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學科刊群 實現科技期刊強國夢
科技期刊是傳播科研成果、交流科學思想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其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與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科技競爭力和話語權密切相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年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約佔全球年發表SCI論文總數的1/3,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我國主辦的國際化科技期刊數量少、國際影響力有限,與科技發展的水平並不相稱、難以支撐和引領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
此外,我國科研評價體系還不十分完善,導致了大量優秀論文發表於國外科技期刊。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技期刊數量為4973種,但在《JCR期刊引用報告》中中國主辦的SCI期刊僅有241種,與美國(3052種)和英國(2001種)等國家存在數量級上的差距,且中國每年有超過90%的SCI論文發表於國外期刊。
創辦一批我國主辦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期刊刻不容緩,是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
中國科技界和期刊界同仁已從多個方面就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提出了多條可能的路徑和努力方向。
筆者在前人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經驗和體會,提出以優勢學科和知名機構引領創辦一批世界一流期刊並圍繞一流期刊建設高水平學科刊群,希望這條路徑能幫助逐步解決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有限和「小、散、弱」問題、實現科技期刊強國夢。
01、以優勢學科和知名機構 引領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由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要前瞻布局一批新興交叉和戰略前沿領域新刊、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強調在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命、材料、醫學等基礎和優勢學科領域,遴選一批優秀期刊並推動其做精做強。
據統計,中國科學家在化學學科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學、物理學、工程技術和動植物學等學科的高被引論文數量也相當可觀、排在世界前列。
同時,我國高校正在實施的「雙一流」建設學科達460多個。這些優勢或一流學科以及所在機構通常具有創辦世界一流期刊的必備要素,包括人才和科研成果。一流的編輯辦一流的期刊,在優勢學科領域通常人才資源較為豐富,高水平科研成果也較多。
目前,我國的大多已發展成為或接近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都是依託優勢學科和/或知名機構創辦的。
《細胞研究》是伴隨著我國在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科研的飛速發展而成為生物學領域的知名期刊(圖1),其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也具有雄厚的學術資源。
圖1 《細胞研究》封面
《光:科學與應用》所在的光學領域(圖2),中國的科研實力在國際上名列前茅,其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也是該領域的知名機構。
圖2 《光:科學與應用》封面
在植物和農業科學領域,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分子植物》的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也是領域內的知名機構(圖3)。
圖3 《分析植物》封面
《納米研究》依託清華大學主辦(圖4),而《國際口腔科學雜誌》依託全球知名的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而創辦(圖5)。
圖4 《納米研究》封面
圖5 《國際口腔科學雜誌》封面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和了解我國的優勢學科,通過調動具有優勢學科的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學會的辦刊積極性,並通過政策支持和體制創新鼓勵和吸引高水平人才全職或兼職為期刊工作,充分吸引和利用好優勢學科領域豐富的稿件資源,可能就會較快捷地新創辦或提升一批期刊成為世界一流期刊。
02、圍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創辦高水平學科刊群
國際上知名的《Cell》《Nature》《Science》和《Lancet》等世界一流期刊,不僅其主刊蜚聲遐邇,還依託利用主刊的品牌優勢、通過細分學科領域創辦了一系列高水平子刊,形成規模化的刊群或出版社,成為期刊市場化運作和品牌運營的成功典範。
以《Cell》為列,這本創辦於1974年的期刊,在進入上90年代後不僅在生命科學領域創辦了一系列高水平子刊,還拓展到化學、物質科學、環境和能源等多個領域創辦了多本高水平期刊,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26本研究類期刊、16本綜述類期刊和10多本合作期刊的綜合性出版社。
頂級期刊利用「品牌」優勢創辦的子刊不僅在學術上支持了主刊的發展、拓展了期刊服務科研的範圍,同時截留了更多優秀稿源,在市場化運作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此外,科技期刊是科學研究的延伸產品,以《Nature》《Science》代表的頂級期刊不僅僅局限於將發表科研論文作為期刊的產品,還以期刊品牌為依託衍生出多種公共學術服務產品,如期刊品牌學術會議(如Nature Conference、Cell Symposia)、在線課堂、新媒體、科研/機構評價等。
目前,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期刊,如《細胞研究》《光:科學與應用》《分子植物》等,借鑑國外知名期刊發展模式也分別創辦了姊妹刊、正在朝刊群化方向發展。
整體來看,與《Cell》《Nature》《Science》和《Lancet》等頂級期刊相比,我國的品牌期刊不僅單刊在學術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方面與頂級期刊間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在創辦高水平子刊和刊群建設方面的能力還欠缺。
因而,為進一步增強我國品牌期刊的學術競爭力和市場運作能力,建議當前在支持具有優勢學科的知名機構創辦世界一流期刊的同時,也要大力鼓勵和支持已有品牌期刊或世界一流期刊,抓住時機、積極創辦高水平子刊,從而形成學科刊群,通過舉辦期刊品牌學術會議等方式擴大「品牌」效應,提升中國的科技競爭力和話語權。
依託品牌期刊形成的小型學科刊群在條件成熟時可進一步集群化、市場化和專業化運作,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既強又大」。
建設世界一流期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路徑。在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徵程中,推動科技發展的「發動機」已轟然啟動,動力強、實力足,具有源源不斷產出一流科研成果的能力,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構築起了堅實的基礎。借鑑國際經驗、攜手合作,探索和實踐我國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可行路徑是科技界和期刊界面臨的共同歷史使命。
本文收錄於「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將於近期發表在《科技導報》,敬請關注查看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