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2020-11-22 中國社會..

  哲學到底是什麼以及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認為「哲學缺乏別的科學所享有的一種優越性: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認識的開端和進程裡有一種現成的認識方法」。這裡所說的「哲學」其實就是黑格爾哲學,而「別的科學」是指除了黑格爾哲學之外的其他科學,比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等諸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此外還包括哲學理論,比如柏拉圖哲學、康德哲學、謝林哲學。黑格爾認為,除了自己的哲學,任何學說都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它們都是有前提的。準確來說,它們總是假設了一個前提而不能證明其合理性,而真正的哲學是不需要任何前提的、自在自為的絕對知識。

  黑格爾的理想是建立一門無條件的絕對的科學,任何一門具體科學都奠基在這門科學之上。事實上,這也是西方形上學一直以來的理想。黑格爾稱「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這裡所說的表象,德文為「Vorstellung」,英譯為「act of creating a mental image which does not literally exist」,意為「創造一個不真實存在的精神性圖像的能力」。德國古典哲學所說的「表象」就是指意識所直接認識到的東西,一切在意識面前自然顯現的東西。意識自身也是自己的對象,意識表象自己,就是在思維自己、規定自己。表象是意識天然的能力,只要有意識就一定會表象。表象是一種精神性的能力,表象的世界不一定真實存在。黑格爾批評其他科學對於思維僅僅停留於表象,不經反思地假設了一個自明性前提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對於它們所認識的事物採取樸素的信任態度。例如,物理學家假設了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數學家假設了點、線、面、體、有理數、無理數等概念的存在,他們認為這些概念都是自明的,無需進行任何證明和推論,這就是其他科學具有的所謂「優越性」。黑格爾哲學反其道而行之,對其他科學引以為傲的優越性進行懷疑,要求它們對自己的前提進行證明。黑格爾認為真正的哲學沒有這種優越性,因為它是無前提的,其基礎是絕對知識,是自在自為的絕對理念。在這一點上,黑格爾哲學完全超越了近代哲學。

  黑格爾對於真正的哲學要求十分嚴格,就連康德哲學也不被其承認為真正的哲學。他認為:「在康德哲學中,思維作為自身規定的原則,只是形式地建立起來的,至於思維如何自身規定,自身規定到什麼程度,康德並無詳細指示。」康德依據傳統形式邏輯發現了現象界的二律背反,提出了現象界之外的「物自體」觀念,認為只有現象界才有二律背反而物自體則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康德認識到了絕對理念應該是思維與存在的絕對同一,但是他理解的絕對只是形式的而沒有真正的內容。康德認識到的「物自體」實際上就是一個「極端抽象、完全空虛的東西,只可認作否定了表象、感覺、特定思維等等的彼岸世界」。所以黑格爾評價康德的物自體說:「其實,再也沒有比物自體更容易知道的東西。」物自體就是一個在現象界之外絕對自身同一的空無,所以只是形式而沒有內容,不是抽象的具體而僅僅是抽象自身。黑格爾由此強調其他科學的所謂優越性的缺點就在於它們認為自己的認識對象是自明的,並且假定在認識開端有一種直接現成非反思的方法。而真正的哲學不屑於採用這些「優越性」,因為真正的哲學的前提必須由哲學本身自證自明,這樣的哲學才是自由的。

  在概念論中,黑格爾一方面強調形式邏輯在推論和判斷方面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卻指出,這樣的推論和判斷雖然是正確的但不是真的,將兩個概念外在形式地連接在一起卻沒有說明其內在概念的原因,僅僅有形式卻缺乏生命,並不是真正的理念,所以,以形式邏輯為基礎的近代科學所研究的只能是表象而不是真理,只有哲學才有資格研究真理。既然哲學的認識對象是真理,而真理又是具體的抽象,所以哲學一定要研究有事物的世界。真理作為絕對超越的無限並不是康德所認為的抽象自身同一的物自體而是內在於一切有限事物之中,依靠有限事物顯現自身、豐富自身、揚棄自身。絕對理念並不是對現實有限感性事物的徹底否定,相反,是對其既否定又肯定,既超越又內在,所以哲學作為研究真理和絕對的科學,一定要從現實有限事物的世界入手。我們知道,在黑格爾《哲學全書》體系中有《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但是它們並不主要研究自然和精神是什麼,而是基於絕對精神的立場主要研究為什麼,不僅要考察真理在自然和精神中的作用,還要認識它們和真理的關係。以絕對理念為基礎的哲學對於有限事物的研究,不是「別的科學」那樣僅僅停留於表象水平,假定了自以為自明性的對象和僅僅外在形式的研究方法,相反,它要證明和推演出它所認識的對象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它要向我們證明:自然是絕對理念揚棄自身的結果,從自然向精神的過渡是作為全體的自然推演出背後潛在的精神,所以邏輯學先進展為自然哲學,而後又進展為精神哲學。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反覆強調「熟知非真知」,認為「一般來說,熟知的東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東西,正因為它是熟知的」。熟知(Bekanntschaft)僅僅停留於表象認識,只能認識形式而不能認識內容。這種認識在開始之前就假定了認識對象是熟知的,認識方法是自明的,於是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上帝和自然、無限與有限等諸多範疇便被武斷地設定為固定的出發點和結果,思維只能在這些固定的點上認識自身,因而認識就只是在這些範疇的表面上進行,只是一種表象而非真正的知識。例如,數學對於數當然有著熟知,但是卻不知道數的概念,僅僅能認識表面僵死的量卻不能認識本質的有生命的概念。真知是對於內在概念的認識,遠遠超越了表象思維。真知作為思維與存在絕對同一的概念,完全基於絕對知識的立場和角度看待事物,是一種無限的認識;而熟知則是知性水平的知,其基礎是思維與存在的二分和對立,因而是一種有限的認識。準確來說,熟知是一種直接性的認識;真知則相反,它揚棄了熟知貧乏的直接性,通過現實實存的中介回歸自身,從而上升為一種絕對知識。

  哲學的興趣是求真知,而真知並不是一個直接的現成的存在,在有真知之前一定要有對於事物表象水平的認識。真正的哲學之所以可以為「別的科學」進行形上學奠基,就是因為哲學知識是一種真知;各種具體科學存在的意義就在於給哲學提供表象層次的認識,然後哲學反過來給各項具體科學提供關於真理的認識。所以,哲學高於任何一種具體科學。黑格爾認為:「[真正的]知識則是把矛頭指向這樣構成的表象,指向這種熟知的東西的;它是普遍自我的行動和思維的興趣。」真知優於熟知的地方在於:首先,它揚棄掉表象所熟悉的形式,將其分解為它的原始因素和基本環節,尋找到其邏輯在先的前提;其次,它否定掉這些前提的直接性,將熟知的偶然因素揚棄出去;最後,它否定第二個環節中的間接性因素並回歸到直接性。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系)

相關焦點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這部教科書由於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發表以來所引起的興趣,也由於黑格爾復興運動和法哲學本身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黑格爾備受關注也極具爭議的作品。學界目前傾向於假定《法哲學原理》是單純的學術著作,甚少談及該書的教學考量。教學使命就黑格爾的哲學原則而言,法哲學並不具備特殊的相對重要性。有鑑於此,年屆五旬的黑格爾突然傾全力創作和出版大部頭的法哲學教科書,頗為耐人尋味。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眾所周知,西方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學術貢獻就在於將馬克思直接銜接黑格爾,從而阻止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向18世紀唯物主義或者說「前康德」哲學退行的可能性,亦即把關於馬克思哲學的理解保持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水平線之上。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以下這個連結方便您瀏覽馬克思與恩格斯關於黑格爾的一系列文章[9];對於初學黑格爾哲學著作的讀者來說,恩格斯關於辯證法的其他著作過於精簡;而馬克思的相關論著最好是等到您熟悉黑格爾的一些著作後才回過頭去讀(當然也有例外,如以下簡短篇章:《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當中的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10],和《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當中總結的「《資本論》使用的敘述方法」[11])。
  • 黑格爾的哲學以絕對精神開始,最後又回到絕對精神
    百家原創作者:家山談歷史大家有了解過黑格爾哲學嗎?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近代哲學的高峰。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現在就和小編深入地去了解一下黑格爾哲學吧!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我國哲學大師解析黑格爾關於哲學的7個比喻,太厲害太精闢了!
    且看那要駁倒你並且代替你的哲學也不會長久不來,正如它對於其他的哲學也並不會很久不去一樣。」在這段議論中,黑格爾首先是承認了這樣的事實,即哲學史充滿著哲學思想的互相批判,而且這種相互批判永遠也不會完結。但是,黑格爾認為,如果只是把哲學史看成「一個殺死了另一個,並且埋葬了另一個」的歷史,哲學史就失去了「發展」的意義。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要說真正開始了解黑格爾哲學,那是我看過一本由彼得·辛格寫的《黑格爾》之後。2、黑格爾的思想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黑格爾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其實也可以翻譯成:凡是現實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存在的。不過生活存在著太多的缺陷,不是現實合理就能解釋清楚的,現實與合理其實並無必然聯繫。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近來,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出版了《黑格爾的哲學遺產》一書。8月17日,在上海書展的「黑格爾的哲學遺產與中國哲學的話語」活動中,吳曉明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陳立新和《學術月刊》總編輯、研究員姜佑福,共話黑格爾對於我們當今的啟迪。《黑格爾的哲學遺產》,吳曉明 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5月。黑格爾過時了嗎?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這些爭論主要聚焦於兩位哲學家的宏大體系及其核心主旨的比較研究,具體到藝術哲學的領域則鮮有涉及。尤其在中國學界,由於相關知識的匱乏,人們對於這段時期的美學或藝術哲學的了解仍然囿於各種陳舊而片面的觀點(比如鮑桑葵《美學史》或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中的觀點)。如果不了解謝林的藝術哲學,人們對黑格爾的藝術哲學也不能達到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和評價。
  • 黑格爾的面具
    在歌德看來,黑格爾的文字不斷激發讀者產生一種黑格爾正在完成偉大歷史使命的期許,黑格爾不會僅僅滿足於給哲學與神學架構橋梁的活動,這是資質平庸的哲學家才有興趣花費畢生時間來從事的乏味工作。應當說,歌德慧眼如炬,比黑格爾的某些學生更為透徹地看清了黑格爾宏大的哲學抱負。然而,對於自己學生的這種誤解,黑格爾恐怕要承擔主要的責任。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2.康德批判哲學體系的形成休謨的挑戰對於康德而言,休謨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就在於以懷疑論來對抗一切有關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斷言。休謨的這一觀點嚴重地威脅到自然科學的哲學根基,整個科學大廈都搖搖欲墜,但又無法反駁,這使康德那充滿自然科學信念的頭腦受到極大的震撼。休謨的挑戰在他看來決不能迴避。
  • 譚立東:從古代哲學源頭分析黑格爾理論的精神核心
    一、黑格爾哲學來源在黑格爾之前,貴族派哲學已經相當沒落,霍布斯的哲學在先進的工商業國家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盧梭經常因為自己的理論被伏爾泰等社會主流嘲弄,貴族派哲學似乎已經窮途末路。不過,康德提出的先天概念與二律背反為新貴族理論提供了依據。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黑格爾,哲學領域中的大佬,無論是西方哲學領域還是全世界的哲學領域,無不聞其大名。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還有,他更是直接表示十分後悔看了《論語》這本書。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樣反大眾化的論調顯然是難以接受的,畢竟,《論語》這本書從其成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和洗禮,怎麼能一語否定呢?
  • 姜佑福:為什麼必須認真閱讀黑格爾
    (181-183、185、195-197、200-201頁)作為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拜塞爾認為,黑格爾形上學的「證成」問題,除了要回應康德批判哲學的挑戰之外,還必須回應「虛無主義」質疑,因為在黑格爾「試圖把形上學奠基於知識批判的嘗試」中,也必須同樣面對「虛無主義」對批判哲學自身提出的挑戰。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為此我們不僅需要經常向黑格爾請教,而且尤其需要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新啟蒙。而歷史唯物主義全部學說的要義就在於,把揭示和切中社會現實作為自身不可須臾相失的、最根本的思想任務開展出來。這一學說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堅持這一任務的不斷開展中方才能夠持之不墮。通過這一點並且由於這一點,馬克思與黑格爾在哲學上的本質聯繫才得以充分顯示並且被真正把握。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與黑格爾展開了本質性的哲學爭辯。從形式上看,爭辯(Auseinandersetzung)具有彼此分離而又相互設定的雙重含義。《否定性》手稿為爭辯提供了一個實質性的例子。海德格爾指認否定性為黑格爾哲學的基礎規定而黑格爾哲學並沒有嚴肅對待之。黑格爾從意識的區分出發來思考否定性,因而在某物和他物的關係中規定否定性。
  • 郭東輝:黑格爾的「哥白尼革命」
    郭東輝:黑格爾的「哥白尼革命」   2017年05月16日 10: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東輝 字號 內容摘要:康德將認識標準從對象轉向主體自身的做法被公認為哲學領域的一場
  • 從黑格爾哲學來看定位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我們這裡想借用一下黑格爾哲學思想來思考這一問題。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代表著西方理性精神的高峰。黑格爾哲學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基礎,本質是精神性的理念,即「絕對精神」,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過程。所以黑格爾對比與之前的哲學家最大的發展就是,他的哲學是能動的,不是靜態的,黑格爾稱之為辯證法,這也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