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我們能否真正認識世界?聽聽海德格爾如何說的

2021-01-09 文思匯談

身處世界潮流當中,我們不得不想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我們能夠真正認識到我們自己和世界本體嗎?古希臘哲學家們,認為世界的起源是火,是水等元素構成,隨著人們更為抽象的思考下,人們開始認為世界的本元是抽象的書,是從一這個概念中發展出來更為廣闊的世界。說到這裡,不得不想到更為徹底的中國道家哲學,它認為,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今天主要淺談的是胡塞爾的學生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與時間,我會儘量避免抽象和概念,我會儘量用白話文來使它通俗易懂。首先,現象主義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帶有一副眼鏡,只能通過現象來認識世界。這與康德所說的不可知物自體有些相仿,直到實踐哲學,即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解釋了這個問題,人類只有通過實踐和勞動才能認識世界。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所提倡的觀點是什麼呢?簡單來說,他認為世界不是一個「在那裡」而有待於理性分析的對象,一個沉思的主體相對立的對象:它從來不是我們能夠從其中走出來的與之相對者。我們是從這樣一個現實之內作為主體而出現的:它從來不可能充分的對象化,它同時包括「主題」與「對象」對立,它的意義不了窮盡,它構成著我們一如我們構成著它。這個世界不是某種可以按照胡塞爾的方式分解為內心意象之物:它有著它自己的野蠻專橫的,不受約束的本性,它抗拒著我們的種種計劃,而我們則僅僅作為它的一部分而存在。這段話的意思是,世界不像可以拿在手中的地球儀,我們能夠把世界和我們自己分隔開來,任我們仔細端詳,而是說我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在觀照世界時同時也在觀照我們自己在。這樣看來,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與康德不可知論有些相同,都有點現象主義,其實不然,海德格爾對世界的認知方法不像康德那樣消極,也不像胡塞爾那樣主觀,甚至有些權威主義,那他的存在主義與那些先驗的權威主義有什麼區別呢,咱們下次再說。謝謝大家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以前,我在多篇文章提到過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可以說,這四個字是醍醐灌頂般的棒喝:既然我們一天一天地接近死亡,就該活出自我,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真誠地活著,虛偽就是浪費生命!於是,我毅然選擇了一條全新的人生之路。所以,坤鵬論為了進一步學習和思考,將分成上下兩篇來介紹海德格爾以及他的思想。
  • 張一兵 | 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海德格爾《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解讀
    意蘊不是認識論的範疇,而是一種遭遇性的存在。一個東西被我們遭遇為什麼,我們怎樣遭遇它,這兩個相遇構境層都不是那種偽謬主-客體二元模式中一個假想的簡單對象性覺識和客觀描述。意蘊的展露並不僅僅是認識論中的觀看之序,它直接表現為兩個存在特徵:一是意蘊的上手-在手狀態的特徵,二是意蘊在共同世界中顯現的特徵。在手狀態也是此在先有的上手熟悉狀態,而共同世界的顯現則是指非單個此在的相遇顯像之保持。
  • 為什麼說「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影子」?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便開始探索世界的奧秘,從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的神話到「天圓地方」的設想,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對大自然或者說是未知的探索可以說從未停止腳步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能夠正確認識這個物質世界嗎?我們可以完全認識這個世界嗎?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如果意識並不對應實體性物質,而是對應於人改變世界的活動關係,對應於人們交互活動建構起來的複雜生活,那麼傳統認識論中的那個主體—客體二元圖式就沒有立足之處。可是,這還不夠,因為它並沒有解決「意識的社會的、歷史的被制約性,其本源的交互主體如何可能」[1](P18),這是一個更實質性的問題。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大部分認為盧卡奇的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是相同的,甚至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更加證明了盧卡奇物化概念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一致,二者互為證明。但實際上,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即二者如何看待異化?01 真我生活的兩種思路盧卡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就不在是人的生活,人們應該堅決徹底的突破異化,改變異化的生活,回歸真我的生活。
  • 「白天看星星」丨海德格爾對老莊的哲學解讀
    需要說明的是,就海德格爾與老莊的關係而言,我所關心的並不是比較哲學的問題,東西方思想之間有太多的誤解,究竟能否達成默契的相互理解尚存疑問。不過,處在一種文明背景下的人對另一種文明的讀解,總是要發生的。我之所以關注海德格爾與老莊思想的關係,主要是想通過海德格爾所理解的老莊,來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實際上,這也可以使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我們自己的文明。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用詞上更接近導致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理論的誤解,認為他的「境域」或「場」與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理論相近,實際上這只是外延上的相似,其現象學理論真正內涵則是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即讓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思想向胡塞爾的發生現象學理論靠攏。那麼,在此,我們就有必要重新來解讀一下梅洛-龐蒂的「境域」與胡塞爾的「生活世界」觀念及其與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論的區別與關聯。
  • 南哲思享|王恆: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淵源——神人關係的現象學重建...
    因此,我們需要討論的早已就不應該是海德格爾與神學「有沒有」關係——如果沒有神學的背景,海德格爾實質性的思想展開根本是不可能的,而是既然海德格爾的思想就來源於基督教,並且反過來又對宗教與神學有非常深的影響,以至於基督教中有了不同的思想和神學體系來與海德格爾貫通,神學內部還出現了對他進行的各個角度的批評與反思,那麼,我們作為無神論或異教徒的研究者如何理解和接受。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對於教職論文之後的海德格爾而言,在信仰層面上,超驗之絕對者依舊是他的關切,但研究方面的主題更多的是哲學與歷史的關係。在教職論文中,他提出創立一種「帶著崇敬之心的內在神性」的哲學,並且可以解決「時間與永恆、變化與絕對效力、世界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以科學理論的方式自我反映在歷史(價值形態)與哲學(價值效力)中。」
  • 為什麼說世界是語言的世界?
    以這種距離作為基礎,就可以有某些東西作為真正的事態而襯託出來並成為某種陳述的內容,這種陳述是其他人也能理解的。」可見,正是語言打開了我們的世界,使得事態得以呈現出來,人與人之間得以交流,社會得以形成。所以伽達默爾說:「語言性完全表現了我們人類世界經驗的特徵。」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而智者派則將愛利亞學派的概念擴展到一切現實和意見對現實的關係上面。「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該學派最好的總結概括。愛利亞學派的普遍命題是:「真理只是『一』,一切其他的東西都不是真的。」後世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也得出了「我們只認識現象」的結論。大體上他們的原則是相同的,即「意識的內容只是一個現象,沒有真的東西。」
  • 學者唐世平:自信和驕傲的時候,我們如何清醒地認識世界對我們的評價?
    年到 1945 年間轉變成一個更加和平的防禦性現實主義世界; 1945 年後,世界範圍內的一些地區又是如何變得更加規則化且更加和平的。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評價這本書稱:「在富有洞察力的重要研究中,唐世平展示了國際關係到底是如何演化的。通過這一研究,他修訂並調和了許多我們所熟知的理論,並且重新精彩地闡釋了戰爭、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一個真正氣勢恢宏的詮釋。」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為了從這種情形中擺脫出來,我們有必要憶及與馬克思在同一方向——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雖說馬克思與海德格爾在諸多面相上有重大差別,但他們的學說在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方面,卻在原則高度上深思著「同一個問題」。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首先,可以看到,在論及東西方「對話」的時候,海德格爾實際上也使用過「」一詞。「這種[與希臘思想家及其語言的]對話還有待開始。它幾乎尚未得到準備,而且對我們來說,它本身始終是那種與東亞世界無可避免的對話的先決條件。」
  • 鮑勇劍:如何借用哲學思辨認識危機?
    以海德格爾的學說觀之,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本體論的危機!如果海德格爾還魂轉世,對當前全球新冠病毒流行引發的危機,他會有驚駭的似曾相識感受。在他寫作和演講《存在與時間》的十年中,正是德國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潰敗和西班牙流感肆虐全球的後期。因為這樣的時代背景,海德格爾比任何哲學家都更加接近和關注人類生存危機。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也被稱為危機哲學。
  • 世界這麼亂 我們如何認識幾大宗教文明
    文:陳嘉映  導語:最近由於各種動亂,認識幾大文明更迫在眉睫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什麼關係?他們同佛教有什麼不同?一神教同多神教是什麼區別?著名哲學家陳嘉映提供了他的一些看法。這樣依知識本身的性質組織起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現在我們更多是在希臘的意義上使用「知識」這個詞。  一片一片的知識如果不靠實用聯繫在一起,它們之間是如何連上的?靠道理連上。比方歐幾裡得幾何學設定了一些公理,關於各種幾何圖形的知識都聯繫於這些公理,由此,它們相互之間也獲得了聯繫,構成了一個知識整體。這個知識體系裡的每一片都通過一連串的推理與其他部分相聯繫。
  • 量子解讀: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
    這可以說是我們所認識的所有事情。當然也沒什麼,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看到「世界本身」。認為看到的東西全部都是通過五感進行的「測定」,不矛盾地構成了世界的想像圖。憑五官怎麼也無法理解「嗯,確實可能是這樣。因為有什麼東西所以看起來像那樣吧?
  • 世界需要對我們共同命運的真正覺悟
    此外,我們必須考慮到那些醫療設施脆弱的國家,疫苗對這些國家人民的生命來說極其重要。近年來,我們注意到民族主義在世界不少國家迅速抬頭和國際關係日益緊張,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全世界還缺乏對我們共同命運的真正覺悟。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生活世界和文化間的挑戰
    正確地說,他根本看不到任何人」。胡塞爾認識到自然主義的方法恰好排除了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因而在《觀念II》和隨後一些文本中,胡塞爾強調了周圍世界,他認為人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周圍世界中,人是在交互主體性地、公共化了的意識生活中的實存。當我們作為個人主體依賴於彼此,整個周圍世界就在同時對我們可見。
  • 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1) 人類個體在世界中與周圍事物最初的關係不是一種靜觀而是一種遭遇或上手的狀態, 或者具體地說是一種「用我們的身體以合適的方式熟練地掌控事物」的狀態。韋勒把這種狀態稱為「流暢應付」 (Smooth coping) , 對「流暢應付」的現象學描述從根本上消解了笛卡兒主義主客二分認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