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汝信
近一個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大力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出版了大量成果,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壯大了教學和研究隊伍,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等等,這些成績令人欣喜,應予充分肯定。
但喜中有憂,一是成果雖多,但真正具有重大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作品較少;二是在某些領域還存在一些思想混亂的現象,網絡上表現尤為明顯;三是有些學者學風不正,學術研究過度受物質利益的影響。
我以為,根本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和進一步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關鍵在於真正確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這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抽象的承認,而必須在各個學科中具體貫徹落實,真正溶化在研究者的思想深處,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問題。這是體現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方面。目前仍有一些學科是西方那一套學術理論和思想在佔統治地位,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被邊緣化。對馬克思主義抱什麼態度,歸根到底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誰服務的問題。只有正確解決這一問題,才能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意義,從而自覺奉為研究工作的指南針。
在當今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會受到國內外各種思潮的影響,這些思潮在意識形態領域以複雜多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與這些錯誤思潮之間的矛盾甚至鬥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將長期存在。馬克思主義只有通過宣傳、教育以至開展必要的鬥爭,才能牢固佔領並堅守哲學社會科學陣地。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那些國內外錯誤思潮和理論,組織對其進行深入批判以明辨是非,當然這種批判應是實事求是的、充分說理的、有說服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也要在實際思想鬥爭中受到考驗和鍛鍊,而不要停留於學院式的研究。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一方面要抓對錯誤思潮的辨析、批判,另一方面也要抓黨的「雙百」方針的貫徹落實。目前雖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一般性的、重複性的太多,真正有創見的不多,學術間的批評、交鋒和交流、爭鳴都很不夠,常常處於「自說自話」狀態。需要組織力量展開討論和爭鳴,加強對學術著作的評論,鼓勵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批評,活躍學術空氣。促進學術研究。要依法管理網絡,對背離四項基本原則的奇談怪論要採取必要措施。
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要採取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批判與繼承二者不可偏廢。特別需要警惕的是,西方敵對勢力妄圖藉助於思想文化滲透「西化」和「分化」中國,而國內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思想理論,奉之為「普世價值」而全盤接受大肆宣揚,對此決不能掉以輕心。需要組織對西方敵對勢力慣用的一些迷惑人心的理論,如人權、民主、自由、憲政等,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和辨析,以徹底揭露其虛偽性和欺騙性,同時闡明馬克思主義觀點和主張,以爭得話語權。
中國作為世界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主義大國,不僅要有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而且要在國際學術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以擴大我國的影響力。在人力、物力、資源分配方面要有支持重點,使某些優勢學科能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佔有領先地位。需要把重要的基礎理論研究(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對策性研究,作為重點,力爭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近期以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如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編寫「理論熱點面對面」等通俗理論讀物,這些工作和成果社會影響巨大,需要再接再厲。目前「工程」承擔的編寫高校教科書的重點任務已基本完成,是否可考慮將個別單位難以獨力完成的重大理論研究課題交「工程」承擔,以便調集各方面專家共同協力完成。「理論熱點面對面」等通俗理論讀物,除了繼續就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講解外,是否可多做一些社會科學基本理論普及工作。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管理體制有必要進行改革和完善,應立足於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立足於提高黨和國家掌控意識形態的能力,立足於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保證國家長久治安。至於如何進行具體改革,建議有關部門先通過調研,聽取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各方面意見,搞好頂層設計,積極穩妥推進。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
(本文首刊於《東方文化》雜誌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