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氣象人才搖籃」
學校簡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享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之美譽,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共建,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育培養體系,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海洋、信息、環境、管理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始建於1960年,應新中國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建設需求而生,隸屬中央(軍委)氣象局,前身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1963年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以來,先後實現了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1990年承辦了世界氣象組織第一個國際培訓班,設在學校的「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及「亞太經合組織颱風委員會培訓中心」,已為156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3500餘名高級氣象科技人員和管理者,成為全球培訓規模最大、質量名列前茅的培訓中心,受到世界氣象組織的高度評價和特別嘉獎。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的校園佔地面積約兩千畝。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萬餘名、碩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學生1500餘名。4個學科躋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
學校類別: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理工類大學
主管部門:江蘇省人民政府
學校屬性:全國重點大學、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錄取批次:本科一批
碩博點數:15/6
知名校友:鄭國光,吳國雄,陳鏡明,朱雲來,李早航,宋等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京市寧六路219號
男女比例:3:2
歷年在川錄取分數線
文科:
理科:
王牌專業
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
大氣科學專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前身是1960年南京氣象學院創建時建立的氣象學系,是國務院1978年首批碩士學位招生點掛靠院系,1988年,天氣動力學被批准為國家氣象局重點學科。1993年,天氣動力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氣候學被批准為中國氣象局重點學科,1998年,大氣科學一級學科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獲準設立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氣象學二級學科於2002、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於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一。
該專業在川錄取分數(理科):
應用氣象學專業:
應用氣象學院的前身是農業氣象學系,成立於1960年,由我國著名農業氣象學家馮秀藻先生創建。1989年更名為應用氣 象學系,氣候學專業同時加入;2002年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2004年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相繼成立。2006年8月成立應用氣象學院,2014年生態學專業加 入。1978年獲得農業氣象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獲得應用氣象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應用氣象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城市氣象學 碩、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得生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應用氣象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所在一級學科大氣科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江蘇省一級重點學 科、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一。學院是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是學校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學院。
該專業在川錄取分數(理科):
國家級特色專業:
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環境科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開設專業(部分)
優勢學科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大氣科學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大氣科學 A
數學 B-
科學技術史 B-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環境科學與工程 B-
科研水平
截至2015年5月,學校設有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創新開放平臺示範基地1個,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2個,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6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1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
2011協同創新中心: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氣候與環境變化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開放平臺示範基地:「氣象雲平臺及應用」網際網路應用創新開放平臺示範基地
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溶膠與雲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
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氣候與氣象災害協同創新中心、大氣環境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大氣環境監測與汙染控制高技術研究
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氣象探測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大數據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海洋動力遙感與聲學實驗室、江蘇省大氣汙染控制聯合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傳感網技術工程中心、江蘇省環境淨化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能源利用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網絡監控工程中心、江蘇省海洋環境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江蘇人才強省建設研究基地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院、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
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建設點:地球科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分中心
就業情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8 屆畢業生共 4673 人,其中研究生 908 人,佔畢業生總人數的 19.43%;本科生 3765 人,佔畢業生總人數的 80.57%。畢業生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截止 2018 年 12 月 25 日,學校 2018 屆研究生年終就業率為95.04%,本科生年終就業率為98.35%。
從畢業生就業去向構成來看,研究生去向較為集中,「就業」(88.00%)為其主要發展方向。而相較於研究生,本科生去向較為多元,「就業」(65.05%)為主,「升學」(27.25%)、「出國」(5.95%)次之。
報考指南
第十一條 堅持以文化考試成績為主,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和擇優的原則錄取。
(一)我校普通本科招生對身體健康狀況要求執行《教育部關於印發的通知》(教學[2003]3號 )規定。請考生依據相關指導意見選報自身健康狀況適宜的專業。
(二)建議統考語種非英語的考生報考所學語種的專業。我校僅以英語為第一外語安排教學。
(三)我校各專業(方向)的錄取不規定男女性別比例。
(四)實行計算機遠程網上錄取。根據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提供的生源分布情況和相關規定調檔,按照順序志願投檔的批次,調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20%以內;按照平行志願投檔的批次,調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05%以內。
(五)實行非平行志願省份的考生院校志願採用「志願清」的方式錄取,即優先錄取第一志願報考我校考生,如第一志願未錄滿,再錄取第二志願考生,依此類推;實行平行志願的省份按照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院校投檔規則進行錄取。
(六)進檔考生專業志願採用「分數清」的方式錄取,即分數優先。專業志願之間無級差,根據高考分數由高到低、不分專業級差進行排隊,按考生所報專業志願確定錄取專業,如果所報第一專業已滿,按順序考慮第二專業,依此類推。
(七)當進檔考生的投檔成績相同時,我校依據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主管部門出臺的同分排序規則(或排序分),從高到低擇優錄取,確定專業。若考生所在省(市、區)沒有明確的同分排序政策,則按專業志願順序靠前的優先錄取,如仍相同,則文科類考生再依次按語文、數學、外語分數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理科類考生再依次按數學、語文、外語分數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體育類、藝術類考生再依次按文化總分、語文、數學、外語分數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按照以上規則排序後,如仍相同,則綜合衡量考生德智體美發展情況,擇優錄取。
(八)學校認可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藝術類專業統考成績,考生須參加當地省(直轄市、自治區)藝術專業統考並成績合格。對文化分和藝術專業分均達到當地錄取控制分數線的考生,學校根據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規定調閱檔案,按照文化分與專業分之和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九)在不降分錄取的前提下,學校認可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主管部門符合教育部有關規定的加分投檔政策。
(十)我校綜合評價錄取、高水平運動隊、藝術類學生、保送生、定向生、少數民族預科班、預科轉本生、內地新疆班、內地西藏班、港澳臺聯招等錄取依據教育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主管部門規定、我校本年度相關類別招生簡章及招生辦法執行。(摘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