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代同行

2020-12-05 人民網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關係到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還不夠科學、學術研究的現實感還不夠鮮明等方面。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想克服上述問題,應該首先解決所面臨的三大矛盾。

一是學科建設與學科轉型之間的矛盾。目前,整個中國的思想文化正朝著更加本土化的方向發展,與此相適應,當前哲學社會科學也面臨著一個向本土化轉型的巨大挑戰,這應該是我們制訂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的前提和出發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生命力和出路,就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對中國經驗和中國案例的探討上,從而實現整個文科的學科轉型,以向全世界提供對中國現代化特殊道路的說明和概括。

學科轉型與學科建設二者並非對立關係,但不應將文科的學科建設看成是學科存在的最高價值,甚至是唯一價值。其結果就是學科建設被神化。學科的存在本來是為了解決問題,是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於問題、相對於研究對象,學科的存在本來只具有工具的意義。

我個人認為,當下文科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加快學科轉型,進行所謂「新文科」建設。而新舊文科之間的本質差異,正是所謂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差異。

二是材料過剩與理論貧困之間的矛盾。中國有著和西方不同的歷史、傳統、文化、社會生活,中國的確需要另一種話語系統來表達、呈現。但近百年來,受制於所移植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框架,我們都是竭力在追逐西方,用西方模型、西方話語來表述和呈現中國,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問題。比如我國學者辛苦收集資料,只能貢獻給那些西方巨匠,讓他們去做理論化工作,然後再把這些「法則」輸入國內。而這些「法則」,無不與中國經驗隔膜乃至背離。

中國學界目前已經到了一個轉變的關鍵時刻、重大時刻,這就是抓緊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概括工作,從出材料、出文獻、出數據、出案例、出調研報告,向出理論、出思想、出概念、出話語、出方法論的轉變。能否對中國、對中國文明和中國文化做出一些成體系性的大判斷、大概括,提供一個富有解釋力的大概念、大框架,看來是當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是民族的重大需求與高校象牙塔化之間的矛盾。毋庸諱言,近40年來,中國文科有一種「去現實化」、象牙塔化、學院化的發展趨勢,學校的院牆逐漸變成很多學者精神活動的邊界,相當一部分學者躺在學科建設的安樂窩裡忘卻了自己還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實際上,現實、時代這些因素在知識的創造過程中,一直處在一個積極而不是消極的地位上。懷抱著明確的現實目的,同樣能做出非常嚴謹的學問。應該建立一種機制,把外部的要求變成內部的學術研究動力,為民族復興而研究學問的立場實際上就是這種機制。只有這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做到與時代同行。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相關焦點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學術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平臺,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陣地,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繁榮學術研究、引領學術潮流、培育人才隊伍、促進學風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
  • 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
    中國江蘇網訊 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九次代表大會是全省社科界的一次盛會,是江蘇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繼往開來的一件大事。我們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近年來,全省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精神,圍繞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理論研究、著力正本清源,圍繞服務江蘇改革發展建設新型智庫、積極資政建言,圍繞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術創新、打造學術品牌,社科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新時代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與擔當
    我們真切地體會到: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領導,是繁榮發展社科事業的根本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和旗幟;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哲學社會科學生命力之所在;堅持理論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做好新時期的社科工作,關鍵是要把握大局大勢、順應時代潮流、明晰努力方向。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摘要】「十三五」時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戰線,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 清華大學舉辦2020年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師專題研討班
    十四五」期間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總體思路,切實提高課程思政建設和教書育人水平,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文科建設處聯合舉辦2020年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師專題研討班。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可金探討了未來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雙循環、立體化」的學科發展思路,並結合學校社會科學發展情況及政治學中國化進行了闡述。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明君從人文學科的重要價值、文史哲的內部融合以及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等方面分享了對人文學科建設的思考。日新書院院長王中忱從書院的課程結構、專業教育、導師制和「從遊」文化等方面,暢談了文科書院制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  在上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曾軍看來,與自然科學學科不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區域屬性和價值取向,這也正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所要體現的「中國特色」。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原標題: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社會發展狀態的晴雨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70年發展史就是新中國70年發展史的實錄或縮影。其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改革開放前30年、改革開放後30多年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7年。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通過對已有定義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就是對社會科學之理論和實踐進行的哲學反思。它實際上包含三種基本的理論定位:一是社會科學哲學隸屬於廣義科學哲學,是後者的亞領域。二是社會科學哲學是哲學學科的分支,跟傳統科學哲學具有同等的學科地位。
  • 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可以說,他畢生的事業都是緊緊圍繞唯物史觀展開的。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以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委員,黃浩濤十分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問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突出強調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精闢論述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原則和基本要求。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斷在解決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明顯進展。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中,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是20世紀初從西方移植過來的。由於是移植的,就存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和方法,而要有中國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並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關鍵詞:社會科學評價;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內容摘要:2019年11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
  • 人民日報:黃大年精神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啟示
    尤其是要加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闡釋,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用新理論闡釋新實踐,用新實踐升華新理論,在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離不開科學的戰略思維指引。
  • 教育部: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
    、考古學、工商管理、音樂與舞蹈學、設計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設置學科「國際聲譽」指標,邀請境外專家開展學科聲譽調查。  「加快構建科學權威、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要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本輪評估改革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更加強調政治方向。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要突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住學術評價中的政治關。  二是更加彰顯中國特色。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徐炯部長認為,首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期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年,在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為了紀念歷史,更為展望未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學術月刊》雜誌社組織探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的問題,意義十分重大;其次,學科創新首先應當從如何承擔時代課題,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的角度著眼,將學術研究、學科創新同民族精神的提振和文化心靈的成熟、完善緊密結合起來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有人主張將已往的「哲學社會科學」改稱「人文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用以指稱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另一大半(有關人、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科學領域,這是目前一股國際性的學術潮流。其用意在於強調哲學和各門社會學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會、文化的,從而倡導立足於人、關心和服務於人的發展的價值導向。採用這一提法的好處是,強化這些學科的本意,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
  •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
    第七條社科聯或者其他承擔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機構在哲學社會科學普及中負責下列工作: (一)參與制定、推動落實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規劃; (二)提出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建議; (三)組織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成果獎勵; (四)開展哲學社會科學普及的交流與合作; (五)建立並組織實施公民哲學社會科學素養評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