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到底是什麼以及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認為「哲學缺乏別的科學所享有的一種優越性: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認識的開端和進程裡有一種現成的認識方法」。這裡所說的「哲學」其實就是黑格爾哲學,而「別的科學」是指除了黑格爾哲學之外的其他科學,比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等諸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此外還包括哲學理論,比如柏拉圖哲學、康德哲學、謝林哲學。黑格爾認為,除了自己的哲學,任何學說都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它們都是有前提的。準確來說,它們總是假設了一個前提而不能證明其合理性,而真正的哲學是不需要任何前提的、自在自為的絕對知識。
黑格爾的理想是建立一門無條件的絕對的科學,任何一門具體科學都奠基在這門科學之上。事實上,這也是西方形上學一直以來的理想。黑格爾稱「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這裡所說的表象,德文為「Vorstellung」,英譯為「act of creating a mental image which does not literally exist」,意為「創造一個不真實存在的精神性圖像的能力」。德國古典哲學所說的「表象」就是指意識所直接認識到的東西,一切在意識面前自然顯現的東西。意識自身也是自己的對象,意識表象自己,就是在思維自己、規定自己。表象是意識天然的能力,只要有意識就一定會表象。表象是一種精神性的能力,表象的世界不一定真實存在。黑格爾批評其他科學對於思維僅僅停留於表象,不經反思地假設了一個自明性前提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對於它們所認識的事物採取樸素的信任態度。例如,物理學家假設了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數學家假設了點、線、面、體、有理數、無理數等概念的存在,他們認為這些概念都是自明的,無需進行任何證明和推論,這就是其他科學具有的所謂「優越性」。黑格爾哲學反其道而行之,對其他科學引以為傲的優越性進行懷疑,要求它們對自己的前提進行證明。黑格爾認為真正的哲學沒有這種優越性,因為它是無前提的,其基礎是絕對知識,是自在自為的絕對理念。在這一點上,黑格爾哲學完全超越了近代哲學。
黑格爾對於真正的哲學要求十分嚴格,就連康德哲學也不被其承認為真正的哲學。他認為:「在康德哲學中,思維作為自身規定的原則,只是形式地建立起來的,至於思維如何自身規定,自身規定到什麼程度,康德並無詳細指示。」康德依據傳統形式邏輯發現了現象界的二律背反,提出了現象界之外的「物自體」觀念,認為只有現象界才有二律背反而物自體則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康德認識到了絕對理念應該是思維與存在的絕對同一,但是他理解的絕對只是形式的而沒有真正的內容。康德認識到的「物自體」實際上就是一個「極端抽象、完全空虛的東西,只可認作否定了表象、感覺、特定思維等等的彼岸世界」。所以黑格爾評價康德的物自體說:「其實,再也沒有比物自體更容易知道的東西。」物自體就是一個在現象界之外絕對自身同一的空無,所以只是形式而沒有內容,不是抽象的具體而僅僅是抽象自身。黑格爾由此強調其他科學的所謂優越性的缺點就在於它們認為自己的認識對象是自明的,並且假定在認識開端有一種直接現成非反思的方法。而真正的哲學不屑於採用這些「優越性」,因為真正的哲學的前提必須由哲學本身自證自明,這樣的哲學才是自由的。
在概念論中,黑格爾一方面強調形式邏輯在推論和判斷方面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卻指出,這樣的推論和判斷雖然是正確的但不是真的,將兩個概念外在形式地連接在一起卻沒有說明其內在概念的原因,僅僅有形式卻缺乏生命,並不是真正的理念,所以,以形式邏輯為基礎的近代科學所研究的只能是表象而不是真理,只有哲學才有資格研究真理。既然哲學的認識對象是真理,而真理又是具體的抽象,所以哲學一定要研究有事物的世界。真理作為絕對超越的無限並不是康德所認為的抽象自身同一的物自體而是內在於一切有限事物之中,依靠有限事物顯現自身、豐富自身、揚棄自身。絕對理念並不是對現實有限感性事物的徹底否定,相反,是對其既否定又肯定,既超越又內在,所以哲學作為研究真理和絕對的科學,一定要從現實有限事物的世界入手。我們知道,在黑格爾《哲學全書》體系中有《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但是它們並不主要研究自然和精神是什麼,而是基於絕對精神的立場主要研究為什麼,不僅要考察真理在自然和精神中的作用,還要認識它們和真理的關係。以絕對理念為基礎的哲學對於有限事物的研究,不是「別的科學」那樣僅僅停留於表象水平,假定了自以為自明性的對象和僅僅外在形式的研究方法,相反,它要證明和推演出它所認識的對象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它要向我們證明:自然是絕對理念揚棄自身的結果,從自然向精神的過渡是作為全體的自然推演出背後潛在的精神,所以邏輯學先進展為自然哲學,而後又進展為精神哲學。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反覆強調「熟知非真知」,認為「一般來說,熟知的東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東西,正因為它是熟知的」。熟知(Bekanntschaft)僅僅停留於表象認識,只能認識形式而不能認識內容。這種認識在開始之前就假定了認識對象是熟知的,認識方法是自明的,於是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上帝和自然、無限與有限等諸多範疇便被武斷地設定為固定的出發點和結果,思維只能在這些固定的點上認識自身,因而認識就只是在這些範疇的表面上進行,只是一種表象而非真正的知識。例如,數學對於數當然有著熟知,但是卻不知道數的概念,僅僅能認識表面僵死的量卻不能認識本質的有生命的概念。真知是對於內在概念的認識,遠遠超越了表象思維。真知作為思維與存在絕對同一的概念,完全基於絕對知識的立場和角度看待事物,是一種無限的認識;而熟知則是知性水平的知,其基礎是思維與存在的二分和對立,因而是一種有限的認識。準確來說,熟知是一種直接性的認識;真知則相反,它揚棄了熟知貧乏的直接性,通過現實實存的中介回歸自身,從而上升為一種絕對知識。
哲學的興趣是求真知,而真知並不是一個直接的現成的存在,在有真知之前一定要有對於事物表象水平的認識。真正的哲學之所以可以為「別的科學」進行形上學奠基,就是因為哲學知識是一種真知;各種具體科學存在的意義就在於給哲學提供表象層次的認識,然後哲學反過來給各項具體科學提供關於真理的認識。所以,哲學高於任何一種具體科學。黑格爾認為:「[真正的]知識則是把矛頭指向這樣構成的表象,指向這種熟知的東西的;它是普遍自我的行動和思維的興趣。」真知優於熟知的地方在於:首先,它揚棄掉表象所熟悉的形式,將其分解為它的原始因素和基本環節,尋找到其邏輯在先的前提;其次,它否定掉這些前提的直接性,將熟知的偶然因素揚棄出去;最後,它否定第二個環節中的間接性因素並回歸到直接性。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