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聚焦特色發展 全力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工程

2020-12-03 央廣網

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記者 管悅)特色是高校存續和發展的基礎。在60餘年的辦學實踐中,青島理工大學孕育形成了土木建築、機械製造、環境能源特色鮮明的學科建設體系。進入新時代,學校以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緊緊扭住「雙一流」建設這一核心軸,將學科建設確定為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確定的十大工程之一,加強頂層設計,合理布局、分步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取得明顯成效。

實施一流學科重點建設計劃 打造高峰高原學科

按照「學科、科研、人才、基地、資源」五位一體的學科建設思路,學校緊密對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對一流學科進行分類指導和分層支持,實施一流學科重點建設計劃,圍繞智能、綠色兩大主題,做強「土木建築」「機械製造」兩大特色學科群,帶動其它學科協調發展。

近年來,學校新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土木工程學科獲批山東省「一流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學科獲批山東省一流學科(培育)。建築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獲批「在青高校服務青島產業發展重點學科」,每個學科每年獲得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建設周期3年(2019~2021)。工程學學科步入國際高水平行列,2019年5月ESI排名首次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11月份資料庫更新後排名再次提升180位。2020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和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學校土木工程學科由2019年的31位上升至23位,全國排名在10-20%,穩居山東省屬高校首位;機械工程由2019年的64位上升至59位,全國排名在20-30%,位居山東省屬高校第二。創新重點學科目標責任建設機制,強化績效考核,2019年土木工程學科在省一流學科績效評價中位居全省前列,順利通過教育部抽查土木工程博士點合格評估和教育廳委託教育部學位中心抽查建築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3個一級碩士點合格評估。為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推動校地融合發展的有關要求,高質量推進重點學科建設,目前學校正著手成立「青島市海洋建築新材料產學研合作聯盟」「海洋建築與環境產學研合作聯盟」,促進重點學科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實施基礎學科培育計劃 打造原始創新高地

根據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建築規劃、能源、計算機信息等學科建設需要,學校實施基礎學科培育計劃,前瞻性地對化學、力學、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領域加強建設,建立基礎學科研究「特區」,為學科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量子物理實驗室和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省部級科技計劃及其他項目48項,發表SCI科研論文120餘篇,獲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獎3項。2019年,學校共發表SCI、EI論文700餘篇,較2018年增長56.5%。全年授權智慧財產權數量430餘件,較2018年增長20.6%。其中,授權國內發明專利175件,較2018年增長31.6%;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46件,較2018年增長13.4%。國外授權專利4件,較2018年增長3件;PCT申請數量穩步提升,2019年申請PCT25件,較2018年增長25%。數學學科的學生競賽位居山東高校前列。在2019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學校5個參賽隊獲國家一等獎、7個參賽隊獲國家二等獎,28個參賽隊獲山東省一等獎、17個參賽隊獲山東省二等獎,2個參賽隊獲山東省三等獎,獲國家一等獎的數量山東第一、全國第二。學校在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中由2018年的74位提升到65位。

實施「優勢學科+」計劃 打造特色學科群

學校緊密對接「十強產業」需求,實施「優勢學科+」「信息化+」計劃,以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建築規劃等優勢特色學科,以「領軍人才+學科團隊」的模式,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等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打造一批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學科群。

服務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產業等,高偉俊院士、賀可強院士領銜的土木建築團隊,依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解決綠色建築設計與智慧建造、重大巖土工程災害控制、工程結構防災減災、濱海交通工程長壽命服役等難題,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服務軍民融合戰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趙正旭院士()領銜的信息技術團隊,自主研發中國唯一的航天裝備三維數字孿生系統,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技術支撐;建設山東省首個高端裝備數字孿生工程實驗室、與國家航天局共建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聯合實驗室,助推山東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服務高端裝備產業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劉碧龍、蘭紅波等6名全職泰山學者組成的機械工程團隊,依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在雷射製造與精密綠色加工、微納增材製造、摩擦學與表界面工程、裝備智能監測與噪聲控制等領域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獲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服務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和智慧海洋產業等,國家突貢專家等組成的環境學科團隊,依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中德總理籤署的政府間合作重點示範項目—全球首例「半集中式」汙染物綜合處理與資源化系統;汙水處理與水環境治理重大關鍵技術,解決了南水北調、南四湖治理、北京冬奧會等重點工程問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相關焦點

  • 安徽理工大學校長:力爭優勢學科第五輪評估進入A類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於2017年完成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安徽理工大學12個參評一級學科(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有7個學科上榜,其中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土木工程三個學科進入全國B類,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進入全國C類。在上榜的7個學科中有6個學科在安徽省屬高校排名第一。
  •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建設啟動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建設啟動 攜手共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為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貢獻力量 2020-11-20 前沿科學與教育局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報社
  • 2020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公布!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學科...
    半島網10月19日訊 近日,軟科公布了2020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和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土木工程學科全國共有84所大學上榜,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位列前2%。記者了解到,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由2019年的31位上升至23位,全國排名在10-20%,穩居山東省屬高校首位。
  • 這六所新晉一流建設學科的特色高校低調有實力就業前景不俗!
    2013年,學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成為入選該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2017年9月,入選為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伴隨著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一所具有行業特色高校,2018年11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籤署了共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南石油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學校已經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
    與會人員圍繞學院綜合改革的推進情況進行了討論。8月28日,研究生院、發規處、人事處、科研院負責人分別匯報了學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方案下一步的任務分解及實施安排,學校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的前期工作開展情況、建設方案及下一步任務分解與實施安排,學校人才隊伍中國防領軍人才的現狀、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建設舉措,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的培育情況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等。
  • 山東大學:聚焦雙一流建設,構建學科發展新格局
    山東大學副校長、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易凡介紹,學校通過聚焦五大優勢學科領域,集中配置辦學資源,全力推進學科要素多位一體重點建設,一流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山東大學的數學學科一馬當先。學科創立國際公認的「非線性期望」中國學派,構建國際密碼中國話語權,相關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新增國家級科技平臺2個,2人獲未來科學大獎,1人獲求是傑出科學家獎,1人獲陳省身數學獎,ESI全球排名第72位。
  •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來天大,感受化學魅力!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化學學科)全球ESI前1‰學科(化學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應用化學專業)1、歷史底蘊1895年:北洋大學建校(天津大學前身)2009年:獲批建設國家級特色專業2017年:獲批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 特色立校 科學發展 樹人立新 謀海濟國——中國海洋大學改革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發展步入快車道,1994年實現了國家教育部門與山東省政府部門共建體制,獲得重點支持,學校首批進入「211工程」序列。進入21世紀,學校全力促成國家教育部門、山東省政府部門、國家海洋部門和青島市政府部門共同重點建設,並由此躋身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行列。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 同濟大學:推進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讓學術之光照亮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
    五年來,我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一系列大手筆、新舉措,持續縱深推進科學研究,學校的基礎研究實力得到整體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正努力以一流科研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學科建設辦公室一行四人來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調研座談
    中國教育在線 訊 2019年3月20日上午,學校學科建設辦公室(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馬學虎、副主任秦濤、楊鑫,規劃與論證科科長柴松波一行4人來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座談調研學科建設工作。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覃開蓉攜學院部分領導班子成員及教師參加會議。會議由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覃開蓉主持。
  • 易事特UPS電源進駐上海理工大學重點實驗室,助力 「雙一流」大學建設
    _ 上海理工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7000餘人,研究生7500餘人;設有15個學院、2個教學部,有56個本科專業,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工程學科、材料學科位居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全球前1%行列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內容提要: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是其基礎和核心,而學科交叉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學科交叉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學科選擇過程中,高校必須立足本校的主體學科和優勢學科,並滿足大項目研究和學科平臺建設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推動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要為學科交叉創設良好的環境。
  • 陳延峰: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支撐一流學科建設
    實驗室建立以來,在主管部門和依託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本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對外開放與運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為我國的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基礎研究,為相關材料工程、信息技術與科學、新能源等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97年Nature雜誌曾經將本實驗室列為「遠東地區(除了日本外),接近世界級水平的兩個實驗室之一(另一個為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實驗室)」。
  • 空軍工程大學:建設具有空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空軍工程大學的足跡】建設具有空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空軍工程大學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凝心聚力謀發展紀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空軍工程大學緊扣強軍目標辦學育人,為建設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湧現出一大批空軍發展建設的教學名師和科技專家——中科院院士李應紅、一等功臣黃長強、全國優秀教師屈紹波等。
  • 青島再添六大教育集團 突出海洋航天科技特色,聚焦勞動教育、特殊...
    原標題:青島再添六大教育集團!突出海洋航天科技特色,聚焦勞動教育、特殊教育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11月4日下午,青島一中教育集團、青島十九中教育集團、青島三十九中(海大附中)海洋教育集團、青島六十八中(青島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教育集團、青島市綜合實踐教育集團、青島市晨星教育集團揭牌成立。
  • 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醫學學科發展座談會舉行
    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醫學學科發展座談會舉行  於志剛簡要介紹了學校「十四五」規劃的總體設想和學科建設的整體情況。海洋生命學院、醫藥學院、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主要負責人、教授代表聚焦生物學、醫學學科發展深入交流討論,針對在「十四五」期間如何提升生物學學科水平、謀劃發展醫學學科、加強研究生教育等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創新性、建設性意見建議,形成了加快發展生物學、高起點布局建設醫學學科的共識和基本思路。
  • 到2036年,成理大「地質學」學科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1月9日,記者從中國共產黨成都理工大學第二次代表大會了解到,成都理工大學明確提出,到2036年,該校「地質學」一流學科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若干優勢特色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堅持把「雙一流」建設崇高使命扛在肩上,當好「國家隊」、參與全球競爭,瞄準黨和國家的需要建設高水平大學
  • ...矢志追求卓越,以規劃引領發展,努力建設一流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編者按:「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我校全面落實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開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徵程,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為科學編制學校「十四五」規劃,準確研判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聚焦「十四五」發展重點,發展規劃處與黨委宣傳部策劃推出「『十四五』規劃大家談」系列訪談活動。
  • 「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享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之美譽,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共建,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育培養體系,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海洋
  • 學科會聚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探討
    四所世界一流大學實行新技術推動型、任務拉動型、共同願景驅動型、科技平臺吸引型等各具特色的學科會聚模式,浙江大學正在探索頂層戰略設計驅動、新型研發機構迭代、研究範式變革推動、多學科協同培養等學科會聚路徑。學科會聚引領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是突破傳統的院系-學科框架,以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重大挑戰問題為牽引,實現大跨度的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