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日,在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的第10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專業在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1368所高校5大學科群48個學科的評估中,連續兩年全球排名32位,連續三年保持中國大陸高校哲學專業中名列第一。消息傳來,給正向著世界一流奮進的人大人帶來一份欣慰,幾多鼓舞。
以奮鬥築牢學術根基
誕生於1956年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60多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哲學人才,貢獻出一大批影響社會進程和學術發展的思想成果,更在近年來通過不斷追求與努力,從人大校園逐漸走向世界前列。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急需各方面建設人才之時,哲學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為全國高校與科研機構培養了大批教學研究人才,堪稱當代中國哲學教學與研究的「工作母機」。
在改革開放大潮席捲全國之時,面對各種思潮和意識形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衝擊,人大哲學人積極審視和反思現實問題,胡福明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掀起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也成為思想理論界破除「兩個凡是」、重新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先導。
在邁入新世紀之後,人大哲學人更是在教學與研究中力求體現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和大眾需求,關注哲學和哲學史的基礎性問題,他們以哲學的方式反思時代,重視哲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強調哲學致思的學術品格,提升理論研究的現實維度。
現當代中國哲學學科取得了長足進展、結下了累累碩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為此做出了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中,既有新中國哲學發展史的開創人肖前領銜主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新中國倫理學的奠基者羅國傑主編《倫理學》,又有夏甄陶不懈研究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並著《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陳先達播種馬克思主義信仰,引領後輩學人《走向歷史深處》。在奠基哲學宗教學學術經典的過程中,則有著名西方哲學史家苗力田主持編譯的《亞里斯多德全集》,鍥而不捨研究佛學的方立天所著《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十年磨一劍的李秋零翻譯《康德著作全集》。而尋找當代哲學發展新路徑的過程中,張立文汲取中國傳統哲學精華開創「和合學「,劉大椿在科學與哲學的交界處提出《科學活動論》《西學東漸》……。他們以不懈堅持與努力,不斷為中國人民大學「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貢獻力量,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貢獻力量。他們不僅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寶貴財富與資源,更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財富。
以傳承創建一流學科
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成立;1986年,教育部批准哲學系設置倫理學本科專業,1999年設置宗教學本科專業;2005年,哲學院正式組建;2019年,人大哲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倫理學專業入選北京市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文科基礎學科(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基地、「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國家第一批博士授權單位,第一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人大哲學人一步步夯實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成果。在教育部學位評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人民大學獲評A類學科總數為14個,哲學專業位列其中。此外,受中央統戰部委託,哲學院連續十四年成功舉辦愛國宗教人士高級培訓班,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秉承學術精神、擔負社會責任、尋求中西融通、重視國際比較與中國特色——帶著這樣的追求,人大哲學人投身於一流學科建設。如今,哲學院所擁有的哲學、倫理學、宗教學、PPE四個本科專業已形成相互促進、彼此融合的良性循環,更擁有囊括全部哲學二級學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科學技術哲學、宗教學、管理哲學、政治哲學10個碩士點和博士點,同時還建設有「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這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幾代人大哲學人接續奮鬥半個多世紀,精心搭建了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
他們步履不停,反思時代、深入研究、實事求是、探求真理,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僅僅在2019年一年中,哲學院全年核心期刊論文成果發表總計達173篇,其中A、B刊共97篇,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智力支持。
爭鳴、交鋒、對話,人大哲學人的思想,藉助各類學術平臺取得了更深遠的影響。在過去的一年中,哲學院舉辦了多場學術活動,既有「首屆羅國傑論壇暨第二屆羅國杰倫理學教育基金頒獎大會」上百餘位高校師生圍繞元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規範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的有關問題展開研討;又有以陳先達教授新著《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布為契機的高端學術論壇,引領和激勵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為了共同的目標與哲學使命而努力;還有匯集了多國專家學者的世界第五屆「未來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哲學思考」國際論壇,全球化的中國道路、全球化視野下的地方性問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等問題得到熱議……這些學術活動內容涵蓋廣泛,探討爭鳴深入,各種學術觀點在交流中互相促進。
此次QS學科排名中,除哲學專業連續兩年全球排名32位、連續三年在中國大陸高校哲學專業中名列第一之外,哲學院的宗教學專業也進入世界百強,是中國大陸僅有的兩個獲此排名的宗教學專業之一。正如QS全球教育集團中國總監張巘博士所說:「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4年成績顯著,世界50強學科增長54%,中國正在從教育大國穩步邁進教育強國。」2020年是學校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奮進之年,更是第一輪「雙一流」建設終期驗收工作之年,哲學院正紮實做好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奮進在「雙一流」建設進程中。
以開放心態走向國際舞臺
在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進程中,一支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哲學院現有的78位教師中有22位海外留學回國博士、6位外籍教授,多元化、國際化的師資隊伍,為哲學學科走向世界奠定了紮實的人才基礎。
哲學院十分注重教師國際化提升,積極邀請一大批知名學者走入校園,為師生接觸國際學術前沿打造良好環境,更鼓勵優秀教師「走出去」,參加高水平的國際會議、走進國際頂尖學術領域與組織、開展海外進修與合作交流。在去年一年,哲學院教師共有81人次出國出境交流,足跡遍布港澳臺地區和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等16個國家,60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發表學術論文;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明顯增多,9篇論文見諸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PHILOSOPHY EAST & WEST,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在向著世界一流前進的道路上,哲學院教師隊伍的國際教育能力、學術交流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走出去」的同時,哲學院亦注重教師在地國際化,充分利用海外優質智力資源,通過學科國際前沿教師培訓項目,不斷加強與海外學術界的溝通和交流。近年來,十餘位海外專家學者先後受邀前來講座和集中授課,「知覺、意識和第一人稱」國際學術研討會、「未來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哲學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成功舉辦,教師們在人大校園裡,就得到了開拓學術視野、擴展學術領域、緊跟學術前沿的機會。
以創新培育全方位發展人才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開闊視野引進全球智力資源、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擴大國際影響力,哲學院一步一個腳印,致力於哲學學科走出校門、走向世界、接軌國際前沿。
哲學院在人才培養中堅持國際化、全方位培養大格局,積極建立與國際名校的合作,與包括英國牛津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義大利帕多瓦大學、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等多所國際名校保持長期合作,邀請夥伴院校專家來校講授專業課程或聯合授課,打造全英文專業課程,通過搭建中外合作平臺、積極爭取外部資源、開展暑期課程等方式,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國際化力度。
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哲學院以優秀國際生源為基礎、充分發揮學院師資優勢,提供英文課程和中文語言環境,努力培養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宗教的國際人才,不斷拓展學院國際聲譽和國際影響力。2019年,哲學院有80人次學生赴包括港澳臺地區及英國、德國、瑞士、義大利、芬蘭、荷蘭、比利時等多個國家交流學習;學院還通過「中國哲學、宗教與文化」全英文碩士項目等多種渠道,為國際學生更好地融入人大校園生活搭建文化學習交流平臺。
在尋找新文科發展方向的過程中,哲學院不斷探索大類招生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創新專業設計與培養模式,培養更具國際化水平的全方位人才。2016年,哲學院與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籤訂了本科PPE學生交流學習項目合作協議,借鑑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經驗,由哲學院負責學生管理,與國際關係學院、經濟學院聯合培養。在這一項目中,課程涵蓋形上學、知識論、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倫理學、政治哲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概論、英美政治制度、國際關係史、中國政府與政治等,力圖幫助學生打破因學科孤立帶來的思維局限,融會貫通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三個專業的理論與方法,集古典與創新為一體,努力成長為具有全球視野、充滿中國文化自信的領導型人才。
2019年,哲學院在拓寬國際合作、提升人才培養國際性方面取得長足進步。1月,哲學院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籤訂了碩士「1+1+1」項目協議,首位交換學生已開始進修學習;6月,與日本立命館大學研究生院經營學研究科在學校框架協議的基礎上簽署了研究生交換合作協議,每年可推薦2名以內的學生作為交換生候選人;9月,在已籤訂的院級合作協議基礎上,比利時根特大學2位碩士學生前來交換學習。此外,哲學院配合國家「一帶一路」行動綱領,結合教師專業優勢,在阿聯、埃及、伊朗等國進行合作探索,為未來更深遠、廣闊的國際化合作奠定基礎。
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即將迎來命名組建70周年之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人大哲學人仍然以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在建設「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凝心聚力、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