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這樣,學問高和人品好不是因果關係。想想也很正常,如果兩者真能劃上等號,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早該聖人遍地走,世界早已和平。——坤鵬論
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
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
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
後來,法國哲學家、存在主義派的薩特將其和自己歸為無神論的存在主義,他也予以了否認。
坤鵬論認為,海德格爾受到現象學很大影響,胡塞爾的思想是其哲學思考的重要源點之一,說他是現象學派也沒錯。
但是,他對存在的定義,以及人與存在的關係,還有強調人類當下的「自我抉擇」以及「超越」,又明顯受著存在主義的影響。
而且,存在主義是20世紀最有特色的思潮,此派的代表人物各有主張,但都圍繞著人的存在的意義,要人真誠而勇敢地面對自身,選擇成為自己。
以前,我在多篇文章提到過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可以說,這四個字是醍醐灌頂般的棒喝:
既然我們一天一天地接近死亡,就該活出自我,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真誠地活著,虛偽就是浪費生命!
於是,我毅然選擇了一條全新的人生之路。
所以,坤鵬論為了進一步學習和思考,將分成上下兩篇來介紹海德格爾以及他的思想。
一、西方哲學一直以來將人視為物質
坤鵬論在之前在關於意識的系列文章中講過,西方哲學一直存在著還原論和活力論之爭。
小提示
關於意識的追尋
《坤鵬論:人的大腦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機器!》
《坤鵬論:追根溯源尋找還原論的哲學鼻祖》
《坤鵬論:亞里斯多德和隱德萊希》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坤鵬論:一切皆物質,一切皆物理——心靈哲學的物理主義》
《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
《一切,為意識而存在?》
不過,自柏拉圖以後,還原論便佔據了絕對優勢,形成了西方社會、文化、科學的核心,延續至今。
還原論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將人和物質畫上等號,人同樣也是物質,於是:
它依據物質的存在方式去認識人的存在;
它按照理解物質的存在的方式來理解人的存在。
胡塞爾以及之後的馬克斯·舍勒意識到,不應該把人的本質作為一種對象、物質和存在物來理解。
而是,應該把人看作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的實施者(舍勒概念中的「人」)。
之後,海德格爾更進一步,他批評以前的哲學家既沒有分清存在與存在物之間的區別,也沒有在存在的本質上給出充分理由。
對於亞里斯多德來說,「存在」就意味著「被製作」,簡而言之,「存在=被製作的存在」。
海德格爾認為,迄今為止的哲學總是在追問整體意義上的存在者,追問至高無上的存在者——上帝。
但是,他們卻沒有去追問,使一切存在者成為存在者的那個東西,也就是沒有追問存在本身。
這種存在本身並非物,也並非存在物,它不是作為一切存在物的源泉的「對象」擺在我們面前。
海德格爾說,存在問題被哲學忽視了,或者說被哲學遺忘了,他稱之為「存在的遺忘」。
從尼採開始,真正出現了反哲學,反的就是以還原論為代表的傳統哲學。
海德格爾也算是反哲學的代表人物,他一貫稱自己的思想是「存在的回想」,而非哲學。
二、海德格爾其人
馬丁·海德格爾,德國人。
他曾經是胡塞爾的學生以及助手。
1916年,胡塞爾在弗萊堡大學任教時,與其相識。
兩人志趣相投,交情深厚。
胡塞爾其海德格爾視為自己現象學的後繼者備加寵愛。
但是,海德格爾本人似乎並無此意,在他看來,胡塞爾從數學轉攻哲學,哲學功底並不深厚,他只想跟著學習現象學,從而奠定自己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1928年,胡塞爾離開弗萊堡大學時,推薦海德格爾繼承他的教席。
1933年,海德格爾加入納粹黨,並在同年5月就任弗萊堡大學校長,胡塞爾與其決裂。
海德格爾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最初學的是神學,後來慢慢對哲學產生了興趣。
同時,他也是最有爭議的思想家之一。
反對者認為,他的文章晦澀難懂,讓人不知所云。
比如:「世界化的世界的映射遊戲,作為圓環之環化,迫使統一的四方進入本己的順從之中,進入它們的本質的圓環之中。從圓環之環化的映射遊戲而來,物之物化得以發生。」(選自他的演講集《物》)
這個句子中,每個字都認識,也沒有一個生僻的專業名詞,但是,聽起來跟天書似的,一句接一句地讓人有種理解不了的暈眩與無助感。
這就是海德格爾獨特的詞語特點,不獨創什麼陌生的新詞,只是給一些現成的、人們習以為常的詞語賦予一種新的意義。
而他的支持者則堅信,他的著作是裡程碑,結束了兩千多年、而且大部分是錯誤的哲學發展,為哲學開闢了新紀元。
另外,雖然海德格爾的思想很偉大,但是,他比較自私自利,工於心計,人品實難恭維。
人就是這樣,學問高和人品好不是因果關係。
比如:牛頓也算一個典型的實例。
想想也很正常,如果兩者真能劃上等號,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早該聖人遍地走了。
三、巴門尼德,存在論的鼻祖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流變。
與其持完全相反觀點是巴門尼德,他認為,沒有事物是變化的。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在變化的同時保持著同樣的形態)。
巴門尼德說:水是流動的,但這條河的的確確存在著(世界是不滅不動的)。
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是巴門尼德的黃金時期。
據柏拉圖記載,蘇格拉底年輕時曾拜訪過他,受益匪淺。
巴門尼德崇尚神秘主義,並受到過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因為最初的數學與神秘主義混雜在一起。
有人說他創造了邏輯,事實上他創造了一種遵循邏輯的形上學——本體論。
巴門尼德認為,我們的感官世界帶給我們的都是幻覺,變化的只是外在,唯一可信的就是」一「,萬物之源是永恆不動,沒有變化的「不動的一」。
赫拉克利特認為,一生萬物;
巴門尼德則認為,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
赫拉克利特認為,冷的對立面是熱,世界被對立鬥爭所支配。
世界上同時存在著戰爭與和平、飢餓與飽食、生病與健康等對立因素。
正因為其中一方的存在,另一方才得以存在,雖然彼此相互對立,但同時也是和諧統一的,推動著世界的發展。
世界在發展的同時,也保持著相同的形態。
赫拉克利特將這種狀態比喻成火——能燒毀一切、搖曳不定又能保持自身的性質。
巴門尼德認為,通過火、水等可見、可感的物質來解釋世界,原本就是錯誤的。
因為熱、冷之類的感覺因人而異,也可以用於比喻,其實,冷就是不熱,光明就是不黑暗,沒有什麼對立之說。
他認為,變化就是物質從有到無或從無到有,但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存在的東西,不會變得不存在,不存在的東西也不可能變成存在——「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這樣的思考為探究「存在本身對人類來說是什麼」的存在論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巴門尼德不以眼睛,而是從理性的角度來探討存在的有無,被稱為理性主義的鼻祖。
他的弟子芝諾進一步發展了老師的思想,並提出了著名的阿喀琉斯追龜的悖論(參看《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巴門尼德認為,人的思想和言語都有一個載體,如果你在這一時間和另外一個時間想到或談到同樣一件東西,那就說明這件東西在這段時間內沒有變化,如果變化的話,你說的就不是同一件東西。
巴門尼德是西方哲學家中,最早通過思想和語言進行哲學推斷的一位,讓我們來看看他如何得出上面這個推論。
如果你用語言提到某事物,這種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永遠都存在。
比如:你提到莊子,如果你沒有瞎編亂造,那麼就一定存在一個莊子,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
但是,如果一個人孤陋寡聞不知道莊子,莊子就不存在了嗎?
所以,巴門尼德這個推論並不那麼完善。
羅素認為:「巴門尼德混淆了回想與回想之物、提及和提及之物的概念。我們現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現在發生的,而回想的對象則不是現在存在的。回想是在大腦中對過去的事物進行重讀,而過去的事物依舊在過去,並沒有隨著重讀而來到現在。」
就像很多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一樣,這其實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題目,涉及到了記憶和時間。
巴門尼德對哲學最大的貢獻被認為是創造了一個哲學、神學、心理學等領域公用的基本概念——實體。
雖然這個詞不是他創造的,但他的思想已經有了這個概念,意思是不同變化狀態的本體。
後來,因為認識論成為主流,存在論沒落,而海德格爾宣告了存在論的復興。
並且,海德格爾還翻譯過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包括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的著作殘篇並對其作了詳盡的注釋。
在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那時,他發現了對存在的理解力。
四、什麼是存在者與存在?
尼採說:「存在就是自然出現、自然生成」,「存在=生成」。
海德格爾或許繼承的就是這個思想,他將世界分為存在者與存在。
比如:桌子上有一隻杯子,那麼,杯子=存在者,有=存在。
存在者不僅是物,也包括人。
一直以來,哲學家們都在思考存在者,比如:世界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等問題。
卻從來沒有詢問過存在。
也就是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所謂存在,總是讓人覺得它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就是存在嘛。
而且,存在也一直被認為是最空洞、最一般和最不言而喻的東西之一。
因此,歷代哲學家從來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問題,自然更不會深究它。
甚至忽視了存在物與存在之間的根本區別,把一般存在者當成存在本身來思考,以致陷入思想和人生的迷霧之中。
海德格爾還提出了存在的生起。
就是,雖然作為存在者的人類千方百計想了解和定義存在,但存在並非存在者所能左右,存在自身以及各種形式出現在存在者之中,存在者只能接受它,存在是生生不息的動力來源。
海德格爾這種不研究個別事物的性質,而是思考某物存在到底是怎麼回事的學問,被稱為存在論。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