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紅霞 王靜) 2020年5月20日下午,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的「東吳哲學系列講壇(2020)」第二講通過騰訊會議線上舉辦,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王慶節教授應邀作了題為「『基礎存在論』的三個『突破』與『主體性哲學』」的學術講座。

  本次講座由蘇州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李紅霞老師主持,哲學系主任吳忠偉教授致辭,國內外哲學界三百多名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講座場面火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2020年5月20日下午,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舉辦線上「東吳哲學系列講壇(2020)」 第二講,王慶節教授作題為「『基礎存在論』的三個『突破』與『主體性哲學』」的學術講座。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第一部分區分了兩種類型的哲學家,即「巔峰型」的哲學家與「先知型」的哲學家。「巔峰型」的哲學家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體現,代表了這個時代最核心、最輝煌的思想;而「先知型」的哲學家更多的是對他所處的時代的基礎、對那些當時被認為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概念和說法提出疑問、挑戰和批判的哲學家,前者如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作為希臘精神的頂端或巔峰、康德和黑格爾是近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後者如蘇格拉底、笛卡爾、尼採和海德格爾。作為先知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堅持從「存在問題」這一最基本的問題出發,一直到他生命的終點,他如同深邃幽暗的思想夜空中的一顆星星,是一個孤獨者,是一點孤寂的閃光。

  第二部分區分了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對於「問題」,人們能夠給出答案,可是對於存在問題,它作為最根本的問題,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答案。不僅沒有答案,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甚至不知道怎樣對這種問題「發問」,這種問題就是「疑難」。「存在問題是完全不同的問題,海德格爾說我們對之不僅沒有答案,我們還不知道怎麼發問,我們甚至還沒有『語詞』和『語法』。」這也是海德格爾的著作晦澀難懂的原因之一。海德格爾對「存在」這一基本問題的發問即是去探尋「林中路」。

  第三部分探尋了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兩個直接背景,即克爾凱郭爾和尼採。克爾凱格爾那裡,存在的真理和真正的基督啟示不是通過一種理性的、邏輯推演的、體系性的或形式化的方式,而是通過一種在極端情境下的生命體驗來達到的,而這種生命體驗完全超出了人的理性的、概念的、形式的思維方式。而在尼採那裡,在虛無背景下襯託出來的人生境況,只有通過「重估一切價值的」「強力意志」才能得到折射。這些對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起到了直接性的催生作用。

  第四部分解釋了基礎存在論的「主體性」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自笛卡爾到康德的現代哲學,無一不以作為主體性的人的認知理性作為其思考的起點、基礎與核心,所不同的是對這個主體的本質的理解和解釋。海德格爾認為,在哲學上試圖為現代性奠基的眾多主體性自我的理論中,都或多或少地預設有一個主體、客體二元分割的存在論前提而不自知。

  第五部分重點分析了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在哲學上的三個重要突破:關於「主體」概念的突破、關於「真理」概念的突破、關於「時空」概念的突破。用生存在世的Dasein的存在論/生存論分析取代認知的或意識的「我」的知識論/先驗論分析;用真理之為「真實性」的展開來取代真理之為命題判斷和論證的「真確性」驗證;用勃興生發、有摺疊伸縮、有厚度的「時空」來取代我們現時流行的「線性量化時空」,這三個根本性的突破,把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跟傳統的以知識、意識和情緒這些精神現象為核心的其他存在論區別開來,也構成海德格爾哲學的最初的高峰。

  第六部分是關於「唯我論」還是「本我論」的爭論。由於海德格爾並不諱言他的存在真理觀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即真理一般通過Dasein的親臨存在和存在的親臨展開出來,所以,人們往往會批評他的唯我論立場。但王慶節指出,海德格爾所持的實際是一個哲學「本我論」的立場,而不是一個哲學「唯我論」的立場。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唯我論」在哲學上強調宇宙皆備於我或我心,我或者主觀精神是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所以被認識、所以有意義的全部根據和最後目的。而「本我論」只是一個哲學發問和思考所必經的開端,並不是存在的全部根基和最終深淵之所在;它是一個必經通道,但不是全部,甚至有朝一日,可能成為不完全是必須的或最重要的通道。海德格爾基礎存在論的這種「本我論」的立場將笛卡爾以來一直佔據近代哲學主流地位的知識、精神、意志或意識的主體論和本體論推向了極端,從而使得突破這一主體性或本我論的哲學可能性得以第一次真正地顯現出來。

  第七個部分是王慶節教授從海德格爾思想出發對現實的思考與批判:「科學時代的哲學不思」。海德格爾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雖然號稱是理性的生物,是愛智之人,但實際上「名高而不實」。海德格爾甚至說在我們這個時代,「科學不思」。他想通過Was heißt Denken?(《什麼叫思?》或《什麼召喚思?》)之heißen(召喚),通過關於「存在的思想」的考察,去「召喚」思想或者哲思的新的開端。海德格爾的「什麼召喚思」正是在召喚一個和我們今天的科技時代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在這樣的意義上,王慶節教授把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稱之為對未來時代哲思的呼喚、召喚和等待,把海德格爾稱為召喚未來時代的先知。

  在結尾部分,王慶節教授還將「科學時代的哲學不思」和海德格爾墓碑飾以「星」預示星際交流指示對新哲思的召喚聯繫講解,表達了對新時代新哲思的殷殷期盼,將思想的深度與現實的關切完美地結合了起來。

  講座的第二個重點環節是師生的提問與討論。與會師生就「此在的常人化機制」、「對海德格爾此在概念的把握是否走向直覺、體悟」、「現實中如何做到去蔽、去把握真理」、「海德格爾哲學與倫理維度、公共領域」等問題同王慶節教授進行交流,王慶節教授對提問一一做出了耐心的解答。師生們的提問非常熱烈,以至於不得不延長講座時間。

  講座中,王慶節教授深入淺出,以深厚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幽默通透的講演藝術給與會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紛紛表示講座十分精彩,受益匪淺。大家都期待著與王慶節教授的後續交流,共同在哲學和學術的殿堂裡遨遊。

  王慶節簡介: 

  王慶節,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美國杜蘭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學(1984-87),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1993-95),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1995-2002),香港中文大學(2000-2019)。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西方哲學,尤其是海德格爾和解釋學哲學;東西方比較哲學;形上學和倫理學理論。近期主要著述有《親親相隱、正義與道德兩難》;《道德感動與儒家示範倫理學》;《海德格爾與哲學的開端》;《超越、超越論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翻譯、理解與解釋》(合編);《德性、法律與中國傳統–比較視野下的倫理與法理》(編)等。近年譯著有《形上學導論》(新譯本)、《康德與形上學疑難》。曾參與翻譯《存在與時間》和參與主編《海德格爾文集》(30卷)。

  

相關焦點

  • 哲學家海德格爾恩仇錄
    在20世紀西方哲學家中,少有人像海德格爾那樣因為個人經歷而成為爭論的熱點問題。當涉世未深的弟子們戲稱海德格爾為善於玩弄文字遊戲的「邁斯科奇的小個子魔術師」時,他們絕對想不到,這位魔術師玩的魔術,不僅具有思想和口頭意義,而且具有行動和政治意義。  從其個人生活經歷來看,海德格爾絕不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那一類哲學家。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德國人海德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有獨創性的影響廣泛的思想家,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派的發展者、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海德格爾美學思想一方面確立了存在的本體地位,從而標誌著現代西方美學的完成;另一方面,又開拓了語言釋義學的存在領域,從而又標誌著後現代西方美學的開始。海德格爾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揭示真理,藝術品和藝術家都以藝術為基礎,藝術之本質就是真理的生成和發生。美乃是作為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美是藝術顯現真理的方式。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海德格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亦是整個現象學思潮的核心人物。他生於德國巴登烏騰堡郊區梅斯奇希村的一個宗教家庭,這成長背景使他終其一生都帶著夾雜著宗教意識的鄉土氣息,尤其反映在他的後期思想之上。早年的海德格爾跟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學習現象學,極得胡塞爾賞識,他本來以為海德格爾會繼承自己的衣缽。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時,他才了解到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
  • 德國偉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八句經典名言,你能體會出什麼樣人生?
    20世紀,被公認最重要的哲學家陣營裡,有一位德國哲學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巨大。他是奧地利哲學家胡塞爾的學生,他是「存在主義」集大成者,而這一思想是20世紀最有力量,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他就是海德格爾,今天我們來聊聊他的故事。
  • 為了研究納粹,讀海德格爾是可恥的?/德希達
    確切地說是因為迄今為止無人能把海德格爾思想的全部作品貶低為納粹理論家的作品。否則這個檔案「記錄」將不會引起人們任何興趣。半個多世紀以來沒有一位嚴肅的哲學家能避免對海德格爾進行「闡釋」。人們怎能否認這點呢?為何要否認二十世紀如此眾多的「革命性的」、大膽的、招惹是非的作品,已經冒險地進入或甚至獻身於被惡魔侵擾的領域(依據對自身的開明性和左翼-民主的人文主義極有信心的哲學來看)。
  • 存在主義:海德格爾眼中的虛無
    冬天對於很多哲學家都有特殊的含義,尤其是馬丁·海德格爾,無聊時我曾翻閱他的書籍,發現他一系列篇幅型的著作都是在冬天裡完成的,這讓我不禁想到了一九二二年海德格爾為了避寒在條頓森林裡修築的小木屋,他的大多數靈感便在這裡產生。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徵入伍,兩個月後因身體原因退伍,在弗萊堡從事了兩年的軍郵工作。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期間撰寫出版了重要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從此聲名鵲起。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後世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也得出了「我們只認識現象」的結論。大體上他們的原則是相同的,即「意識的內容只是一個現象,沒有真的東西。」只是,對於認清這個事實後該如何行動是有區別的,對此,坤鵬論在介紹康德時再細講。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後來,法國哲學家、存在主義派的薩特將其和自己歸為無神論的存在主義,他也予以了否認。坤鵬論認為,海德格爾受到現象學很大影響,胡塞爾的思想是其哲學思考的重要源點之一,說他是現象學派也沒錯。
  • 海德格爾質疑西方現代理性主義,「親近」中國傳統思想求變創新
    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親近性。他認為,東方式的思想,如老子和道家,不會追求一直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說,老子的道是不可言說,無名無狀,人就在道中,但你又不可能把道完全固定下來。所以,海德格爾晚年認為,這就是西方技術社會的思想根源。技術的本質就是我們先把世界認識清楚,然後就能夠控制它。《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他在書中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認,現代理性主義作為現代文明的哲學基礎,本身是沒有根的,西方文明的危機就是這種理性主義的哲學造成的。
  • 一位德國哲學家眼中的老子:《道德經》可以用網際網路思維解讀
    兩千多年來,《道德經》(或稱《老子》),對於古今中外的讀者而言是一部既迷人又令人困惑的書,它的「玄」,吸引和啟發了許多的人,並為無數的哲學家、流派提供了豐富的哲學靈感。西方哲學界有人認為,在《道德經》81章的文本中,包含著與現代社會聯繫更緊密的思想內容,德國漢學家、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就是其中之一。《東西之道:〈道德經〉與西方哲學》(The Philosophy of Daodejing)是漢斯-格奧爾格·梅勒教授的比較哲學代表作,也是一部視域獨特的道家哲學入門書。
  • 海德格爾論科學與哲學
    海德格爾論科學與哲學 2016年11月29日 13: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初維峰 字號 內容摘要:與認為科學是對哲學的否定和超越的觀點相反,海德格爾認為作為形上學的哲學為各種具體科學奠基
  • 聽聽海德格爾如何說的
    身處世界潮流當中,我們不得不想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我們能夠真正認識到我們自己和世界本體嗎?古希臘哲學家們,認為世界的起源是火,是水等元素構成,隨著人們更為抽象的思考下,人們開始認為世界的本元是抽象的書,是從一這個概念中發展出來更為廣闊的世界。
  • 海德格爾44周年忌辰:愛戀不過一年,卻終生為此受困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 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我們的民族(Volk)和帝國(Reich)即將發生轉變,每一位有眼睛去看,有耳朵去聽,有心去激勵自己行為的人都會發現,自己被一種真正的、深深的興奮所吸引——我們又一次面臨偉大的現實,帶著必須將這個現實打造成帝國精神和德國秘密使命的壓力……」。1933年4月13日馬丁·海德格爾寫給弟弟弗裡茨的信。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本人不僅沒有先後出場的時間序列的印象——夏皮羅針對海德格爾、德希達針對夏皮羅——也沒有德希達主要是在批判夏皮羅的印象。恰恰相反,在本人看來,德希達的主旨仍是解構西方強大的形上學傳統,特別是聲音(言語)居先於文字(語言)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傳統。在這個悠久的傳統裡,海德格爾顯然是最後一位大師。
  • 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特別是伴隨著認知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海德格爾哲學引起了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廣泛關注。人們不僅揭示了海德格爾哲學對認知科學研究的反思和批判作用, 而且開始明確其在認知科學綱領轉換中的建設性作用。不過, 致力於探究歐陸哲學與認知科學關聯的眾多現代哲學家和科學家並不贊同這種看法。休伯特·德雷福斯 (Hubert Dreyfus) 早就表述了這種看法, 即如果現象學揭示的是人類體驗現象, 那麼所揭示的結果應當與對人類的科學理解密切相關。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形式化」關注的並非作為內容的「什麼」,而是作為「關涉意義」本身的「怎樣」。然而這僅僅只是起點,「關涉意義」並未徹底實現向前理論立場的後撤,形式化與普遍化仍然帶有「一般性」的含義,「而為了理解理論之物的起源,純立場關係本身還需作為實現加以探察。」在對普遍化和形式化的區分中,海德格爾對「怎樣」進行了現象學式的還原。
  • 海德格爾:如果想了解事物本質,就必須放下自身的預設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存在與時間》是海德格爾一本未完成的作品,雖然如此,其內容已經十分浩大。在此只能抽出幾個書中重要的概念作出闡述,未有包括的內容,往後有機會時再作補充。海德格爾認為,真理的意義為「去蔽」。真理的希臘文是λθεια (aletheia),字是希臘文中的否定前綴(如同英文中的un, dis, in, im),∧θη是遮蔽,那就是「去除遮蔽」的意思。那就是說,真理的意義就是掃開遮蔽,讓呈現之物被看見。由柏拉圖開始,每當哲學家思考他物時,都是由思考者主導,因而會先對真理作出定義,再按它來規定自己的思考。
  •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存在論」的徹底否定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恐怕要數德國的海德格爾了。《存在與時間》就是海德格爾寫過一本書的名字。海德格爾出身貧賤,是靠教會的經濟幫助才上的大學。他身體羸弱,畢業後想服務教會都不夠格;天資似乎也是平平,自認對其老師的老師的書看不懂。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在海德格爾全集的目錄中很容易就能看到的一串名單——阿那克西曼德、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萊布尼茨、康德、費希特、謝林、荷爾德林、黑格爾、尼採等等,就是最直接的證明。海德格爾對這些哲學家的解釋構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之道,是我們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