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進發展哲學研究的方式與方法
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總是需要形成相應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發展哲學也是如此。面對新時代,發展哲學要有所作為,必須改進研究方式和方法,以保證發展哲學能夠沿著規範化的方向健康推進。
發展哲學無疑是研究發展的,需要明確的是,發展哲學究竟需要怎樣關注發展?或者說,究竟要進行何種方式的研究?發展的問題很多,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哲學要研究的問題,而且哲學也無力承擔這樣的重任。哲學對於發展的研究,應當有其特殊的視域。也就是說,發展哲學要研究的問題應當是發展中的哲學,而不是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意義上的發展問題。找準了對象,發展哲學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否則,只能是重複別的學科的話語,很難有自己的見樹。
要使發展哲學健康發展,關鍵是要在研究中回到哲學本性,突出反思、批判的特點,以哲學的方式來研究發展。哲學就其本性而言,一向是與反思、批判聯繫在一起的。正是藉助於反思、批判,許多問題得以澄清,哲學自身也在其中得以發展。「批判」,按照哲學的理解,並不是徒然的否定和外在的顛覆,而是以理性的方式所實現的對既有理論和現實的反省,通常是以辨析、追問、審視、省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批判」旨在通過揭露和分析矛盾以尋求問題的更好解決,因而是理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動力。「反思」與批判是內在相通的,反思就意味著批判性的考察。通過批判性的反思,可以發現問題的存在,了解問題的癥結,明確發展的方向。黑格爾曾經對反思提過這樣一個看法,認為「本質自身中的映象是反思」⑧。在黑格爾看來,本質與存在是不同的,本質是對存在的直接性的揚棄,提高到間接性;本質不是僵死的,而是處於不斷運動過程中並在這種過程中被認識和把握的,「本質在它的這個自身運動中就是反思」⑨。儘管黑格爾是在他的絕對觀念基礎上提出這一命題的,但將反思與本質的把握連在一起還是有其啟迪意義的。發展哲學的研究,應當重視反思、批判的本性與特點。按照這樣的研究方式與方法,發展哲學需要在發展上突出這樣一些方式的研究:
一是前提性的研究。反思就意味著前提性的考察。這樣的考察對於理論的闡釋和建構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任何理論都是在一定的理論前提和出發點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假如前提就是有誤的,那麼由此建立起來的理論也不可能是正確的。正因如此,對前提性問題的正確理解,是理論闡釋和建構的首要條件。近年來,我們在發展理論上之所以會取得創新性的成果,就是在前提性的認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即對什麼是發展、何謂發展的本質這些前提性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不再把發展僅僅看作是經濟量上的增長,而是看作社會生活的全面進步,實質上是人的全面發展。沒有這樣的前提性認識,不會提出科學發展觀、新發展理念以及相應的發展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發展哲學研究,對於一些前提性、基礎性的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辨析清楚,比如,何謂發展的合理性,何謂發展的公正,何謂發展進步,何謂發展的評價標準,等等,都應提出明確的看法,以形成發展的基本認識。特別是對於一些有爭議的理論問題和認識問題,應當加以前提性的考察,以明辨是非。如在發展研究中,政府和市場常常是被作為相互對立、此消彼長的「零和關係」來預設的。實際上,這種前提預設是錯誤的,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並非是「零和」的,而完全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可以同時發揮作用並實現有效結合。中國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二是前瞻性的研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中國的發展,鄧小平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指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伴隨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矛盾和問題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許多矛盾、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是難以預料的,解決的難度也是空前的。能否有效地應對這些矛盾、問題,直接關乎發展的前途命運。這就客觀上要求進行前瞻性的研究,對未來即將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問題予以特殊的預警和預測,並提前採取必要的措施予以防範。事實上,伴隨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發展的格局正在出現重大變化,即由原來意義上的「發展」轉向「後發展」。所謂「後發展」,不是外在於「發展」的一個階段,而是特指發展起來之後所處的階段,這一階段所面對的環境、條件、任務以及所面臨的矛盾、問題等,都與之前的發展階段大為不同。僅僅以現有的發展方式、方法來對待「後發展」,顯然是刻舟求劍。正因如此,國際上也開始悄然出現了一種新興的「後發展理論」。這種後發展理論不同於通常所講的關於發展中國家或後發國家發展的理論,而主要是指關於發展起來如何發展的理論,它更多針對的是發展起來的問題而言的。後發展理論在某種程度上與後現代主義相似,反思的是現代的發展,實際上關注的是後現代的發展。儘管所談論的話題可能現在看來不是直接現實的,但所提出的未來發展問題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需要認真關注、未雨綢繆的。事實上,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發展到今天,引起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變化是非常巨大的。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的高速發展,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的衝擊是巨大的,未來的發展日益具有不確定性。如在「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技術不再僅僅是生產和交往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成為社會生活的平臺,網際網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深度融合,由此重組了現存社會的結構,改變了社會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使經濟社會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又如人工智慧的發展及其社會影響,舉世矚目。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核心力量,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無人經濟」快速發展,引起勞動結構、就業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致強烈影響到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與此同時,引發的法律、倫理問題也日益突出,對當下的社會秩序、公共管理體制以至思想觀念帶來新的挑戰。對於這些現象和問題,應當作出前瞻性的探討和說明,以更好地適應和引導未來的發展。在這方面,發展哲學不能只作「密納發的貓頭鷹」,同時要當「高盧雄雞」,在觀念上引領時代的發展。
三是關鍵性的研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發展面臨的問題很多,都需要解決,究竟哪些是根本性問題、關鍵性問題,哪些是一般性問題、非關鍵性問題,如何合理看待這些問題,這正是發展哲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發展哲學就是要在發展的眾多矛盾、問題中,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並予以分析考察,提出方法論上的思考。如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這一矛盾成為我國現階段以至未來發展最為重要、最為突出的矛盾,因而抓住了這一矛盾,也就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而在這一主要矛盾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又是其主要矛盾方面,抓住了這一方面,更是抓住了發展的關鍵。發展哲學應對此作出深入的探討和回答。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固然是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但其在新時代的不同階段又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因而需要具體的、歷史的分析,給以動態的把握。為此,需要密切結合發展的現實,加強對不同時期「美好生活」「人的需要」「人的發展」這些基本問題的研究和解析,為把握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理論支撐。同時要以社會主要矛盾為切入點,加強對一些與此密切相關問題的研究,如怎樣看待消費、引導消費合理發展的問題,怎樣看待綠色發展、引導生態環境不斷走向文明的問題,怎樣看待發展的新常態、引導經濟發展更合乎人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問題等等,加以深入的研究。對這些問題作出深層次的闡釋,無疑是發展哲學應當著力的地方。這裡僅是從宏觀的方面來談論新時代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及其相關問題,其實,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有其各自的關鍵性問題,對這些問題加以哲學上的審視,正是發展哲學研究的重點。
可以看出,發展哲學研究的方式是獨特的,它既不同於歷史哲學那樣高度的抽象,又不同於其他學科那樣的實證,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研究方式,即既依據經驗又不限於經驗研究,力求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予以哲學上的提煉、概括,進而升華出一些有益的哲學理念與觀點。
由其研究方式所決定,發展哲學要研究的問題應當是發展中的「哲學」問題,而非其他學科意義上的發展問題;不是要給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具體方案、具體對策,而是要提供一些深層次的有益思考,以突出「智慧之學」之特點。概言之,發展哲學的研究和運用,就是要發揮其認識功能、方法論功能、價值論功能,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合理引導發展。
強調發展哲學應以哲學的方式研究發展,並不意味著輕視對其他學科發展研究成果的關注。發展哲學要真正對發展作出有益的探討,必須建立在其他學科發展研究的基礎之上。沒有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發展情況的實際了解,所謂的哲學提煉、概括不過是流於空談。發展理論原本就是一門綜合的理論,而非單學科的理論,因而不能僅僅以傳統的學科劃分來看待這一理論,用單一的研究方式來研究這一理論。發展哲學固然要以哲學的方式來研究,但前提是應對發展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只有知道問題出自哪裡、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才能進行有效的反思性、批判性思考,才能使研究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因此,強調發展哲學研究方式的獨特性與研究方法的綜合性並不是矛盾的,而是內在貫通的。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加強同相關學科研究的結合,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發展研究的成果,以紮實的材料夯實發展哲學的基礎。就此而言,跨學科的研究是發展哲學深化、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