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內涵和四大特點

2021-01-10 齊魯網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在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對於當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來說,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標誌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今天的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但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從概念到範疇到邏輯體系,甚至研究成果的評判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西方頤指氣使,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舞臺上缺少重要的話語權。可以說,中國人解決了「挨餓、挨打」的問題,但仍然沒有解決「挨罵」。我們的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患上了「軟骨症」,由「言必稱希臘」變成「言必稱西方」,唯SCI、SSCI崇拜,甚至東施效顰,照搬西方人製造的一些範疇概念和研究範式,動輒以模型、方程、數學等「西式八股文」來解釋中國故事,弄得不倫不類。

我們絲毫不懷疑哲學社會上科學具有共性規律,但哲學社會科學更多地體現出階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國正在經歷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決不是用模型和數學公式可以解釋得了的。西方學者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是能夠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最多只能稱得上是「西方學派」的一家之言。因此,中國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來回答、解釋中國的社會大變革。我們相信,中國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一定能夠給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的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的動力和廣闊空間,一定能夠產生偉大的理論。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應當承擔起建設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責任和重擔,並用其解釋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變革。

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建立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學派」的內涵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為中心,勇立時代潮頭,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承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第二,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具有強烈的繼承性、民族性。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現實形態,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是融通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而生成的結果,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也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還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的有益滋養。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係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後看、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第三,堅持創新內在要求,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中國學派」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的原創性、時代性。實際上,哲學社會科學不僅僅只有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西方這些學派,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創新學派的傳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先後出現過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不能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不能只憑老經驗、老辦法,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簡單模仿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必須從問題出發,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解決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產生不辜負時代的優秀成果。

第四,體現系統性、專業性,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地構建起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中國學派」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各個學科。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構建,重在頂層設計,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增強「中國學派」在國際上的聲音,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建立科學權威、被國際認可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使中國聲音、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上處於有理說得出、說了傳得開、發聲影響大的境地。

(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楊凡、張煥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
    2017年01月03日 13: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殷傑 字號 內容摘要:在當代西方語境下出現的「社會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對其研究的主題、對象和目標的界定
  • 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學術體系主要承擔概念生成、知識創新、理論建構的任務;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的支撐,離開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將流於空泛;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呈現和表達,沒有學術體系作為內涵,話語體系只能徒具形式。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者之間,學術體系是核心,對於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至關重要。   學術自信是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精神力量。
  • 教育部: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
    、考古學、工商管理、音樂與舞蹈學、設計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設置學科「國際聲譽」指標,邀請境外專家開展學科聲譽調查。  「加快構建科學權威、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要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本輪評估改革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更加強調政治方向。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要突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住學術評價中的政治關。  二是更加彰顯中國特色。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中,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是20世紀初從西方移植過來的。由於是移植的,就存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和方法,而要有中國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並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發展的光輝前景,也指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克服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不足的途徑和辦法,給予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極大的鼓舞和啟示。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總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可以也應該大有作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出席會議並參加分組討論,與委員共商國是,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聯組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定不移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論述這一新型政黨制度的豐富內涵和鮮明特點,以及發揮多黨合作獨特優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大意義,給我們以很大鼓舞。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有人主張將已往的「哲學社會科學」改稱「人文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用以指稱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另一大半(有關人、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科學領域,這是目前一股國際性的學術潮流。其用意在於強調哲學和各門社會學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會、文化的,從而倡導立足於人、關心和服務於人的發展的價值導向。採用這一提法的好處是,強化這些學科的本意,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
  • 關於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淺見
    文:汝信近一個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大力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出版了大量成果,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壯大了教學和研究隊伍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3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使哲學社會科學真正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探索努力。本版今天特刊發3篇文章,圍繞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進行探討。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近三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引,努力進取,積極開拓,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為己任,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宗旨,學科體系不斷健全,學術體系不斷完善,話語體系不斷增強。  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方針。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黃心川語,2003)該書從中國人的佛教著作出發,從中梳理出中國佛教的重要哲學問題,勾勒中國佛教哲學體系,闡述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在此基礎上,又與印度佛教哲學思想、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凸現了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獨具的異彩。依據中國佛教哲學的實際,方教授從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等四個方面解析中國佛教哲學的內涵。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戰線,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深入研究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術語的革命」
    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是思維能力、理論水平、精神風貌的載體,關係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執行和國際影響力。近代以來,我國學術界經歷了成體系的術語引介過程,特別是從日語、英語等語種中借用了諸多術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在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許多進步學者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階級、生產、勞動、解放等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漸成主流。在這一過程中,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確方向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其指導作用,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
    第三條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服務大眾的原則。 第四條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是公益性事業。組織、支持和參與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哲學社會科學普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 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核心閱讀 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
    所以,社會制度的更迭通常以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發展與變革作為前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進一步講,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哲學社會科學都忠實地代表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在特定社會形態中實現發展繁榮的根本前提保障。
  • 深入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努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福建社科界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深悟透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核心要義,深刻領會豐富內涵,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會精神上來,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