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久:論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的批判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羅久:論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的批判 ——以耶拿時期的「知識學」為中心

2018年02月13日 10:00 來源:《人文雜誌》 作者:羅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On Hegel's Criticism of Fichte's Subjective Idealism

  作者簡介:羅久,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原發信息:《人文雜誌》第201710期

  內容提要: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是黑格爾哲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費希特率先將康德哲學的主體性原則與斯賓諾莎的「實體」統一起來,完整地呈現出一個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但是,黑格爾青年時期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也同時揭示了這種主體主義哲學在存在論和方法論上的缺陷。黑格爾指出,由於「知識學」是建立在知性反思的同一律基礎之上的,自我統一非我的行動仍然是以一種根深蒂固的對立作為前提,所以,費希特在突破康德為現象與物自體之間所劃定的界限的同時,卻在無形中進一步鞏固了康德批判哲學所造成的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本體與現象之間的二元對立,以主觀理性的統一徹底取消了對客觀之道的追尋,由此促成了現代虛無主義的誕生。

  關鍵詞:黑格爾/費希特/知識學/主觀觀念論/虛無主義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德國早期浪漫派政治哲學研究(1797-1802)」(17CZX03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承認的政治與法的形上學:黑格爾早期法哲學思想研究(1788-1807)」(15YJC720017)

 

  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一直以來都是德國古典哲學研究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近年來,國內學界也愈發重視從這個角度來重新審視和定位黑格爾自己的哲學。①不可否認,黑格爾的康德批判本身就構成了黑格爾哲學當中的一個關鍵論題,同時也是我們理解其哲學的一個重要參照。如何克服康德的二元論哲學所造成的種種分裂,正是黑格爾絕對觀念論的主要目標。可是,相比於康德而言,另一位重要的觀念論者費希特對於黑格爾哲學的發展所具有的意義,似乎一直沒有得到國內學界的足夠重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因為離開了費希特的「知識學」,我們就很難理解曾一度是康德倫理學和道德神學的熱情支持者的黑格爾是如何轉變成康德哲學的批判者,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絕對觀念論的最初構想的。

  實際上,自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問世以來,批評康德的二元論和唯我論的聲音就不絕如縷,尤其是經歷了「泛神論之爭」(Pantheismusstreit)以及隨之而來的斯賓諾莎主義在德國思想中的復興之後,發展一種新的一元論哲學,克服批判哲學在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無限與有限之間造成的分裂,從根本上拒斥懷疑主義,捍衛理性的絕對性與自主性,就成了後康德哲學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②在這個過程當中,是費希特率先將康德哲學的主體性原則與斯賓諾莎的「實體」統一起來,從而在後康德哲學的語境中呈現出一個完整的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並且為「有差異的同一」這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論最為倚重的思辨原則提供了樣板,這一切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但是,由於費希特的「知識學」從傳統理性主義哲學的同一律出發,自我統一非我的行動仍然是以一種根深蒂固的對立作為前提的,所以,費希特在突破康德為現象與物自體所劃定的界限的同時,卻在無形中進一步鞏固了康德批判哲學所造成的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本體與現象之間的二元對立,以主觀理性的統一徹底取消了對客觀之道的追尋,由此促成了現代虛無主義的誕生。

  本文將結合後康德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詳盡地考察費希特早期「知識學」構想的問題意識和基本原則,並以黑格爾耶拿時期的重要著作《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Differenz des Fichte'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 der Philosophie,1801)及其發表於《哲學批判雜誌》第二卷第一部分的重要論文《信仰與知識》(Glauben und Wissen,1802)為主要依據,通過分析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哲學的批判,揭示主體主義哲學自身的內在困難和悖論性後果。

  一、後康德哲學的新起點

  雅可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對理性主義和先驗觀念論的批判,③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德國哲學的進程,可以說,後康德的德國觀念論之所以為後康德哲學,正是因為他們是在雅可比所開創的問題域中來解讀康德的:④在雅可比的批評之後,哲學要想維持自身的獨立性,而不委身於信仰的統治,就必須在康德的精神和他的字面之間做出區分,徹底放棄二元論的構想,並通過理性的論證將世界把握為一個連貫的、一元論的體系。一方面,反思性的論理要求給出事情何以必然如此的充足理由,可是,當世界本身的存在、自由的實在性以及上帝的存在變得需要證明的時候,這無疑成了人類理性的一大醜聞。因為世界、上帝和自由作為無條件者恰恰構成了我們理性反思的前提和根據,當我們試圖去證明絕對的存在或絕對的「是」是存在的,這時實際上就等於取消了無條件者,用一個無窮回溯的條件序列消解了反思性論理的立足之地,所以,哲學的論理工作不能從懷疑開始,而應當從一個無可懷疑的無條件者出發。但另一方面,這個直接自明的起點不能通過雅可比式的直接信仰來確立,相反,哲學的論證是必要的,因為只有概念才具有出自其自身的必然關係,個體的信仰並不能保證理性法則的普遍必然性,反而會由於那些屬人的經驗性特徵而將有限的、主觀的內容放進客觀的、絕對的形式中。因此,從萊因霍爾德開始,包括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在內的後康德哲學家們都試圖把關於理性法則之必然性的演證(demonstration)展現為自明的、自身同一的無條件者內在的自身關係,將非推論的、直接確定的起點與理性的演證統一起來,將作為科學之導論的哲學轉變成科學本身,將康德以二元論為基礎的主觀的理性統一轉化為主體與客體同一的一元論體系。

  作為第一個後康德哲學家,萊因霍爾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將一元論的體系哲學這條新的進路稱為「基礎哲學」(Elementarphilosophie)。在他看來,為了避免逆推所導致的虛無化,真正的科學需要一個不可動搖的、牢固的基礎。存在本身的確定性是我們通過非推論的或直接的方式達到的,萊因霍爾德藉此將哲學安置在一個基本命題或基本原理(Grundsatz)之上。作為一切論理活動的基礎,這個基本原理並不是獨斷的和主觀的信念,相反,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中介化的論證來闡明這一直接的、非中介的原理自身所固有的內在的邏輯必然性。

相關焦點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一、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行動哲學」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出身於貧苦的手工業者家庭,其主要哲學著作有《全部知識學基礎》、《知識學導言》、《倫理學體系》、《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1.
  • 姜佑福:為什麼必須認真閱讀黑格爾
    所謂「絕對觀念論」(absolute idealism,或譯「絕對唯心主義」「絕對唯心論」等),是人們經常用來概括黑格爾形上學的一個標籤。拜塞爾認為這個詞的首要意義在於,它是「一種關於絕對的觀念論」(67頁)。因此,問題的核心就在於何謂絕對,以及哲學如何把握絕對?
  •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胡塞爾與麥克道爾 2017年03月19日 10:16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蔡文菁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在《20世紀的哲學基礎》中,伽達默爾很敏銳也很正確地把對主觀意識的批判與「人類社會現實」的首次發現聯繫起來,並把繼續克服主觀意識的任務理解為20世紀哲學的基本主題。在他看來,這一主題實際上是從黑格爾哲學的偉大遺產中發源的。「因為黑格爾哲學通過對主觀意識觀點進行清晰的批判,開闢了一條理解人類社會現實的道路,而我們今天仍然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通過對兩位先驗觀念論者胡塞爾和麥克道爾思想的關聯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一方面,先驗哲學的立場使我們在理論中思考和展現處在常識實在論中的自然生活的結構,在此意義上,它與後者是相容的,或是對於後者的辯護;另一方面,先驗哲學力圖在哲學反思中審視和批判自然態度的某種致命傾向,即令自己迷失在自然主義之中的傾向。就此,先驗哲學與受自然主義浸染的常識實在論之間存有張力。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他曾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為奇蹟般的存在,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但不贊同費希特,黑格爾代表的思辨哲學。
  • 革命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
    哲學與史學: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德國古典哲學到哲學大師黑格爾時發展到了頂峰。黑格爾出生於斯圖加特,1788年進入蒂賓根大學學習神學。1801年他來到其好友名哲學家謝林所在的耶拿大學,在那裡第一次發表論文《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1805年在歌德和謝林的推薦下,被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1816年獲得海德爾堡大學哲學教授職位。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縱觀海德格爾一生所思,「形上學歷史」(無論作為有待解構的存在論歷史,還是作為爭辯和對話中的「第一開端」的歷史)始終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對形上學歷史上的那些偉大思想家的解釋與批判構成了其思想工作的基本動機和任務。
  •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該模式試圖恢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要素,藉此批判第二國際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經濟決定論等封閉了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的理論。就內在理路而言,這一闡釋模式確有其合理性,但黑格爾哲學自身的理論困境,也隨之被「嵌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在歷史理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現代性批判的視野下,馬克思力圖實現對現代社會的總體性把握,注重考察物質生產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在現代性生成過程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
  • 鄧曉芒|黑格爾是最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黑格爾的邏輯學講的是神秘的東西,但是它是可以傳授,你當然要「悟」,因為它包含了非理性的因素,但是它講的東西有一條路指導你去「悟」。所以它蘊含了非理性的因素,但不是歸結為非理性,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規律。 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而不只是主觀內心的妙悟。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藝術哲學不再是康德以來偏重於主觀審美意識的「美學」,而是關注藝術的本質以及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哲學意義。這些思想對黑格爾的美學(藝術哲學)產生了深刻影響,但黑格爾從自己的哲學立場出發,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與謝林針鋒相對。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這部教科書由於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發表以來所引起的興趣,也由於黑格爾復興運動和法哲學本身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黑格爾備受關注也極具爭議的作品。學界目前傾向於假定《法哲學原理》是單純的學術著作,甚少談及該書的教學考量。教學使命就黑格爾的哲學原則而言,法哲學並不具備特殊的相對重要性。有鑑於此,年屆五旬的黑格爾突然傾全力創作和出版大部頭的法哲學教科書,頗為耐人尋味。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為了從這種粗疏混亂中擺脫出來,有必要思及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現代形上學的本質性在於「意識」的存在特性,這種存在特性是通過主體性被規定的,從而現代形上學作為「我思」哲學或主體性哲學是以意識的內在性(Immanenz)來作為基本建制的。
  • 解讀康德先驗觀念論的名著中譯本問世
    解讀康德先驗觀念論的名著中譯本問世 2014年08月07日 10: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春海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張春海)日前,美國學者亨利·阿利森在康德研究領域中的名著《康德的先驗觀念論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在高度評價恩格斯的第一部經濟學著作《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之後,回顧到:「當1845年春他(引者註:恩格斯)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吧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這種對「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批判首先源於對黑格爾哲學本質的理解。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Beiser)所言,有機體隱喻在黑格爾著作中無處不在,乃是正確理解其所有著作的「最重要的線索」,「因為黑格爾的一切思考,本質上都來源於一種有機的世界圖景,來源於宇宙作為一個巨大的活生生的有機體這種觀念」。在這裡,首先有必要對有機體範式進行宏觀的價值評判。有機體範式是德國觀念論哲學,尤其是自然哲學的產物,在1800—1830年間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