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1818年,原本執教於海德堡大學的黑格爾應召轉入柏林大學,接掌費希特去世後空缺的教席,並奉命開設法哲學課程。他為此悉心撰寫的《法哲學原理》(1820年),便是面向柏林大學莘莘學子的教學綱要。開課公告裡的標準課程名稱為「自然法與國家學」,這正是《法哲學原理》初版封面上另一標題(《自然法與國家學綱要》)的來源。此書並非應景之作,相反,黑格爾做足了前期準備工作:第一,依託兩卷本的《邏輯學》(1812—1816年)闡明思辨知識的本質和方法論;第二,通過1817年海德堡版《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宣告整個體系的通盤規劃及法哲學的專屬位置(第400—452節,即「客觀精神」);第三,憑藉耶拿、海德堡和柏林時期的法哲學知識積累。這部教科書由於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發表以來所引起的興趣,也由於黑格爾復興運動和法哲學本身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黑格爾備受關注也極具爭議的作品。學界目前傾向於假定《法哲學原理》是單純的學術著作,甚少談及該書的教學考量。

教學使命

就黑格爾的哲學原則而言,法哲學並不具備特殊的相對重要性。有鑑於此,年屆五旬的黑格爾突然傾全力創作和出版大部頭的法哲學教科書,頗為耐人尋味。該現象表明《法哲學原理》所肩負的重要教學使命: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是教化,教化的內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在黑格爾看來,所謂教化,就是雕琢人的特殊性,使之合乎理性目標或事物本質,就是通過思維將某事物設定為意識中的普遍東西,從而克服單純的感性東西,就是讓人擺脫自然的直接性和質樸性,轉而追求體系化(即朝向普遍物的提升)。教化是一項艱苦卓絕的科學工作,它既不宜從數學之類的低級科學那裡借用方法,也不宜聽任內心直覺的斷言或者外在反思的推理。在法的具體王國中實施教化,比單純傳授法學知識和法律技藝更為困難,且其意義非同小可,比純粹哲學領域內的啟蒙多出兩重特殊背景:第一,就黑格爾如數家珍的希臘傳統和希伯來傳統而言,「法」擁有著神聖的源頭,既是塵世生活和宇宙秩序之間的紐帶(人法效仿神法,城邦是縮微的宇宙),又是神所饋贈的教導和訓誡(可以說,法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化),進而作為天降災罰的根據;第二,法的相關概念和制度歷經兩千年的發展,到黑格爾時代已積澱出堅實的肉身(從羅馬《十二表法》到《拿破崙法典》),其含義界定直接關乎眾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直接關乎眾人的權利義務和行動預期,不可單憑個別思想家的主觀理解做出修改或者重塑。面對這樣莊嚴恢宏的教學課題,黑格爾一方面通過文本梳理和課堂講解,努力引導學生慢慢熟習精神的運動亦即概念的內在發展(這既是認識的絕對方法,也是內容本身的內在靈魂),期待聽課者從實用的眼界提升到科學的立場;另一方面也必須在相當程度上採納法律材料約定俗成的意思(儘管為其搭建了與眾不同的敘事框架),而這樣的採納是以嫻熟掌握歐洲既有法律文明特別是羅馬法傳統為前提的。

法哲學的教化當然不會一帆風順:自然的或者傳統的法權感,以及古往今來流行的法理學說,都在爭奪對於學生的意識形態支配權。於是黑格爾在附加的註疏文字中,不遺餘力地批判古代或東方那種貶抑主觀特殊性的純粹實體性國家理念,批判封建君主制和君主專制的那套非有機的憲制原則,批判近代早期自然法理論的經驗心理學底色,批判盧梭社會契約論為政治共同體創設的個人意志基礎,批判政治經濟學家的那種把國家等同於或化約為市民社會的取向,批判康德的形式主義倫理學和契約主義婚姻觀,批判法國革命者的那種要求從頭確立新世界的否定性自由觀,批判拿破崙的那種憑藉臆斷為某國創製憲法結構的妄念,批判哈勒所代表的反理性國家觀,批判薩維尼對於德意志民族法典編纂能力的不信任態度,批判弗裡斯所代表的迎合學潮的主觀主義民主學說,批判當時知識界反覆出現的政教合一呼聲或者(與之相反的)精神世界的無神論等。在柏林求學的年輕精英們一旦沉湎於上述任何一種思想,都可能給未來的普魯士造成負面乃至災難性的影響。1819年卡爾斯巴德決議的出臺,進一步強化這方面的限制性考量,迫使黑格爾臨時撤回已經提交的初稿而做出大幅度修改。可以說,散見於《法哲學原理》的各處批判,既是哲學探討的成果,也是政治責任使然。

黑格爾指出,作為教學內容的法哲學不再是一門私人的技藝,而是具備明確的公共價值,主要或者純粹為國家服務。具體到普魯士當年的歷史背景,法哲學須敦促學生以正確的立場認真對待戰後國家重建和民族復興事業,畢竟那是左中右三派建國方略漫天飛舞的時代。為此,《法哲學原理》明確將自身的內容歸結為「把國家作為一種自身有理性的東西來把握和闡述的嘗試」,亦即理性國家的建築術。《法哲學原理》所演繹的政治結構,是以世襲王權為起點和頂峰的立憲君主制:它繼承並改良帝國昔日的等級制和等級會議,以政治有機體原則對抗法國的激進民主化和恐怖統治,容納現代市民社會的主觀自由並使之充分展露生機,但又通過司法、警察和同業公會加以保障、限制和矯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工商業運動的無限利己主義趨勢,為市民社會向國家的過渡奠定基礎。這一方案絕非普魯士現狀之捍衛,實為現代性的德國尺度、法國尺度和英國尺度的折中,從而算得上學術邏輯和政治邏輯相結合的教科書典範。

謀篇布局

黑格爾關心授課效果,提倡要對尚未習慣於思辨的學生進行主動引導,這造就了《法哲學原理》在體例方面的若干特點:第一,根據課堂研討的進度分節書寫,並在每一篇、每一章、每個主題的開頭,安置概要的引言或者預告,比如第1—33節等。這類論述結構在不作為教學成果的黑格爾著述中是看不到的。第二,全書分為上篇「抽象法」、中篇「道德」和下篇「倫理」。這種目錄劃分絕不是按照外來理由對現存材料所作出的外表分類,而被視為概念本身的內在區分:它是方便學生總攬全局的媒介和標記,不等於領域本身的割裂;相反,各部分內容都沿著一定線索內在銜接起來(例如參見第71、81、104、128、141、181、256節),在原則上既排斥體系發展的二重性甚或多重性,也不允許顛倒次序或斷章取義。第三,許多正文後面伴隨著「附釋」,這些附釋是黑格爾親筆添加並一再增補的說明,旨在對比各種相近的或不同的觀念,使正文比較抽象的內容更加明朗,從中引出進一步的結論。20世紀德國著名學者伊爾廷(Karl-Heinz Ilting)將黑格爾的法哲學講演錄彙編出版,使我們得以系統而直接地領略黑格爾在不同學期的授課風採,遂成一時之佳話。

撇開黑格爾的某些偏頗立場和時代局限不談,《法哲學原理》不僅基於教書育人方面的縝密思索,而且智識的密度和厚度超乎想像,幾乎涵蓋古希臘以來歐洲法律文化的全部成果並加以融會貫通,稱得上體系完備的法學總論教材和法律思想史教材。這樣看來,馬克思選擇《法哲學原理》作為青年時代的終極批判對象的確高瞻遠矚,等於給自己製造了系統反思西方世俗文明核心範疇與現代尺度的機會,由此脫胎的歷史唯物主義也才真正有資格照亮嶄新的人類文明生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法國淵源研究」(17BFX161)和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成果)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暨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姚遠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自然哲學分為數學(Mathematics)、有機物理學和無機物理學(Inorganic &Organic Physics);而精神哲學則分為主觀精神(Subjective Spirit)、客觀精神(Objective Spirit){亦稱為《法哲學原理,或自然學和國家學綱要》(Philosophy of Right)}和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近來,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出版了《黑格爾的哲學遺產》一書。8月17日,在上海書展的「黑格爾的哲學遺產與中國哲學的話語」活動中,吳曉明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陳立新和《學術月刊》總編輯、研究員姜佑福,共話黑格爾對於我們當今的啟迪。《黑格爾的哲學遺產》,吳曉明 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5月。黑格爾過時了嗎?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要說真正開始了解黑格爾哲學,那是我看過一本由彼得·辛格寫的《黑格爾》之後。2、黑格爾的思想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黑格爾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其實也可以翻譯成:凡是現實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存在的。不過生活存在著太多的缺陷,不是現實合理就能解釋清楚的,現實與合理其實並無必然聯繫。
  • 黑格爾的哲學以絕對精神開始,最後又回到絕對精神
    百家原創作者:家山談歷史大家有了解過黑格爾哲學嗎?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近代哲學的高峰。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現在就和小編深入地去了解一下黑格爾哲學吧!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哲學到底是什麼以及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認為「哲學缺乏別的科學所享有的一種優越性: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認識的開端和進程裡有一種現成的認識方法」。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由此他建立了一個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2.知識學的基本原理自我意識與自由意志合一 費希特把康德的「理論理性」中的最高原理即「自我意識」和「實踐理性」中的最高原理即「自由意志」合二而一,提出「自我」就是「自由」,即一種純粹的「活動」,它創造自己、產生自己、發展自己,它是絕對第一性的、絕對能動的,是哲學(知識學)的無條件的第一原理。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摘 要 謝林在哲學史上首次明確提出「藝術哲學」的概念,並對這個領域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藝術哲學不再是康德以來偏重於主觀審美意識的「美學」,而是關注藝術的本質以及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哲學意義。這些思想對黑格爾的美學(藝術哲學)產生了深刻影響,但黑格爾從自己的哲學立場出發,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與謝林針鋒相對。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黑格爾,哲學領域中的大佬,無論是西方哲學領域還是全世界的哲學領域,無不聞其大名。平實而論,中國不是沒有哲學思想,而是缺乏系統的哲學理論體系,沒有用概念重新組建一個新的世界,往往是有結論,無推理過程,如《道德經》《論語》,書中告訴你世界是這個樣子,卻沒有論述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或許中國古代的這些哲人們覺得沒有必要吧!黑格爾雖然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是筆者認為下面這幾部著作足以反擊其尚有偏頗的觀點。
  • 羅久:論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的批判
    費希特率先將康德哲學的主體性原則與斯賓諾莎的「實體」統一起來,完整地呈現出一個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但是,黑格爾青年時期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也同時揭示了這種主體主義哲學在存在論和方法論上的缺陷。  關鍵詞:黑格爾/費希特/知識學/主觀觀念論/虛無主義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德國早期浪漫派政治哲學研究(1797-1802)」(17CZX03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承認的政治與法的形上學:黑格爾早期法哲學思想研究(1788-
  • 黑格爾的面具
    二1806年,耶拿戰役爆發,拿破崙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華指揮法軍擊敗了普魯士的軍隊,並率領著先頭部隊佔領了耶拿。在這個時期,黑格爾正在耶拿大學擔任教職。對於黑格爾來說,年輕時捍衛自由有助於為自己爭取嶄露頭角的機會,年老時壓制自由則有助於鞏固自己已經取得的權威與地位。1813年,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版以後,《文學匯報》刊登了一篇為黑格爾的競爭對手裡弗裡斯辯護的匿名評論。黑格爾讀後暴跳如雷,他摘抄下了評論文章中他認為帶有侮辱性的段落,轉交文教部要求政府限制這種「過分的出版自由」並懲罰這個不具名的作者。
  • 譚立東:從古代哲學源頭分析黑格爾理論的精神核心
    一、黑格爾哲學來源在黑格爾之前,貴族派哲學已經相當沒落,霍布斯的哲學在先進的工商業國家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盧梭經常因為自己的理論被伏爾泰等社會主流嘲弄,貴族派哲學似乎已經窮途末路。不過,康德提出的先天概念與二律背反為新貴族理論提供了依據。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1843年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產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中引申出來?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我國哲學大師解析黑格爾關於哲學的7個比喻,太厲害太精闢了!
    正是借用「廟」與「神」的關係,黑格爾說:「 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按照黑格爾的比喻「,廟裡的神」是使「廟」成其為廟的「靈光」,哲學則是使人類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成其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的「靈光」。
  • 黑格爾說孔子不是哲學家,中國根本沒有哲學,大家怎麼看待?
    何為哲學?我認為有哲理的學問即為哲學。中國文明延綿幾千年了,比其它文明產生的時間都要早,其中總結產生的思想能引領世界的肯定比他們所謂的哲學們的哲學要多的多!有用的多!論語,儒家文化幾千年來被統治階級利用,服務於鞏固它們的政權。
  • 從黑格爾哲學來看定位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我們這裡想借用一下黑格爾哲學思想來思考這一問題。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代表著西方理性精神的高峰。黑格爾哲學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基礎,本質是精神性的理念,即「絕對精神」,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過程。所以黑格爾對比與之前的哲學家最大的發展就是,他的哲學是能動的,不是靜態的,黑格爾稱之為辯證法,這也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來源。
  • 郭東輝:黑格爾的「哥白尼革命」
    關鍵詞:中介;導論;精神現象學;哲學;序言;環節;考察;先驗;否定;康德 作者簡介:   康德將認識標準從對象轉向主體自身的做法被公認為哲學領域的一場「哥白尼革命」。先驗預設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在認識之前先考察認識本身的批判哲學的形式,二是把絕對的目的作為啟示性的東西加以設定的形式。二者都否定了中介、差別的必要性,而黑格爾實現轉換的關鍵是中介化方法的發現,其核心在於把認識或意識本身加以中介化,使之既成為認識對象的工具同時又不淪為固化的先驗前提,這種方法通過意識活動的三重轉折獲得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