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13日 10:00 來源:《人文雜誌》 作者:羅久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On Hegel's Criticism of Fichte's Subjective Idealism
作者簡介:羅久,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原發信息:《人文雜誌》第201710期
內容提要: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是黑格爾哲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費希特率先將康德哲學的主體性原則與斯賓諾莎的「實體」統一起來,完整地呈現出一個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但是,黑格爾青年時期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也同時揭示了這種主體主義哲學在存在論和方法論上的缺陷。黑格爾指出,由於「知識學」是建立在知性反思的同一律基礎之上的,自我統一非我的行動仍然是以一種根深蒂固的對立作為前提,所以,費希特在突破康德為現象與物自體之間所劃定的界限的同時,卻在無形中進一步鞏固了康德批判哲學所造成的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本體與現象之間的二元對立,以主觀理性的統一徹底取消了對客觀之道的追尋,由此促成了現代虛無主義的誕生。
關鍵詞:黑格爾/費希特/知識學/主觀觀念論/虛無主義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德國早期浪漫派政治哲學研究(1797-1802)」(17CZX03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承認的政治與法的形上學:黑格爾早期法哲學思想研究(1788-1807)」(15YJC720017)
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一直以來都是德國古典哲學研究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近年來,國內學界也愈發重視從這個角度來重新審視和定位黑格爾自己的哲學。①不可否認,黑格爾的康德批判本身就構成了黑格爾哲學當中的一個關鍵論題,同時也是我們理解其哲學的一個重要參照。如何克服康德的二元論哲學所造成的種種分裂,正是黑格爾絕對觀念論的主要目標。可是,相比於康德而言,另一位重要的觀念論者費希特對於黑格爾哲學的發展所具有的意義,似乎一直沒有得到國內學界的足夠重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因為離開了費希特的「知識學」,我們就很難理解曾一度是康德倫理學和道德神學的熱情支持者的黑格爾是如何轉變成康德哲學的批判者,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絕對觀念論的最初構想的。
實際上,自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問世以來,批評康德的二元論和唯我論的聲音就不絕如縷,尤其是經歷了「泛神論之爭」(Pantheismusstreit)以及隨之而來的斯賓諾莎主義在德國思想中的復興之後,發展一種新的一元論哲學,克服批判哲學在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無限與有限之間造成的分裂,從根本上拒斥懷疑主義,捍衛理性的絕對性與自主性,就成了後康德哲學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②在這個過程當中,是費希特率先將康德哲學的主體性原則與斯賓諾莎的「實體」統一起來,從而在後康德哲學的語境中呈現出一個完整的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並且為「有差異的同一」這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論最為倚重的思辨原則提供了樣板,這一切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但是,由於費希特的「知識學」從傳統理性主義哲學的同一律出發,自我統一非我的行動仍然是以一種根深蒂固的對立作為前提的,所以,費希特在突破康德為現象與物自體所劃定的界限的同時,卻在無形中進一步鞏固了康德批判哲學所造成的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本體與現象之間的二元對立,以主觀理性的統一徹底取消了對客觀之道的追尋,由此促成了現代虛無主義的誕生。
本文將結合後康德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詳盡地考察費希特早期「知識學」構想的問題意識和基本原則,並以黑格爾耶拿時期的重要著作《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Differenz des Fichte'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 der Philosophie,1801)及其發表於《哲學批判雜誌》第二卷第一部分的重要論文《信仰與知識》(Glauben und Wissen,1802)為主要依據,通過分析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哲學的批判,揭示主體主義哲學自身的內在困難和悖論性後果。
一、後康德哲學的新起點
雅可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對理性主義和先驗觀念論的批判,③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德國哲學的進程,可以說,後康德的德國觀念論之所以為後康德哲學,正是因為他們是在雅可比所開創的問題域中來解讀康德的:④在雅可比的批評之後,哲學要想維持自身的獨立性,而不委身於信仰的統治,就必須在康德的精神和他的字面之間做出區分,徹底放棄二元論的構想,並通過理性的論證將世界把握為一個連貫的、一元論的體系。一方面,反思性的論理要求給出事情何以必然如此的充足理由,可是,當世界本身的存在、自由的實在性以及上帝的存在變得需要證明的時候,這無疑成了人類理性的一大醜聞。因為世界、上帝和自由作為無條件者恰恰構成了我們理性反思的前提和根據,當我們試圖去證明絕對的存在或絕對的「是」是存在的,這時實際上就等於取消了無條件者,用一個無窮回溯的條件序列消解了反思性論理的立足之地,所以,哲學的論理工作不能從懷疑開始,而應當從一個無可懷疑的無條件者出發。但另一方面,這個直接自明的起點不能通過雅可比式的直接信仰來確立,相反,哲學的論證是必要的,因為只有概念才具有出自其自身的必然關係,個體的信仰並不能保證理性法則的普遍必然性,反而會由於那些屬人的經驗性特徵而將有限的、主觀的內容放進客觀的、絕對的形式中。因此,從萊因霍爾德開始,包括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在內的後康德哲學家們都試圖把關於理性法則之必然性的演證(demonstration)展現為自明的、自身同一的無條件者內在的自身關係,將非推論的、直接確定的起點與理性的演證統一起來,將作為科學之導論的哲學轉變成科學本身,將康德以二元論為基礎的主觀的理性統一轉化為主體與客體同一的一元論體系。
作為第一個後康德哲學家,萊因霍爾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將一元論的體系哲學這條新的進路稱為「基礎哲學」(Elementarphilosophie)。在他看來,為了避免逆推所導致的虛無化,真正的科學需要一個不可動搖的、牢固的基礎。存在本身的確定性是我們通過非推論的或直接的方式達到的,萊因霍爾德藉此將哲學安置在一個基本命題或基本原理(Grundsatz)之上。作為一切論理活動的基礎,這個基本原理並不是獨斷的和主觀的信念,相反,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中介化的論證來闡明這一直接的、非中介的原理自身所固有的內在的邏輯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