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國家治理領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課題,必將給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上要有眼光、有底氣、有自信。面對世界發展趨向與態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經驗的理論闡釋,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制度建設實踐,用中國制度建設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治理的成就與經驗,用具有創新性又有說服力的學術話語講好「中國發展」「中國治理」故事。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突出強調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世界歷史發展經驗表明,探索、創新不僅是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領域的主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探索也不例外。「十四五」時期的五年是中西道路、理論和制度一立一破的關鍵期,需要大量可持續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對人類意識形態和制度模式的探索做好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我們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伴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從「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到最佳社會制度的探索,一破一立,既體現了黨中央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也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發展和實踐發展。在兩種道路、兩種理論、兩種制度交鋒的關鍵時期,如何對我國的政黨、政治、經濟、社會各項實踐做好有力闡釋,如何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思想、中國社會政治制度及實際運行機理做出深刻研究等,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
我國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不充分依然存在,意味著未來我們要繼續發展生產力。不平衡的存在,則意味著我們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的問題與人民群眾對於社會公平正義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為此,如何在儘可能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下保障更大範圍內的公平公正,也是「十四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需要著力回答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幹部隊伍。」這表明,制度建設、治理能力提升和打造高素質幹部隊伍是實現「中國之治」進程中存在緊密關聯的三個重要命題,也是新時代交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多文明互鑑的開闊視野,紮根祖國大地的鮮活實踐,不畏艱辛、不辱使命,自立自為自強,才能真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持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新的時期,新的起點,要以自立自為自強,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我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後,迎來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緊迫任務,還面臨著在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歷史使命。「行百裡者半於九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了可期可見的新時代,爬坡向上的難度也在增加,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中國如何在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基礎上識別機遇和挑戰,是謀劃下一階段發展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邏輯起點。新階段的哲學社會科學需要緊緊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中心工作和上述重點問題,著力將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制度體系建設落到實處,始終注意在制度建設同時圍繞如何轉化成治理效能展開。
系統推進,重點突圍。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學術話語體系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的統籌推進明確概括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推進「三個體系」建設,一要處理好面向中國與面向世界的關係,堅持統觀內外;二要處理好話語體系與學術體系的關係,堅持貫通「言」與「道」,將話語創新建立在對「道」縱深探索的基礎之上;三要處理好本土資源與外域資源的關係,既注重開掘優秀本土歷史資源,又能細察時代與世界的潮流,以開放的胸襟面對一切優秀學術資源。此外,要綜合利用各種思想文化資源基礎和跨學科前沿知識,在破除西方固有話語邏輯陷阱的前提下,勇於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概念、範疇、觀點、原理,並處理好綜合研究與分科細化的關係,針對新問題新挑戰分置綠色發展與治理、社會組織與發展、公共安全與挑戰、高效智治研究、特殊人群研究等新型學科和學術主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從根本上說有賴於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不斷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尤其是政治學者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黨政幹部管理和政黨文化等作出全方位全歷史的研究,注重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的銜接,從實際出發揭示發展規律,把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社會科學話語優勢。
總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要自立自為自強,以全面、系統、協同的社會科學發展觀把握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大勢,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系統推進、重點突圍,高質量助推中華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
作者:張樹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陳承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來源:《團結報》2020年11月21日
排版:宣傳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