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華、陳承新 | 自立自為自強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2020-11-29 MBA中國網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國家治理領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課題,必將給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上要有眼光、有底氣、有自信。面對世界發展趨向與態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經驗的理論闡釋,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制度建設實踐,用中國制度建設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治理的成就與經驗,用具有創新性又有說服力的學術話語講好「中國發展」「中國治理」故事。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突出強調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世界歷史發展經驗表明,探索、創新不僅是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領域的主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探索也不例外。「十四五」時期的五年是中西道路、理論和制度一立一破的關鍵期,需要大量可持續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對人類意識形態和制度模式的探索做好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我們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伴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從「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到最佳社會制度的探索,一破一立,既體現了黨中央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也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發展和實踐發展。在兩種道路、兩種理論、兩種制度交鋒的關鍵時期,如何對我國的政黨、政治、經濟、社會各項實踐做好有力闡釋,如何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思想、中國社會政治制度及實際運行機理做出深刻研究等,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

我國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不充分依然存在,意味著未來我們要繼續發展生產力。不平衡的存在,則意味著我們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的問題與人民群眾對於社會公平正義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為此,如何在儘可能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下保障更大範圍內的公平公正,也是「十四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需要著力回答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幹部隊伍。」這表明,制度建設、治理能力提升和打造高素質幹部隊伍是實現「中國之治」進程中存在緊密關聯的三個重要命題,也是新時代交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多文明互鑑的開闊視野,紮根祖國大地的鮮活實踐,不畏艱辛、不辱使命,自立自為自強,才能真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持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新的時期,新的起點,要以自立自為自強,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我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後,迎來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緊迫任務,還面臨著在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歷史使命。「行百裡者半於九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了可期可見的新時代,爬坡向上的難度也在增加,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中國如何在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基礎上識別機遇和挑戰,是謀劃下一階段發展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邏輯起點。新階段的哲學社會科學需要緊緊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中心工作和上述重點問題,著力將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制度體系建設落到實處,始終注意在制度建設同時圍繞如何轉化成治理效能展開。

系統推進,重點突圍。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學術話語體系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的統籌推進明確概括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推進「三個體系」建設,一要處理好面向中國與面向世界的關係,堅持統觀內外;二要處理好話語體系與學術體系的關係,堅持貫通「言」與「道」,將話語創新建立在對「道」縱深探索的基礎之上;三要處理好本土資源與外域資源的關係,既注重開掘優秀本土歷史資源,又能細察時代與世界的潮流,以開放的胸襟面對一切優秀學術資源。此外,要綜合利用各種思想文化資源基礎和跨學科前沿知識,在破除西方固有話語邏輯陷阱的前提下,勇於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概念、範疇、觀點、原理,並處理好綜合研究與分科細化的關係,針對新問題新挑戰分置綠色發展與治理、社會組織與發展、公共安全與挑戰、高效智治研究、特殊人群研究等新型學科和學術主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從根本上說有賴於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不斷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尤其是政治學者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黨政幹部管理和政黨文化等作出全方位全歷史的研究,注重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的銜接,從實際出發揭示發展規律,把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社會科學話語優勢。

總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要自立自為自強,以全面、系統、協同的社會科學發展觀把握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大勢,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系統推進、重點突圍,高質量助推中華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

作者:張樹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陳承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來源:《團結報》2020年11月21日

排版:宣傳統戰部

相關焦點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五年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立足中國實踐,融通古今中外,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十四五」時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時期,「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正站在贏得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新的歷史起點上。
  • 中國政治學人:自信自強 不負偉大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
    張樹華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成立恰當其時、適逢其世。學院的發展要集中力量、發揮優勢,按照一家人、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共商共建、共同努力、共同發展,把學院辦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府管理學院。
  • 深入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努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制定,認真謀劃哲學社會科學今後五年的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對於我們社會科學界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責無旁貸, 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要為進入新發展階段做好思想準備、理論準備和工作準備。
  • 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
    與會者回顧了60年來省社科聯走過的道路,一致認為,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領導,是繁榮發展社科事業的根本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和旗幟;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哲學社會科學生命力之所在;堅持理論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
  • 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
    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 2020年01月02日 10:44 來源:雲南日報 作者:何祖坤 字號 內容摘要:科研誠信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石,是優良學風的主要體現
  • 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
    近年來,全省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精神,圍繞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理論研究、著力正本清源,圍繞服務江蘇改革發展建設新型智庫、積極資政建言,圍繞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術創新、打造學術品牌,社科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關於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淺見
    我以為,根本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和進一步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關鍵在於真正確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這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抽象的承認,而必須在各個學科中具體貫徹落實,真正溶化在研究者的思想深處,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問題。這是體現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方面。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牢記自身肩負的重要使命,切實增強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以優異成績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推動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經驗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人們認識世界與自身的系統性成果,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始終以客觀世界和人類實踐作為根基。
  •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2020年05月18日 09: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宇燕 字號 內容摘要: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讓人民政協這一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 以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委員,黃浩濤十分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問題。
  • 江蘇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熱議社科事業發展新目標新任務——貢獻...
    培根鑄魂,推進現代化事業行穩致遠「婁勤儉書記的講話,既有思想理論高度,又有現實實踐指向;既充分肯定了社科界的『最強大腦』作用和社科聯的思想庫、智囊團地位,又深刻指出了有些研究成果質量不是很高、缺少名家大家名作力作等問題,還需要『高處再攀高』、進一步成就哲學社會科學的江蘇之『大』、江蘇之『強』。」
  • 我校召開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推進會
    12月2日下午,學校在行政樓一樓報告廳召開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推進會,總結經驗,表彰先進集體和個人,對2021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進行部署。校黨委書記劉祖漢到會講話,黨委副書記薛浩作工作報告,副校長王路明宣讀表彰決定。
  • 周濟部長在2006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迫切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我們正處在新世紀頭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會帶動理論的更大突破,而理論上的突破又會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做時代發展變遷的記錄者。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 人民日報:黃大年精神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啟示
    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習近平同志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伴隨著國家前進的偉大步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從基礎起步到繁榮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是教育部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大舉措,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的重要內容。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確方向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其指導作用,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 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可以說,他畢生的事業都是緊緊圍繞唯物史觀展開的。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聚焦】在這個大會上,劉奇書記對推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
    省委書記劉奇出席並講話,他強調,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切實擔負起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的崇高使命,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努力推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