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會聚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探討

2020-12-02 騰訊網

摘要

知識大融通和會聚技術的發展,使學科的交叉、融合進而產生會聚型學科的趨勢日漸明朗。學科會聚是會聚型學科發展的初期形式,它超越了傳統的交叉學科、跨學科和學科群概念,更加強調革新性、集成性和全程性。四所世界一流大學實行新技術推動型、任務拉動型、共同願景驅動型、科技平臺吸引型等各具特色的學科會聚模式,浙江大學正在探索頂層戰略設計驅動、新型研發機構迭代、研究範式變革推動、多學科協同培養等學科會聚路徑。學科會聚引領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是突破傳統的院系-學科框架,以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重大挑戰問題為牽引,實現大跨度的協同創新。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創新範式的迭代呈現加速之勢,大學也不得不做出相應改變。正如有人指出的,21世紀科技發展呈現大融合、大交叉、大匯聚的趨勢,學科板塊之間通過理論移植、知識互鑑、對象轉移等強化交叉會聚,進一步打破領域之分、學科之界和專業之別,為知識融合、重組、分化提供方法論,新學科、新專業、新方向、新理論、新思想、新知識不斷湧現。特別是眾多具有內在融通特徵的混合領域不斷興起,使得大學傳統的學術組織體系面臨巨大挑戰,學科間界限逐漸消失,成為大學發展的長期趨勢。源於學科前沿和學科群交叉融合的原創性成果的大量湧現,佐證了會聚技術的崛起與眾多非傳統知識生產模式的發展,以及學科會聚將成為知識生產的新趨勢的預判。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教研〔2018〕5 號)明確指出要「創新學科組織模式,以服務需求為目標,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學科協同交叉融合,構建協同共生的學科體系」。也就是說,「雙一流」建設強調以新的理念和範式,加快學科交叉融合,打造應對重大需求的學科生態系統,這為新時代頂尖學科和頂尖大學建設指明了方向。本文嘗試提出學科會聚的基本內涵,聚焦四所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動案例和浙江大學的探索性舉措,對學科會聚引領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進行初步探討。

一、

學科會聚的內涵解讀

學科會聚是進入21世紀前後才出現的概念,與學科群、跨學科、交叉學科等傳統概念相比,更加強調應對社會重大需求情境下學科間的有機協同和高效集成。會聚型學科是學科會聚發展的更高階段,代表著新興前沿領域的知識生產模式和知識生產組織的成型,典型如合成生物學。

01

從學科群到學科會聚

通過整合多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形成一個全面、綜合的框架,以應對特定挑戰,體現了對於研究過程模式和研究策略的新思維方式。超越單一學科的學科體系化發展,通常在原有的專門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並發生非線性相互作用,體現了科學整體系統演化的結果。而這種學科系統的演化,最終呈現出學科群、學科交叉、學科會聚等不同狀態。

學科群是學科融合的初級階段,即由若干個同類學科或跨門類學科集合而成的學科群體,通過學科之間的依賴、促進、移植等互動行為產生。學科群既是知識生產內在規律決定的,即自然層面的學科分化與綜合,也受社會需求變化的影響,即學科體系之外的拉動作用。學科群通常表現為相近屬性學科板塊內部形成的簇群,其內部各學科間的聯繫和協同相對於內外學科間的關係而言更加緊密,但簇群的規模、結構並非一成不變。學科群的出現為大學解決複雜現實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有助於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尤其是多學科方法的相互作用和滲透推動了納米材料、能源化學、認知神經科學等交叉前沿領域的產生。

20世紀後期以來,科學正從高度分化轉向高度綜合,學科體系變化的加速度提升。尤其會聚技術的崛起打破了傳統的單學科知識生產方式,學科會聚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徵和新趨勢。2001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一次各界頂級人物參加的圓桌會議率先提出「NBIC會聚技術」,這是學科會聚理念產生的源頭。「NBIC」是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生物(Biotechnology)、信息(Information Technology)、認知(Cognitive Technology)四大前沿科技的英文縮寫。在此背景下,人們逐漸認識到,用學科這個輪廓線來刻畫知識世界是不夠的,而應該推動不同學科的知識會聚交流,從而「把這一種輪廓線慢慢淡化掉,把知識從一張線畫變成一幅油畫,用豐富的色彩來填滿知識的空間」。

繼之,許多國家開始高度關注這四大前沿領域之間的融合、會聚和集成,以及會聚技術的進展和未來前景,創造了新的科技發展方法論並拓展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0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組織編撰的《提升人類能力的會聚技術》(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報告和2004年歐盟專家《會聚技術——塑造歐洲的未來》(Converging Technologies: Shaping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ocieties)研究報告中詳細剖析了會聚技術,以及美國和歐洲把會聚技術作為優先研究主題和戰略部署的情況。2005年,浙江大學聯合香港科技大學舉辦「學科會聚與科研平臺高新技術高峰論壇」,深入探討了學科會聚的趨勢與未來。

由此,在會聚技術基礎上萌生的學科會聚,逐漸成為學科發展的新理念新範式。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學科會聚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大學探索學科會聚的實踐,特別是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的會聚研究不斷湧現激動人心的創新成果,大尺度的學科會聚正在繪製出更加豐富多彩的知識圖景。

02

從學科會聚到會聚型學科

當今世界的科技發展正處在一個轉變的關鍵時刻:從解決原來的高度細化和特定的問題轉變為通過整合和協作方法解決複雜的挑戰。傳統上以知識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架構為表徵的智力組織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綜合性、交叉性問題的解決,也不能真正反映自然現象的全部內在聯繫,這極大地推動了學科會聚的發展。會聚型學科是以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的生產、生活重大挑戰(grand challenge)問題為導向,在學科內外力量的協同作用下,形成的大跨度、寬領域、網絡化並有機融合的學科集成系統。

會聚型學科是學科會聚的重要結果,通常會造就新的學科高峰。不同於基於學科邏輯的一般學科群概念,會聚型學科具有學科會聚的兩個內涵特徵:一是解決一系列研究問題所必須的專業知識的會聚,二是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促成相應科學進展向新形式創新和新產品轉化過程中涉及的合作網絡的形成。也就是說,通過理論與方法的轉移綜合,會聚型學科使傳統研究對象超出原先的領域和範疇,成為多門學科協同作戰的新對象。而且,會聚型學科不僅促進知識會聚和使組織邊界的柔化或組織間的合併與聯盟,更重要的是促進思維模式交叉和價值觀會聚,進而影響科學活動主體的行為,實現學科的完全會聚。

綜上,學科會聚更加強調革新性、集成性和全程性,超越了傳統的交叉學科、跨學科和學科群概念。它不單是創新活動本身,而且是一種重大挑戰領域運動,旨在推動核心領域的技術、產業、社會的連鎖性變革;不單是單個學科的「獨唱」,而是充分集聚多個院系/學科/機構的多方面創新資源,以及研究範式的取長補短;不唯一聚焦於創新鏈條的某個環節,而是從貫通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品開發甚至市場推廣的全過程。與學科群、學科交叉等相比,會聚型學科需要打破傳統學科組織壁壘和運行上的思維慣性,在研究領域、研究範式、資源整合、人員協同上做出實質性轉變,形成新結構、新模式,並凸顯其變革性成效。

二、

四所世界一流大學學科會聚案例

為了更深入了解各種學科會聚實踐活動,本文以四所世界一流大學為例:一是新興綜合型技術發展推動不同學科會聚的「新型技術推動型」;二是圍繞國家重大任務或社會重大需求而協同攻關基礎上實現學科會聚的「計劃任務拉動型」;三是不同學科研究者為了共同學術目標主動聚集在一起從事科學探究的「共同願景驅動型」;四是多個學科研究者長期依託大型科學設施而產生學科會聚的「學科專業集成型」。

01

新型技術推動型:

麻省理工學院智能探索計劃

MIT是全球工程、自然科學的頂尖機構,近年來在物質科學、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等前沿研究領域走在前列,尤其人工智慧領域。2018年MIT宣布發起智能探索(Intelligence Quest,IQ)計劃,融合學科會聚中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開展人類智能的基礎研究,開發造福於社會的技術工具,實現人工智慧的顛覆性突破。IQ計劃試圖回答未來科技變革中的重要問題,比如,在工程學角度上,人類智能如何運作;如何利用深層次的人類智能研發出更智能、更實用的機器,從而造福於社會。MIT希望創建一個創新共同體,將神經系統科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關鍵領域結合在一起,藉助能引發重大突破的基礎研究,加深對智能的理解。除發展和推進智能技術外,IQ計劃還關注人工智慧的倫理和社會問題。多學科會聚在該計劃中得到充分體現,除了知識協同,更體現在解決重大問題時理論與方法的協同。該計劃依託兩大支柱實體項目,一是核心項目(Core)重點探索人類與仿生人工智慧的學習理論。該項目在探究人類大腦工作原理基礎上為類人腦提供應用人工智慧的學習算法;二是深度連結項目(Bridge),它將MIT在人類智能和仿生人工智慧上的研究發現應用於多種領域,併集聚全世界最先進的工業和研究型實驗室研發平臺,為MIT人工智慧研究社群提供各種創新資源。

同時,IQ計劃形成致力於處理全球性重大問題的產教聯盟,積極推進與全球有識之士合作,注重校內外多主體的協同創新,通過動員全校力量共同參與,充分匯聚校內研究力量,還與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獲得了企業贊助和慈善捐贈資金,提升IQ計劃的全球影響力等。

02

計劃任務拉動型:

洛杉磯加州大學重大挑戰計劃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於2013年發布的「重大挑戰計劃」(Grand Challenge Project)是應對能源、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等領域重大問題而實施的教育、研究、社會服務的集成性活動。該計劃旨在通過整合全校資源共同解決人類社會和當地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並爭取發展資源、擴大影響力、布局未來創新領域。UCLA遵循其提出的「大目標,大影響」,已推出可持續洛杉磯項目和抑鬱症重大挑戰項目。前者目標是2050年前讓洛杉磯成為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並且實現供水自足的城市,後者目標是2050年前達成抑鬱症患者減半並在世紀末攻克抑鬱症的目標。

這兩個重大項目旨在將學科會聚中的生物技術、認知科學領域與更多相關學科融合。在項目委員會機制的協調推進下開展,分別形成「150+40+1」架構和「100+25+1」架構,體現了學科組織交叉的大跨度特徵。其中,「150+40+1」架構是指:即在1個目標指引下,整合建築與城市設計、土木與環境工程、環境健康科學和公共政策等40個相關學科的150位各自領域專家。而「100+25+1」架構是指:即在1個項目中,整合生命科學、醫學、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大類25個相關學科、100位各自領域專家。重大挑戰計劃集成了研究開發、人才培養和公眾參與等功能,極大地拓展了學術活動的空間和鏈條,對於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改善社會服務水平都有積極意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UCLA重大挑戰計劃展現了學科會聚背景下研究合作的新範式:通過設定宏大目標,組建強大的團隊來尋求解決之道,其中包括:建立強大的專家團隊提供戰略諮詢、跨學科的研究委員會負責組織實施、項目設立、日常管理、團隊運行以及學生培養等。重大挑戰計劃還運用多種方法來確定新項目研究方向和資源分配的重點領域,包括:設立專項基金資助系列項目;舉辦各類會議論壇;宣傳重點項目等。

03

共同願景驅動型:

東京大學未來社會行動計劃

日本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將進入第五階段,即未來社會5.0(Society 5.0)。這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社會,由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與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結合提供動力。東京大學在2017年7月推出了「未來社會行動」(UTokyo Future Society Initiative,FSI)。該計劃是根據東京大學憲章中服務全球的使命,定位為強化有效合作、服務全球社會、貢獻人類未來的重大戰略行動,旨在促進科學、技術和創新發展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FSI計劃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一共同願景融合影響未來全球和公共生活緊密相關的生物技術、認知科學與信息技術,集聚科學、工程、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資源,吸引各個重大學科領域的學者一起進行研究,增強大學與產業界間的協作。因此,該計劃的提出被視為東京大學轉變研究和教育環境的契機,也是連結社會各界和國際夥伴以匯聚多元力量解決重大社會問題的重大機遇。

FSI計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與聯合國提出的2030年之前需要實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相一致,包括消除貧困、消除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實現和平與正義等17個目標。SDGs為促進跨學科的聯繫與協作提供完整框架,FSI計劃在17個目標之下分別開展了多個研究項目,其中大部分項目涉及多可持續發展目標,各個目標又通過這些項目聯繫起來。因此,FSI計劃尤為鼓勵具有自然協同效應的項目開展合作。SDGs不僅能推動不同學科領域的合作和交流,還能推動產學研不同主體間的協作,東京大學在與工業部門合作時將SDGs作為新業務增長點。此外,東京大學通過創設專門的基金,開展論壇、講習班和講座等方式支持FSI計劃和擴大國際影響力。

04

學科專業集成型: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組織新架構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始建於2009年,為新加坡第四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其以突破性創新為特徵的學科設置、跨學科研究合作、綜合集成型課程而享有卓越聲譽。面對未來工程與信息挑戰的複雜性和多面性,SUTD將學科專業結構進行前置性調整,打破學科/院系間相互割裂的布局,超越傳統學科框架,圍繞信息技術集成目標和工程前沿方向設置了建築與可持續設計、設計與人工智慧、工程產品開發、工程系統與設計、信息系統技術與設計等五大跨學科專業。

SUTD的學科會聚更具有全面性,將學科會聚落實到課程設計、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之中。SUTD在注重教授學生工程基礎、專業技術、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設計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更強調以複雜問題為導向,以設計項目為載體,採用小班化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嵌入單門課程的1D設計體驗、跨越多門課程的2D設計體驗、跨越時間的3D設計體驗、由學生主導的4D設計體驗,以及系統綜合的頂峰設計體驗,形成高度整合的課程體系,在全方位設計體驗中循序漸進地加深學生對工程設計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待現實世界的工程問題並學會運用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問題。

這四所世界一流大學立足於全球或區域重大需求,結合自身定位以及學科優勢,通過側重點不同的項目計劃或框架體系設計來促進學科會聚。如果說MIT的智能探索計劃偏重技術層面的話,洛杉磯加州大學的重大挑戰計劃和東京大學的未來社會行動項目則更具有「社會運動」的屬性,旨在強調從技術到場景應用的全鏈條發展,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學科專業集成模式超越傳統大學組織框架,有機融入研究、教育和創新活動中。

三、

浙江大學學科會聚路徑的初探

浙江大學將成為世界一流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設為總體戰略定位的重要維度,也是國內最早探索學科會聚的高校之一。其「綜合型」是實現學科會聚的前提條件,即學科齊全且綜合實力超群,尤其是重大學科板塊的全覆蓋,否則綜合交叉就是無源之水;「研究型」是表徵學科會聚的研究屬性,也是隊伍屬性和活動層次的保證,主要依託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質量研究生教育來實現;「創新型」是學科會聚的內在驅動和體制機制保證,主要指向對重大戰略需求的敏感性,以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旨在強調一流大學的創新使命及學校運行上的活力和創造性。本文將浙江大學學科會聚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01

頂層戰略設計驅動重大學科板塊交叉

囿於傳統的學科、院系架構,我國高校跨學科、交叉學科以至學科會聚發展相對滯後,在自上而下的資源配置制度佔主導下,頂層設計及與之相配套的巨大資源誘導就尤為重要。浙江大學2018年啟動實施「面向2030的學科會聚研究計劃」,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前瞻布局和重點發展若干學科會聚領域。圍繞長遠戰略目標,該計劃嘗試構建開放式創新網絡體系,打造多學科參與的學術共同體,以及科學、技術和產業的創新聯合體。其中,體系化、有組織的規劃實施,有助於學校統籌計劃任務與「雙一流」建設,把政策倡議和順應學術發展規律充分結合。

目前,會聚研究計劃是浙江大學推動學科會聚、打造會聚型學科的核心載體,是對傳統學科組織體系應對重大創新需求乏力的功能補充。分兩批先後啟動腦科學與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與感知、生態文明與環境科技創新、農業設計育種、智慧海洋、精準醫學、超重力場、新物質創製等八個會聚研究計劃。如「量子計算與感知」聚焦量子計算機研發的重大戰略目標,依託物理、光電、信電、材料、計算機等多學科力量實施。該計劃在短短的兩年內初步顯現學科會聚效應,已成功研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記錄,助力中國學者躋身世界量子計算第一梯隊。

02

新型研發機構迭代傳統科研模式

長久以來,學科性、小規模、校園內的科研平臺往往會落入傳統單一學科運行的窠臼,不能實現大跨度學科交叉融合以應對重大創新需求。所以,以新的知識生產邏輯和組織體系建構的新型研發機構,有利於擺脫物理空間隔閡、傳統學科制度和發展範式的路徑依賴,往往成為實現學科會聚的尖刀奇兵。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創新,有助於營造新的多學科會聚制度環境、接軌世界一流科研模式,進而牽引原有學科體系跨越式發展。這也是不少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或爭取國家布局地方研究院、科研基礎設施、新體制科研機構的重要動機。

浙江大學正在以兩個高能級科技創新機構為載體:一是作為「一體兩核」體制下的雙核之一參與建設之江實驗室,二是與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合作打造的「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以下簡稱「科創中心」)。之江實驗室聚焦網絡信息戰略領域,謀劃布局超級感知、腦機融合、新型晶片、先進人工智慧等重大研究平臺和重大基礎設施,在浙江省政策扶持下新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最新探索。同時,該實驗室正在協同引進高端人才、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實施重大項目,努力實現創新合作的疊加效應、放大效應,以帶動計算機、控制、光電、信息與電子、醫學等學科協同發展。科創中心聚焦物質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的交叉會聚和跨界融合,構建面向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國際科技前沿的創新生態圈,打造全球化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區和改革試驗田。在制度層面,科創中心探索政府、大學、市場多方參與的新體制新機制,利用浙江大學的創新網絡資源,充分調動市場主體作用,以創新需求倒逼學科範式、研究範式的重塑。

03

研究範式變革推動學科範式轉型

科學革命的實質就是研究範式變革,人類科學史上先後誕生了實驗範式、理論範式、仿真模擬範式三大研究範式。隨著21世紀信息科學的蓬勃發展,爆炸性增長的數據正成為科學研究的核心資源,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正成為新一代科學共同體的「第四研究範式」。

近年來,浙江大學推動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範式對傳統學科進行改造,尤其是通過文理交叉會聚的方式打造新文科,塑造「人文社科+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計算」的會聚研究範式。2017年,浙江大學啟動「大數據+人文社科」交叉創新項目支持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法律、智慧政府治理、智慧醫療等新興領域交叉研究。浙江大學研究基礎平臺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轉變中的作用愈加明顯,以統計數據分析、民意調查、政策模擬、行為實驗、腦科學實驗等條件支撐,強化定量分析和實驗技術手段。立足重大創新需求和科技前沿領域打造會聚型科研團隊,對消除學科隔離、強化板塊連結具有實質性牽引作用。「十三五」期間,浙江大學面向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需求組建了「16+X」科研聯盟,實施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發突發重大感染性疾病預防與診治、航空發動機高溫合金材料、煤炭清潔發電與資源利用技術等團隊預研項目。2019年啟動「雙腦+人文社科」交叉創新項目,作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的建設內容之一,圍繞腦與決策、腦與認知、人工智慧與應用、意識與倫理四大方向支持15個交叉團隊建設,進一步擴大了團隊協作範圍。

04

學科交叉培養拔尖複合創新人才

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教育革命的相互交織甚至一體化發展已成常態,如新冠肺炎疫情就凸顯出我國在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創新轉化等諸多方面的短板。依託多學科優勢交叉培養能夠培養應對重大需求的拔尖複合型人才,也為學科會聚可持續發展提供後備人才,有利於在人才培養層面推進學科實質性交叉,因而成為學科會聚融合的重要憑藉。

浙江大學以跨學科科研活動為抓手,著力構建多學科集成與交叉的培養環境與培養機制,近年來實施的「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項目最為典型。項目在醫學、工程、農科、人文等重大學科板塊之間組織交叉培養平臺,配以專項博士生名額,組建跨學科大類的博士生導師團隊。從更寬視野來看,浙江大學在專業設置、教材編制、師生合作等方面進行了長期探索,而交叉培養的深度合作進一步推動了跨學科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會聚型學科方向。以人工智慧專業為例,本科專業依託圖靈班,人工智慧工程博士專業依託教育部人工智慧協同創新中心進行培養。特別是浙江大學2019年獲批率先設立人工智慧交叉學科,招收工程專業學位博士,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慧+控制」、「人工智慧+創新技術」、「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邏輯認知/倫理/法學/藥學/教育學/金融學」等,採用學科交叉、組建交叉學科導師組等方式對研究生進行培養。同時,浙江大學積極參與「新一代人工智慧系列教材」建設,組織相關學科院士、專家和教授,三年內陸續出版20本高水平的人工智慧類專業教材,引領國內人工智慧人才培養。

四、

總結與展望

大科學時代的知識大融通必然帶來變革世界的會聚技術,而社會重大需求的拉動將加速多學科聚合的進程。近年來,以腦科學、人工智慧、合成生物學、精準醫學、智慧農業、BIIT(即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等為代表的學科會聚趨勢愈發明顯,正在帶動科學技術實現突破,如20世紀曾經發生過的幾次重大科技革命一樣的新的復興。本文對學科會聚的基本概念和演變過程進行了闡釋,呈現了四所世界一流大學各具特色的學科會聚模式,對浙江大學近年來的學科會聚行動進行了系統梳理。學科會聚體現了從涇渭分明的學科專業化分工走向多學科整合以及邁向科學統一與技術會聚的基本趨勢。

整體來看,這些計劃都是從國家戰略發展和社會需求出發,強有力地會聚利用跨界資源,並將學科會聚從科研成果牽引到到社會變革的鏈條上。學科會聚體現著創新鏈條的全程性和學科系統的集成性,是學科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眾所周知,我國大學中學科隔離造成跨學科研究困難的問題長期存在,更具完整性和開放性的學科會聚更遑論實現,而這正是高校打造學科增長極和創新生長點的潛在機會。當然,在全球科技版圖與創新形態不斷重構背景下,學科會聚的內涵結構、發展動力、組織體系、運行機制等問題仍然有待釐清。面向外部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挑戰問題,並視之為超脫大學內部原有組織框架、制度規範的合法性制約的邏輯起點或戰略契機,應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選擇。

參考文獻(略)

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41卷第5期

2020年10月 第80-86頁

作者:

吳偉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

徐賢春(浙江大學發展規劃處)

樊曉傑(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陳艾華(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

來源 | 戰略啟真

編輯 | 鐵文

相關焦點

  • 以優勢學科和知名機構引領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學科刊群,逐步解決「小、散、弱」
    筆者在前人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經驗和體會,提出以優勢學科和知名機構引領創辦一批世界一流期刊並圍繞一流期刊建設高水平學科刊群,希望這條路徑能幫助逐步解決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有限和「小、散、弱」問題、實現科技期刊強國夢。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內容提要: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是其基礎和核心,而學科交叉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學科交叉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學科選擇過程中,高校必須立足本校的主體學科和優勢學科,並滿足大項目研究和學科平臺建設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推動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要為學科交叉創設良好的環境。
  • 向世界一流邁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2020年3月3日,在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的第10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專業在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1368所高校5大學科群48個學科的評估中,連續兩年全球排名32位,連續三年保持中國大陸高校哲學專業中名列第一。消息傳來,給正向著世界一流奮進的人大人帶來一份欣慰,幾多鼓舞。
  • 趙可金、翟大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學科路徑與建設方向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 ,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代為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17年9月21日,「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公布,137所高校入選。其中,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外交學院(自定)6所大學入選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 清華大學高質量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經過認真討論形成了專家組一致意見: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堅持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部署,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目標,始終自覺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宏偉事業之中,積極探索實踐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道路。「雙一流」建設的實施過程與《清華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高度符合。
  • 陳延峰: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支撐一流學科建設
    在新的時期,固體微結構實驗室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積極調整方式,從單純本土培養為主,轉變為本土培養和海外引進雙管齊下。實驗室主動出擊,帶隊到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招聘宣傳,引進了大千人肖敏教授團隊、潘曉晴教授團隊等,另外還成功引進了三十多位青年千人。目前,實驗室培養和聚集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
  • 遼寧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招聘海外優秀人才啟事
    I.學校簡介  遼寧大學始創於1948年,是一所具備文、史、哲、經、法、理、工、管、醫、藝等學科門類的遼寧省唯一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現擁有世界經濟、國民經濟學和金融學3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8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和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中科大:「頂天立地」建設一流大學
    然而,頂天立地對於中國科大來說,還有著更深的含義:不僅仰望星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腳踏實地,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讓創新成果更多走進生產生活,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一流大學如何頂天立地?頂天立地對一流大學建設提出怎樣的要求?
  • 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提出了「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等重要思想,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5月2日,總書記再次來到北大,明確指出,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抓好三項基礎性工作。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排行榜:西南大學衝進全國第18位
    2020校友會中國大學分類排名、2020年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排行榜等系列榜單。在2020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排行榜中,西南大學表現亮眼,以5星成績位列全國第18位,進入中國一流大學行列。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體系採用教育教學質量、高層次人才、優勢學科專業、高端科研成果、科研項目、科研基地、辦學層次、社會聲譽和國際影響等9大核心指標,涵蓋了400多項評測指標,基本涵蓋國內外其他大學排名的高端質量指標,是目前中國大學評價體系符合國家政策導向、最為系統全面、評價指標與參評高校數量最多的大學排名。
  • 「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享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之美譽,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共建,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育培養體系,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海洋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二、崔曉峰:以優勢學科和知名機構引領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學科刊群1.以優勢學科和知名機構引領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由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據統計,中國科學家在化學學科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學、物理學、工程技術和動植物學等學科的高被引論文數量也相當可觀、排在世界前列。同時,我國高校正在實施的「雙一流」建設學科達460多個。這些優勢或一流學科以及所在機構通常具有創辦世界一流期刊的必備要素,包括人才和科研成果。
  • 南方科技大學召開美育新趨勢和新路徑教育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由南科大藝術中心主辦,來自全國30餘所高校或機構的100餘名藝術及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南科大,探討世界一流大學美育建設的新趨勢和新路徑,共論「如何發展大學的美育教育」。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下簡稱「人文學院」)講席教授李鳳亮,人文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陳躍紅等出席了研討會。
  •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特色」的核心體現即大學精神。《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引領文明進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
  • 2個學科進入ESI 前1‰解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科建設的腳步與圖景
    西電學科特色鮮明,目前擁有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2個ESI全球排名1%學科,而這2個學科又全部進入前1‰,據我們所知這在國內高校中是唯一一個。從橫向維度比較,國內高校中擁有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的共47所,其中擁有2個及以上1‰學科的高校有23所。在擁有2個及以上1‰學科的高校中,只有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蘇州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矢志追求卓越,以規劃引領發展,努力建設一流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編者按:「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我校全面落實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開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徵程,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為科學編制學校「十四五」規劃,準確研判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聚焦「十四五」發展重點,發展規劃處與黨委宣傳部策劃推出「『十四五』規劃大家談」系列訪談活動。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為了探索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開展學術傳播和交流,更好地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10月31日,武漢大學召開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河南支持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向研究型大學轉型
    河南「十四五」規劃建議:「十四五」時期,河南省將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支持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向研究型大學轉型。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做為河南省高校排頭兵,希望藉此機會大力發展,為河南的高等教育增添光彩。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國科學院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兩所學校從官方「品牌」上來講,兩家差異並不大,兩家高校都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區別在於陝西師範大學還是一所211工程大學;而中國科學院大學,因成立不久,2012年才由中國科學院研究院改造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並未經歷211工程院校評選,所以並不是211工程大學。
  • 3個學科全國第一!武漢大學坐擁54個國內一流學科,並列全國第4名
    2020學科榜"研製團隊認為,同一個學科,高校的排名進入全國前5位,表示這所大學的該學科建設水平跨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或接近"世界一流學科"水平;進入全國前25位一般認為進入"國內一流學科"行列,進入前50位一般可認為屬於"國內高水平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