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治邦撰文談拓展現代林業三大功能構建三大體系

2021-01-18 中國政府網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央作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在這種新形勢下,林業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面臨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和潮流,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順應林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拓展林業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構建森林生態體系、林業產業體系和森林文化體系。

    一、發展現代林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發展現代林業,在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同時,不斷地滿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各種生態需求、物質需求和文化需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加強現代林業建設。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對森林和溼地的過度破壞,必然造成生態危機,導致人與自然不和諧發展,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發展。英國科學家指出,由於森林大量被毀,已經使人類生存的地球出現了比以往任何問題都難以對付的生態危機,生態危機有可能取代核戰爭,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森林和溼地是陸地最重要的兩大生態系統,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質交換、能量流動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對保持陸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發揮著中樞和槓桿作用。必須把發展現代林業、改善生態環境這件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緊做好,發揮林業在提供資源支持和生命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生態需求,必須加強現代林業建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人的價值的實現途徑是大力發展經濟、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基本權利,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林業是生產生態產品的主體部門,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和紐帶,是重要的基礎產業,是生態文化發展的源泉和主陣地,可以為人們提供多種物質文化和生態產品。發展現代林業,最大限度地拓展林業的多種功能,可以進一步提高林業生產力和林地綜合產出水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福祉,支持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是時代賦予林業的重大歷史使命。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現代林業建設。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舉措,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大局。我國69%、18%的國土面積是山區和沙區,56%的人口、83%的貧困人口聚居在山區。山區的發展、農村的進步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難點和關鍵。發展現代林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林地是農村、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著眼於比耕地大3倍的林地、溼地和可利用的沙地資源開發,進一步挖掘林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可以為農民就業增收、脫貧致富提供多種途徑。發展現代林業,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

    (四)立足於中華民族的生存和長遠發展,必須加強現代林業建設。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續,與生態狀況密切相關。生態狀況惡化不僅會破壞人們的生存條件,甚至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消亡。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作過精闢的論述:「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我國也有不少曾經山青水秀、林豐草茂的地區,由於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已經淪為「有河皆幹、有水皆汙、土地退化、沙漠碰頭」的境地,氣候惡劣,生態惡化,水旱災害嚴重,治理的成本越來越高。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

    二、發展現代林業,要充分發掘林業巨大的發展潛力

    林業承擔著森林、野生動植物、溼地資源的保護發展和沙漠化的治理,這四大資源佔國土面積的51%,既是十分重要的生態系統,又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總體上看,森林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的問題仍然很突出,林業蘊含的生產潛力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潛能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掘林業的巨大潛力。

    (一)充分發掘林地資源的潛力。土地是財富之母,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充分利用廣闊的林地、溼地、沙地資源,是農村生產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潛力所在。全國43億畝林地,加上8億畝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億畝溼地,合計是我國耕地總面積的3倍多。我國林地利用率和生產力都還很低,每公頃森林的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80%,人工林每公頃的蓄積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此外,平原農區也有著發展農田林網的巨大潛力。以吉林省德穗縣為例,全縣實現農田林網化,林木蓄積量達到280萬立方米,每年生產木材10萬立方米。按此推算,全國近900個平原縣實現農田林網化,不僅能夠對糧食生產發揮巨大的防護作用,而且每年還能增產1億立方米的木材。

    (二)充分發掘物種資源的潛力。我國有木本植物80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2400多種、野生植物30000多種,還有1000多個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任何一個物種得到有效開發,都有可能辦成一個大產業。比如,從銀杏葉中提取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黃酮,從紅豆杉中提取的抗癌物質紫杉醇,其價值都超過了黃金,形成了兩個大產業。據專家研究,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顯性價值達7萬億元,並且還有難以估量的潛在價值。一是森林中的基因資源豐富。包括已有的農作物、家禽野生近緣種(如原生稻等),以及能在將來創造出許多新生物品種的、各種性狀的基因遺傳材料。二是豐富的木本糧油物種資源。我國有木本糧油植物100多種,目前人工種植的只有棗、板慄、核桃、油茶等少數幾種。如果把適宜栽植木本糧油樹種的土地全部開發出來,每年可增加木本糧油產量250億公斤,而且不佔耕地,為我們改善食物結構,促進民眾健康,保障糧食安全展示了良好前景。

    (三)充分發掘市場需求的潛力。從國內市場看,社會對木材等林產品的需求量呈逐年攀升之勢,供給缺口越來越大,價格也呈上升趨勢。「十五」期間,全國年均消耗森林蓄積量5.5億立方米,國內供給量為3.7億立方米,缺口近2億立方米。過去10年,我國年進口木材類產品折合原木從0.4億立方米增加到1.4億立方米。據預測,到「十一五」期末,我國年森林蓄積總消耗量將達到6.8億—7億立方米,國內最大供給量僅4億立方米,缺口近3億立方米。從國際市場看,木材等林產品已經成為世界性緊缺商品。國內外兩個巨大的林產品市場,為林業發展展示了廣闊前景。

    (四)充分發掘安置農村勞動力的潛力。林業是一個與農民關聯度高、農村剩餘勞力容量大的行業。近年來,福建、江西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立了農民經營林業的主體地位,吸引了大批農民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江西省近兩年共吸引40多萬外出打工人員返鄉務林;福建省永安市因林業發展新增近6萬個就業崗位,佔全市新增就業崗位的55%。加上種苗花卉培植、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林產品加工、流通貿易、森林旅遊等,還可吸納大量城鄉勞動力。

    三、發展現代林業,要大力開發林業巨大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功能

    在新的發展階段,林業承擔著更加艱巨的歷史使命,必須承擔起維護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神聖使命;必須承擔起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必須承擔起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職責。

    (一)充分認識和開發林業巨大的生態功能。我國生態與環境問題十分突出,推進現代林業建設,恢復和重建森林生態體系,發揮林業巨大的生態功能,是治理生態和環境問題的根本措施。

    發展林業是減少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千米,佔國土面積的1/3。每年流失土壤的總量達到50多億噸,相當於1000萬畝土地被剝走了1釐米厚的表土,對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山青才能水秀,窮山必有惡水。」森林能夠有效阻隔雨水對土地的直接衝刷。在降雨量為300—400毫米的地方,有林地的土壤衝刷量約為60公斤/公頃,僅為裸露地的1/110;森林還可以吸收大量降水,實現「細水長流」。1公頃結構完整、功能良好的森林,能夠涵養2150噸水。

    發展林業是治理沙患的關鍵措施。我國有沙漠化土地面積約40億畝,嚴重沙漠化趨勢的土地約5億畝,兩者合計佔國土面積的30%以上,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全球受到沙漠化影響的人口超過10億,我國就有近4億。採取林業措施治理沙漠化,可以降低近地面風速,減少風沙流對地表的侵蝕,促使多種生物的活動、繁衍和穩定生態系統的形成,起到永久固定流沙,防止風沙危害的作用。

    發展林業對減緩溫室效應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長,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有關權威機構預測,隨著氣溫和海平面的上升,許多濱海城市和沿海地區將變為一片汪洋,到2035年,將有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15%—40%的物種面臨滅絕,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20世紀上半葉經濟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損失的總和。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勢頭難改。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貯庫,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約吸收1.8噸的二氧化碳,釋放1.6噸氧氣。如果能夠實現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的林業發展戰略目標,年新增固碳能力可達10億噸以上,相當於同期碳排放新增量的2—3倍。加快發展林業,提高森林固碳功能,可以為履行《京都議定書》職責,建設低碳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發展林業對涵蓄淡水和淨化水質具有根本性作用。我國人均只有淡水資源2100多立方米,不到世界水平的1/3。全國正常年份缺水400億立方米,400餘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農田受旱面積近4億畝,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元。森林具有很強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作用,其茂密的樹冠、深厚的落葉層及發達的根系,可持續吸收降雨量65—270毫米,將大部分自然降水轉化為有效水資源。據測算,我國現有的24億多畝森林,可蓄水3400多億噸,相當於我國現有水庫總庫容。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我國各種自然溼地面積為5.4億畝,維持著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並對汙染的水體發揮著獨特的淨化作用。

    (二)充分認識和開發林業巨大的經濟功能。發展現代林業,必須充分發掘林業巨大的經濟功能,切實承擔起保障資源供給,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

    發展林業,立足國內解決木材緊缺問題,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木材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四大重要原材料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國,木材緊缺十分突出,2005年木材消耗量約3.3億立方米,其中1.2億立方米依靠進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木材需求呈剛性增長,到2010年供需缺口將高達3億立方米以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依靠進口解決木材緊缺問題難以為繼,立足國內才是根本出路。必須進一步科學經營現有森林,充分利用8億多畝宜林荒山荒地發展人工用材林,同時努力提高木材利用率,切實增強國內木材供給能力。

    發展林業,開發生物質能源,對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國是一個能源問題十分突出的國家,化石能源儲量嚴重不足,能源結構十分不合理,能源消耗增長迅猛,能源不足問題將成為長期制約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森林佔生物物種的50%以上和生物質總量的70%以上,是各國新能源、新材料開發瞄準的重點目標。我國現有林木中,能用於工業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億多噸,可替代2億噸標準煤;利用現有林地,可培育能源林1.8億畝,每年提供生物柴油500多萬噸,木質燃料近4億噸,折合標準煤約2.7億噸。

    (三)充分認識和開發林業巨大的社會功能。發展現代林業,必須充分重視和發揮林業巨大的社會功能,承擔起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生態文化、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職責。

    發展林業是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增加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是個農業人口大國。增加農民就業增收,縮小城鄉差距,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重點和難點,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必須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我國可利用的林業用地43億畝,利用率僅有58%,單位產出僅為耕地的3.2%,在依靠耕地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的潛力已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把豐富的林地、物種、勞動力資源潛力和林產品市場潛力充分挖掘並有機結合起來,就可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產品的需求,促進億萬農民就業增收致富。2005年,浙江省臨安市僅發展竹產業就湧現出10個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鄉,100多個年產值超百萬元的村;浙江省安吉縣竹業年產值高達58.6億元。我國現有25億畝集體林地,按每戶經營50畝計算,可為5000萬農戶、2.5億農民提供可靠的就業崗位,這對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將發揮歷史性作用。

    發展林業是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重大措施。森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來源。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的最高形態,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是森林文化的涵義與核心,是和諧思想的重要體現,是21世紀人類先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繁榮的森林文化體系,是經濟社會和現代文明發展的要求,是拓寬林業發展空間的要求,是豐富林業建設內容的要求。

    發展森林文化,一是可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走進森林,人們可以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以及生物間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關係,感悟社會和人生,獲得大量的智慧和知識,樹立起平等友善對待自然、科學開發利用資源的自然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二是可以協調人與人的關係。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可以通過森林得到不同的感悟。從梅和竹上,智者感受到挺拔和獨立,賢者感受到博大精深,哲者得到從容與大度,商者得到誠信和守節,僧侶得到寧靜和莊嚴。森林能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不斷陶冶人們的品德和性格。茅盾先生從白楊樹上得到啟迪,寫出《白楊禮讚》,這是作家讚美自然、以樹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紅樓夢》的故事情節始終伴隨著花鳥園林,包括人和物的名稱都以充滿詩情畫意的花鳥名稱來命名;以樹木花鳥為題材的詩歌美術等藝術作品,內涵十分豐富。英國生態學家格蘭傑說過:「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當一種文化達到成熟或過熟時,它必須返回森林,來使自己返老還童。」無數事實證明,人類走出森林又嚮往回歸森林,人類離不開森林。要像呵護孩子般去呵護森林生態系統,要像孝敬老人般去孝敬森林生態系統。

    發展林業是促進鄉風文明、實現村容整潔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農村社會發展向現代化邁進的顯著標誌。發展林業,一是提高農民生態道德意識。通過鄉村綠化,提高自身修養,形成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有助於農民改變傳統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二是綠化美化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必要條件,通過構築農田林網、增加村莊和農戶院落的林草覆蓋,發展庭院林業,能使農民的家居環境、村莊環境、自然環境更加優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四、發展現代林業,要推進林業六大轉變,構建林業三大體系

    加快我國林業發展,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實現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就必須加速推進林業經營思想、傳統技術等方面的轉變,充分拓展和開發林業的三大功能,構建現代林業三大體系,提高林業生產力水平。

    (一)加速推進林業六大轉變。要以現代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設施裝備和管理手段為支撐,以市場機制為運行基礎,加快提高林業生產力。

    加速推進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向現代發展理念轉變。發展現代林業的理念應當是現代化的、科學的,是辯證的、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形上學的。要樹立兼顧生態建設與科學利用的發展理念,實現「生態建設要產業化,產業建設要生態化」。要樹立科學經營的理念,更加重視科學經營森林,提高林分質量。

    加速推進傳統技術向現代技術轉變。通過品種良種化、施肥有機化、用藥仿生化、手段信息化,實現良種壯苗普及、栽培技術實用、防火防蟲高效、採伐全樹利用、產品加工循環,使現代技術覆蓋林業生產的全過程。

    加速推進傳統裝備向現代裝備轉變。現代林業必須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改變林業各生產環節勞動強度大、裝備簡陋、效率低下的狀況,不斷提高營林生產、採伐作業、產品加工的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林業管理、公共服務和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實現林業生產和管理裝備的現代化。

    加速推進低技能勞動者向知識型勞動者轉變。發展現代林業,既要重視「勞動密集」的產業特性,又要重視發展「知識密集」的新型林業產業。既要求勞動者隊伍數量大,又要求務林人具備較為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掌握現代市場經濟、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等知識,具有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的技能。

    加速推進林業落後生產力向先進生產力轉變。我國目前林業生產力水平低下,與世界水平差距很大。發展現代林業,最終要表現為先進的生產力和較高的林地綜合產出水平,努力轉變林業增長方式,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加速推進陳舊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要以高效率、高效益為目標,實現管理組織現代化、管理方法現代化、管理人員現代化。當前,要針對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和物權法即將實施的實際,及時進行林業體制機制創新,更好地適應林業生產力的發展。

    (二)積極構建林業三大體系。要按照生態良好、產業發達、文化繁榮、發展和諧的要求,著力構建林業三大體系,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綜合效益。

    構建完善的生態體系。通過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著力保護和建設好森林生態系統、荒漠化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林業在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循環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努力構建布局優化、結構合理、功能協調、效益顯著的森林生態體系。使森林和溼地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共同營造和諧的生命支持系統,使林業生態體系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碳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發揮重要作用,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構建發達的產業體系。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林業發展規律,通過提高林業科學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努力構建品種豐富、規模可觀、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環境友好、競爭力強的林業產業體系。要以提高林地生產力為核心,以資源培育為基礎,做大第一產業;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為核心,以信息化、機械化、高科技為手段,改造提升第二產業;以改造森林景觀、提高文化品位為核心,以人性化、多樣化為理念,做活第三產業。要積極培育林業龍頭企業,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在特色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培育一批林業特色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

    構建繁榮豐富的森林文化體系。通過加強森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發森林文化產業,努力構建主題突出、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體系。加強生態文化基礎建設,逐步抓好森林博物館、森林標本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林業科技館、城市園林等森林文化設施建設,保護好旅遊風景林、古樹名木和紀念林。開發森林文化產業,充分利用文化平臺弘揚生態文明,通過文學、影視、戲劇、書畫、美術、音樂等多種文化形式,普及生態和林業知識。

    五、發展現代林業,要統籌協調推進,多種措施並舉

    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林情出發,遵循客觀規律,走有中國特色林業發展道路,堅持統籌協調推進,多種措施並舉,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兼顧產業建設和文化建設。實行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是社會發展對林業的根本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發達的林業產業和繁榮豐富的生態文化體系,也是社會發展賦予林業的重大使命。只有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林產品需求,增加林業在農民就業增收中的作用,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建設繁榮豐富的生態文化,也將為推進21世紀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堅持興林富民,增強林業發展的活力。林業是廣大林區和山區人民的生計所在,是千百萬人的事業,廣大林農和林業經營者是發展林業的主體。富民才能興林,發展林業要堅持以人為本,處處為群眾的根本利益著想,讓務林人從中受益,使林業發展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要從政策、體制和機制上下功夫,努力調動廣大林業經營者的積極性,推動林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三)堅持科教興林,轉變增長方式。科技和教育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根本,也是一個行業和產業發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林業生產地域的廣袤性和野外生命體的自然屬性,決定了提高林業生產力更需要有科學與教育的支撐。必須千方百計地加快林業科技進步,大力推廣和普及適用技術,提高林業生產力水平,提高林地產出率,切實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林業生態和資源的需求,滿足13億國民對林業多樣化的需求。

    (四)堅持深化林業改革,保障現代林業發展。深化林業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現代林業的強大動力。要切實推進集體林區、重點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目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在福建、江西、遼寧等省深入開展,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後勁,要不失時機地積極推進,走出集體林業發展的新路子。重點國有林區和國營林場的改革,關鍵要尋找國有森林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有效方式,理順管理體制和機制,提高國有林經營效率,促進林區綜合發展。

    (五)堅持依法治林,積極推進現代林業法治進程。加強法治是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物權法》的頒布實施,《森林法》修訂工作需要及時擺上議事日程,一系列原有的權利義務關係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適應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的政策和法律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商品林與公益林的採伐管理問題,嚴重的林地逆轉問題,種苗管理、物種引進與保護、資源利用、進出口貿易等問題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及時研究對策,加強監管,使林業經營活動都納入法治軌道。積極履行國際公約,建立健全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法律框架。 (國家林業局局長 賈治邦) 

相關焦點

  • 劉建平、王昕偉:著力構建紅色基因傳承的三大科學化體系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紅色基因傳承、脫貧、國際市場拓展、科研環境和文化、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建平、王昕偉:著力構建紅色基因傳承的三大科學化體系】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建平、王昕偉認為,新時代,只有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傳承好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
  • 河南警方構建「三大體系」保護母親河
    中新社鄭州5月11日電 (記者 李貴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後,河南警方11日稱,目前正在通過構建「三大體系」保護母親河。在「黃河行動」中,河南警方通過構建專項打擊整治體系、規範執法辦案體系和沿黃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等三大體系,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崇高使命,是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大責任。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奮力書寫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壯麗篇章。 一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在這篇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 推進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
    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用中國化的理論闡發中國藝術經驗,是藝術學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藝術學研究者的職責和使命。這是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話語在中國當代的繼承與發展,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理論話語體系。邁入新時代的中國藝術學需要正視理論創新與學科發展方面的挑戰。河南大學藝術學理論研究院院長陳宗花表示,隨著我國的發展,大量新的時代命題不斷湧現,使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構建、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國藝術學在理論與學科發展等方面的探索尚待加強。
  • 報告:功能全面、服務專業的現代信託體系是中國信託行業演進方向
    報告探討了信託業面對機遇與挑戰轉型發展的路徑——即依託自身資源稟賦,以私人財富管理機構、私募投行與專業資管機構三大方向為發力點,不斷進行傳統業務升級、新業務拓展和支撐體系優化建設。報告表示,展望未來,我國處於經濟轉型深化、產業升級不斷推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信託業必將繼續發揮信託制度優勢、靈活服務實體經濟,於未來一段時間內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有所作為。對照發達國家地區信託業的發展路徑,可以預期隨著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各類金融機構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信託公司的融資服務功能將進一步弱化。
  • 邛崍市:壯大三大主導產業 建強現代產業體系
    邛崍行動  邛崍提出,將集中精力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優質白酒)、生物醫藥(醫械)三大主導產業,努力形成特色更加鮮明、更具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集群。  邛崍將重點做好臨邛古城、邛窯遺址、鳳求凰「三篇文章」。探索實踐「文化品牌+旅遊景點+城市運營」模式。
  • 中國社會科學院:圍繞構建「三大體系」狠抓整改落實
    中國社科院黨組認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擔負的崇高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中國社科院而言,就是要用高質量研究成果為黨和國家、為人民群眾服務,為民族復興作貢獻。找差距、補短板,關鍵在於圍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找準問題並切實加以整改。
  • 重視林業五大功能 重點投資三大領域(世界脈動)
    世界銀行最近發布《2016年-2020年森林行動計劃》,深入分析了林業發展在氣候變化、競爭性土地利用、林產品需求增長、森林治理、可持續森林經營的私募投融資、林權分配管理等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倡議重視林業扶貧、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和財富、應對氣候變化、傳承文化等五大功能,並確定未來5年將重點加強可持續林業、林業智慧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投資方向。
  • 安全為什麼會成為國家工業網際網路三大體系之一?
    2月1日,2018工業網際網路峰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最高規格的會議,在整個峰會期間,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網絡、平臺並列成為工業網際網路的三大功能體系,從副總理、部長一直到參會的工業企業、研究機構、安全企業,「三大體系」成了大家關注和討論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
  • 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及三大特點
    打開APP 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及三大特點 發表於 2018-11-27 16:11:09 智慧物流,指的是基於物聯網技術應用,實現網際網路向物理世界延伸,網際網路與物流實體網絡融合創新,實現物流系統的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精準執行,進一步達到自主決策和學習提升,擁有一定智慧能力的現代物流體系。
  • 我國將在林業三大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明明)記者從1月8日召開的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建所60周年慶祝大會上獲悉,為了給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未來建構
    編者按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學科體系中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身份亟需學理性確證,二級學科和藝術實踐類學科需要進一步完善;學術體系中,中國古代藝術的學術研究當為其本,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應做到「內容之通」「學脈之通」和「古今之通」,立足「大生命」的學術視域,對中國藝術文獻和作品進行「源」之歸復與開顯;話語體系的未來建構應堅持開放視域
  • 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陳則生:創新機制 建設現代林業先行區
    早在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林業現代化;2009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到2020年努力把福建建成「現代林業先行區」。今年福建省出臺的《關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六條措施的通知》,在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林業發展、完善林權抵押貸款風險防控機制、重點區位森林資源管護、引導林下經濟科學發展、林業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強了林業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提高林業科技支撐水平,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 陝西:力保森林 溼地 物種三大林業生態紅線
    中國園林網8月18日:消息陝西嚴格執行森林、溼地、物種三大林業生態紅線,通過嚴格審核審批徵佔用林地項目、加大對涉林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使全省林業生態得到有效保護。今年上半年,陝西共審核審批徵佔用林地項目171起。
  • 三大構成心得體會
    通過對構成基礎這門課的學習 我知道了三大構成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構成基礎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中充滿樂趣也極富挑戰性。我們必須親自去做,才能夠體會到該「如何做」這要比整天在理論中找尋答案更有意義,這是顯而易見的。
  • 賈治邦代表:減排必須發揮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談到如何實現減排目標時激動地說。他說,「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毫不迴避地指出去年全國沒有實現降耗減排的目標,並提出了今後要採取的堅決措施。這不僅表明中國政府高度負責任的態度,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國實現降耗減排的堅定決心。」    賈治邦說,降耗減排特別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既是我國實現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暖的戰略舉措。
  • 湖南省「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生態、產業、文化協調發展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建設「綠色湖南」為目標,以加強森林經營和統籌城鄉綠化為重點,以構建生態安全體系、發展綠色產業、繁榮生態文化為主線,全省動員,全民動手,大力發展現代林業,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為促進湖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推進「四化兩型」戰略做出積極貢獻。
  • 秦嶺開工建設世界級國家植物園 賈治邦參加奠基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和陝西省省長袁純清等參加了奠基儀式。    陝西省副省長趙德全說,陝西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西安市聯合共建的秦嶺國家植物園,規劃投資15.15億元,擬建成世界一流的主題植物園,打造陝西省除兵馬俑之外的另一個國際著名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