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主張將已往的「哲學社會科學」改稱「人文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用以指稱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另一大半(有關人、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科學領域,這是目前一股國際性的學術潮流。其用意在於強調哲學和各門社會學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會、文化的,從而倡導立足於人、關心和服務於人的發展的價值導向。採用這一提法的好處是,強化這些學科的本意,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但其中有幾個具體的理論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一、帶有人文性質的研究和創作是否屬於「科學」。
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有爭議,關鍵是對「科學」的理解不同:以西方一些人的標準,一個學科只有達到了對象的可重複性、描述的客觀化、形式化和定量化、知識的可積累性等一些自然科學的特徵,才屬於科學。這種狹隘觀點目前僅承認現代的經濟學、社會學等少數社會學科是科學,而把政治學、史學、法學、文學、藝術、教育、新聞乃至哲學等統統排除在外(當然,這也與有些社會學科的工作和發展水平尚不到位有關),或寧肯叫「人文學科」,也不叫「科學」。這種觀點影響了不少人,特別是在自然科學界有一定市場。
按照另一種,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科學的實質在於「理性地處理感性材料」(馬克思),在於通過「實事求是」(羅素)的研究去追求真理,凡符合這一實質的研究活動及其成果,就屬於科學範疇。因此,哲學和各門社會科學也應該是科學,不應因為有某些形式上或程度上的差別,就否定其科學的實質。鄧小平同志說「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無疑體現了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一貫立場。
二、在學理上,「科學」與「人文」兩個範疇是有區別的。
科學,是以強調事實、理性、描述性知識和真實性、真理為主旨的規範體系。科學僅以符合事實及其客觀規律為根據,而較排斥人的主觀意向、價值取向、意識形態,雖然在總體上,科學與人類的價值追求正相關(對人類有益);但在具體研究過程和具體觀點上,則要求必須不帶任何主觀傾向,首先要如實地反映客觀。科學的直接成果只給人提供可能的選擇空間,並不直接規定或代表人的價值選擇,自然科學最能體現這種特點。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科學技術活動可以沒有價值導向、人文負載。事實上,科學總是要走向人文價值的,而技術本身就已經是科學向人文轉化的一個階段了。科學愈是走向發展和應用,就愈是離不開人文導向,這一點正是當今時代的一大特徵。至於如何對待科學技術的問題(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則顯然屬於社會人文領域,而不是自然科學問題。
「人文」這個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點恰恰在於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價值性內容,即「人文精神」。「人文」的核心是價值,對於階級、國家和社會利益集團來說,它們的人文傾向、價值觀念體系如何,則構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人文精神」的特點在於是從一定人的立場出發,一切為了現實的、具體的人。因此,它的思考和表達方式不同於科學:反對「價值中立」,要求始終體現和維護人的價值權利、價值選擇,要有自己的主觀傾向性,不能停留於冷冰冰的事實描述,更不能容忍依據事實和理性而得出不利於人的結果。政治、道德、文學、藝術、教育、宗教等最能代表這種特點。當然,「人文精神」說到底也有科學不科學、合理不合理之分。完全排斥科學的「人文精神」,往往是野蠻落後的。
因此嚴格說來,「科學」與「人文」的區別並不在於對象,不在於對象是自然界還是社會、不在於對象中是否包括人(科學也是人在活動)等等,而在於研究的方式、性質和直接的目的。因此,我認為,不宜以「科學」和「人文」作為外在的標準,去機械地劃分學科類型,而應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為一切思想和知識的內在要求,並用它們來反映各門學科的發展特點和程度,即:一切科學都應該嚴格遵守科學原則,貫徹人文精神。
在歷史上,曾有人(如德國哲學家李凱爾特等)主張全部科學可以分為兩類: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有人(極端的科學主義者和極端的人文主義者)則認為,把「人文」與「科學」聯在一起,猶如「方的圓」和「黑的白」一樣,是不成立的。從哲學上看,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兩個極端之間,有共同的毛病,就是未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真理與價值之間的關係。
三、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這兩個提法,我認為名詞之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確以下兩個方面的涵義:
①關於人文和社會領域(以它們為對象)的研究,應該和能夠成為科學,應該使它們具有與自然科學同樣的科學本質和功能。
②以人和社會為對象的學科,不能僅僅以科學性的描述為滿足,更要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發揮人文關懷的功能,並向一切科學技術領域普及這樣的功能。這一點,正是當前國際性人文學術思潮所強調的重點,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特徵。
這樣,「哲學社會科學」就有了雙重的身份和意義:一方面,它是科學,具有科學的本質和功能(經濟學、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在這方面更突出)。在關於社會和人的問題上,自然科學不可能代替社會科學;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價值觀體系,有比自然科學更突出的人文性質和功能(倫理學、美學、政治學、法學、文學、藝術、宗教、教育學等更明顯)。哲學既不是單純的社會科學,也不屬於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具有兩方面的綜合功能(把哲學列入人文科學,僅僅是對哲學精神的一種理解)。也就是說,人文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的涵蓋面更廣、功能更多、意義更深遠。因此,從人類社會全面的、長遠發展的意義上說,我們無疑應該更重視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更依靠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
四、承認人文學科是科學,是就這些學科領域的總體和實質而言,不等於認為在這些領域中的任何一種觀點、學說體系都一定是科學的。就像並非每個物理學家的觀點在物理學上都能成立一樣。「學科」與「學說」之間,不能簡單等同,這一點有普遍意義。但我們以往似乎不夠注意。
同時我們也有理由認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代表了人類已取得的最高成就,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科學、最先進的學說體系。這一點已經並將繼續得到歷史和實踐的證明。因此,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學習、貫徹、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用以來指導和推動我國的各項事業。
五、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首先,必須承認: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我國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是科學,不是非科學,因此要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視它們的這一社會地位。如果說,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物質生產的「第一生產力」,在於它如今已經成為生產力構成中最重要的「軟體要素」,那麼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則是整個社會的「軟體要素」,是生產力中的「軟體的軟體」(掌握科學技術應用的程序)。當我們考慮社會發展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時,決不能忘記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否則,其科學觀將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同時,要進一步指出:僅僅把哲學和人文社會學科當作科學還不夠,它還有超過一般科學的意義和功能,即人文價值體系的意義和功能。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實現自身解放、自由和幸福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念的代表。因此,在談論社會全面發展時,我們更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否則,其社會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將是不完整、不正確的。
總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與意識形態、真理與價值統一的、先進的學說體系,從而高度重視我國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高度重視這方面成果的檢驗、推廣和應用。在我國和世界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文化和價值領域裡將要面臨的變革和建設任務、將要迎接的挑戰和機遇,絲毫不比科學技術上的任務更小、更簡單。對此,需要有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