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2020-12-02 人民網

原標題: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指出了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學術自信是對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基礎、構建能力及未來前景的積極心理狀態,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對發揮哲學社會科學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自信何以必要

  學術自信是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關鍵。學術體系主要承擔概念生成、知識創新、理論建構的任務;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的支撐,離開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將流於空泛;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呈現和表達,沒有學術體系作為內涵,話語體系只能徒具形式。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者之間,學術體系是核心,對於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至關重要。

  學術自信是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精神力量。樹立學術自信,有利於中國學術界凝聚共識,遵循「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發展路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同時,提升學術自信,通過建構學術體系與學術話語,向國際社會詮釋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提升我國的學術影響力,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

  學術自信有利於矯正學術崇洋心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學術思想的引進與對外學術交流的延伸,一種崇洋心理在中國學術界滋生蔓延。有的學者簡單搬運西方概念、範疇、理論來評判中國現實,或用中國經驗來證明西方概念、範疇、理論的「普適性」。這種盲目崇拜西方理論、放棄學術話語主動權的現象,是當前中國學術界自信不足的表現。矯正和克服這種錯誤心理,需要切實增強中國學術界的自信,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

  學術自信何以可能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指導地位的確立,引領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的實踐創造,研究和解決當今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大問題,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作用,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中華文化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從中汲取有益養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體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繼承性和民族性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為中國學術構建提供了機遇,創造了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中國30餘年改革開放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迫切需要總結和升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亟待回答和闡釋,要以高度的學術自信,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學術自信何以生成

  立足中國實際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學術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誌,是實力的象徵,也是自信的體現。」學術自信的生成,要破除學術崇洋心理,從對西方學術的盲目崇拜、話語依賴中解放出來。要以中國實際為研究起點,通過對實踐問題的求解,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在提升學術品質上下功夫,推動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同時,要改變目前學術評價標準,立足中國實際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掌握中國學術的話語權、評判權。

  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學術自信生成的前提條件。要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更是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注重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學術自信的生成有賴於對外交流。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方面,中國學者最有發言權。我們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觀點,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學術話語體系建構,就全球治理、國際規則制定等人類共同話題表明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打造中國學說,不斷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當前中國重大社會思潮新態勢研究」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第三個問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誌,是實力的象徵,也是自信的體現。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中,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是20世紀初從西方移植過來的。由於是移植的,就存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和方法,而要有中國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並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吳曉明: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特色...
    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可以說,他畢生的事業都是緊緊圍繞唯物史觀展開的。
  • 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可以說,他畢生的事業都是緊緊圍繞唯物史觀展開的。
  • 人民日報:黃大年精神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啟示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黃大年精神對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從戰略高度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黃大年同志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帶領團隊搶佔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術語的革命」
    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是思維能力、理論水平、精神風貌的載體,關係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執行和國際影響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一場「術語的革命」。術語的形成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抽象過程,是一個學科邁向科學的起點。人類以經驗為基礎,對社會語言認知現象進行分析、描寫、歸納和分類,將其體系化、範疇化,進而抽象形成關於事物和現象的術語。術語研究在我國由來已久,先秦諸子思想中包含很多深邃的術語學思想。《禮記·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
  • 教育部: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並首次在教育學、心理學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例如,個別學術期刊放鬆了意識形態這根弦,有的學術期刊異化為學術評價體系的工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進一步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者。通過辦報辦刊傳播科學思想、推動實際工作,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 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發展的光輝前景,也指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克服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不足的途徑和辦法,給予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極大的鼓舞和啟示。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承擔好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良好的學術評價體制機制,對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再次,一本好的學術期刊不僅要尊重作者的評價尺度,而且要面對和尊重普通讀者以及各種轉載評價機構和科研管理機構對刊物本身的評價尺度,在學科創新和學術評價中要更好的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最後,徐炯部長簡要回顧《學術月刊》發展歷程同時表達了對
  •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
    作者: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蔣紅 雲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目標任務。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五年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立足中國實踐,融通古今中外,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在全國基本建立起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的學科發展體系;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發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引領帶動作用,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哲學社會科學原創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著力打造傳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積極開展學術外交和學術外宣,不斷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走向世界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確方向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其指導作用,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 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
    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心聚力,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勇立潮頭、守正創新,始終懷揣學術初心、不辱學人使命、揮灑才情汗水,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道路上砥礪前行,努力譜寫了我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壯麗篇章,為我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牢記自身肩負的重要使命,切實增強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以優異成績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推動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經驗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人們認識世界與自身的系統性成果,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始終以客觀世界和人類實踐作為根基。
  • 張樹華、陳承新 | 自立自為自強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上要有眼光、有底氣、有自信。
  •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3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都呈現著不同的風格和特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在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方面自覺特徵鮮明,在引領學術理論創新方面明顯增強,在期刊總體出版質量和水平上顯著提升,展現出繼承性與民族性、原創性與時代性、系統性與專業性綜合發展的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