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2021-01-09 新京報

撰文丨董牧孜

2020年,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誕辰250周年。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我們紀念黑格爾的意義何在?黑格爾的思想遺產仍在發揮哪些現實意義?

近來,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出版了《黑格爾的哲學遺產》一書。8月17日,在上海書展的「黑格爾的哲學遺產與中國哲學的話語」活動中,吳曉明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陳立新和《學術月刊》總編輯、研究員姜佑福,共話黑格爾對於我們當今的啟迪。

《黑格爾的哲學遺產》,吳曉明 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5月。

黑格爾過時了嗎?

1977年,恢復高考那年,吳曉明報考了復旦大學哲學系。當時,大家還不懂什麼叫哲學,入學以後,吳曉明立馬買了一本蘇聯編的哲學詞典,翻開詞典便看到這樣一條:「黑格爾:唯物主義最兇惡的敵人。」

25年前,李澤厚在一次演講的最後發問:你問我要康德還是黑格爾?我要康德不要黑格爾!如今,25年過去了,整整一代人過去了,李澤厚的問題如今再次被提出。

康德與黑格爾。

黑格爾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正如姜佑福指出,無論是黑格爾、馬克思還是海德格爾等人,都不止一次被人們當作「死狗」來嘲諷,但偉大思想家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於其思想主題與致思路徑的歷久彌新。

近年來,黑格爾成為吳曉明研究的興趣所至,《黑格爾的哲學遺產》一書是他對於這一主題的研究系列彙編。這個主題之所以成立,並不僅僅出於個人興趣,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由於這樣一個事件的發生:伴隨著當今中國歷史性實踐的展開過程,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正面臨著一個根本性的轉折。而黑格爾的哲學遺產對於當下的轉折意義深遠。

吳曉明,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走出學徒狀態

自近代以來,中國的整個人文及社會科學長期處在學徒狀態,吳曉明在《黑格爾的哲學遺產》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學徒狀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用黑格爾的術語來說,即「外在反思」。外在反思知曉一般原則,卻從來不研究事物的具體內容,不深入到事物當中去,只是把一般原則運用到任何內容之上。這是一種外在詮釋,以教條主義為公式。

黑格爾的整個哲學要求我們超出外在反思,超出一般所謂的知性的知識。知性的知識,局限於抽象的普遍性(知性範疇、知性規律),並將之加諸任何僅僅作為雜多的內容之上(知性反思、形式推理)。黑格爾的思辨觀念論無可辯駁地論證了這種知識的主觀主義-形式主義性質。因此,真正的問題正在於超越這種知識,而進入到真正客觀性的領域。黑格爾的整部《精神現象學》,尤其是它的長篇序言,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知性知識的有限性,就是要求明辨這種有限性並從而超越之。

在《論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一書中,吳曉明試圖論證一個觀點:由於現代性在特定階段上的「絕對權利」,所以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展開,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也從總體上進入到對於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中去了。這樣一種學徒狀態不僅是必然的和必要的,而且是成果豐碩的和意義深遠的——如果沒有這一學徒狀態所開啟的大規模的對外學習過程,當今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是根本不可思議的。

但是,任何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總意味著它在特定階段上能夠逐漸擺脫其學徒狀態,並開始獲得它的自我主張;而只有在學術上的容受性能夠同時為自主性所貫徹時,發展成熟的學術才表現為自律的、「自我-授權的」學術。

在上海書展的「黑格爾的哲學遺產與中國哲學的話語」活動中,吳曉明(中)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陳立新(左)和《學術月刊》總編輯、研究員姜佑福(右),共話黑格爾對於我們當今的啟迪。

過分崇拜所謂「事實」,

反而更不了解什麼是「現實」

簡要地說,黑格爾的哲學遺產特別地體現社會—歷史之現實的概念中。是黑格爾而不是康德,第一次將精神的活動引入了歷史之中。伽達默爾正確地觀察到,黑格爾在對主觀思想的持續批判中,開闢了一條理解人類社會現實的道路。很明顯,無論在康德還是在費爾巴哈那裡,我們都發現不了這一點。儘管黑格爾的這一思想成果最後在本體論上被完全神秘化了,但正是由於馬克思的批判性拯救,黑格爾劃時代的歷史觀方才成為「唯物史觀的直接理論前提」。

吳曉明將黑格爾的哲學遺產,概括為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歷史的觀點。這個觀點在黑格爾之前還根本沒有出現過,正是黑格爾史無前例地把歷史的原則引入了哲學思考當中,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學術能夠以歷史性來把握我們所有的對象。什麼叫做歷史性?簡單來說,就是一切事物都有出生、成長和鼎盛時期,也有衰老和死亡的階段,這就是歷史的原理。如果我們能夠以歷史的觀點來看待所有現象的話,那麼抽象的普遍性就不再能夠保持下去了。

如今,我們從現代世界當中獲得了許多抽象的、普遍的東西,比如那些聽起來很迷人的術語:自由、 公平、 正義等。這些術語如果進入到黑格爾的哲學裡,這些都能被理解為歷史的東西——既然它是歷史,那麼它就有自己的出生和成長,有它的鼎盛時期的文明貢獻,也有它的衰老和死亡。這些概念,都是歷史的變化發展。

第二個要點是社會關係,黑格爾也是第一次把它引入到哲學思考當中。簡單來說,社會的原理就是我們今天哲學、社會科學的所有對象,所有內容都是被歷史、被社會所規定的。沒有這樣的規定,那就是純粹抽象的形式。

比如,黑格爾的法哲學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抽象法,就我們現在一般講的法律;第二部分是道德,是主觀的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道德。但無論是抽象法還是主觀法,它的基礎都來自第三部分,黑格爾稱之為倫理實在。倫理實在涉及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如果以此來更新我們今天對於法的理解,我們會發現許多東西尚未進入當下的視野之中。

我們可以抽象地立法,但法是一個體系和整體,法要有實際的效果,就必須符合特定的道德狀況和倫理限制。其次,道德也是法律,而且是比抽象法更高的法。比如,現在有些法學家說「我們要法治,不要德治」,其實包含了內在矛盾。因為道德也是法,只是可以把它叫作主觀法,比抽象的外在的法更高。再比如,如今醫患關係很緊張,我們可以訂立嚴苛的法,甚至為每個醫生配備保安和武器,但這樣依然無法解決問題。我們仍需要培養道德,需要培養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信任。

第三個要點,是現實的觀點。我們今天的學術,要能夠深入到中國的社會現實之中。但是,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現實是什麼?

最重要的現實,是本質和事實的統一。在吳曉明看來,我們今天的哲學和社會科學,特別崇拜且迷戀叫作「事實」的東西。然而,事實僅僅是單純的「食材」,而現實不是。「現實」不僅是展開過程, 而且是展開過程中的必然性。我們現在的學術過分崇拜所謂「事實」,反而更不了解什麼叫「現實」。

拿破崙

吳曉明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如果要給拿破崙寫傳記,誰是最合適的人選?或許拿破崙的僕人了解最多關於拿破崙的事實。然而,拿破崙的僕人能夠寫出一部真正的拿破崙的傳記嗎?寫不出來。儘管僕人知道無數的事實與細節,但他寫出來的傳記不是現實。黑格爾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話,說僕人不能夠來寫傳記的,為什麼?因為歌德說過,僕人眼中無英雄。在哲學社會科學當中,同樣存在一個現象:用全部歷史細節的真實性偽造了歷史。

我們的時代太過溫柔,重要的在於哲學的力量把握現實,陳立新如是總結說,正如《黑格爾的哲學遺產》所指出的,在黑格爾之後,讓哲學疏離現實的任何做法,都將成為一個時代錯誤。

250年過去了,在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紀念黑格爾?吳曉明明確指出,伴隨著當今中國歷史性實踐的展開過程,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將擺脫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態,開始獲得它的自我主張;而對於這個轉折來說,黑格爾的哲學遺產是如此重要並關乎本質,以至於唯當這份遺產能夠被積極地佔有之時,我們的學術才能在總體上意識到自身的局限並從而獲得決定性的推動。這是當代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界的任務。

撰文丨董牧孜

編輯丨木子 校對丨王心

相關焦點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編者按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馬克思誕辰202周年。保馬今日推送吳曉明老師《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一文,通過恢復與重建黑格爾和馬克思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繫,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的理論遺產。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馬克思哲學對思辨哲學實現了翻轉或者超越,卻內在地與其保有先天邏輯聯繫。復旦大學吳曉明教授認為,馬克思的學說與德國觀念論有著深切關聯。比如「對象性的活動」原理恰恰是通過康德到黑格爾完成的,這導致了觀念論上的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這個活動的概念,首先和康德的自我意識的純粹活動相關聯,後來又和黑格爾的自我活動相關聯。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大哲學家黑格爾十句名言,揭示理想與真理,句句經典,值得牢記
    自黑格爾以後,世界哲學史上從此失去無所不包的哲學體系。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黑格爾的哲學世界,感悟他筆下那些至理名言,絕對受用。 眾所周知,黑格爾出生在德國,他生在康德之後,是繼後者之後,馬克思思想出現之前,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出現標誌著傳統哲學的結尾,又是現代哲學的開端之一,也是唯心主義哲學代表之一。 黑格爾曾讀過諸多哲學巨匠的著作,比如:孟德斯鳩、休謨、盧梭、伏爾泰等等,在閱讀大量著作之餘讓他積累了各學科知識,因此成就黑格爾無所不包的哲學體系。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2017年03月02日 09:51 來源:《現代哲學》 作者:吳曉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說到黑格爾,可能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也許有人聽說過黑格爾這個名字,但並不知道他到底是誰或者是幹什麼的。1、黑格爾是誰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1770年8月27日在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出生,於1831年11月14日死在柏林。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3]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會跟您說:黑格爾發明了辯證法,而他是一位「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他們當中只有極少數人真正讀過黑格爾的著作。譯者注)[6]和在1844年所寫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7](摘自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譯者注)當中看出馬克思是通過批判黑格爾來組織他自己的觀點。而馬克思在1859年寫成的作為《資本論》底稿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表明了他對黑格爾所作的批判,對貫穿自己一生的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 【深度報導】「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
    周年,也是《自然辯證法》發表95周年。他還探討了邏輯經驗主義對形上學的態度,以及大眾哲學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相關問題。他指出對於一個時代的哲學問題,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哲學家及其思想代理和概括,因為其思想與大眾所關注的可能相差甚遠。哲學應該是去研究大眾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給大眾留問題。做哲學研究,梅教授強調應該要找到被忽視的一面。
  • 寫在恩格斯誕辰二百周年
    今天是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誕辰二百周年 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1888年出版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盛大開園
    今年是北宋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一座嶄新的「橫渠書院」全面建成開放。,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司曉宏,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張煒以及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學者代表,參加中國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的學者代表,寶雞市相關市級領導,市級相關部門和各縣區負責同志,張載後裔代表,寶雞文理學院、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代表等共同參加了開園儀式。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事實上,解決爭論的最好辦法,就是回到黑格爾、費爾巴哈,從文本中梳理和澄清馬克思的思想淵源。從「先驗性」到「精神性」:黑格爾的理論遺產類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廣泛關注的哲學範疇之一。不同於康德將類的規定定位於先驗層面,把類理解為具有先驗自我統覺的主體,黑格爾從絕對精神出發,把類視為發展著的精神。
  • 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哲學到底是什麼以及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認為「哲學缺乏別的科學所享有的一種優越性: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認識的開端和進程裡有一種現成的認識方法」。
  • 黑格爾的哲學以絕對精神開始,最後又回到絕對精神
    百家原創作者:家山談歷史大家有了解過黑格爾哲學嗎?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近代哲學的高峰。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現在就和小編深入地去了解一下黑格爾哲學吧!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黑格爾,哲學領域中的大佬,無論是西方哲學領域還是全世界的哲學領域,無不聞其大名。黑格爾曾著有一部哲學學術著作《哲學史講演錄》,在這本書裡,他在論述中國儒家的思想時,其如是說道: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指《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霍金逝世一周年,僅僅只是巧合嗎?
    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霍金逝世一周年,僅僅只是巧合嗎?愛因斯坦大家都知道,他出生在1879年3月14日,他的出生無異於給整個物理界帶來了一股新的力量,開創了整個科學技術的新世紀。也是愛因斯坦的到來,為人類在科學領域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他也被人們認為是在伽利略和牛頓之後的最偉大的一位科學家。當然除了這三位之後,在幾十年後,霍金出生了,時隔140年,在2018年的3月14日,也就是同月同日,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享年76歲。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霍金逝世一周年,僅僅只是巧合嗎?愛因斯坦的誕辰日是霍金的去世之日。
  • 【香港《文匯報》】冰心誕辰120周年 吳青追憶母親「愛的哲學」
    中新社福州12月18日電 (彭莉芳 鄭江洛)在18日於福州舉行的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年逾八旬、銀髮滿頭的冰心么女吳青,憶及母親時仍習慣輕柔地喚著「媽媽」。  福建長樂籍的著名作家冰心被譽為「文壇祖母」,文學地位斐然。「媽媽沒覺得自己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而是一個人。」吳青說。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誕辰160周年,十件事回顧他的一生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誕辰160周年,十件事回顧他的一生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鍾娜 2016-07-29 14:18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