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

2021-01-09 光明網

人文科學,是以人類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澱的精神文化為對象的科學。社會科學則是一種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果說人文科學主要研究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即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及其所積澱下來的精神文化的話,那麼社會科學更多地則是研究客觀的人類社會而外在於具體的個人及其主觀世界。前者常用意義分析和

解釋學的方法研究微觀領域的精神文化現象,其涵覆的科學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來的美學、宗教學、倫理學、文化學、藝術學等;後者則側重於運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宏觀的社會現象,其涵屬的科學主要有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概言之,人文科學是以人類的精神世界及其積澱的精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主要運用意義分析和解釋的方法來研證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等;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更多的是引進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以及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定社會的東西」,它除了要研究自然世界以外,還要研究社會世界。然而,由於「人」與「社會」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即瑞士學者讓・皮亞傑所說的,儘管在理論上可以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區別開來,而在實際中,「不可能對它們作出任何本質上的分別」,所謂的社會現象,主要「取決於人的一切特徵」,而人文科學在這方面或那方面又都是社會性的,因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是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討論的。

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性是什麼?首先,人文社會科學面對的是有意義關係的事物,它既要研究共同性和普遍性,又要研究個殊性,它不但無法排除而且要研究偶然性、研究意義和價值,同時,它的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也並非像自然科學那樣是人與物之間不能溝通只能說明的單向度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理解的雙向互動關係。雖然它們從一開始就與自然科學、理論科學和獨立科學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情意結,甚至有著在「科學」層面上的某種同一性或親緣關係,但是,這一切都並不否認其應時而生、發展壯大以及其對科學概念演變至今的豐富涵蓋所作的特殊貢獻。在研究方法上,人文社會科學借鑑和參照了自然科學的一些實證做法,但它又有著完全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道路。在科學的發展史上,它與自然科學一道,共同支撐起完整的科學「大廈」,從而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繁榮和昌明發揮著自身獨特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人文社會科學具有雙重屬性和雙重功能。雙重屬性係指科學性和價值性,雙重功能係指科學認識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一方面,它必須從客觀事實出發,秉執科學的原理和法則,按照科學的邏輯和程序,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科學的認識和實踐,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以保持科學的理論品格,實現科學的認識功能。另一方面,它又以人類自身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承擔意識形態功能。所謂人文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功能,是指其在堅持科學性的前提之下,自覺地維護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利益。如果說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研究事物界必然的因果關係,研究普遍性和共性,排除偶然性、意義和價值的話,那麼人文社會科學則研究人界、人及其創造和表達,它不僅要尋求普遍的、共同的規律,而且也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並具有價值性。概言之,人文社會科學既是事實科學又是價值科學,是客觀和主觀、真理和價值、事實和規範相匯通相統一的科學。

再次,人文科學具有滯後性或後起性。19世紀,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家孔德,按照研究方法將科學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經歷描劃為神學、形上學和實證三個階段,並藉以指出,數學稱得上是所有科學的皇后,最為嚴密完整,物理學已達到實證水平,生物學已進入形上學階段,而社會學則還處於神學階段。當今世界雖然早已不是孔德所處的時代,人文社會科學更是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無論研究手段方法還是研究成果水平,都還滯後於自然科學。愛因斯坦在分析物理學與實在的關係時,也曾對科學理論的層次性作過一段精闢的闡述。他指出,科學理論可以分為三級體系,第一級體系是由科學用到的全部原始概念,即那些同感覺經驗直接聯繫的概念以及聯繫這些概念的命題所組成的經驗知識體系,這種體系的組合還帶有較大的隨便性,屬於低等級低水平的體系。第二級體系是由第一級體系中的原始概念和原始關係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推導出來的數目較少的概念和關係的一般理論知識體系,這一級體系的建構具有較高的邏輯統一性。第三級體系是由第二級體系中的少數基本概念和關係按照嚴密的邏輯規則推導出來的科學公理體系,它在更深的層次上更加集約和概括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全部,因而離現象世界也更遠。任何一門科學,從初建到成熟,大致都要經歷這三個階段,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躍升,沿著歸納的路線,屬於粗放型的經驗科學形成過程;由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躍升,沿著演繹的路線,屬於成熟型的理論科學的形成過程。相對而言,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絕大多數還大致處於前者水平,而自然科學中的絕大部分研究則已達及後者的高度。

綜上所述,人文社會科學是以人、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它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質和社會品性: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既具有事實性又具有價值性,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功利性(或者說既具有認識世界的功能又具有意識形態的功能),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個殊性,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偶然性,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規範性,既具有基礎性又具有應用性,既具有實證性又具有實地性,等等。可以說,綜合性是其作為科學之最根本的特性。

相關焦點

  • 我校學報(社科版)在625種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排名第9位
    本網訊 根據近日發布的2018年人文社會科學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數據,在625種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影響因子提升到2.178,排名第9位,影響力指數排名第14位。
  •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性與科學性問題
    按照某些學者的理解,人文學科具有根源性、歷史性、差異性、綜合性、貫通性、經典性、悟性、非實用性等特徵,這些都是與自然科學甚至社會科學不同的特點。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培養人文素養、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導向。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
  • 天津這所高校再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名單正式公布,天津著名學者、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先生及其學術團隊的成果《傳承人口述史方法論研究》獲得著作論文類一等獎,這是我校自2012年後第二次獲得該獎項一等獎。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三、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這兩個提法,我認為名詞之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確以下兩個方面的涵義:①關於人文和社會領域(以它們為對象)的研究,應該和能夠成為科學,應該使它們具有與自然科學同樣的科學本質和功能。②以人和社會為對象的學科,不能僅僅以科學性的描述為滿足,更要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發揮人文關懷的功能,並向一切科學技術領域普及這樣的功能。
  • 成師院學報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擴展期刊
    中國網12月3日訊(李小野)近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成都師範學院學報》被評定為「綜合•高校綜合性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刊擴展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如何走出論文評價體系?
    智庫出品  隨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日益繁榮和發展,已經積累並每年新增大量的科學報告,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獻資源。人文社會科學報告制度建設不僅能有效開發利用現有的報告資源,提升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益,同時報告審查和質量評價體系又能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質量控制。
  • [光明日報]章開沅、吳易風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本報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姚曉丹)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今天揭曉,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史學界泰鬥章開沅,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是吳玉章基金委員會為表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有卓越貢獻的學者設立的專門獎項,於2012年首次頒發,每人獎金100萬元,被認為是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齊名的中國人文社科領域最高榮譽。6年來,已有鄔滄萍、馮其庸、湯一介、戴逸等16位學者獲此殊榮。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2020年06月08日 18: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李心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2019年07月24日 07: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空間維度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期刊資訊】知網發布「中國學術期刊分區表」,覆蓋人文社會科學...
    來源: 西瓜窩蛋奶 舉報   12月17日消息,中國知網公布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
  •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調研
    2020年12月2日上午,南科大校長薛其坤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調研。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等校領導及相關單位負責人隨同調研。薛其坤講話  調研座談會在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大樓A棟108會議室召開。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6期目錄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全國百強社科期刊(2013、2015)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刊四川出版·期刊獎一等獎獲獎期刊《社會科學研究》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於1979年3月創刊,主要刊登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學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全國百強社科期刊(2013、2015)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刊四川出版·期刊獎一等獎獲獎期刊《社會科學研究》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於1979年3月創刊,主要刊登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學、新興交叉等學科的研究論文
  • 《建平社會科學》創刊
    來源:燕都晨報 日前,建平縣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創辦的會刊《建平社會科學》正式出版面世,將為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發表研究成果搭建平臺,為繁榮發展社會科學事業、推動建平各項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建平社會科學》緊密聯繫社會科學界工作者孕育出的喜人成果,不僅承載著科學論述、學術研討責任,更承載著歷史探尋、科技提升的使命。在以研究性、綜合性、指導性定位的同時,緊跟時代的脈搏,圍繞中心工作,記述學術演進,促進思想升華,彰顯社會科學價值,煥發藝術人文光彩。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全國百強社科期刊(2013、2015)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刊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新華社發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場景  ·大數據時代,從典型案例探析研究新動向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真正價值源自於研究問題。把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在於尋求研究問題的解決路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所以要重視GIS技術,因為其研究對象不僅有時間屬性,還有空間屬性。人文社會科學中很多現象並不能像自然科學研究中用數學、物理、化學的方法來測量,但是GIS技術為直接或間接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空間提供了可能。  數字與現實世界融合:VR/AR技術。
  •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地區:大陸   地址:上海華山路1954號  郵編:200030  電話:021-62813389  網址:http://shss.sjtu.edu.cn/  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由創建於
  • 《政工學刊》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 解放軍報...
    本報訊 韋國良、馬英智報導:1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8年)》。由海軍政治工作部主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主辦的《政工學刊》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是軍隊系統唯一入選政治類的「核心期刊」。
  • 《江西社會科學》再次入選CSSCI來源期刊目錄
    喜 報 近日,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發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以下簡稱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期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