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文論中的性格學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內容很深刻。我們攝其要加以介紹。
其一,黑格爾認為:「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在黑格爾看來,理念的感性在人的身上表現出來,也就是理念的「普遍力量」通過「人的個性」來實現,從而顯現為感人的情致,並且形成一個整體和統一體。
他說:「這種整體就是具有具體的心靈性及其主體性的人,就是人的完整的個性,也就是性格。神們(即普遍力量——筆者按)變成了人的情致,而在具體的活動狀態中的情致就是人的性格。」這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普遍力量個性情致性格。因此,在黑格爾這裡,人物性格是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般與個別)統一的整體,但這種統一又表現為具體的個性和情致。所以,它實際上就是所謂「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不過這種典型已經要求從類型化走向個性化。
藝術的表現中心是性格的觀點反映了西方文論的中心的轉移。亞里斯多德的文論以「行動」為中心,反映了古希臘時代的命運觀;中世紀文論以「神」為中心,反映了中世紀的神學觀;文藝復興文論籠統地以「人」為中心,反映了一種革命和轉折,由神轉向人;狄德羅的文論以「情境」為中心,反映了啟蒙主義的社會環境決定論;黑格爾的文論要求藝術以「性格」為中心,則反映了西方「人」的進一步解放和高揚個性的開始,是進一步肅清非主體性因素的理論表述。
其二,黑格爾提出了性格的要求。黑格爾要求人物性格具有三個方面的特性:豐富性,明確性,堅定性。關於豐富性,黑格爾這樣寫道:「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徵的充滿生氣的總和。」「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式的抽象品。」簡單地歸納就是:許多性格——充滿生氣——整體。關於明確性,黑格爾如是說:「要顯出更大的明確性,就須有某種特殊的情致作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徵,來引起某種確定的目的,決定和動作……所表現的儘管只是一種情致,這一種情致也必須展示出它的本身的豐富性。」歸納一下就是:特殊的情致---性格特徵一一豐富性。關于堅定性,黑格爾說:「人物性格必須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觀性融合在一起,它必須是一個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這種具有定性的狀況裡必須具有一種貫忠實於它自己的情致所顯現的力量和堅定性。如果一個人不是這樣本身整一的,他的複雜性格的種種不同的方面就會是一盤散沙,毫無意義。」黑格爾關於人物性格的這三點要求,實質上是反對新古典主義的類型化、感傷主義的內在的軟弱,以及消極浪漫主義的耶拿派的異怪現象和反諷說(朱光潛譯為滑稽說),而且反覆運用荷馬和莎士比亞的人物作為成功的例子,說明黑格爾的文論主要傾向正是現實主義的。
其三,黑格爾闡述了性格與環境的辯證關係。黑格爾把社會歷史環般世界」和「情境」。一般世界情況指的是,藝術中有生命的個別人物所藉以出現的一般背景。情境指的是,由一般世界情況具體化,揭開衝突,引起動作,顯現性格的機緣。它是「一般世界情況」具體化成的推動人物行動的客觀環境。情致指的是,存在於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滲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種基本的理性的內容,即戀愛、名譽、光榮、英雄氣質、友誼、親子之愛之類的成敗所引起的哀樂。它是由「一般世界情況」中的「普遍力量」在人物身上具體化成的主觀情緒或人生態度。例如,《哈姆雷特》中,「一般世界情況」是文藝復興時代文化背景,「情境」是王子在計劃復仇中由於他的人生觀和倫理觀念所形成的那種複雜心情。因此,黑格爾認為,「一般世界情況」具體化為客觀方面的「情境」(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普遍力量」具體化為主觀方面的「情致」,情境與情致發生矛盾衝突,激起人物的行動,推動人物性格的發展。這實際上是恩格斯關於「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這一現實主義觀點的根本主張的來源。
其四,黑格爾論述了理想的人物性格。他認為,理想人物性格的特點是獨立自足性。所謂獨立自足性也就是,能掌握環境,能憑自己的力量去發出行動,能對自己的行動負責,能決定自己命運的性格力量。黑格爾還認為,形成人物性格的環境是「英雄時代」,即史詩時代的一般社會情況,也就是荷馬的時代。而不利於理想人物性格的時代則是所謂「牧歌式的情況」和「散文氣味的現代情況」。牧歌式的情況,即空想樂園的情況,主要指古羅馬以後的時代。散文氣味的現代情況,即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黑格爾的這些分析對於馬克思關於藝術等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不平衡規律以及藝術的某些部門與資本主義社會相敵對等方面的探討是有些啟發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