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湯廣花
10月31日,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在武漢大學召開,來自中宣部、教育部、湖北省委宣傳部及業界的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與會代表認為,在新時代,學術期刊不僅要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參與意識,密切關注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發展,發揮「思想庫」和「諮詢庫」的作用,還要著眼長遠、善接地氣,擔負起培養學術研究後備人才的重要責任。
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我國最早出版的學報之一,創刊90年來,以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學術資源為依託,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地位不斷提升,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核心期刊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沈壯海在會上介紹說,學報作為武漢大學的一張名片,從創刊伊始便承載著「促進高深學術」的重要使命,形成了倡導原創、力推精品,追蹤前沿、聚焦熱點,培養人才、涵育學術,與時俱進、融合發展的辦刊特色。他希望《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聯合校內期刊服務學校相關學科發展、打造武大學術品牌,同時立足學術前沿,面向時代熱點、面向中國現實問題大力刊發精品力作,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中宣部出版局期刊處處長倪軼在肯定《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辦刊成就的同時,提出高質量學術期刊要進一步提高站位,發揮學術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內容質量和服務質量,完善發展規劃,推進改革創新,加強隊伍建設。教育部社科司出版處處長田敬誠認為,高校學術期刊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中國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要進一步完善期刊評價體系,在加強引導的同時加大對期刊的扶持力度。湖北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出版處處長周鳳榮也提出三點希望:一是要加強主題宣傳,建設學術陣地;二是要面向現實問題,構建中國話語;三是要傳承優良傳統,不斷開拓創新。
營造良好學術生態環境
「學報要想爭一流,就要先成為主流。」在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原理事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原主編龍協濤看來,主編是刊物的舵手和靈魂,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是刊物極其寶貴的資源。要打造真正代表中國學術水平的有特色刊物,首先要培養有內在、有鋒芒、敢於拿主意的主編。上海師範大學期刊社社長、《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主編何雲峰也認為,學術期刊是知識生產的重要環節,需要由專業人士來辦刊,因此建設穩定的、高質量的、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極其重要。
《新華文摘》總編輯喻陽說,當前科研文化環境不斷改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氛圍日漸濃厚,為學術研究帶來了很大便利。與此同時,也存在學術功利化程度顯著增加、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術評價功能錯亂等問題。他認為,改善學術生態的路徑在於用多元化評價體系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提升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用情懷去做學術研究、去辦刊。
「當前期刊評價存在的問題包括學術期刊評價過度自由化、學術期刊評價缺乏國家權威層面的制度設置和運行機制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高自龍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在於,在制度設置上遵循法定程序原則,有效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學術同行合作研發針對不同類別期刊的評價指標體系,改善學術評價的社會生態。
「一流的期刊不僅意味著要有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較大的學術影響力,也意味著要有良好的糾錯機制。」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副院長蔣穎則認為,在建設學術生態的過程中,期刊應當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宣傳科學、傳播真理的偉大使命,同時還要肩負起學術打假的任務。她建議,中國也要建立撤稿資料庫,以便進行撤稿信息的公開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