塞爾希望現象學成為一種徹底新型的、致力於無成見性的哲學方法。

胡塞爾之後現象學的扛把子傳到了海德格爾手裡,他對現象學的定義是這樣描述的:

「它讓那顯現自身者,以自己顯現自身的方式,被從它自己那裡看到。」

似乎更加晦澀難懂了!

通俗地講,現象學是這樣一種研究:

它讓你能夠看到現象自身顯現出來的東西,既不是你強加給現象的,也不是被你無意或有意地剋扣過的。

與胡塞爾的「直觀」不同,海德格爾用了「看」,而且兩者並不完全相等。

但是,他們的中心思想都集中在了「朝向事物本身」這句現象學的命題。

什麼意思?

也就是你不要一開始就滿腦子的概念、構架。

老師怎麼說,書上怎麼說,孔子怎麼說,老子怎麼說,柏拉圖怎麼說,亞里斯多德怎麼說,康德怎麼說……

事物已經被人類的知識一層又一層覆蓋得太多了。

有關事物的知識;

有關有關事物的知識的知識;

有關有關有關事物的知識的知識的知識……

事物就像一個臉上被塗了一層又一層脂粉的人,面目全非,從而使得世界的真實面目在我們面前失真太多。

所以,不要管那些,想看到本質,就要無視鉛華。

現象學的基本態度是首先朝向活生生的事物本身。

你自己要睜開眼睛去看、去聽、去直觀,然後從這裡面得出最原本的東西。

也就是回到事物最本身的本身,直接觀照事物對我們的呈現,而不去猜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

我們總說透過現象看本質,胡塞爾告訴我們,更應該從現象直接看到本質。

這讓人想到了奧卡姆剃刀。

奧卡姆的威廉認為,探求一個個的個體才是重要的,人類後來想出來的動物、人類等詞語,根本就不存在於自然界,所以,無須圍繞它們進行思考。

凡幹擾具體存在的空洞的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和廢話,應當被無情地「剃除」。

「如無必要, 勿增實體」,這種思維方式稱為奧卡姆剃刀。

也正是奧卡姆剃刀拉開了以思考本身為主體的近代哲學大幕。

正因為要回到事物的本身,所以,胡塞爾認為,哲學不可能利用別人的無論多麼輝煌的成就,你永遠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要做個哲學的好漢,就只能站在自己的腳上。

你要進哲學這個門,就把你所有原先準備好的知識,看法,通通都先放在門外,然後再進來。

不要希望那些東西能對你有什麼幫助,只要是事先造好的,你一用,就會變質。

就像不善言辭的人談戀愛,事先準備好一套詞,但真正面對自己的喜歡的人時,說出來的往往詞不達意,也無法打動人家。

因為,愛情,最需要的就是那個真愛對方的人,和對方說出最原本的、最動聽的東西來,事先準備好的東西永遠不會動聽。

這與中國禪宗很相近。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裡時,地位低下,但是,他卻得了衣缽。

眾人不服,去追慧能,想把衣缽搶回來。

僧人慧明,追到慧能時,去提慧能放在地上的衣缽,卻提不動,於是聽慧能說法。

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慧明言下大悟。

「正與麼時」,是指就在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所謂善、惡,還不是按某些給定的標準?鑽入那些框框就不是事情本身了。

王陽明的學說也有此味道,比如他的心學四訣(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特點是一不願意搞太多名詞和概念,二不願意解釋,所以傳到現在便有了各種說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人心本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人有了念頭,便會有善惡觀念,失去了本體;

知善知惡是良知——人們能夠區分善和惡,從而棄惡從善,這就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發揚善,去掉惡,這樣心就正了,格物是立明本心,知行合一。

而這也是莊子的齊物思想,善惡、美醜、優劣、真偽等區別(差異)是人類主觀特有的感覺和思考的產物。

人類如果不存在,宇宙中就沒有人類的感覺和思考來的區別。

一旦去除所有區別,萬物就會合為一體,這就是齊物——「我」與「一切非我之物」皆同。

胡塞爾還曾這樣定義現象學——「現象學是限制在純粹直觀中的……本質研究。」

從中我們可得到兩個重點,其一,現象學完全限制在直觀裡;其二,它是對於一種本質的研究。

如果不加「直觀」,現象學實在沒什麼新奇之處。

因為西方傳統哲學都是以理解本質為終極追求,抓住本質,這從古希臘就開始了。

但是,把直觀和本質結合在一起,就不一樣了,因為在西方2000年的哲學史中還沒有人能夠提出本質直觀這個哲學方法。

與莊子的思想相比,莊子在認識世界時用的是直覺,側重於領悟,而胡塞爾則側重於觀察。

胡塞爾希望找到科學的方法,使之有法可循,而莊子的「聽之以氣」則是神秘,不可言傳,只能意會,全靠自己修煉參悟。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人的本質是什麼?我就是我的身體
    ——坤鵬論俄羅斯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書中借佐西馬長老之口說過這樣一段話:「當整個世界早就走上了歧途,把不扣不扣的謊言當作真實,並要求別人也同樣地說謊的時候,你們怎麼能弄得清真假呢?」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坤鵬論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
  • 坤鵬論:懸置,把一切先放進括號裡!
    ——坤鵬論在這幾天的寫作過程中,坤鵬論發現,自己對現象學的認知竟然默默地有了明顯提升。這就是輸出學習法的最好體現,也是寫作的最大快樂所在。因為,這個世界上,不能用錢買到的東西很少很少,認知就是一個。今天讓我們繼續快樂地學習現象學,學習它的方法——現象學還原,這裡面就有這個系列的源起——懸置。
  • 坤鵬論:信息是熵?錯!
    ——坤鵬論再次對今天的文章修訂的時候,坤鵬論發現,「信息不是說了什麼,而是還能說什麼。」這個總結簡直絕妙、經典至極。將其牢記在心,對於學習信息、信息熵是最好的理解輔助。2.信息是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形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中的不定性減少。3.英國學者阿希貝認為,信息的本性在於事物本身具有變異度。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坤鵬論 坤鵬論的建議是,學其論證分析,通過思考內化,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並也能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地推演出來。 只要慢慢地耐心積累,你心中的孰是孰非,自然也就逐漸清晰起來了。 一、什麼是悖論? 悖論也稱為佯謬或詭局。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坤鵬論上周六下雪了,群裡有人說,「節氣真神,明天就是小雪。」這裡面反映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人們似乎對預言總是充滿了寬容,10次中有一次準,就會認為是神準。也就是,什麼都可以懷疑,唯獨對正在懷疑的自己的意識不能存疑。由此,人類才意識到自己的意識,並有了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之分。而「自我意識是主體」直接代表了近代哲學的開端。再往後,胡塞爾沿著笛卡爾的方向繼續質疑,為人類哲學貢獻了現象學。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2.
  • 現象學視野下的美育哲學
    目前國內已有的教育現象學研究傾向於以現象學的方法論來進入教育研究,採用比較多的學科有教育學、心理學、語文、體育等,美術學科的研究較少。當代美術教育可以從現象學哲學本體論、方法論、詮釋學等方面得到一些啟示,並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加以實施和研究。
  • 坤鵬論:熵,粉墨登場!
    ——坤鵬論網上有很多關於熵的文章,寓意豐富,總是讓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其實,熵最初被克勞修斯提出來的時候,真沒那麼多涵義。首先,「數學本身就是一種語言」,這是著名物理學家吉布斯的名言。其次,數學是地球上唯一的通用語言,通天塔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有一種通用語言是多麼重要。知識,只要能夠寫成數學公式,全世界、所有人,不管他們講什麼語言,只要想,都可以進行研究和探索。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坤鵬論不得不承認,巴門尼德否定現象和運動的觀念太過離經叛道。特別是「眼見也不為實」讓人們實在難以接受。而且在哲學中,越是偉大的命題爭論越是激烈,因此,對於此觀念的爭論自其誕生後,就一直沒有消停過。這兩天,坤鵬論就來分享一些其他哲學家的不同觀點,以及高爾吉亞如何巧妙地進行反證。
  • 坤鵬論:哲學研究的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坤鵬論「面對大自然,我們必須心懷謙遜。」英國首相詹森最近如是說。這句話再次讓坤鵬論想起了當年項羽烏江自刎前的仰天感嘆——「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很可笑,人只有到了絕境才會想起這個世界並不由他來掌握……更可笑的是,這句話不斷被後世那些落敗的帝王、梟雄們引用。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坤鵬論一、對話坤鵬論之前曾講過,哲學家如果加持了文學天賦,那簡直是不想出名,不想留芳百世,都難。是啊,還有什麼比這些更容易讓初學者理解和接受呢!而且,坤鵬論越是對柏拉圖了解得多,越能感受到他那永不熄滅的、比恩師蘇格拉底更強烈的政治抱負。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柏拉圖研究哲學的最終目的是政治。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海德格爾對老子第11章的存在論解讀,對中國學者後來解釋老子以及理解海德格爾自身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
    ——坤鵬論一、理性面對人事,往往束手無策17世紀,歐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隨著科學在那裡萌芽、發端,「理性與科學」便成了一直延續至今、蔓延全世界的主流思想。那時候的哲學家們堅信作為客觀存在的現實,並以此信念作為出發點,追求對現實及支配其存在與轉化的恆定規律或法則作出唯一正確的表述。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對「真理」的揭示。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 「審判」達爾文
    人世間,不管是什麼,是誰,一旦狂熱,都會向著宗教走去,因為只有宗教才能真正控制他人,它控制的是心。——坤鵬論要更好地理解尼採的哲學,特別是他的超人理論,就必須對進化論有所認知。在《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中講過,尼採將達爾文同時列到了他的好人榜和壞人榜,這又是為什麼呢?坤鵬論特意花了一些功夫,對進化論的歷史做了一番粗淺的學習,收穫頗豐。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坤鵬論隨著不斷地學習、思考,坤鵬論越來越感覺到,很多我們所謂的常識真的經不起推敲和深究,甚至只要稍稍用簡單的邏輯拷問,便會敗下陣來。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心靈哲學的二元論包括實體二元論和性質二元論。
  • 坤鵬論: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中)
    ——坤鵬論昨天,坤鵬論在《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上)》講了有神論對於「到底有沒有上帝?」進化論為什麼有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客觀講,也是時勢造英雄,是時代創造了進化論,而不是進化論創造了時代。後來,人類在生物學領域的長足發展,讓我們相信,沒有理由證明人類的智慧是上帝本性的副本,人腦和人體是通過隨機的突變和自然選擇過程自然而然、偶然成長起來的,就像其他物種一樣。可以說,隨著我們知道得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不需要上帝。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開篇就提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現象學?人們是否想清除這些現象學矛盾以區分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現象學?他認為的現象學一方面是關於本質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一種將本質重新放回存在的一種研究。從梅洛-龐蒂對現象學所做的這種界定上,我們會追此思路走下去認為梅洛-龐蒂把關於本質的研究歸於胡塞爾的思想建構,關於存在的研究則歸於海德格爾的理論建構。事實上並非如此。
  • 坤鵬論:不是還原論不明白,只是這個非線性的世界太複雜
    ——坤鵬論在閱讀和分享《反脆弱》時,坤鵬論的腦海中總是不斷閃現複雜性科學的相關知識。兩相驗證,總會心有戚戚然。所以,在分享之初,我就和大家約定了,最後一定要重溫複雜性科學。前幾天,從科學之母的哲學開始講起,我們應該大致明白了,為什麼當今科學界與學科界都如此盛行數學模型?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他們把自柏拉圖起就維繫哲學發展的那些東西,也就是諸如「事物是否真實」或者「我們如何確定地知道某事」一類的謎團,擱置在一邊,然後指出,任何問出這些問題的哲學家,本身就已經被拋入了一個充滿事物的世界——或者說,至少是一個充滿事物外觀,也就是「現象」(phenomena,出自希臘語,意為「出現的事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