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2020-11-3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2020年06月08日 18: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李心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人文社會科學的「三大體系」,指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裡所說的「人文社會科學」,也就是在我國特定語境下所說的「哲學社會科學」。

  有關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建設問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時代課題,也是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論述的重要主題之一。在這篇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推進「三大體系」的建設與創新,需要對這「三大體系」相互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與闡釋。

  從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對於任何一門具體學科而言,其學科體系的建構在其整個知識體系建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一門學科知識體系中帶有宏觀性、全局性、總體性的層面。具體到某個學科來看,其學科的內部和外部是什麼樣的關係?作為一個學科,它的內部應該有什麼樣的要素構成和層次結構關係?與其他相鄰、相關學科,有什麼關係?都需要有學理探討,進行整體化、體制化、機制化研究,從而進行學科建設。因此,以學科體系作為思考的核心,從知識體系上進行學科化,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科體系具體體現在科研課題的規劃、申報、評審、管理體制和機制,高校人才培養、學位授予體制機制,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它是二級學科、一級學科還是門類學科?還有教材體系的問題,等等,都是學科體系的問題。

  學術體系是「三大體系」中更為基礎的部分,對於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建構而言,學術體系的建構往往更具實質性意義。學術體系是對一個學科內部邏輯關係和原理性問題的探討,是圍繞特定對象形成的學理性知識,按照一定的內在學理邏輯與敘述次序所形成的學術認知體系,主要體現為一系列學術命題、學術觀點、理論學說所構成的體系。

  就學術體系與學科體系二者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們常常是互有交叉、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科體系的建設,要以學術體系的探討作為依據和支撐;學術體系的建設,也不能完全避開學科建設問題。我們在理論的思維中,在學術的思辨中,有時也要認清學科的對象,明晰學科的界限,將學術的探討置於一定的學科框架之中進行;有時,又要通過更加深入系統或與時俱進的學術探討,為更加科學的學科關係調整、學科要素與結構的完善,為體制化的學科建設預先做一個學理的探索,進行理論上、學術上的構想、規劃、設計。有了理論層面上學科結構、學科關係的探討,學術上體系化、制度化、機制化的構想,才能進行實際的學科構建和建設。

  話語體系是一定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內在所指內涵的外在符號能指系統,一定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語言表達系統,在「三大體系」建設中也非常重要。談到話語體系,我們首先要理解「話語」的內涵,「話語」是一種理論、一門學問的零部件,也就是它們的構建要素和呈現形式。從話語到話語體系之間有很多層級。一開始所說的話語,就是一些基礎性的概念、術語和範疇,這是最基本的元素。話語由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形成命題,由命題構成學說,由話語要素構成比較完整的話語體系。

  「三大體系」建設如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今日人文社科領域普遍關注的問題。關鍵是要立足中國當下的現實土壤,立足中國的人文社會實踐;從中國的人文社會實踐概括中國的理論、學術,從中國的現實需求進行中國的學科建設。

  從話語體系建設來說,如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是從傳統的概念、術語、範疇中去尋找能夠激活、實現現代轉化的,能夠闡釋今天的人文社會現象,而且具有普遍意義的一些話語元素。實際上,這一工作100多年來學者不斷在嘗試,也有很多概念、術語、範疇是由傳統理論、古典理論進行現代轉化後,對其進行激活重新賦予一些新的內容,而成為基礎性的概念。

  二是立足於近現代、現當代人文社會實踐,在中國現實土壤裡產生命題、學說等,這些都是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元素。以當代藝術理論為例,在當代藝術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一系列的概念、命題,如藝術生產要遵守「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倡導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包括藝術的人民性、藝術與人民的關係、藝術與時代的關係、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等等,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話語,是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話語在中國當代的繼承與發展,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理論話語體系。

  我注意到,近期在《文藝研究》上發表了由韓子勇、祝東力等人執筆完成的《關於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一文。「三大體系」建設將會成為藝術學學科的重大課題,也將是未來藝術理論的重要生發點。

  (作者系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人文社會科學 如何走出論文評價體系?
    智庫出品  隨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日益繁榮和發展,已經積累並每年新增大量的科學報告,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獻資源。人文社會科學報告制度建設不僅能有效開發利用現有的報告資源,提升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益,同時報告審查和質量評價體系又能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質量控制。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時代呼喚哲學社會科學界加強「三大體系」建設。  談到「三大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柯平表示,「三大體系」建設是基於我國的現實提出來的,明確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從現實出發、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有利於形成學科建設、學術研究與社會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的新格局。「三大體系」建設為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
  • 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
    首先,人文社會科學面對的是有意義關係的事物,它既要研究共同性和普遍性,又要研究個殊性,它不但無法排除而且要研究偶然性、研究意義和價值,同時,它的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也並非像自然科學那樣是人與物之間不能溝通只能說明的單向度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理解的雙向互動關係。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3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使哲學社會科學真正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探索努力。本版今天特刊發3篇文章,圍繞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進行探討。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因此,哲學和各門社會科學也應該是科學,不應因為有某些形式上或程度上的差別,就否定其科學的實質。鄧小平同志說「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無疑體現了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一貫立場。二、在學理上,「科學」與「人文」兩個範疇是有區別的。科學,是以強調事實、理性、描述性知識和真實性、真理為主旨的規範體系。
  •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2020年05月18日 09: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宇燕 字號 內容摘要: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性與科學性問題
    這派人士認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很不相同,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  在我看來,人文學科的確在根源性、歷史性、差異性、綜合性、貫通性、經典性、悟性、非實用性等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但不能說這些是它所獨有的特點,其他科學門類也會有這些因素貫穿其間的。
  • 推進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
    藝術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用中國化的理論闡發中國藝術經驗,是藝術學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藝術學研究者的職責和使命。比如,如何釐清作為獨立門類的「藝術學」與作為一級學科的「藝術學理論」的關係。由此可見,中國藝術學需要再出發。辯證看待西方理論事實上,中國藝術學的發展從西方汲取了很多營養,在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中如何處理中國藝術學與西方藝術學的關係,也是藝術學領域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
  • 嚴書翰: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需正確處理「三大關係」
    這是對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簡稱「話語體系建設」)提出了更明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艱巨性,扎紮實實地做好這方面的基礎工作,正確處理三個重要關係,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推向新的階段。 一、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艱巨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視野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應當相互學習借鑑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現象具有同質性,而人文社會科學現象具有異質性。所以自然科學研究強調可重複性。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  在上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曾軍看來,與自然科學學科不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區域屬性和價值取向,這也正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所要體現的「中國特色」。
  • 成師院學報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擴展期刊
    中國網12月3日訊(李小野)近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成都師範學院學報》被評定為「綜合•高校綜合性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刊擴展期刊。
  •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2019年07月24日 07: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空間維度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用《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講物理學與社會科學的國際關係學者
    最近有一個國際關係學者,在15年後推出了自己第二部專著《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物理學與社會科學本體論的統一》(Quantum Mind and Social Science: Unifying Physical and Social Ontology),他是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2019年11月27日 09: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雁 字號
  •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
    汪信硯在2009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學術版著文《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認為,人文並不屬於科學,而「社會科學是比較接近於自然科學而區別於人文學科的。」汪文揭示了一定道理,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僅存在著學科意義上的區別,更呈現出實質內容上的統一:問題領域都屬社會關係;設置目標都為規範或引領社會關係;檢驗尺度都是實踐。
  •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地區:大陸   地址:上海華山路1954號  郵編:200030  電話:021-62813389  網址:http://shss.sjtu.edu.cn/  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由創建於
  • 高中物理三大學習體系及相互關聯
    高中物理學習有三大學習體系,力學體系,運動體系,能量體系,三大體系相互依存,是研究物理的基本學習體系,當然還有動量、光學、壓強、相對論等。力學體系主要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力的合成與分解,物理定律有牛頓三大定律、安培力、洛倫茲力、萬有引力定律等,利用數學工具主要有數學方程式,向量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函數等。二、運動體系運動體系相關物理量有:速度(v);平均速度;加速度(a);合外力(F);向心力(F);向心加速度(a);質量(m);位移(x);路程(s);時間(t)。
  • 計算社會科學: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
    CSS不僅是純技術手段的引入應用,其實質是以計算科學、數據科學為代表的高新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創新,是現有分支學科回歸人本基點和軌道的重組整合,所創生的行為社會科學、網絡社會科學、數字社會科學等都展現出鮮明的創新特質,能更好地體現出人類與自然界的伴生交互共進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