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時代,我們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學什麼?
五月五日,「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綜合運用實景搭建、影像展示等各種展陳手段,讓黨員群眾更加深刻地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圖為群眾體驗實景搭建的紅船會場。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資料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幹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他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思想上、精神上鮮明的時代標識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和回答了新時代要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的時代課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掌握和提升「看家本領」,既要認真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認真學習和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從如下十個方面學精悟透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物質統一性的理論
承認無限多樣的世界是統一的,而且統一於物質,這是辯證唯物論的基石。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存在的具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客觀存在著的社會實踐和實際情況等;任何意識或認識、理論或思想,都是對物質的反映,都是對客觀世界、客觀規律、客觀存在的反映。基於這種辯證唯物論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
要掌握和提升我們的「看家本領」,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物質統一性的理論,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即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學習掌握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特別要總結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以實事求是為前提,以解放思想開道,把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推向新的境界。
馬克思主義關於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特別是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
不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發展也要遵循自身的規律性。規律是事物及其發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它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但又是可以認識、把握和利用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要遵循相應的客觀規律。我們首先要把握這種規律,並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們「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特別要在掌握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及其相輔相成上狠下功夫,並爭取在認識或理論上實現新的突破。
馬克思主義關於實踐與認識關係的理論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和第一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我們要善於通過實踐,去探索日趨廣泛的世界的奧秘,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實踐的新鮮經驗,以不斷及時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並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推進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其中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要積極投身實踐、特別是各類深化改革的新實踐,並勇於在實踐中建設新時代的中國;二是要堅持與時俱進,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新經驗,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不斷豐富、發展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作用的理論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類社會歷史說到底就是一部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艱苦奮鬥史。在新時代,這部歷史還在延續,中國共產黨也正在領導著人們繼續譜寫這一偉大的歷史。作為「看家本領」,中國共產黨的優勢就在於能夠堅守人民的立場,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以徹底解放全人類為最終目的,尊重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依靠中國人民的力量去追求中國夢,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乃至實現共產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我們「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這不但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性決定的,而且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
當前,特別要注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決杜絕對其任何形式的詆毀和損害;要注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要注意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加切實、更有成效地實施人民民主。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生產或生產方式的理論
在馬克思主義那裡,「社會生產」與「生產方式」是一致的概念,都是歷史唯物主義表示社會發展決定力量的範疇。恩格斯曾經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馬克思也曾明確說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生產或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統一體。其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生產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其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上層建築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
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生產或生產方式的理論,實質上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特別要注意突出兩個重點:一是認真把握和運用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和上層建築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它們是我們國家實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觀依據;二是要科學理解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從而深刻認識在新時代依然要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
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化建設的理論
馬克思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相互作用並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在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中,人們生產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設雖然決定於經濟基礎,但又對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
在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化建設的思想」,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次,要有文化自信,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而更加自覺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再次,要把文化自信和理論自覺高度統一起來,不斷增強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指引。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建設的理論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的「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恩格斯甚至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應該「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閒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進入新時代,我們仍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諸如此類關於社會建設的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努力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創造條件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特別要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動全體人民在擺脫貧困中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邁進。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論
在這方面,馬克思、恩格斯有著非常多的論述或說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和「他們與自然的關係」;「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馬克思強調,「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在他們看來,人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外在於人的自然界則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環境,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雖然可以「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徵服自然力」,但違背客觀規律的行為會遭到自然力對人的報復。所以恩格斯警告人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而要防止自然界對我們的「報復」,就要改善人同自然的關係,建立「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
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讓中國更加美麗。其中特別要注意端正「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建設關係的認識,一方面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並堅決摒棄那種「只要金山銀山而罔顧綠水青山」的思想或行為;另一方面要努力在「兩山」中構建由此達彼的「通道」或「橋梁」,促進「兩山」建設相輔相成。有些人往往把它們截然割裂甚至絕對對立起來,也有人容易把它們等同起來,這是片面、錯誤的,要堅決予以糾正。
馬克思主義關於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理論
恩格斯指出:「要使無產階級在決定關頭強大到足以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必須組成一個不同於其他所有政黨並與他們對立的特殊政黨,一個自覺的階級政黨。」這就是共產黨。如馬克思所言,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為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而奮鬥。
在新時代,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的要求,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當前,我們特別要注意繼續保持黨執政為民的初心,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要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奪取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
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理論
這是一種充滿科學預見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不但物質生產如此,而且精神生產也是如此。生產力迅速發展促成了世界性的文化交流與文明進步,隨著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他們的這些預見後來都轉化為現實。
特別是在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世界文化也在各國、各民族的相互接觸、相互交流或相互碰撞中,以共同價值為基礎而形成了許多共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遵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原則,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鄭又賢 作者系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