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格爾去世以後,特別是經過新黑格爾主義以後,西方哲學界對黑格爾有一個反叛,在很長時期內不看重黑格爾哲學體系,認為那是一個已經死了的體系。
黑格爾的法哲學也是這樣,少有人理解它,也很少有人研究它。黑格爾的法哲學究竟講了些什麼?幾乎一個多世紀以來都沒人認真對待。
最近這些年,西方又開始關注黑格爾,包括英美、大陸哲學。在美洲大陸、英語世界都引起了普遍關注。
比如說法國哲學、存在主義、解釋學、後現代等等,通過關注這些思潮發現,它們都有黑格爾的根基。
比如海德格爾、德希達等等他們的著作、思想裡面都可以找到黑格爾的一個非常深的傳統。
在英美,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法哲學又開始引起了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重視。至於在大陸學術界,他們對黑格爾歷來都是重視的,大學裡的康德黑格爾哲學是作為傳統經典課開的。
黑格爾是我們公認的西方2000年的發展中少數的幾位偉大哲學家之一。他把康德創立的德國古典哲學、唯心論哲學發展到了最高點。
德國經典哲學在西方哲學界的經典意義是指它有一種定型的模式,其思路、傳承都是主流的,所以它達到頂峰以後必然走向衰弱。
但是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當然費爾巴哈標誌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黑格爾的地位經常被人們比作古代的亞里斯多德。
當人們推崇亞里斯多德時,就把他比作古代世界的黑格爾。康德更多地被比作柏拉圖,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關係有點類似於康德與黑格爾的關係。
從思想層面來說,黑格爾可以說是最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亞里斯多德是百科全書式的,他畢生所有的著作,包括他自己寫的和學生整理的據說有400多部,也有人說有1000多部,當然有的並不是他自己寫的也歸於他名下。
總而言之,黑格爾像亞里斯多德一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就是《哲學全書》,包括三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歷史、社會、自然界,無所不包。
就連自然哲學,黑格爾雖然在這方面沒有什麼新的發現,不像康德提出過星雲說,但是黑格爾是站在當時時代的最高峰,他的眼界是可以概括當時各個學科領域的。
自從黑格爾以後再也沒有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了。因為現代的知識爆炸,一個人的腦袋裡不可能容納下這麼多的東西。
但是黑格爾可以擔當得起,你儘管可以指責他的理論,嘲笑他的錯誤——他的自然哲學就有很多謬誤,比如在顏色理論上,你可以證明他是錯的,牛頓才是對的,但是他畢竟在那個時代,熟悉了解那些尖端的理論、科學問題,這很了不起。
他對後世頂尖級的哲學家都有很深刻的影響,我想把黑格爾哲學的思維特點和方式作個整體地概括。
首先我們從宏觀上來看,黑格爾的哲學主要有三個主要特點。這體現出他跟其他哲學家有什麼不同,尤其是他跟他以後的哲學家有什麼不同。
第一個重要特點是能動的辯證法思想,這是它最突出的特點。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主要是一種能動性思想,也就是他在《精神現象學》導言裡講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實體理解為主體。
實體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一個東西,主體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這個東西的能動性。在黑格爾看來,如果一個東西真的是實體的話,那麼它就是主體,人只是能動性的一種表現而已。
宇宙的實體是能動的,萬物都是能動的,從這個角度看待宇宙、萬物和世界,就產生出一種能動的辯證法思想。
這種辯證法強調自己運動的能動性,不要用靜態的永恆的眼光看待萬物,當你用這種眼光去看它時,它就會表現出一種自己運動的能動性,它就會使你失望或大吃一驚。
自己運動的能動性體現出對自由意志的強調,特別是對人的自由意志,當然在黑格爾那裡,人的自由意志不一定採取人的自由意志的形式,可能就採取上帝的自由意志或者萬物的自由意志的形式,採取概念的能動性這樣一種傾向,所以它是一種自由的哲學,也是一種自我否定的哲學。
自我否定的意思就是說不願意停留在原來的地方,要改變,用黑格爾的話就是,「永恆的不安性」,他經常用的是「火的哲學」,經常拿火來打比喻。
西方哲學都有這個傳統,喜歡用火、光明、太陽來打比喻。火的哲學體現一種自我燃燒,自由的自我否定,同時燒向外部世界,靈魂的自由像燃燒的火焰。這就是能動性的特點,主要就是突出能動性的作用。
第二個主要特點就是徹底的理性主義和邏輯主義。
西方自古以來強調能動性的哲學家不少,喜歡用火來打比方的也不少,他的能動性與其他哲學家都不同,他強調的是把它納入純粹理性和邏輯化,把能動性邏輯化。
這種能動性不是一種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而是一些邏輯化的、可以學習可以掌握的。神秘主義的最高哲學是不可教的,它講究悟性、慧根,這就是神秘主義。
黑格爾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把這些非理性的、不可傳授的東西邏輯化,可以傳授、可以用語言表達、也可以通過嚴格的理性推出來。一個沒悟性、沒有慧根的人也可以學習。
理性是每個人都有的,理性不是慧根,天才才是慧根,靈感才是慧根。最平庸的人都有理性、都懂得邏輯思維,不會的都可以學會。所以這是一切人都可以學習,可以教的,不是少數人秘傳的,而是有普遍性的。
黑格爾的邏輯學講的是神秘的東西,但是它是可以傳授,你當然要「悟」,因為它包含了非理性的因素,但是它講的東西有一條路指導你去「悟」。所以它蘊含了非理性的因素,但不是歸結為非理性,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規律。
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而不只是主觀內心的妙悟。黑格爾的哲學不是單純地去感悟,它有一個固定的對象,你可以不斷去考察、琢磨它。
第三大特點建立在前兩個特點之上,那就是邏輯、認識論和本體論「三統一」,在他那裡這些被歸結為一個東西。
邏輯就是理性,通常講的是形式邏輯,但是黑格爾的邏輯不是形式邏輯,它是認識論。所謂認識論就是它給你一條線索,你按照這條線索進行認識,才能把握真理。
形式邏輯不講認識論,它只要邏輯上是正確的,至於對象如何它是不管的。而黑格爾的邏輯不是單純的形式邏輯,但和形式邏輯有關,它本身是辯證邏輯。辯證邏輯的特點是:它既是邏輯又是認識論。
你循著這條邏輯線索不僅是邏輯上正確,而且是跟對象相符合或對象與你的思想相符合,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以往的形式邏輯都只是思維與思維的關係、觀念與觀念的關係,但是黑格爾的邏輯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主體和客體的關係。
再一個,它又是本體論,他的邏輯又是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他的邏輯就是本體論、就是客觀世界的結構。但它不是表面的客觀世界,而是客觀世界的本質和內在規律。
客觀世界有很多現象,千變萬化,由各種直觀、感性的東西表現出來,在這底下有一個邏輯的本質在支配著它,這是真正的客觀世界。
這個「三統一」是獨一無二的,在西方哲學史上除了黑格爾,再就是馬克思、列寧,但他們也是從黑格爾那來的。由此可以引申出來,黑格爾的哲學有一種歷史主義的傾向。
客觀世界不是一種表面現象,而是一種規律、本質,它既是邏輯的又是歷史的,邏輯和歷史是一致的。因為邏輯不僅僅是主觀的一套思維方式,邏輯也體現在客觀的歷史中,歷史本身是有邏輯層次,歷史按照邏輯的階段發展。
這是「三統一」原則引申出來的重要原則,它為馬克思主義所繼承。後來的人沒有這個思想,海德格爾也主張歷史主義,但他把邏輯去掉了,認為歷史中不存在什麼邏輯規律。
真正的黑格爾傳統中的歷史是有邏輯的,從低到高有一個邏輯的層次,歷史的發展與邏輯結構是同步的。這是很重要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重視的,恩格斯甚至說黑格爾歷史與邏輯相一致,是一個不亞於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繼承自費爾巴哈,而辯證法就是從黑格爾那裡改造吸引過來的,其精髓就是歷史和邏輯一致的觀點。通常講辯證法的人不太強調這個方面,但實際上這正是辯證法的一種最根本的表現方式。
辯證法的本質就是在歷史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動的上升過程,這種上升過程是由歷史中的人的自由意志所推動的,歷史的邏輯規律實質上是人自由的能動活動的產物,是這個自由活動的層次的不斷提高的軌跡。
所以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歷史、邏輯、自由、實踐這些東西都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它的一個重要特點。
黑格爾由此建立了一個是無所不包的體系,因此他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形上學家。
西方經常在爭論到底誰是最後一個形上學家,每個哲學家都想擺脫這頂帽子。但其實西方的形上學是擺脫不了的,這是西方哲學的命運。
「形上學」現在一般被當成貶義受到批判,但是批判它的那些人自己也免不了陷入其中,因為你只有用形上學才能批判形上學,你一批判,你就陷入另一種形上學,你也就成了一個形上學家。
除非你對它置之不理,但是你不理它,它也可以不理你,你還是批不倒它。
黑格爾的這個形上學的整體結構,按黑格爾的觀點是在《哲學全書》中反映出來的,包括三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實際上都是屬於邏輯學的展開,黑格爾把它們稱為應用邏輯學。
自然哲學講自然,精神哲學講人和人類社會,自然和人都是邏輯學在這兩個領域的「外化」而形成的哲學,所以它們都屬於應用邏輯學。
其中,精神哲學比較複雜,自然哲學比較簡單,自然哲學無非就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精神哲學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主觀哲學又分成人類學、精神現象學和心理學,客觀哲學包含法哲學和歷史哲學,歷史哲學其實也是法哲學的一個結尾部分。
絕對精神是一個純粹精神領域,它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那就是藝術哲學、宗教哲學和哲學史。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黑格爾自己的哲學就標誌著絕對精神的結束。黑格爾是很狂妄的,他認為整個自然界、人類精神和社會的發展,包括人類的全部藝術、宗教和哲學這些精神生活,都是為了產生出他的哲學所做的準備,他的哲學一出來,就把一切都終結了,他把握到了絕對真理。
他就是上帝的自我意識,上帝在他身上意識到了自身,他把自己當作了上帝本人,或上帝的代言人。
黑格爾的這種態度理所當然地激起了所有人的反感,他等於是不讓人家說話了。一切真理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那別人還活不活了?
所以後來的反黑格爾思潮帶有一種合理的情緒化,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要因此就把他當成「死狗」。現在很多人不看他的書,或者只隨隨便便地看一眼,甚至道聽途說地知道幾句話,就開始罵他。
這種人云亦云同樣不可取,和那些盲目追隨黑格爾的人一樣,都是思想上的懶漢。
我們儘管可以不贊成他,但是還是應該仔細讀他的書,不但看他錯在哪裡,而且還要看他說的有沒有一些道理。
文章來源:《鄧曉芒講黑格爾》
本文為該書導論部分《黑格爾哲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