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2019年11月27日 09: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雁

字號

關鍵詞:社會科學評價;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內容摘要:2019年11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

關鍵詞:社會科學評價;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

會場全景 本網記者 畢雁/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畢雁)2019年11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政府相關部門、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期刊協會、地方社科院、高校、科研機構、期刊編輯部、企業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京清,中國貿促會原會長姜增偉,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致開幕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京清致開幕辭 主辦方供圖

  王京清在致辭中指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哲學社會科學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在此大背景下,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尤為迫切。經過研究探索,評價院提出了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相結合,突出同行評議在評價中的作用。評價院提出的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推出的評價報告逐漸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關注和應用。為進一步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研究,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強化科研誠信管理工作,王京清副院長提出四點意見:第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第二,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第三,公開透明的專家遴選機制;第四,培養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中國貿促會原會長姜增偉致開幕辭 主辦方供圖

  姜增偉針對優化營商環境提出四點意見:第一,在完善監管體系的前提下,要進一步放鬆制度約束,向市場放權;第二,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政策要通盤考慮,公共服務要精準;第三,營商環境優化要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第四,優化營商環境不僅要考慮境內,也要考慮企業在境外的環境。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致開幕辭 主辦方供圖

  周洪宇指出,教育評價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標準。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五唯」)的評價標準,「五唯」評價的實質是價值觀出了問題。糾偏「五唯」的關鍵是破舊立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的機制,建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推行同行評價,引入國際評價。周洪宇還指出,不能把西方期刊論文指數作為衡量教育科研成果的絕對指標,要從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評價結果等方面進行改革。教育評價要回歸教育本質初心,提高人才綜合素質,促進人才全面發展。  

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致開幕辭 主辦方供圖

  李軍表示,要建立科學化、規範化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堅持定性定量指標相結合,既能避免被計量指標「綁架」,又能避免同行評議中的人情。此外,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採取分類評價。他還指出,學術期刊是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風向標,是學術交流的主渠道,學術期刊評價是對學術水平和創新價值的客觀檢驗,也是學術研究成果獲得同行認可、學術認可和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中國期刊協會願同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等各相關機構深入研究,做好期刊評價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主持開幕式 主辦方供圖

  上午論壇分為「評價院2019年成果匯報」和「書記校長院長社長論壇」兩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副院長姜慶國主持。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期刊與成果評價研究室耿海英、評價數據研究室逯萬輝、評價理論研究室杜宏巍、公共政策評價研究室馬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管理辦公室鍾慧分別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特色化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特點與前沿識別、學科評價、網絡正能量綜合評價、科研誠信等研究成果進行了匯報。  

  第二部分是「書記校長院長社長論壇」,來自高校、社科院系統和出版社的多位嘉賓參與了討論。該論壇分兩輪,分別由哈爾濱師範大學校長孫立軍、首都經貿大學副校長王永貴主持。山西大學校長黃桂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李雪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建武、北方民族大學校長李俊傑、山東社會科學院院長張述存、財政部經濟科學出版社副社長柳敏、集美大學黨委書記沈燦煌等從各自單位角度出發,探討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學術評價和學術誠信中的相關問題和建議,為今後評價工作提供了多維度、多層面的啟示。  

  下午論壇同樣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議題是「營商環境的評價與優化」,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主持,來自政府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相關領導參加了討論。安徽銅陵市委副書記趙振華、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總經理陳平、貴州社科聯副主席包御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廣告司司長劉敏、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趙萌、樂信公司副總裁趙明等嘉賓圍繞「營商環境的評價與優化」議題,從營商環境及其評價的重要性、政府職能部門如何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戰略決策、新聞媒體在營商環境中的作用、企業視角呼籲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進行了發言。  

  下午論壇第二部分的議題為「期刊發展與科學評價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人才與學科評價研究室主任張青松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常務副總編輯王利民根據自身期刊經驗介紹了社科期刊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劉琦巖報告了科研評價的研究進展及對人文社科評價的思考,科睿唯安大中華區科研分析服務負責人何薇介紹了研究前沿方法論及應用案例。

  最後,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進行大會總結髮言。本次論壇得到國內眾多專家學者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取得了圓滿成功。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並首次在教育學、心理學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承擔好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良好的學術評價體制機制,對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再次,一本好的學術期刊不僅要尊重作者的評價尺度,而且要面對和尊重普通讀者以及各種轉載評價機構和科研管理機構對刊物本身的評價尺度,在學科創新和學術評價中要更好的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最後,徐炯部長簡要回顧《學術月刊》發展歷程同時表達了對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我國數千種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期刊約200種;被各類評價體系列入「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的有600種左右。它們基本代表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最好辦刊水平,是國際社會尤其是學術界觀察了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發展情況的主要窗口,是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也是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NSSD)簡介
    背景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nssd.org)」是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承建的國家級、開放型、公益性的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平臺,具體責任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調查與數據信息中心)。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學科是科學在探討未知中所建立的學術體系,也是針對某一學術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故而學科是科學事業最為基本的學術單元。」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李宇明提出,推進學術事業的發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基點都是學科建設。
  • 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
    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 2020年01月02日 10:44 來源:雲南日報 作者:何祖坤 字號 內容摘要:科研誠信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石,是優良學風的主要體現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學術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平臺,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陣地,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繁榮學術研究、引領學術潮流、培育人才隊伍、促進學風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 人文社會科學 如何走出論文評價體系?
    智庫出品  隨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日益繁榮和發展,已經積累並每年新增大量的科學報告,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獻資源。人文社會科學報告制度建設不僅能有效開發利用現有的報告資源,提升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益,同時報告審查和質量評價體系又能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質量控制。
  • 江蘇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熱議社科事業發展新目標新任務——貢獻...
    中國江蘇網訊 「圍繞『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要求找準方位、科學謀劃,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在12月30日召開的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向全省社科界提出殷切期望。
  •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召開,專家表示
    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我國最早出版的學報之一,創刊90年來,以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學術資源為依託,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地位不斷提升,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核心期刊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 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原標題: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指出了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為了探索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開展學術傳播和交流,更好地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10月31日,武漢大學召開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比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哲學社會科學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完善;人才隊伍總體素質亟待提高,學風方面問題還比較突出,等等。總的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處於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 唐任伍: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內涵和四大特點
    我們絲毫不懷疑哲學社會上科學具有共性規律,但哲學社會科學更多地體現出階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國正在經歷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決不是用模型和數學公式可以解釋得了的。西方學者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是能夠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最多只能稱得上是「西方學派」的一家之言。
  • 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代同行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關係到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還不夠科學、學術研究的現實感還不夠鮮明等方面。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在哲學社會科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學科的出現,是學術進步的重要標誌,反映著學術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學科是學術積累和傳承的載體,也是學術進一步發展創新的平臺。學科在形成學術共同體和學術規範、促進知識體系化、提供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專門人才訓練培養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功能。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中,學科體系居於基礎的地位。 當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機遇與挑戰並存。
  •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所謂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就是指學術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因為評價機制問題而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評價。比如,原本用於評估學術刊物水平的技術指標,被錯誤地作為用來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乃至評價高校科研水平的權威標準。  學術評價異化現象,不僅違背社會科學研究的規律,破壞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不利於學術的繁榮與發展,而且也是導致學術腐敗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五年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立足中國實踐,融通古今中外,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在全國基本建立起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的學科發展體系;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發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引領帶動作用,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哲學社會科學原創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著力打造傳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積極開展學術外交和學術外宣,不斷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