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8日 18: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李心峰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人文社會科學的「三大體系」,指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裡所說的「人文社會科學」,也就是在我國特定語境下所說的「哲學社會科學」。
有關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建設問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時代課題,也是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論述的重要主題之一。在這篇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推進「三大體系」的建設與創新,需要對這「三大體系」相互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與闡釋。
從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對於任何一門具體學科而言,其學科體系的建構在其整個知識體系建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一門學科知識體系中帶有宏觀性、全局性、總體性的層面。具體到某個學科來看,其學科的內部和外部是什麼樣的關係?作為一個學科,它的內部應該有什麼樣的要素構成和層次結構關係?與其他相鄰、相關學科,有什麼關係?都需要有學理探討,進行整體化、體制化、機制化研究,從而進行學科建設。因此,以學科體系作為思考的核心,從知識體系上進行學科化,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科體系具體體現在科研課題的規劃、申報、評審、管理體制和機制,高校人才培養、學位授予體制機制,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它是二級學科、一級學科還是門類學科?還有教材體系的問題,等等,都是學科體系的問題。
學術體系是「三大體系」中更為基礎的部分,對於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建構而言,學術體系的建構往往更具實質性意義。學術體系是對一個學科內部邏輯關係和原理性問題的探討,是圍繞特定對象形成的學理性知識,按照一定的內在學理邏輯與敘述次序所形成的學術認知體系,主要體現為一系列學術命題、學術觀點、理論學說所構成的體系。
就學術體系與學科體系二者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們常常是互有交叉、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科體系的建設,要以學術體系的探討作為依據和支撐;學術體系的建設,也不能完全避開學科建設問題。我們在理論的思維中,在學術的思辨中,有時也要認清學科的對象,明晰學科的界限,將學術的探討置於一定的學科框架之中進行;有時,又要通過更加深入系統或與時俱進的學術探討,為更加科學的學科關係調整、學科要素與結構的完善,為體制化的學科建設預先做一個學理的探索,進行理論上、學術上的構想、規劃、設計。有了理論層面上學科結構、學科關係的探討,學術上體系化、制度化、機制化的構想,才能進行實際的學科構建和建設。
話語體系是一定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內在所指內涵的外在符號能指系統,一定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語言表達系統,在「三大體系」建設中也非常重要。談到話語體系,我們首先要理解「話語」的內涵,「話語」是一種理論、一門學問的零部件,也就是它們的構建要素和呈現形式。從話語到話語體系之間有很多層級。一開始所說的話語,就是一些基礎性的概念、術語和範疇,這是最基本的元素。話語由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形成命題,由命題構成學說,由話語要素構成比較完整的話語體系。
「三大體系」建設如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今日人文社科領域普遍關注的問題。關鍵是要立足中國當下的現實土壤,立足中國的人文社會實踐;從中國的人文社會實踐概括中國的理論、學術,從中國的現實需求進行中國的學科建設。
從話語體系建設來說,如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是從傳統的概念、術語、範疇中去尋找能夠激活、實現現代轉化的,能夠闡釋今天的人文社會現象,而且具有普遍意義的一些話語元素。實際上,這一工作100多年來學者不斷在嘗試,也有很多概念、術語、範疇是由傳統理論、古典理論進行現代轉化後,對其進行激活重新賦予一些新的內容,而成為基礎性的概念。
二是立足於近現代、現當代人文社會實踐,在中國現實土壤裡產生命題、學說等,這些都是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元素。以當代藝術理論為例,在當代藝術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一系列的概念、命題,如藝術生產要遵守「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倡導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包括藝術的人民性、藝術與人民的關係、藝術與時代的關係、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等等,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話語,是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話語在中國當代的繼承與發展,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理論話語體系。
我注意到,近期在《文藝研究》上發表了由韓子勇、祝東力等人執筆完成的《關於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一文。「三大體系」建設將會成為藝術學學科的重大課題,也將是未來藝術理論的重要生發點。
(作者系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