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相形之下,卡西爾對海德格爾康德解釋的批評,以及沿循新康德主義的康德知識論解釋,反倒是自陷在哲學人類學的存在者層面上,不能真正進入康德哲學發問形上學疑難和為形上學奠基的核心要義。

主 題詞:康德;海德格爾;哲學人類學;先驗分析論;基礎存在;論形上學疑難

閱讀原文請點擊: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pdf

原文載於《學術月刊》2019年第8期

來源: 社科院網站

相關焦點

  • 海德格爾論科學與哲學
    海德格爾論科學與哲學 2016年11月29日 13: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初維峰 字號 內容摘要:與認為科學是對哲學的否定和超越的觀點相反,海德格爾認為作為形上學的哲學為各種具體科學奠基
  • 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即使是海德格爾本人也表述了同樣的觀點, 在討論對人 (海德格爾稱之為此在) 的存在論分析與人類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科學分析的區分時, 海德格爾主張人類學等科學分析離不開對此在的存在論分析, 「當今之時, 上述各學科的科學結構——並非促進這些學科的工作者的『科學態度』——極端地成問題, 它們需要新的動力, 而這種新動力只能來自存在論問題的提法」[3]。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一、西方哲學一直以來將人視為物質坤鵬論在之前在關於意識的系列文章中講過,西方哲學一直存在著還原論和活力論之爭。小提示關於意識的追尋《坤鵬論:人的大腦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機器!》《坤鵬論:追根溯源尋找還原論的哲學鼻祖》《坤鵬論:亞里斯多德和隱德萊希》《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坤鵬論:一切皆物質,一切皆物理——心靈哲學的物理主義》《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一切,為意識而存在?》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這一現象似乎開啟了中國學者對於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的興趣及信心。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在此基礎上,張柯教授進一步明確指出「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存在論問題結構中的位置:「在「形式顯示」中恰恰蘊含了海氏思想道路的兩大關鍵要素: 『存在論差異』與『人與存在之關聯』。前者可被視為海氏思想的『主導問題』,後者則是海氏思想的『基礎問題』。」「形式顯示」無疑是一把方法論利器,然而它也經歷過艱難的鑄造過程。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與黑格爾展開了本質性的哲學爭辯。從形式上看,爭辯(Auseinandersetzung)具有彼此分離而又相互設定的雙重含義。《否定性》手稿為爭辯提供了一個實質性的例子。海德格爾指認否定性為黑格爾哲學的基礎規定而黑格爾哲學並沒有嚴肅對待之。黑格爾從意識的區分出發來思考否定性,因而在某物和他物的關係中規定否定性。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為了從這種粗疏混亂中擺脫出來,有必要思及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現代形上學的本質性在於「意識」的存在特性,這種存在特性是通過主體性被規定的,從而現代形上學作為「我思」哲學或主體性哲學是以意識的內在性(Immanenz)來作為基本建制的。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青年海德格爾出身德國普通天主教家庭的海德格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並很早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存在論」的徹底否定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恐怕要數德國的海德格爾了。《存在與時間》就是海德格爾寫過一本書的名字。海德格爾出身貧賤,是靠教會的經濟幫助才上的大學。他身體羸弱,畢業後想服務教會都不夠格;天資似乎也是平平,自認對其老師的老師的書看不懂。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18歲時海德格爾因格約伯贈予一本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所著的《論存在對亞里斯多德的多種含義》,深受打動,而決心投身哲學。另一方面,他中學時亦喜愛閱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的作品,為他以後對詩性語言的重視埋下種子。
  • 「白天看星星」丨海德格爾對老莊的哲學解讀
    就是那些還不理解『論真理的本質』的演講的人,思索這個中國故事就會知道海德格爾的本意了」。[4]  由此可知,當海德格爾做《論真理的本質》的講演時,他不僅可以引用老子(雖然後來在出版時刪去了),而且熟悉莊子。 那麼,究竟老莊思想在海德格爾思想轉向中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 張一兵 | 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海德格爾《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解讀
    第一方面,過去我們研究海德格爾哲學,主要關注了他公開於世的第一種可見思想構境的學術結晶,即他與一切傳統的哲學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作戰的思想努力,以往,我們將其指認為「存在論」,而按海德格爾自己的說法,叫克服形上學(計劃Ⅰ)。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 【京師哲學】羅松濤丨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視域中的生存論存在論批判
    筆者認為,個體生命與人所身處其中的社會歷史存在境況的非同一性關係是阿多諾哲學致力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早在1931年於法蘭克福大學所作的就職演說《哲學的現實性》中,阿多諾就已經開始質疑單憑思想的力量試圖完全把握現實總體性的同一性哲學。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學習完巴門尼德,坤鵬論不禁聯想到了十八世紀愛爾蘭的貝克萊主教(他的名言「存在即被感知」),後來丹麥的存在主義之父克爾凱郭爾,再之後便是二十世紀開始席捲全球一直影響至今的存在主義,特別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加繆等,雖然他們關注的焦點也許差異較大,但也不禁讓人深深感慨西方人對「存在」這個哲學主題的執念。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這足以證明在各民族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人性,成為產生共同的文化現象的基礎。維柯嘲笑那種把「部落自然法」看成是某一個民族首創而後傳到其他民族的觀點,認為是民族虛榮心的表現。 維柯是一個共同人性論者。他認為支撐人類世界的就是這種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由人類起源的行為方式形成的一種普遍的原則、結構,是人之為人的永恆的根據。
  • 海德格爾以後,哲學基本上沒有大的進步了
    古時不就有「胡服騎射」嗎? 現在又有「拿來主義」。但「德先生和賽先生」快二個世紀了也沒有請進來,我們這些人背井離鄉乾脆自己「用腳」走過來了。而在西方,人們的文化基於古希臘。古希臘人創造了三樣事物:神話,哲學和宗教。神的故事和後來的宗教結合起來,表現為人類對「絕對」的嚮往,而不滿足於人間的「相對和有限」的存在。如「美,力量,財富,壽命,健康,道德,世界」等等。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關於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做過介紹和評述。這些介紹的通常模式給人的印象是:在海德格爾和德希達這兩位哲學大師之間,藝術史家夏皮羅的形象看上去不算高大。那些對海德格爾和德希達的哲學著迷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大多固戀和執著於心目中兩位神明般的哲人的崇高形象,對任何膽敢為藝術史辯護的做法不僅會嗤之以鼻,而且還會表現出極端的智性迷狂。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康德的「先驗哲學」是何種哲學呢?在海德格爾看來,康德的「先驗哲學」不只是知識學/認識論,不只是要解決知識的可能性條件問題,而且也是存在學/本體論,而且很可能首先是存在學/本體論。  我們確認了作為存在學和知識學的先驗哲學,那麼,這種先驗哲學的方法是何種方法?按阿佩爾的做法,把它命名為「先驗論證」。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德國人海德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有獨創性的影響廣泛的思想家,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派的發展者、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現代西方美學以存在為核心,在美學的發展史上,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存在論美學」對古典「本體論美學「提出挑戰,由追究「美的本質」的「本質論美學」,向關注「美的存在」的「存在論美學」的轉變,後現代西方美學則以語言為核心。海德格爾美學思想一方面確立了存在的本體地位,從而標誌著現代西方美學的完成;另一方面,又開拓了語言釋義學的存在領域,從而又標誌著後現代西方美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