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

2020-12-04 南方新聞網

11月28日,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暨省社科聯成立60周年座談會在廣州召開。與會者回顧了60年來省社科聯走過的道路,一致認為,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領導,是繁榮發展社科事業的根本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和旗幟;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哲學社會科學生命力之所在;堅持理論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進入新時代,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要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的堅強領導下,為開創我省社科事業繁榮發展新局面、為推動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智慧和力量。

●南方日報記者 翟丹然

解放思想、勇立潮頭、守正創新,把握大局大勢、順應時代潮流、明晰努力方向

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張知幹表示,6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在省委宣傳部的正確指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歷屆省社科聯黨組和主席團,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心聚力,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勇立潮頭、守正創新,始終懷揣學術初心、不辱學人使命、揮灑才情汗水,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道路上砥礪前行,努力譜寫了我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壯麗篇章,為我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60年風雨兼程、60載春華秋實。回顧60年來走過的道路,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國情、省情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認識。我們真切地體會到: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領導,是繁榮發展社科事業的根本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和旗幟;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哲學社會科學生命力之所在;堅持理論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做好新時期的社科工作,關鍵是要把握大局大勢、順應時代潮流、明晰努力方向。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使哲學社會科學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肩負著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要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對廣東新發展階段改革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切實在深化「1+1+9」工作部署中找到社科工作的結合點和突破口,乘勢而上,起而行之,大力推動我省社科事業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為開創我省社科事業繁榮發展新局面、為推動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智慧和力量。一要著力在堅定政治立場上下功夫,努力在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走在前列;二要著力在提升決策諮詢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在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上走在前列;三要著力在改革創新上下功夫,努力在提高社科工作治理效能上走在前列;四要著力在增強鬥爭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在守好社科領域意識形態「南大門」上走在前列;五要著力在全面推進從嚴治黨上下功夫,努力在打造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社科人才隊伍上走在前列。

廣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廣州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曾偉玉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省社科聯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廣泛聯繫全省廣大社科理論工作者,積極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支持、理論引導、人才培養等重要作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先行示範區、「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等時代命題,開展了一系列前沿性開創性的學術研究活動,搭建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學術發展平臺,培養了一支高質量的社科人才隊伍,「理論粵軍」異軍突起,為推動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在省社科聯的大力支持和關心指導下,廣州哲學社科戰線立足廣州實踐、凸顯廣州特色,堅持守正創新、系統思維,形成整合學術資源、構建學術平臺、培育學術品牌、培養人才梯隊、普及社科知識為一體的哲學社科發展體系,積極用學術講好政治,用理論引導輿論,為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貢獻了智慧和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對我國在「兩個大局」背景下積極應對國際國內複雜風險挑戰作出了戰略安排,吹響了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全會作出的規劃安排,將文化發展置於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全面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部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新徵程面臨著新風險新挑戰。可以預見,我們將經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發生更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在這個史無前例的偉大實踐中,哲學社會科學作用不可替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大有可為。新發展階段應著力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研究人才隊伍、著力鍛造應用研究與決策諮詢優秀智庫團隊、著力構築紅色文化研究與教育人才梯隊、著力培養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承創新人才隊伍,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夯實強大的人才根基。

新時代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

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省社科聯原黨組書記、省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方健宏認為,60載風雨滄桑,一甲子奮力前行,省社科聯走過了不平凡的歲月,是全國社科事業發展前進的一個縮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社科界始終站在社會科學理論和實踐的前沿,與時代同頻共振,與我省現代化建設緊扣相連,領風氣之先,闖荊棘之路,產生了一個個在我國社科領域叱吒風雲的學者大家,產生了一篇篇具有前瞻性開創性的文章論著,對廣東乃至全國的改革發展發揮了獨特影響。如今,廣東省社科聯已成為全省社科精英的集聚高地,成為華南社科研究的學術重鎮,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亮麗名片。我們要為廣東社科人的擔當作為點讚喝彩!最新的光彩永遠在路上,對省社科聯60年華誕最好的慶祝是再出發,衷心祝願省社科聯能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總定位總目標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耀眼的貢獻。

省優秀社會科學家、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陳金龍認為,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社科強省,廣東省社科聯對於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省社科聯的工作,政治站位高,貼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需要,貼近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貼近廣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長發展的需要。廣東學術環境寬鬆、學術生態良好,是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是年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長成才成功的沃土。作為理論工作者應當知責思為、感恩奮進,切實擔負起時代賦予的神聖責任。就今後一個時期的研究而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其理論來源、實踐基礎、理論體系、理論品格、歷史地位、世界意義作出科學的闡釋和概括;二是立足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回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提煉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三是立足廣東,總結廣東改革開放的經驗,建構關於廣東改革開放的話語體系;四是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對於百年中共黨史的重大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基礎理論進行深入研究。

中山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教授李萍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時突出了一個「強」字:「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新時代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廣東哲學社會科學如何才能更有作為,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所賦予的使命?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揚廣東勇於探索、務實擔當、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二要紮根中國大地,以更大的格局、胸懷與視野,思考謀劃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使廣東哲學社會科學與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地位和影響力相匹配、相促進。三要進一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規範,充分調動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支持其理論探索與創新,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重點領域推進智庫發展

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提出,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高端智庫應當著力提升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市場影響力,切實肩負起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為廣東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大的社科智慧。一要為廣東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力量。廣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使命感與責任感,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和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入研究廣東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二要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建成文化強國」列為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廣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集中優勢力量,挖掘優質資源,搭建高水平研究平臺,圍繞文化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和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弘揚嶺南文化,持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努力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精彩樣本。三要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優化和整合省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基礎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的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新格局;充分展現學術話語的中國特色與廣東優勢,探索用內外兼容、國際通行的話語來表達,把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講得更好,力求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四要大力支持新型智庫建設。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期,對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以及決策正確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智庫在諮詢建言、理論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儲備、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應當聚焦重點領域推進智庫發展,培育一批有擔當、有實力、有特色的廣東智庫進入國家高端智庫行列。

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朱孔軍表示,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廣東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要在學習宣傳好、研究闡釋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高校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是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重要基地。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切實擔負起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使命。二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廣東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要發揮綜合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的智力優勢,回應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聚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為提高黨和政府科學決策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三要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教育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環節,是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的關鍵舉措。社會主義教育工作要回歸初心,牢固樹立為人民辦教育的思想。

把文章寫在南粵大地上、寫進時代課題中

省優秀社會科學家、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表示,社科工作者要深刻認識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發揮優勢、主動作為,以更具廣度、更具溫度和更具深度的研究成果,為全省和全國的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學術研究要有廣度,一是要求研究者具有廣博而開放的知識儲備,具有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的研究能力。二是要求研究者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研判國際國內大變局、處理各項重大關係的辯證思維方法。三是發揮專業優勢,集聚社科界綜合研究資源,研究統籌推進、一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溫度,學術研究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要放低身段,多下基層調研,從基層群眾的創新實踐中汲取學養。努力成為有深度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於社會科學研究各領域,必須有較高的學術能力來支撐。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力戒急功近利、粗製濫造、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等不良行為,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以深厚的學識修養和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贏得認可、贏得尊重。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省記協副主席顧澗清認為,在省社科聯成立60周年之際,探討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研究構建中國特色嶺南風格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任務,不僅要在回顧往事中辨析方向,更要思考如何真正把文章寫在南粵大地上、寫進時代課題中,這既是對歷史的最好紀念,也是對未來的最好祝願。廣東是我國古代海上絲路的發祥地,圍繞具有鮮明廣東特色的「富礦」深入挖掘和開展研究,是廣東社科工作者的使命、責任和擔當。隨著國家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這條薪火相傳的新絲路使人更感到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責任擔當、使命使然、情結所系,在研究和傳播絲路文明的道路上,要繼續緊跟時代步伐,更多社科工作者一起創作相關精品力作,並促進彼此間的學術交流,進而為絲路文化的研究和普及提供更多新的智力支持。

發掘嶺南人文精神,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省社科聯原主席、研究員田豐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廣東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大無畏精神砥礪前行,從一個落後的農業省一躍成為經濟總量全國第一的經濟大省、科技大省。廣東的歷史性飛躍,是一個經濟不斷改革轉型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其中,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為廣東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省社科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組織社科理論研究、智庫建設、社科普及和社科類社團管理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世紀以來,廣東經歷了從建設文化大省到建設文化強省的過程。如果說,文化大省建設推動了文化與產業、經濟與文化的全面結合,文化強省建設則推動了文化與科技、文化與創意的深度融合。進入新時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雙區」聯動新戰略、「雙循環」兼融的新格局,推動文化強省建設,要更加重視幹部群眾哲學社會科學素質的提高,從嶺南文化中汲取歷史基因和時代精神,為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營造勇於創新、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構建強大的精神動力。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在繁榮和發展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新徵程上,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續寫更多更美的「春天的故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從歷史文化、學術文化、大眾文化等多層面深入發掘嶺南人文精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推動文化強省建設提升到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

省優秀社會科學家、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李宗桂認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廣東文化強省建設,要從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角度,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研究思路切入,深入挖掘、理性闡發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使得我們在文化研究中要有開放的眼光,要有深厚的歷史意識和強烈的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相關焦點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乘勢而上、積極作為,圍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深入思考、深化研究,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努力開創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局面。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進一步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者。通過辦報辦刊傳播科學思想、推動實際工作,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一向重視報刊宣傳工作,他將報刊視為拿筆的「文化軍隊」,並親自撰寫或修改了大量時評和社論,發揮了宣傳革命、發動群眾、組織鬥爭、指導工作的作用。
  • 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
    近年來,全省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精神,圍繞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理論研究、著力正本清源,圍繞服務江蘇改革發展建設新型智庫、積極資政建言,圍繞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術創新、打造學術品牌,社科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原標題: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 主持人語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為了探索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開展學術傳播和交流,更好地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10月31日,武漢大學召開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對中國哲學的期許,也是中國哲學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自20世紀上半葉中國哲學學科誕生以來,這一學科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面對時代挑戰、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帶入新境界的過程。
  • 江蘇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熱議社科事業發展新目標新任務——貢獻...
    中國江蘇網訊 「圍繞『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要求找準方位、科學謀劃,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在12月30日召開的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向全省社科界提出殷切期望。
  • 唯物辯證法的鬥爭性原則與新時代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一系列偉大革命的最新成果。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這一偉大目標一天不實現,這種偉大革命、偉大鬥爭就一刻也不能止步。新時代孕育新使命,新使命呼喚新擔當。立足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共產黨人如何能夠繼續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的歷史使命、奪取偉大鬥爭的新勝利?
  •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原標題: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社會發展狀態的晴雨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70年發展史就是新中國70年發展史的實錄或縮影。其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改革開放前30年、改革開放後30多年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7年。
  • 人民日報:黃大年精神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啟示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和戰略思維,從戰略高度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我國知識分子歷來具有愛國情懷和社會擔當,如孔子強調「天下有道」,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
    第三條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服務大眾的原則。 第四條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是公益性事業。組織、支持和參與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哲學社會科學普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必將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確方向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其指導作用,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 婁勤儉勉勵哲學社會科學界:把論文更多地寫在江蘇大地上
    他希望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緊貼全省大局,圍繞「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要求找準方位、科學謀劃,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為深化「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 我市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周啟動
    5月18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為主題的2020年運城市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周啟動。這是我市按照全省同一主題、省市聯動、同步實施的方式進行,首次在全市範圍內形成強大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合力的活動。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  在上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曾軍看來,與自然科學學科不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區域屬性和價值取向,這也正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所要體現的「中國特色」。
  • 清華大學舉辦2020年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師專題研討班
    清華新聞網1月1日電(記者 詹萌 攝影 苑潔)12月25日至26日,為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了解把握「
  • 張樹華、陳承新 | 自立自為自強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國家治理領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課題,必將給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 【聚焦】在這個大會上,劉奇書記對推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
    省委書記劉奇出席並講話,他強調,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切實擔負起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的崇高使命,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努力推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