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術語的革命」

2020-12-06 金臺資訊

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是思維能力、理論水平、精神風貌的載體,關係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執行和國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話語是文化的載體,術語是話語的精華。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術語是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集認知功能、工具功能、預判功能、標準化功能於一身,反映人類社會的認知形象,形成相應的世界圖景,是人們科學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利器,並決定著一門學科的基本輪廓。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一場「術語的革命」。

術語的形成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抽象過程,是一個學科邁向科學的起點。人類以經驗為基礎,對社會語言認知現象進行分析、描寫、歸納和分類,將其體系化、範疇化,進而抽象形成關於事物和現象的術語。術語研究在我國由來已久,先秦諸子思想中包含很多深邃的術語學思想。《禮記·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指明了研究事物是獲取知識的必由之路。荀子和同時代的公孫龍是直接關注術語問題的思想家,他們所著的《荀子》《公孫龍子》多涉術語問題,對「名」的探討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術語詞典的編纂看,《爾雅》《釋名》等這些具有術語義類彙編和百科詮釋性質的詞典,反映了先民對術語分類的認識和對客觀事物的邏輯分類。按意義相關給術語分類別的辭書編撰方法,也為後世類書的編纂提供了借鑑。唐代以後出現了許多雅書、類書等術語學著作,如《通雅》《通俗編》《藝文類聚》《淵鑑類函》《作文類典》等均有代表性意義。近代以來,我國學術界經歷了成體系的術語引介過程,特別是從日語、英語等語種中借用了諸多術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在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許多進步學者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階級、生產、勞動、解放等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漸成主流。在這一過程中,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術語的規範與統一。1950年,在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設立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到20世紀60年代,審定、公布、出版各學科名詞術語百餘種,對新中國科技文化繁榮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進作用。新術語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湧現,隨著社會發展獲得新的發展,記錄了社會現代化的生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對術語進行了系統化研究,在術語定義、術語多義性、理據性研究、術語標準化、行業話語等領域成果豐碩。一方面,推動術語研究從本體術語向研究術語的認知、交際功能轉變,從稱名原則、術語學學科建設、術語定義、行業術語、術語符號性、核心術語辨析、術語認知、術語實證研究等視角展開探討。另一方面,對中國哲學、社會學、民族學、心理學、民俗學、歷史學、符號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進行系統概括、總結和梳理,借鑑了各學科理論與方法,形成了獨特的方法論體系,這對中國的學術研究、詞典編撰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審定發布了70多種學科術語,涵蓋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及交叉學科等各個領域。

同時也要看到,現階段我國術語學研究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例如,缺少對古術語詞典及現代行業詞典的系統研究;對術語學理論的一些重要問題,如術語系統建模、術語的聯想研究、術語的話語分析等不夠深入;當前的研究偏重概念分析,較少涉及實證方法和實驗數據的使用;術語學的一些前沿研究,如概念隱喻理論、聯想實驗理論、類義建模理論等認知語言學理論都與漢語術語結合不充分;高校術語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交流平臺建設等方面仍顯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在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新知識、新概念不斷湧現,只有善於捕捉其新特點,概括其新規律,才能發展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術語學,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奠定基礎。為此,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著力補齊研究範式、學科建制等方面的短板。完善術語學研究的學科布局,集中力量建設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整合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學術力量,開展系統化教學和研究,逐步建設術語研究一體化的跨學科平臺,以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努力推出原創性成果。有組織地推介中國學者的優秀成果,在一些特色領域掌握學術話語權,需要更多學術陣地,而目前我國只有《中國科技術語》和《辭書研究》是專門針對術語學、詞典學研究的刊物,需要加強支持力度,打造有國際影響的中國術語平臺。

二是綜合運用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助力術語學創新發展。應收集、整理和研究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詞彙和核心術語,理清來源,確定含義,規範內容,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提供有益借鑑。術語學界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致力於挖掘古漢語文化思想資源,梳理中國術語學的形成與發展脈絡,揭示其各個發展階段脈絡及分期特點、研究方法與突出成就,大力推進術語研究的本土化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做好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術語的外譯工作,為國際術語研究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句雲生,系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中,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是20世紀初從西方移植過來的。由於是移植的,就存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和方法,而要有中國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並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第一個問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說過,必須「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
  • 吳曉明: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特色...
    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可以說,他畢生的事業都是緊緊圍繞唯物史觀展開的。
  • 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可以說,他畢生的事業都是緊緊圍繞唯物史觀展開的。
  • 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原標題: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指出了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人民日報:黃大年精神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啟示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黃大年精神對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從戰略高度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黃大年同志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帶領團隊搶佔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突出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重大部署。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教育部: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並首次在教育學、心理學
  •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
    作者: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蔣紅 雲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目標任務。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不斷為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豐厚土壤和強大動力,也對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時代課題和重大挑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和創造性發展,呼喚哲學社會科學在總結中國實踐、推動理論創新上展現新作為,不斷豐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為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論支撐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承擔好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良好的學術評價體制機制,對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再次,一本好的學術期刊不僅要尊重作者的評價尺度,而且要面對和尊重普通讀者以及各種轉載評價機構和科研管理機構對刊物本身的評價尺度,在學科創新和學術評價中要更好的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最後,徐炯部長簡要回顧《學術月刊》發展歷程同時表達了對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哲學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詳見:http://t.cn/RaEvppQ【推薦閱讀】理解「中國特色」哲學----------------編者按: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確方向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其指導作用,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進一步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者。通過辦報辦刊傳播科學思想、推動實際工作,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一向重視報刊宣傳工作,他將報刊視為拿筆的「文化軍隊」,並親自撰寫或修改了大量時評和社論,發揮了宣傳革命、發動群眾、組織鬥爭、指導工作的作用。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這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僅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特徵,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其實踐成果既體現了中國人民智慧,又豐富了人類社會發展經驗。因此,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角度把握中國實踐經驗,不僅關係到對中國自身經驗的理論總結,而且關係到對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的貢獻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 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
    與會者回顧了60年來省社科聯走過的道路,一致認為,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領導,是繁榮發展社科事業的根本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和旗幟;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哲學社會科學生命力之所在;堅持理論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
  • 唐任伍: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內涵和四大特點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
  •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
    第三條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服務大眾的原則。 第四條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是公益性事業。組織、支持和參與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哲學社會科學普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2018年07月30日 06: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