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體系#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巨大成就。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
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
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這一時期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與實質「正本清源」。二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聚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意義與價值問題的探討。三是當前,學界致力於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意義與價值的反思,轉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當代性問題的反思,這意味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題轉換。
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創新提供了契機和動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表示,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孕育了創新思維,催生了思想解放運動,為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提供了實踐基礎和精神準備;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提出了許多重大現實課題,積累了富有探索性的「特區」經驗,提出了富於挑戰性的迫切要求,而這些直接推動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回應時代呼聲,聚焦實踐問題,探索發展規律,深化學術探究,推進理論創新,取得了多方面成就,具體體現為:重大哲學理論問題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哲學基本原理和哲學史研究取得重大進展;關注現實的應用哲學蓬勃興起;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向縱深推進。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應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朱榮英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時代的真理,是能深入人民生活內在本源處的活的靈魂與思想精華。任何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必定是哲學社會科學獲得大發展的時代。我們身處的時代是需要理論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是需要思想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構建能夠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哲學研究者的歷史使命。
聚焦現實問題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應聚焦現實問題。郝立新談到,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仍存在不足,具體體現為:較少關注現實問題,缺少對時代的感應;缺乏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對國外問題研究較多,對本土問題及促進國外成果本土化的研究力度不夠;學術自覺和學術自信有待加強。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新時代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提出新要求。劉懷玉表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和發展,與人類思想史上的許多哲學思想變革一樣,都是突破原有經典大問題而從亞形態、次問題中生長出新的基本問題。我們不能要求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出發,直接回答今天的現實問題。我們不僅要關注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更要關注相關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本身的歷史局限性。我們要弄清經典作家用何種方法、在何種意義上看待我們正在面臨的現實問題。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研究的問題大致包括:關於現代性社會批判理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擴展研究、主體哲學轉向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本體論體系重建研究、「空間轉向」與馬克思主義城市社會哲學研究等。
郝立新建議,面向新時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把握時代精神,包括把握現代人文精神和現代科學精神;二是聚焦現實問題,包括理論現實與實踐現實;三是凸顯中國特色,創新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出新的大眾哲學、生活哲學、實踐哲學;四是提升學術品位,在注重學術文獻考證研究的同時,著力提升研究成果的國際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創新發展也沒有止境。朱榮英認為,唯有緊跟時代腳步、聆聽時代聲音,挺立時代潮頭、闡發思想先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才能不斷向前發展。當代學人應充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並將研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構造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新形態。只有將自己的「述學立論」融入現代化實踐,有序整合時代精神中一切先進性的思想因子,才能讓研究成果發揮出引領時代、面向未來的旗幟功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適逢大變革、大發展的新時代,應主動承擔起思想創新的任務,不斷深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精彩推薦:
貫徹實施民法典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蘇東坡的「兩個西湖」
課堂之外的教育遠比課堂教育重要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