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格爾哲學來看定位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2020-12-06 定位學

定位自1969年提出以來,到現在為止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從最開始的廣告理論到現在的企業戰略思想,定位理論本身的發展也日益豐富起來。目前在中國,定位理論已經成為了一門商業顯學,它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已經得到了中國很多企業家的認可。可是我們認為定位理論到現在並沒有發展到盡頭,定位理論也並沒有被一些企業家包括實踐定位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家所完整掌握。我們這裡想借用一下黑格爾哲學思想來思考這一問題。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代表著西方理性精神的高峰。黑格爾哲學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基礎,本質是精神性的理念,即「絕對精神」,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過程。所以黑格爾對比與之前的哲學家最大的發展就是,他的哲學是能動的,不是靜態的,黑格爾稱之為辯證法,這也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來源。

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的運動,純粹邏輯的推演過程,共分為了三個階段,那就是自在、自為、自在自為的三個階段,今天我們主要地是借用黑格爾的三個階段一起來看待定位理論的發展——自在、自為、自在自為這三個階段對應著定位理論的三個發展階段:「用之而不知」階段、「妙手偶得之」的定位觀念階段、辯證反思的定位體系(或定位學)階段。

自在階段

「自在」即潛在之意,處於一個尚未展開的狀態,表現為存在、客觀性。定位理論是兩位大師在1969年發現的(正如我們曾經強調,定位理論是兩位大師發現而非發明),但是他在1969年之前這種規律已經存在於商業之中了,就像美國的安飛士,他針對領導者確立了第二的定位,在定位理論的提出之前,他就無形地用了定位(參見發表在美國《工業營銷》1969年6月號雜誌上的、描述定位觀念的第一篇文章《定位——同質化時代的競爭之道》, 「安飛士是租車業的老二。那為什麼還選擇我們?因為我們工作更賣力。」)。還有許多企業家,它們沒有讀過定位的相關書籍,可是他在企業的實踐過程中,會做出一些暗合定位理論的工作,取得成功。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定位理論的自在階段,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正如魯建華老師在《定位屋》書所提出大競爭時代和長期有效的假設),他已經潛在的形成了,但是我們卻「用之而不知」,無法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這套規律,所以這就是自在階段,也是定位理論的低級階段。

自為階段

黑格爾認識到絕對精神若要不斷地發展,擺脫最初的低級階段,就要上升到自為的階段。「自為」是展開之意,黑格爾的意思是「潛在的區別和對立、鬥爭得以顯現,概念達到映現」,這要涉及到黑格爾的內在否定性、矛盾動力的知識,我們在這裡不展開。

我們要知道的是定位理論要不斷的發展,擺脫剛開始低級狀態時,他就要進入自為的階段,這時候就需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個「妙手」就是兩位大師通過他們觀察實踐,向世人們展現出定位理論他的面貌。一方面兩位大師通過不斷地寫作,從理論觀念上展現定位理論,另一方面又通過指導企業家的實踐經營,發揮出定位理論的巨大價值,讓定位理論的概念得以從混混沌沌中逐漸地清晰確立起來,由此定位理論就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飛躍。

自在自為階段

可是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發展到這裡還並沒有至善至美,雖然到自為階段,他已經展開了,他是他沒有進行理性系統化的反思,他還是帶有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內容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這就需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即「自在自為」。

自為自在狀態是完全展開的、具有嚴格的系統反思。定位理論不斷的自我發展,但是定位理論若是只停留在觀念上,他的特殊性、偶然性的弊端就會顯現出來,這也是很多學習定位理論的企業家們他們對定位理論的了解還只是一種感性的階段,儘管他們日日經營著企業,但是他們對定位理論是一種機械的實踐(機械實踐主義),沒有辯證性的反思。辯證性的反思的結果就是成為體系,當定位理論成為體系之後,他才真正成為科學。

今天我們借用了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來看待定位理論的發展歷程,重要的是藉以來展望定位理論的未來發展,定位理論也只有通過不斷地進化,它才能夠在更高層面展現出它所具有的強大威力,指導企業在商場上取得巨大成功。

對企業家的啟示

黑格爾哲學給我們學習和實踐定位理論以巨大啟示:

首先,企業家要問問自己,自己對定位理論的理解和實踐處於黑格爾說的哪一個階段?很多企業家已經很成功了,認為自己當初並不知道也並沒有使用定位理論,為什麼還成功了?由此輕視或不信定位理論。比如中國企業的教父級人物柳傳志先生、張瑞敏先生、董明珠大姐,他們很可能還停留在定位理論的「自在階段」。

其次,企業家要充分認識到,對定位理論的學習和實踐只停留在「自為階段」——定位觀念階段是不夠的;充分意識到學習和實踐定位理論出現多次反覆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比如西貝賈國龍先生。

最後,企業家只有在更高階段——「自在自為階段」,在一個學科體系裡把握和實踐定位理論,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定位理論揭示的商業規律的好處,最大化地消除片面地、絕對地、無條件地使用定位理論帶來的壞處,跳出定位用定位,在實踐和理論的交替運動中不斷發現和發展定位理論。

相關焦點

  • 譚立東:從古代哲學源頭分析黑格爾理論的精神核心
    一、黑格爾哲學來源在黑格爾之前,貴族派哲學已經相當沒落,霍布斯的哲學在先進的工商業國家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盧梭經常因為自己的理論被伏爾泰等社會主流嘲弄,貴族派哲學似乎已經窮途末路。不過,康德提出的先天概念與二律背反為新貴族理論提供了依據。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很顯然,黑格爾一方面同樣把藝術抬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凌駕於理論科學和倫理道德之上,另一方面始終恪守一個界限,把它定位為宗教和哲學之下的一種精神形態。實際上我們已經可以發現,謝林的「建構」方法雖然也展示出層層上升的秩序,但總的說來仍然更像是一種扁平的鋪陳,尤其在實在的藝術序列(造型藝術)和觀念的藝術序列(言語藝術)之間,僅僅是一種平行發展的關係。從黑格爾的角度來看,這遠遠沒有體現出精神的上升和發展。
  • 黑格爾的哲學以絕對精神開始,最後又回到絕對精神
    黑格爾《哲學全書》的三部分,也就是絕對精神運動的三階段。由此可見,黑格爾的邏輯學是絕對精神運動的第一階段,也就是純思維階段,或者說純形式階段。「邏輯學」也由三部分組成: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這是絕對精神在邏輯階段自我發展過程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其中存在論是最抽象的,這時絕對精神僅僅表現為「純存在」,即無任何規定性或者說差異,因此相當於「無。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事實上,解決爭論的最好辦法,就是回到黑格爾、費爾巴哈,從文本中梳理和澄清馬克思的思想淵源。從「先驗性」到「精神性」:黑格爾的理論遺產類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廣泛關注的哲學範疇之一。不同於康德將類的規定定位於先驗層面,把類理解為具有先驗自我統覺的主體,黑格爾從絕對精神出發,把類視為發展著的精神。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問題之緣起與意義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回到「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並且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已然過去了的單純學術史問題來對待,而是看作今天仍然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思想命題,因為它事關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準確把握和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之世界歷史意義的深入理解。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在前批判時期,他在哲學上信奉萊布尼茨—沃爾夫派的唯理論,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學說」。在批判時期,他的研究重點開始轉向了哲學,集中於對人性的探討。主要理論成果有三個方面。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認識、實踐和藝術。自由與歷史規律 實踐哲學的開端就是人的自由,從此展開了人類社會歷史的領域,整個人類歷史無非是人的自由從萌生到發展最後與必然達到同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開始,這種自由只能是「任意性」。到了封建時代即從羅馬帝國到他所處的時代,人的自由受到自然必然性的強制。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整體地把握黑格爾[12]以下連結能方便您瀏覽黑格爾的主要著作[13],本網站提供其所有電子資源。在他的《哲學科學百科全書》當中,黑格爾系統地闡述了他研究的所有主題(subject)。《全書》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邏輯學(通常被稱為「小邏輯」。以下單獨所提「邏輯學」,除特別註明外,均指《小邏輯》的內容。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黑格爾的整部《精神現象學》,尤其是它的長篇序言,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知性知識的有限性,就是要求明辨這種有限性並從而超越之。在《論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一書中,吳曉明試圖論證一個觀點:由於現代性在特定階段上的「絕對權利」,所以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展開,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也從總體上進入到對於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中去了。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是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地位幾乎可以媲美馬克思和我們國家的孔子。他的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這一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還記得當初第一次看黑格爾哲學時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那會壓根就看不懂,感覺特別的深奧,但有些話也覺得講得特別對。
  • 我國哲學大師解析黑格爾關於哲學的7個比喻,太厲害太精闢了!
    關於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曾經作過許多生動形象而又耐人尋味的比喻。我們在這裡主要來欣賞他關於廟裡的神、廝殺的戰場 、花蕾花朵和果實 、密涅瓦的貓頭鷹 、消化與生理學、同一句格言和動物聽音樂等七個比喻。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黑格爾,哲學領域中的大佬,無論是西方哲學領域還是全世界的哲學領域,無不聞其大名。平實而論,中國不是沒有哲學思想,而是缺乏系統的哲學理論體系,沒有用概念重新組建一個新的世界,往往是有結論,無推理過程,如《道德經》《論語》,書中告訴你世界是這個樣子,卻沒有論述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或許中國古代的這些哲人們覺得沒有必要吧!黑格爾雖然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是筆者認為下面這幾部著作足以反擊其尚有偏頗的觀點。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這部教科書由於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發表以來所引起的興趣,也由於黑格爾復興運動和法哲學本身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黑格爾備受關注也極具爭議的作品。學界目前傾向於假定《法哲學原理》是單純的學術著作,甚少談及該書的教學考量。教學使命就黑格爾的哲學原則而言,法哲學並不具備特殊的相對重要性。有鑑於此,年屆五旬的黑格爾突然傾全力創作和出版大部頭的法哲學教科書,頗為耐人尋味。
  • 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哲學到底是什麼以及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認為「哲學缺乏別的科學所享有的一種優越性: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認識的開端和進程裡有一種現成的認識方法」。
  • 鄧曉芒|黑格爾是最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但是黑格爾可以擔當得起,你儘管可以指責他的理論,嘲笑他的錯誤——他的自然哲學就有很多謬誤,比如在顏色理論上,你可以證明他是錯的,牛頓才是對的,但是他畢竟在那個時代,熟悉了解那些尖端的理論、科學問題,這很了不起。 他對後世頂尖級的哲學家都有很深刻的影響,我想把黑格爾哲學的思維特點和方式作個整體地概括。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作為最為世人所知、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人物之一(甚至沒有之一),黑格爾之理論不但澤被後世數百年,同時也因為這種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備受反感------(其理論)甚至被穿鑿附會至極。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面向新時代的發展哲學
    三、改進發展哲學研究的方式與方法  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總是需要形成相應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發展哲學也是如此。面對新時代,發展哲學要有所作為,必須改進研究方式和方法,以保證發展哲學能夠沿著規範化的方向健康推進。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這是物理哲學在微觀世界對物理學的牽引問題遇到了瓶頸,迫切需要量子物理哲學的指引,需要從量子物理哲學認識論的高度,從實體觀的角度,研究微觀粒子真實的物質運動問題,研究量子獨立的個性。為此,量子物理哲學應運生,是量子世界的物理哲學理論的新探尋,這是對以往物理哲學、傳統哲學的創新和發展。
  • 姜佑福:為什麼必須認真閱讀黑格爾
    拜塞爾的成功之處不在於他作為「思想家」的獨到與深刻,而在於他作為黑格爾研究專家的集中與準確。科耶夫著《黑格爾導讀》除「前言」「導論」和「結語」之外,《黑格爾》全書正文分為五個部分:早期觀念與語境、形上學、認識論的基礎、社會和政治哲學、文化哲學。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