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用中國化的理論闡發中國藝術經驗,是藝術學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藝術學研究者的職責和使命。
藝術學迎來發展新階段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悅笛看來,中國藝術學目前可以說是處於新的起步階段,如今的情況與民國時期的草創階段已然大不相同,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紛紛將目光投向這個學科的新領域。
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藝術學理論沿著兩條路徑交織發展。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夏燕靖介紹稱,一條是由「自發」走向「自覺」的學術史路徑,另一條是遵循學科體制建構起來的藝術學學科發展路徑。在這一時期,藝術學理論實現了兩個基本轉變:一是開闢和擴大了藝術學理論的研究範疇,構建起研究的新範式;二是藝術學學科建設獲得重大進展,相關理論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
以當代藝術理論為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李心峰告訴記者,我們在當代藝術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一系列的概念、命題,如藝術生產要遵守「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倡導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這些都是我們在當代藝術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話語。這是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話語在中國當代的繼承與發展,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理論話語體系。
邁入新時代的中國藝術學需要正視理論創新與學科發展方面的挑戰。河南大學藝術學理論研究院院長陳宗花表示,隨著我國的發展,大量新的時代命題不斷湧現,使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構建、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國藝術學在理論與學科發展等方面的探索尚待加強。比如,如何釐清作為獨立門類的「藝術學」與作為一級學科的「藝術學理論」的關係。由此可見,中國藝術學需要再出發。
辯證看待西方理論
事實上,中國藝術學的發展從西方汲取了很多營養,在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中如何處理中國藝術學與西方藝術學的關係,也是藝術學領域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
劉悅笛認為,要在中西藝術學之間實現視界融合,必須處理好中西雙方藝術理論的關係。我們要努力站到全球藝術學前沿,這樣產生的創造性轉化與轉化性創造才是最前沿的。
陳宗花表示,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必須立足於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充分自信上,同時要廣泛借鑑國外在美學、藝術學、具體藝術門類理論體系建構方面的有益經驗,並由不同學者進行多維度、多方案的嘗試。要站在世界的、人類的、合乎藝術規律的、學術的、科學的基點上,審慎思考問題,在世界化與民族化關係的問題上切忌臆想妄斷。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藝術學理論及學科在吸收外來藝術理論的過程中,獲得了重要的學術資源。夏燕靖表示,這期間也出現多種問題,比如,引入的理論框架大多依附於西方學術範式,我國本土藝術理論概念只能照搬西方。在他看來,應在融會貫通、善發深思、議論縱橫、多有突破的基礎上,提升中國藝術學的理論自信。
立足中國現實土壤
三大體系建設如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當今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受訪學者表示,最關鍵的是要立足中國當下的現實土壤,立足中國的人文社會實踐,從中國的人文社會實踐中提煉概括中國的理論和學術,從中國的現實需求出發進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李心峰表示,從話語體系建設來說,如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主要有兩個層面。第一,從傳統的概念、術語、範疇中,尋找能夠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夠闡釋今天的人文社會現象、具有普遍意義的一些話語元素。第二,立足於近現代、現當代人文社會實踐的實際。必須認識到,在中國現實土壤裡產生的命題、學說等,都是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元素。
「從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角度來看,藝術學理論有著不同層次和維度,理應根據其研究對象來確定適合自身闡述的學術話語方式。」 夏燕靖認為,對西方藝術理論,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區別對待,如對當代藝術的研究或批評,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較大,單純依靠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批評話語及表述方式很難扭轉這種局面。因此,在論證過程中要注意將西學話語化為我用。
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當代中國藝術學發展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同國外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明顯存在著不少短板。陳宗花認為,中國藝術學在下一步發展過程中,亟須解決以下理論與實踐難題:進入新時代後,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如何完成新的範式轉換;門類藝術學如何實現向一般藝術學的跨越;如何廓清「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美學的學科邊界;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專業課程體系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4月22日總第1912期 作者:本報記者 李永傑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