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2021-01-09 光明網

有人主張將已往的「哲學社會科學」改稱「人文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用以指稱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另一大半(有關人、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科學領域,這是目前一股國際性的學術潮流。其用意在於強調哲學和各門社會學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會、文化的,從而倡導立足於人、關心和服務於人的發展的價值導向。採用這一提法的好處是,強化這些學科的本意,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但其中有幾個具體的理論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一、帶有人文性質的研究和創作是否屬於「科學」。

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有爭議,關鍵是對「科學」的理解不同:以西方一些人的標準,一個學科只有達到了對象的可重複性、描述的客觀化、形式化和定量化、知識的可積累性等一些自然科學的特徵,才屬於科學。這種狹隘觀點目前僅承認現代的經濟學、社會學等少數社會學科是科學,而把政治學、史學、法學、文學、藝術、教育、新聞乃至哲學等統統排除在外(當然,這也與有些社會學科的工作和發展水平尚不到位有關),或寧肯叫「人文學科」,也不叫「科學」。這種觀點影響了不少人,特別是在自然科學界有一定市場。

按照另一種,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科學的實質在於「理性地處理感性材料」(馬克思),在於通過「實事求是」(羅素)的研究去追求真理,凡符合這一實質的研究活動及其成果,就屬於科學範疇。因此,哲學和各門社會科學也應該是科學,不應因為有某些形式上或程度上的差別,就否定其科學的實質。鄧小平同志說「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無疑體現了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一貫立場。

二、在學理上,「科學」與「人文」兩個範疇是有區別的。

科學,是以強調事實、理性、描述性知識和真實性、真理為主旨的規範體系。科學僅以符合事實及其客觀規律為根據,而較排斥人的主觀意向、價值取向、意識形態,雖然在總體上,科學與人類的價值追求正相關(對人類有益);但在具體研究過程和具體觀點上,則要求必須不帶任何主觀傾向,首先要如實地反映客觀。科學的直接成果只給人提供可能的選擇空間,並不直接規定或代表人的價值選擇,自然科學最能體現這種特點。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科學技術活動可以沒有價值導向、人文負載。事實上,科學總是要走向人文價值的,而技術本身就已經是科學向人文轉化的一個階段了。科學愈是走向發展和應用,就愈是離不開人文導向,這一點正是當今時代的一大特徵。至於如何對待科學技術的問題(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則顯然屬於社會人文領域,而不是自然科學問題。

「人文」這個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點恰恰在於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價值性內容,即「人文精神」。「人文」的核心是價值,對於階級、國家和社會利益集團來說,它們的人文傾向、價值觀念體系如何,則構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人文精神」的特點在於是從一定人的立場出發,一切為了現實的、具體的人。因此,它的思考和表達方式不同於科學:反對「價值中立」,要求始終體現和維護人的價值權利、價值選擇,要有自己的主觀傾向性,不能停留於冷冰冰的事實描述,更不能容忍依據事實和理性而得出不利於人的結果。政治、道德、文學、藝術、教育、宗教等最能代表這種特點。當然,「人文精神」說到底也有科學不科學、合理不合理之分。完全排斥科學的「人文精神」,往往是野蠻落後的。

因此嚴格說來,「科學」與「人文」的區別並不在於對象,不在於對象是自然界還是社會、不在於對象中是否包括人(科學也是人在活動)等等,而在於研究的方式、性質和直接的目的。因此,我認為,不宜以「科學」和「人文」作為外在的標準,去機械地劃分學科類型,而應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為一切思想和知識的內在要求,並用它們來反映各門學科的發展特點和程度,即:一切科學都應該嚴格遵守科學原則,貫徹人文精神。

在歷史上,曾有人(如德國哲學家李凱爾特等)主張全部科學可以分為兩類: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有人(極端的科學主義者和極端的人文主義者)則認為,把「人文」與「科學」聯在一起,猶如「方的圓」和「黑的白」一樣,是不成立的。從哲學上看,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兩個極端之間,有共同的毛病,就是未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真理與價值之間的關係。

三、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這兩個提法,我認為名詞之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確以下兩個方面的涵義:

①關於人文和社會領域(以它們為對象)的研究,應該和能夠成為科學,應該使它們具有與自然科學同樣的科學本質和功能。

②以人和社會為對象的學科,不能僅僅以科學性的描述為滿足,更要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發揮人文關懷的功能,並向一切科學技術領域普及這樣的功能。這一點,正是當前國際性人文學術思潮所強調的重點,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特徵。

這樣,「哲學社會科學」就有了雙重的身份和意義:一方面,它是科學,具有科學的本質和功能(經濟學、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在這方面更突出)。在關於社會和人的問題上,自然科學不可能代替社會科學;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價值觀體系,有比自然科學更突出的人文性質和功能(倫理學、美學、政治學、法學、文學、藝術、宗教、教育學等更明顯)。哲學既不是單純的社會科學,也不屬於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具有兩方面的綜合功能(把哲學列入人文科學,僅僅是對哲學精神的一種理解)。也就是說,人文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的涵蓋面更廣、功能更多、意義更深遠。因此,從人類社會全面的、長遠發展的意義上說,我們無疑應該更重視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更依靠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

四、承認人文學科是科學,是就這些學科領域的總體和實質而言,不等於認為在這些領域中的任何一種觀點、學說體系都一定是科學的。就像並非每個物理學家的觀點在物理學上都能成立一樣。「學科」與「學說」之間,不能簡單等同,這一點有普遍意義。但我們以往似乎不夠注意。

同時我們也有理由認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代表了人類已取得的最高成就,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科學、最先進的學說體系。這一點已經並將繼續得到歷史和實踐的證明。因此,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學習、貫徹、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用以來指導和推動我國的各項事業。

五、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首先,必須承認: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我國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是科學,不是非科學,因此要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視它們的這一社會地位。如果說,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物質生產的「第一生產力」,在於它如今已經成為生產力構成中最重要的「軟體要素」,那麼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則是整個社會的「軟體要素」,是生產力中的「軟體的軟體」(掌握科學技術應用的程序)。當我們考慮社會發展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時,決不能忘記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否則,其科學觀將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同時,要進一步指出:僅僅把哲學和人文社會學科當作科學還不夠,它還有超過一般科學的意義和功能,即人文價值體系的意義和功能。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實現自身解放、自由和幸福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念的代表。因此,在談論社會全面發展時,我們更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否則,其社會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將是不完整、不正確的。

總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與意識形態、真理與價值統一的、先進的學說體系,從而高度重視我國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高度重視這方面成果的檢驗、推廣和應用。在我國和世界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文化和價值領域裡將要面臨的變革和建設任務、將要迎接的挑戰和機遇,絲毫不比科學技術上的任務更小、更簡單。對此,需要有充分的準備。

相關焦點

  •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
    通過對已有定義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就是對社會科學之理論和實踐進行的哲學反思。它實際上包含三種基本的理論定位:一是社會科學哲學隸屬於廣義科學哲學,是後者的亞領域。二是社會科學哲學是哲學學科的分支,跟傳統科學哲學具有同等的學科地位。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NSSD)簡介
    背景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nssd.org)」是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承建的國家級、開放型、公益性的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平臺,具體責任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調查與數據信息中心)。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2020年06月08日 18: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李心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百度文庫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籤約合作 人文社科文獻免費查
    近日,百度知識垂類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籤約合作,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學術資源接入百度文庫平臺供大眾免費瀏覽,實現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學術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與百度知識垂類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據了解,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幾乎收錄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全部核心期刊,資源總量已達1700餘萬條。
  •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性與科學性問題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化與組合;多重本質;科學方法  作者簡介:蔣重躍(1958- ),男,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特別相關,GIS是上世紀60年代研究地理的學者提出來的,主要是為了獲取、存儲、檢索、分析、顯示空間的定位數據,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其發揮的作用也愈發顯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所以要重視GIS技術,因為其研究對象不僅有時間屬性,還有空間屬性。
  •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985年的原社會科學及工程系和文學藝術系聯合組建而成,成立於1997年1月。  學院下設法律、藝術、傳播、文化管理、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等5個系和哲學與公共政策、思想政治教育與倫理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等3個研究所。另設有「兩課」教育中心和文化素質教育中心,此外,還有跨學科、跨系所的研究機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社會工程研究所和知識經濟研究所。
  •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
    ; (六)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標準和管理制度; (七)哲學社會科學普及的其他工作。 第十條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可以採取以下形式: (一)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等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知識; (二)編寫、製作、出版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讀物和音像、電子出版物; (三)製作、發布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宣傳產品和公益廣告; (四)利用場館、常設展廳等公共場所和歷史人文資源,建立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五)舉辦哲學社會科學講座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  在上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曾軍看來,與自然科學學科不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區域屬性和價值取向,這也正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所要體現的「中國特色」。
  • 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
    與會者回顧了60年來省社科聯走過的道路,一致認為,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領導,是繁榮發展社科事業的根本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和旗幟;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哲學社會科學生命力之所在;堅持理論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以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委員,黃浩濤十分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問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突出強調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精闢論述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原則和基本要求。
  •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原標題: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社會發展狀態的晴雨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70年發展史就是新中國70年發展史的實錄或縮影。其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改革開放前30年、改革開放後30多年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7年。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為了探索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開展學術傳播和交流,更好地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10月31日,武漢大學召開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關鍵詞:社會科學評價;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內容摘要:2019年11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
  •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2019年07月24日 07: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空間維度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可免費下載社科論文
    2016年12月30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http://www.ncpssd.org)正式上線。近日,該文獻中心提供免費論文下載的消息刷爆了學者、人文社科類學生、研究者的朋友圈。 據澎湃新聞3月7日報導,與知網等資料庫相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優勢在於免費。該中心的資源相當豐富,幾乎收錄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全部核心期刊。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確方向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其指導作用,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五年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研究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和戰略需求建言獻策,不斷推出有思想含量、理論分量、話語質量的研究成果。實施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計劃,首批遴選25家單位開展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初步形成各類智庫協調發展、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哲學社會科學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能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