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2021-01-09 光明網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其實,人文並不屬於科學,人文學科與科學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區別:第一,旨趣不同;第二,致思方向不同;第三,思維方式不同。

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它把人文也視為科學,並稱之為「人文科學」;二是它認為所謂的「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是一類的東西,有時甚至把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三是它認為社會科學比較接近於所謂的「人文科學」而區別於自然科學。

其實,人文並不屬於科學。今天我們所說的「人文科學」的英文對應詞叫做「humanities」,而「humanities」根本就不屬於科學(science),相反,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是與科學相對的東西。從西方古典時代以來,「humanities」主要包括哲學、史學、語言文學、藝術等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將它翻譯為「人文學科」,這是比較準確的。人文學科之外的社會科學也好,自然科學也好,則都屬於科學,也就是說,社會科學是比較接近於自然科學而區別於人文學科的。那麼,humanities與science,即人文學科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到底有些什麼區別呢?我想,這種區別主要有三:

第一,旨趣不同。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目的都是要揭示對象的性質和規律、獲取關於對象的儘可能普遍的知識,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是什麼」、「怎麼樣」以及「為什麼」等問題。與此不同,人文學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獲取關於對象的知識,而是要探尋人的生存及其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問題,並由此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從而為人的行為確立某種價值導向,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應如何」的問題。可以說,科學是一種純粹的知識體系,一切科學都是一種「物學」;而人文學科則是建立在一定知識基礎上的價值體系,一切人文學科都是一種「人學」。比如說,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研究人,但它們只是把人當做一種既成的事實性存在即當做一種「物」來研究,致力於發現支配人這種事實性存在的種種規律,因而它們對人的研究與對別的存在物的研究並沒有本質的不同。與此不同,人文學科不是把人當成一種既成的事實性存在而是把人當作人即當作一種始終未完成的存在物來研究。可以說,科學研究和人文學科的研究都是要探尋某種東西,其中,科學研究所要探尋的是事實,如電子、人的生理特點或心理活動規律等等,它所要探尋的東西本身是確定可尋的,而一旦探尋到了這種東西,一項具體的實證科學研究即告完成;人文學科的情況則很不相同,它所要探尋的東西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找不到的,或者說,先前的探尋者總是以為他們找到了而後來的探尋者卻認為他們並未完全找到。但是,這絲毫也無損於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也不在於它探尋的結果而在於探尋的過程。這是因為,人文學科所要探尋的東西是人的生存意義或人的價值,而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並不是現成地擺在什麼地方等待我們去發現,而是在人文學科的探尋過程中不斷地被開掘出來、不斷地生成著。正是通過對於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的永無止境的開掘和追問,人文學科不斷地從新的方面、新的高度展示出人不同於任何其他存在物的始終未完成狀態。

當然,人文學科也要研究物、研究各種事實性存在的性質和規律,但它決不滿足於、決不止於發現對象的性質和規律,而總是要進一步追問如此這般的對象、對象如此這般的性質和規律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對人的價值及其實現有何意義。

第二,致思方向不同。對於科學與人文學科在致思方向上的區別,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凱爾特曾作過說明。李凱爾特曾分析過文化科學(大體上相當於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區別。他認為,因為要發現一般規律,所以自然科學在研究對象時總是致力於「抽象化」或「普遍化」,也就是說,它總是致力於把個別事實歸結為某種規律的作用和表現,並把特殊規律提升為一般規律,從而抽象出越來越普遍的規律。因此,用科學的眼光來看人,人必然被抽象為無差等的「類」。與此不同,文化學科在研究對象時則總是致力於「具體化」或「個別化」,它強調和珍視各種個別的東西、富有個性特色的東西、獨特的東西的價值,並藉此來開掘人的生存的豐富意義。文學、史學、哲學的研究都莫不如此,它們都是只有在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價值時才會受到人們的重視。

李凱爾特的上述看法是有道理的。其實,不僅自然科學的致思方向是「抽象化」或「普遍化」,而且社會科學的致思方向也是如此。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等社會科學學科都旨在發現支配某一社會生活領域的儘可能普遍的規律,併力圖用這種普遍規律去解釋個別的社會事件。在19世紀後期這些學科剛剛獨立的時候,為了獲得成為「科學」的入門券,這些學科甚至還不得不服從自然科學的「科學」標準,並大量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20世紀以後,特別是當代以來,各門社會科學逐漸形成了與自己的獨特研究對象相適應的研究方法,但在致力於探索和發現支配本學科研究對象的普遍規律、獲取關於本學科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普遍知識這一點上,卻沒有任何變化。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它們由於有了合用的、更有效的方法而比以往做得更好。總之,「抽象化」或「普遍化」與「具體化」或「個別化」,是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在致思方向上的重要區別。

英國著名科學家和作家斯諾在他的名著《兩種文化》一書中分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對立和區別時,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科學文化的進步是誰都不會懷疑的,但人文文化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比如說,我們很難說我們今天比莎士比亞時代的人能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亞。這個問題的實質在於:人文學科在其歷史發展中是不是在不斷地進步著呢?顯然,這個問題是由人文學科獨特的致思方向引起的。我認為,就歷史上人文學科領域中的每一重要理論或思想都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價值理想而言,它們在人類思想史上都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永遠不會過時;但就各門人文學科研究在不斷地從新的方面、新的高度開掘出人的生存意義、探尋到人的價值而言,各門人文學科又都在不斷地實現著歷史性的進步。

第三,思維方式不同。各門科學都以探尋對象的性質和規律、獲取關於對象的知識為己任,這樣一種旨趣決定了一切科學的思維方式都必然是實證的。比如說,你要探索金屬的導電性,要揭示水的沸點或冰點,要弄清商品流通和交換的規律等等,你就必須進行實證的研究,並用實驗或實證材料來說服人們相信你的研究結論。與此不同,人文學科的旨趣在於表達一定的價值觀念或價值理想,因而它的思維方式不可能是實證的,其中,尤其是哲學的思維方式是非實證的。人文學科中那些體現出某種人文精神的命題,往往看起來是一些事實命題(作為對事實的描述,事實命題的典型特點是可以用「A是P」的句式來表達),而實際上卻是一些價值命題(作為對某種價值觀念或價值理想的表達,價值命題的典型特點是可以用「A應該是P」的句式來表達)。例如,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克羅齊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丹納的「藝術是一種既高雅而又通俗的東西」等等命題,都莫不如此。這些價值命題既不能從事實命題中推導出來,也不可能用經驗來予以驗證,它們都是非實證的。

當然,我們說一切科學的思維方式都是實證的,並不是說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實證性或可證實度都是一樣的。自然科學的命題都是價值中立的事實命題,它們原則上都是可實證的;與此不同,雖然社會科學的命題也是事實命題,但由於這些命題所意指的社會事物往往與研究者之間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利益關涉,因而這些命題在多數情況下並不完全是價值中立的,其實證性實際上比自然科學命題要低得多。不過,社會科學家們常常傾向於為他們所提出的社會科學命題的價值中立性作辯護,因為價值負荷的存在畢竟會損害社會科學命題的科學性,它們本身是社會科學命題不完善的表現。按照其總的旨趣和致思方向,社會科學命題必然會不斷地趨向於價值中立,不斷地提高其實證性或可證實度。

同樣,我們說人文學科的思維方式是非實證的,也並不意味著各門人文學科的思維方式都是一樣的。雖然各門人文學科的根本旨趣是相同的,都是要揭示人的生存意義、探索人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但它們的思維方式也是很不相同的。其中,文學和藝術是表達性或「顯示」性的,語言學和歷史學是理解性的,而哲學則是反思性的。

總之,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相關焦點

  •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性與科學性問題
    獎勵優秀的社會科學著作。」①  不過,1930年創刊的《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國立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從所謂「文哲季刊」中似乎可以感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野。1955年《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創刊,1956年武漢大學學報復刊,命名為《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這在中國恐怕是比較早地使用「人文科學」概念的例證。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有人主張將已往的「哲學社會科學」改稱「人文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用以指稱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另一大半(有關人、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科學領域,這是目前一股國際性的學術潮流。其用意在於強調哲學和各門社會學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會、文化的,從而倡導立足於人、關心和服務於人的發展的價值導向。採用這一提法的好處是,強化這些學科的本意,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
  •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
    汪信硯在2009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學術版著文《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認為,人文並不屬於科學,而「社會科學是比較接近於自然科學而區別於人文學科的。」汪文揭示了一定道理,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僅存在著學科意義上的區別,更呈現出實質內容上的統一:問題領域都屬社會關係;設置目標都為規範或引領社會關係;檢驗尺度都是實踐。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2020年06月08日 18: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李心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2019年07月24日 07: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空間維度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人文社會科學 如何走出論文評價體系?
    智庫出品  隨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日益繁榮和發展,已經積累並每年新增大量的科學報告,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獻資源。人文社會科學報告制度建設不僅能有效開發利用現有的報告資源,提升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效益,同時報告審查和質量評價體系又能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質量控制。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  在上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曾軍看來,與自然科學學科不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區域屬性和價值取向,這也正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所要體現的「中國特色」。
  • 學科也有鄙視鏈嗎!為什麼人文學科總抬不起頭?
    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關學科?為什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人類知識譜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而人文學科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裡呢?01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權威從哪裡來?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有一個有名的發現,我們是為了獲得力量而追求知識,即知識就是力量。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以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委員,黃浩濤十分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問題。在哲學社會科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學科的出現,是學術進步的重要標誌,反映著學術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學科是學術積累和傳承的載體,也是學術進一步發展創新的平臺。學科在形成學術共同體和學術規範、促進知識體系化、提供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專門人才訓練培養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功能。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中,學科體系居於基礎的地位。 當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機遇與挑戰並存。
  • 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
    然而,由於「人」與「社會」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即瑞士學者讓・皮亞傑所說的,儘管在理論上可以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區別開來,而在實際中,「不可能對它們作出任何本質上的分別」,所謂的社會現象,主要「取決於人的一切特徵」,而人文科學在這方面或那方面又都是社會性的,因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是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討論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性是什麼?
  • 《政工學刊》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 解放軍報...
    本報訊 韋國良、馬英智報導:1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8年)》。由海軍政治工作部主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主辦的《政工學刊》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是軍隊系統唯一入選政治類的「核心期刊」。
  •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地區:大陸   地址:上海華山路1954號  郵編:200030  電話:021-62813389  網址:http://shss.sjtu.edu.cn/  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由創建於
  • 天津這所高校再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名單正式公布,天津著名學者、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先生及其學術團隊的成果《傳承人口述史方法論研究》獲得著作論文類一等獎,這是我校自2012年後第二次獲得該獎項一等獎。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視野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應當相互學習借鑑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現象具有同質性,而人文社會科學現象具有異質性。所以自然科學研究強調可重複性。
  • 關於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
    (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根據工作安排,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申報工作定於今年12月開始。  為支持西部和邊疆地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本次項目繼續設立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及新疆、西藏項目,不單獨組織申報,申報條件與評審具體事項與一般項目相同。  本次項目不設申報指南(專項任務項目除外),申請者應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結合國家經濟社會及學科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根據自身的研究基礎和特長,自行擬定研究課題。
  • 講座|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我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是,我們所從事的這門學科研究,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到底佔據一個怎樣的地位呢?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種知識體系得以自成一家?對於這些問題,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在2017年9月21日於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展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為題的主題講座,與聽眾們分享了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見解。
  • 成師院學報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擴展期刊
    中國網12月3日訊(李小野)近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成都師範學院學報》被評定為「綜合•高校綜合性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刊擴展期刊。
  • 教育部: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
    、考古學、工商管理、音樂與舞蹈學、設計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設置學科「國際聲譽」指標,邀請境外專家開展學科聲譽調查。  「加快構建科學權威、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要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本輪評估改革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更加強調政治方向。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要突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住學術評價中的政治關。  二是更加彰顯中國特色。
  • ...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在南京舉辦 與會專家研討生物多樣性與...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拾冠之)10月24—25日,「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在南京舉辦,會議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由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華智全球治理研究院與南京工業大學社會科學處、學術期刊編輯部共同主辦。
  • 講座|迦耶:在反功利主義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廣泛的社會科學
    阿蘭·迦耶社會科學的危機在講座開始前,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了一個簡短的儀式,由社會學系的渠敬東教授將北京大學榮譽訪問教授的聘書遞到了阿蘭·迦耶先生手中。在主持人李洋教授的簡短介紹後,迦耶先生以連環畫《丁丁歷險記》中的「尋找生活」這一有趣的話題引出了這場講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