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世界銀行的林業戰略是,採用綜合方式實現減貧、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等廣泛目標;統籌促進森林利用實現減貧和廣泛的共享式增長,推動將森林工作納入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保護關鍵的國內和全球生態服務與價值,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世界銀行最近發布的《2016年-2020年森林行動計劃》,充分體現了這一林業發展戰略,值得借鑑。
世界銀行最近發布《2016年-2020年森林行動計劃》,深入分析了林業發展在氣候變化、競爭性土地利用、林產品需求增長、森林治理、可持續森林經營的私募投融資、林權分配管理等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倡議重視林業扶貧、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和財富、應對氣候變化、傳承文化等五大功能,並確定未來5年將重點加強可持續林業、林業智慧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投資方向。
林業五大功能須進一步強化
在《2016年-2020年森林行動計劃》中,世行重申了林業的五大功能,並呼籲國際社會關注林業的這些重要功能。
扶貧功能 貧困人口高度依賴森林維持生存和生計。貧困與環境網絡(PEN)最新調查結果表明,林區及周邊居住的農戶,其22%的收入來自森林。這一貢獻份額比從事家畜(12%)、掙工錢(15%)、自我經營小企業(8%)的收入都高;估計有9%的農村貧困人口因為獲得森林資源收入而脫貧。森林為貧困戶編織了安全網,許多家庭通過開發來自森林的新資源,安全避開了經濟蕭條的衝擊。森林收入使貧困群體的收入多樣化,可彌補因為災害和價格波動導致農業受到的損失等。
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促進經濟發展功能 森林及其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土壤保持、減少水土流失、調節水和氣候等多種功能,對維持農業、能源、基礎設施和衛生設施等經濟部門和經濟服務發揮重著要作用。報告通過4個案例,闡明了森林生態服務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創造就業和財富功能 正規木材部門員工數超過1320萬人,生產超過5000種木製品,總產值超過6000億美元(接近全球GDP的1%);約有8.4億人以木質燃料為能源,木質能源產業鏈條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非木質林產品每年可產生880億美元的總產值,包括藥用植物、食物等。
應對氣候變化功能 維護和恢復健康森林是世行的重要目標之一。《巴黎協定》承認,森林是應對氣候變化所做努力的一個關鍵部分。超過90個國家已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INDCs),承諾要減少森林損失、增加森林覆蓋率。另外,森林能加強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為當地社區應對氣候災害提供重要安全網;還是應對氣候不利影響的保護性自然基礎設施,如紅樹林有助於減少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的災害。
文化增進功能 森林和景觀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儘管很難量化,但這些價值客觀存在。森林社區擁有傳統知識,為世代維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出了貢獻。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根深蒂固的生態認識可以有效幫助森林可持續管理。
林業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
人口增長和中等收入國家消費模式的改變,加劇了對天然林的壓力。雖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毀林速度放緩,但毀林狀況依然嚴峻。2000年-2010年,每年約1300萬公頃(毛損失)森林轉作他用,雖然再造林抵消了部分損失,但森林淨損失仍高達每年560萬公頃;此外,高達4000萬公頃的原始林被轉化為次生林。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加大了森林對病蟲害和火災的脆弱性。同時,森林損失影響到大尺度水循環,可能危及供水和糧食安全。森林及其生物多樣性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調節水流,保護沿海社區免受極端事件和海平面上升影響,並為物種遷徙走廊作出重要貢獻。全球有大約20億公頃已喪失或退化的森林和景觀可以被修復和恢復為原有功能和生產力的生態系統。這一復原過程的關鍵是恢復森林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
競爭性土地利用 長期以來,森林資源豐富國家採取的常規發展路徑是將天然林轉換為農地或其他土地,呈現出高經濟增長和高毀林齊頭並進的「雙高」特徵。但該發展模式受到廣泛質疑,如巴西等國家的經驗證明,提高農業產值可以不以犧牲森林為代價。值得慶幸的是,森林及其提供的服務已經被視為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要素;決策者已越來越關注到森林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作用,包括提供長期的糧食安全、減少貧困、促進社會發展和綠色增長。
對林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 全球工業原木需求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現在的4倍,需求量增長大大超過了供應量增長。膨脹的需求會導致非法木材貿易。雖然人工林可以作為一個替代選項,但規劃設計不當的人工林,也可導致關鍵生態系統退化。不過,經過精心規劃、設計和管理的人工林,可以為農村地區創造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
森林治理 來源有問題的工業硬木佔全球供應量的23%-30%,僅在公有土地上的非法採伐就導致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的損失。這也是腐敗和長期衝突的動因。過去10年,打擊非法採伐取得重要進展,國際和國家層面正在聯手監測和跟蹤非法木材活動。但是,森林治理需要不懈努力,創新制定政策、增設機構和加強監測系統。新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提供了機遇,可實時監測森林覆蓋率,及時發現火災和森林砍伐點;可全程追蹤木材供應鏈,通過開放數據應用增強公眾參與。
可持續森林經營的私募投融資 全球可持續森林經營所需資金估計為每年700億美元-1600億美元。籌集足夠資金用於林業部門仍是一大挑戰。私營部門資金流入林業部門估計將達到每年150億美元。儘管民間融資大有希望,但許多國家不具備引資潛力。
林權 研究表明,將森林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權到當地社區,有利於提高森林保護與管理,促進生產力進步和產量增加;由社區管理森林更有利於依賴森林的群體脫貧。
林業三大領域將得到重點投資
林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保護和優化天然林管理,重點支持的投資領域是參與式森林管理、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商用林可持續管理、非木質林產品可持續生產、生態旅遊、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將加大對碳匯和REDD+的支持。二是鼓勵可持續營造管理人工林,全球工業原木年需求量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4倍,由2012年的15億立方米增長為60億立方米。世界銀行將重點支持負責任大規模人工林投資,並促進小規模人工林種植。三是支持可持續森林價值鏈建設,將重點支持中小規模森工企業發展,促進私營部門對森林價值鏈投資,幫助優化投資環境,國際金融公司將負責帶動、撬動私營投資。
林業智慧發展 繼續利用財富核算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WAVES)評估森林自然資本價值及其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將森林及其服務價值納入國家財富核算,支持那些能對土地利用作出明智規劃的國家,推動將防止毀林納入國家土地利用規劃;系統評估各個項目的編制和實施可能對森林造成的影響,確保項目實施對森林的影響最小化。
世行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也要求確保對森林影響降到最小。交通項目的設計和實施必須儘量減少對森林的破壞,即使有影響,也要在項目設計和實施中採用綠化政策;水壩和電站建設項目必須匹配造林、再造林、農林水等計劃;支持發展中國家木質能源生產和利用現代化工程;支持採礦行業創新,幫助發展中國家在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不損害森林或林區的利益。
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和林權保障等其他重要方面 將加大對森林應對氣候變化和適應能力、林權保障和參與式林業以及森林制度設計和森林治理等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