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2017年03月02日 09:51 來源:《現代哲學》 作者:吳曉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The Ontological Critique of Modern Metaphysics:Marx and Heidegger

  作者簡介: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

  原發信息:《現代哲學》第20165期

  內容提要: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無論是第二國際的理論家,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領袖都嚴重地誤解了這一基礎,並使之局限於現代形上學的總體框架之中。為了從這種粗疏混亂中擺脫出來,有必要思及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現代形上學的本質性在於「意識」的存在特性,這種存在特性是通過主體性被規定的,從而現代形上學作為「我思」哲學或主體性哲學是以意識的內在性(Immanenz)來作為基本建制的。因此,對於意識或一般主體之內在性所持的本體論立場,便成為決定某種哲學是否從屬於現代形上學的基本尺度。在這一主題上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積極「對話」,將開啟出一個從根本上超越現代形上學的批判性視域,而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只有通過這樣的視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闡明。

  關鍵詞:馬克思/海德格爾/本體論/現代形上學/意識的內在性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政治哲學發展趨勢」(12&ZD10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哲學研究」(10JJD710003)的階段性成果。

 

  馬克思哲學中作為基礎和本質的東西——它往往被稱為「新世界觀」的唯物主義基礎或本體論(ontology,或存在論)基礎——似乎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是蔽而不明的。當第二國際的理論家(特別是所謂「梅林—普列漢諾夫正統」)只是依照一種實質上是前康德的「實體」尺度來闡述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基礎時,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領袖(首先是盧卡奇)卻開展出一種「想比黑格爾更加黑格爾的嘗試」①,以便將「自我意識」的主體性灌注到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之中。無論是上述哪種闡釋方式(也包括形式各異的折衷調和以及自身還完全不清晰的混淆觀點),總已先行將馬克思哲學中作為基礎和本質的東西完全鎖閉在現代形上學的總體框架中了。這樣一種幾乎可以被看成是馬克思學說之「命運」的情形,主要是由於現代性在其特定階段上的絕對權力造成的:汪洋大海般的意識形態統制總是力圖將馬克思學說的意義闡釋強行納入到現代形上學的基本建制之中。為了從這種情形中擺脫出來,我們有必要憶及與馬克思在同一方向——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雖說馬克思與海德格爾在諸多面相上有重大差別,但他們的學說在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方面,卻在原則高度上深思著「同一個問題」。因此,我們有理由指望兩者之間的積極「對話」能夠開啟出一個從根本上超越現代形上學的批判性視域,而馬克思哲學中作為基礎和本質的東西只有通過這樣的視域開始顯現出來時,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闡明。

  伽達默爾在《20世紀的哲學基礎》一文中極為簡要地概括了海德格爾在哲學上的主要工作和根本貢獻——對「意識」所預設的「存在」開展出一種決定性的本體論批判。「他以下面的斷言為他對意識所作的本體論批判找到了口號,即此在是『在世之在』。自那時以後,許多人都開始認為追問主體如何達到對所謂『外部世界』的知識是荒謬的、陳腐透頂的。海德格爾把堅持提出這類問題的現象稱為真正的哲學『醜聞』。」②如果說「此在在世」早已在1927年的《存在與時間》中得到過重要表述,那麼直到1973年海德格爾在晚期討論班中仍然繼續申說如下主題:識—在(即「意識」的拆寫形式Bewusst-sein)與此—在(「此在」的拆寫形式Dasein)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在這裡,「意識」之所以要被拆寫為「識—在」,正是試圖從本體論上考察其「存在」特性;而意識的存在特性,在現代形上學中是通過「主體性」(Subjektivitaet)被規定的。「但是這個主體性並未就其存在得到詢問;自笛卡爾以來,它就是fundamentum inconcussum(禁地)。總之,源於笛卡爾的近代思想因而將主體性變成了一種障礙,它阻撓[人們]把對存在的追問引向正途。」③此間所說的障礙,倒並不在於它是一種外部的禁令,而毋寧說是一種先行已被預設的理所當然的東西,一種經由清楚明白的觀念確證自身的東西。「我思故我在」這個命題,如果像黑格爾所指證的那樣並不包含真正的推理④,那麼它顯然已將主體的存在特性預先設定在作為主體的「我思」或「意識」之中了。無論如何,在現代形上學以之作為前提且又反過來由之獲得規定的視域中,有什麼比意識作為主體之存在、外部世界作為客體之存在,而認識乃是主體到達客體並返回自身這一點更加清楚明白、更加不待追問的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3)在徹底摧毀「思辨神學」的本體論立場時,馬克思把辯證法重新建立在「實在主體」之自我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實在主體乃是既定的、具有實體性內容的社會,從而將其方法論揭示為「辯證法-唯物史觀-歷史科學」。只有通過本體論基礎的闡明,辯證法的實質和意義才突出地顯示出來,並由此形成對我們學術總體的積極動力。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三、現代性批判: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馬克思深入到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中,他把資本闡釋為現代性的本質範疇,政治經濟學批判揭示出資本邏輯在現代社會的貫穿。社會存在具有存在論意義上的基礎地位,而意識形態不過是「觀念副本」而已。馬克思在存在論基礎上所發動的哲學變革,顛覆了自柏拉圖以降的形上學傳統,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二、列維納斯對本體論的批判列維納斯對"他者"的強調旨在批判並超越西方本體論傳統。本體論(或曰存在論)之為第一哲學,自亞裡斯多德以後已成定論。即便海德格爾對存在論的反思,亦不挑戰其第一哲學的地位。而列維納斯哲學卻對本體論的首要性提出質疑:"在知識的分支中本體論的首要性難道是最明顯確證的嗎?"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文 | 吳曉明 社會現實的發現,是黑格爾與馬克思在哲學思想上最為本質也最為切近的聯繫線索。無論是黑格爾哲學的積極成果,還是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決定性批判,都是依循此一線索來制定方向的。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他認為,馬克思倡導的正是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亦即對本體論的批判,同時本體論問題只屬於舊哲學形態的一個領域,任何將馬克思學說與本體論學說相聯繫的做法均不可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朱立元:馬克思為現代存在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提到存在論(ontology),有的學者斷定是海德格爾的專利。這至少是極大的誤解。是的,海德格爾的「此在在世」的現象學存在論的確在存在論上超越了傳統形上學的主客二分認識論。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第一階段,從洛克和康德的認識論開始,就已經在努力「推翻前近代的形上學的獨斷論」,這當然是指從經驗論開始的認識論反思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所帶來的「哥白尼革命」;第二階段,這之後的新康德主義的認識論,有意識地開始「調和『近代』構想中宿命性的主體主義(Subjektivismus)和客體主義(Objektivismus)的相互作用(Wechselspiel)[毋寧說是拉鋸戰],承擔這一近代的地平的守夜人的使命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內容提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規定,奠定了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中的本體論地位。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
  • 張一兵 | 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海德格爾《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解讀
    第一方面,過去我們研究海德格爾哲學,主要關注了他公開於世的第一種可見思想構境的學術結晶,即他與一切傳統的哲學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作戰的思想努力,以往,我們將其指認為「存在論」,而按海德格爾自己的說法,叫克服形上學(計劃Ⅰ)。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本體論的闡釋學在海德格爾、加達默爾的手中建造得雄偉壯麗。  海德格爾的「前理解」和加達默爾的「成見」在基礎本體論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建立在海德格爾關於存在的學說之上。  本體論自18世紀的唯理論者沃爾夫到海德格爾以前,一直是作為一種導致有關存在本質的必然真理的演繹方法。與康德所論的本體不同。康德所論的本體,是指與他所稱的現象——顯現於一位觀察者的事物——相對立的事物本身。人們可以認識現象,但不能把握本體。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本體論的發生淵源與印歐語系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是」,恐怕也沒有本體論。一切東西,都可以用「X是什麼」這樣的句式去追問,一切「XX」都可以稱之為所是,所是或者說在者,就成為泛指一切的概念。同樣黑格爾為了購銷那個不可言說的物自體,認為「是」和「所是」是處於一種辯證統一的狀態,兩者互相限定,「是」從一種存在論、本質論到概念論,層層展開自身,最後了知自身的存在。2、前人對「是」在西方哲學中地位的認識20世紀初,從經驗主義中發展出分析哲學,分析哲學把清算黑格爾的哲學作為任務之一,在批判黑格爾之中,逐步地把「是」的毛病暴露出來,但是這種批判仍有不足。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所以如果說我們追溯到範疇說的始祖亞里斯多德,我們也可以看到,亞里斯多德並沒有進入到本體論領域。但是康德並沒有大規模使用本體論這個詞,只有在上帝證明的時候,提及了這個詞。一般用到的是形上學,在康德的時代,形上學有四個分支:本體論、理性自然學、宇宙論和理性神學。形上學指的就是超越於經驗的知識。不過從它們各自研究的對象來說,還是有區別的。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這一現象似乎開啟了中國學者對於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的興趣及信心。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在這兩個文獻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自然唯物主義的抽象本體論觀點,但實踐哲學的真正主題並非重新確定精神本體與物質本體、主觀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之二元性的形式意義,而是更為重要的自然與人的社會實踐的關係問題: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去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因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 (本體論簡史,收藏,政治課不再難)
    馬克思以前,文化人所思考的對象都是虛無縹緲,玄之又玄的。西方哲學一直在圍繞本體論問題展開討論,即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哲學家們基於這個基本問題展開思辨,引出眾多無聊而又有趣的哲學問題,諸如「一個針尖上能站立幾個天使」之類。正所謂,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我們紀念黑格爾的意義何在?黑格爾的思想遺產仍在發揮哪些現實意義?近來,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出版了《黑格爾的哲學遺產》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