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立校 科學發展 樹人立新 謀海濟國——中國海洋大學改革發展...

2021-01-08 華禹教育網
特色立校 科學發展 樹人立新 謀海濟國——中國海洋大學改革發展之路與輝煌成就 http://www.huaue.com  2019年10月24日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

  在新中國教育、科技和海洋事業的浩浩大軍中,有一所始終與國家海洋科教事業命運與共,發揮著戰略支柱性作用的高校——中國海洋大學。學校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秉持「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之創校宗旨,走出了一條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的獨特發展道路,為國家高等教育事業和海洋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

  特色立校,終成國家重點建設僅有的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

  學校的前身是於1924年創辦的私立青島大學,這是國人在齊魯大地上創辦的首所以本科為起點的現代意義的大學。20世紀30年代,校長楊振聲就清醒地認識到青島地域優勢,提出在學科設置上應充分發揮地理比較優勢,創設海洋學、海邊生物學、氣象學等其他大學所未設之學系。這是中國海洋大學特色學科的首個源頭,為後來學校海洋、水產等特色學科享譽國內外,青島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海洋科技與教育城市奠定了基礎。

  20世紀40年代,學校增設水產系,這是國內首個本科水產學系。隨後又成立了海洋研究所、水產研究所。1948年9月,水產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學科有漁撈學、魚類學、水產生物、養殖學、水產化學、水產生態學、水產水理學。此為中國海洋大學特色學科的第二個源頭,開啟了中國培養高等水產人才之先河。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具有戰略眼光的華崗校長,不失時機地建設重點學科,明確辦學方向,確定「文史見長、發展生物和開拓海洋」的發展戰略。同年,學校倚重幾位歸國專家,設立專門的海洋系,開創了我國海洋教育的先河。1960年10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上世紀60年代初,在國民經濟遇到極大困難的情況下,國家仍十分重視海洋科教事業,斥巨資為學校建造了我國首艘2500噸級的海洋實習調查船——「東方紅」號。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發展步入快車道,1994年實現了國家教育部門與山東省政府部門共建體制,獲得重點支持,學校首批進入「211工程」序列。進入21世紀,學校全力促成國家教育部門、山東省政府部門、國家海洋部門和青島市政府部門共同重點建設,並由此躋身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行列。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圍繞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學校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全力以赴寫好一流大學建設「奮進之筆」。海洋科學與水產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海洋科學學科位居全球高校第6位、發表論文數位居全球高校之首(軟科排名),水產學科近5年發表論文數位居全球高校之首(Scopus資料庫);船舶與海洋工程、大氣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進入全球高校100強(軟科排名)。地球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等9個學科(領域)名列美國ESI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1%,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一流研究型大學學科體系基本形成。

  2009年以來,先後有麥康森、吳立新、宋微波、李華軍、包振民等5位教授當選兩院院士,成為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現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科技部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新獲批建設國家—地方海洋大數據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5個國家、省部級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基因組學與分子遺傳育種創新引智基地獲準立項建設,世界較大靜音科考船「東方紅3」深海大洋綜合考察實習船(5600噸)啟航,海洋高等研究院超算平臺、碳—14加速器質譜中心試運行。學校還積極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夥伴涵蓋沿線16個國家的38個科教機構。


             管華詩院士團隊在開展科學研究

  科學發展,確立科學的學科發展思路和總體發展策略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海洋大學在全國率先舉起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的旗幟,確立了「強化發展特色、協調發展綜合,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的學科發展思路和「重特色、求質量,先做強、再做大」的總體發展策略,與時俱進地處理好「特色」與「綜合」、「做強」與「做大」的辯證關係。圍繞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重點建設海洋科學、水產科學與技術、海洋藥物與食品、海洋開發工程與環境保護技術、海洋發展5個學科群。

  學校以海洋科學為牽引,與地質學、大氣科學耦合互動發展,輻射帶動物理學、大數據等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新增地質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成「東方紅3」船、海洋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平臺,拓展帶動地球科學整體發展,以海洋科學學科為鮮明特色的地球科學進入ESI前0.36%,大氣科學進入全球高校100強(軟科排名)。

  以水產科學與技術、海洋藥物與食品學科群為牽引,帶動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水平的提升,輻射帶動化學等基礎學科發展,強化建設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加快推進生命科技中心大樓建設,拓展帶動生命科學與技術學科整體發展,以水產學科為重要依託的植物學與動物學進入ESI前0.25%,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進入全球高校100強(軟科排名)。

  以海洋開發工程與環境保護技術學科群為突破點,以西海岸校區、深圳研究院等的建設為機遇,高起點有重點地建設海洋工程技術學科,推動工程技術若干學科水平不斷提升,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位居全球高校第16位,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入全球高校200強(軟科排名),新增水利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以海洋發展學科群為突破點,加快推進海洋發展研究院綜合改革,推進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與海洋學科交叉融合,突出海洋經濟、海洋法學、海洋管理、海洋文化等特色,帶動應用經濟學、法學等學科整體水平的提升,海洋發展研究院入選山東省重點建設智庫。

  此外,學校還以與重點建設學科的交叉融合為主要路徑,推動數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與特色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與滲透,帶動基礎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若干方向進入世界一流,新增數學、中國語言文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

  良好的學科生態促進相關學科呈現出穩健的發展勢頭。學校已系統建立起從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到人文社會科學,從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工程化開發到高端智庫的完整海洋學科鏈條,形成了以海洋和水產為顯著優勢特色、與國家海洋事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學科體系。

  樹人立新,造就大批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

  中國海洋大學堅持育人為本,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和合作與競爭意識、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把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作為學校的特殊使命。遵循「通識為體,專業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實行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度和學業識別與畢業專業識別確認制度,形成了個性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以新時代本科知識重構計劃為統領,構建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成立崇本學院,推進海洋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實施專業水平提升計劃,推進13個卓越計劃專業建設,組織輪機工程等7個專業通過國家(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實施創新創業提質升級計劃,建立創新教育實踐中心和i+Ocean創客空間,提升本科生研究發展計劃(SRDP)項目建設質量,組建創新實踐班,實現創意、創新、創業教育提質升級;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擴大境內外合作培養項目,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途徑。

  實施課程質量提升計劃,打造金課、淘汰水課,構建精品課程體系。強化核心課程建設,全面開展學生學習體驗調查,形成了公共基礎核心課程及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打造全新智慧教室和學習交流空間,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有機結合,建成高水平慕課50門,11門獲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Bb在線課程中心,在線課程達2415門,全面推動混合式教學改革;通過Bb評估模塊推動「專業+課程」建設與評估一體化方案,將成果導向(OBE)理念落到實處。實施通識教育再起航計劃,保證通識教育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

  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探索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的本碩博貫通模式,打造全球海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地。暢通專業和導師調整,打造基礎課紮實、專業課前沿的課程體系,構建融合貫通、有序分流的培養流程,試點學術學位研究生按照一級學科進行招生、培養和授位。構建企業行業等社會力量參與、互利共贏的產學合作培養新機制,與華為等170餘家知名企業建立「師資共享、技術共有、人才聯培、設施聯建」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開展協同育人。

  迄今為止,學校的畢業生中已有1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本科畢業校友當選兩院院士數據統計」中,學校排第13位,另有3人先後擔任國家海洋部門領導。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探海、極地科考、亞丁灣護航、遼寧艦入列、藍色經濟蓬勃發展……這其中無不有中國海大人的身影,他們遍布神州,遠及寰宇,在各個領域辛勤耕耘、勵精圖治,為國家富強、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

  謀海濟國,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

  海洋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海洋強國」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而「謀海濟國」,則是中國海大人的天然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海大人為此焚膏繼晷、兀兀窮年。譬如文聖常院士開創性地提出了「文氏普遍風浪譜」理論,結束了我國建港規範中長期依賴國外海浪譜的歷史;馮士筰院士構建的近海環流及物質輸運理論,被國際學術界譽為物質輸運理論的重要進展;張正斌教授開拓了海洋物理化學和海洋界面化學學科,被譽為我國海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

  近年來,學校堅持「面向國家急需、圍繞關鍵領域、立足學校優勢、強化系統集成、實現一流貢獻」的總體思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佔據前沿技術制高點為目標,加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製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實現了「多學科交叉、大項目匯聚、大平臺支撐、大成果集成」的高質量提升。

  學校開展「兩洋一海」透明海洋計劃。實現了主要調查海區全覆蓋,成功構建全球區域布放密度較大的固定平臺觀測網;完成多類深海觀測、探測裝備定型,使我國成為全球第4個掌握深海Argo裝備技術的國家;對「兩洋一海」區域的預報時效大幅提升,海洋和大氣耦合預報的時空解析度居全球之首。

  實施「21世紀海洋蛋白質」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重點專項實施首年即獲批中央財政經費逾億元,突破種質創製、健康養殖、綠色加工等重大技術瓶頸,有力支撐健康中國戰略。

  全力推進「藍色藥庫」開發計劃。海洋藥物篩選準確率由20%以下躍升到70%以上;管華詩院士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中國首個海洋藥物藻酸雙脂鈉(PSS),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海洋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正在推進上市,這對提升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具有深遠意義。

  全速推進「藍色智庫」建設。瞄準國家對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文明等重大現實需求,重點建設涉海研究團隊,深化與自然資源部門、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等合作,承擔30餘個省份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持續發布《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北極地區發展報告》,有效發揮智庫作用。

  其中尤值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海水養殖產業基本是零。正是經過以校友方宗熙、王克行、王如才、趙法箴、張福綏、雷霽霖等人為代表的海洋科技人員攻堅克難,才引發了以海帶、對蝦、扇貝、海水魚、海參、鮑魚等海珍品為代表的「五次海水養殖浪潮」和海水增殖大發展,使我國實現海水養殖產量超過海洋捕撈產量的歷史性突破,一躍成為世界水產品產量之冠的國家。時至今日,學校又突破了多項分子育種核心技術,使水產生物的全基因組分子育種成為可行,已應用於扇貝、珠母貝、河蟹、對蝦等水產生物及十多種農作物和模式生物,推動我國水產分子育種技術躍居國際前沿。育成5個貝類新品種,「蓬萊紅2號」為國際上首個全基因組選擇技術育成的水產品種,引領了水產分子育種技術的發展趨勢。「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獲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樹人立新,謀海濟國,建設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海洋大學由來已久、矢志不移的發展目標和戰略選擇。今天,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都亟待一所更加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中國海洋大學。因此,學校將堅持長期以來探索形成的特色發展之路不動搖,通過實施一系列重點建設計劃和工程,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學科方向,創造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造就一批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取得更大建設成效。

  文:梁純生 陳鷟 黃魯粵 圖:劉邦華 吳濤
 關於中國海洋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相關焦點

  • 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蓄勢期遠,謀海濟國,積極推進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努力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    始終高舉旗幟、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 合肥工業大學2021年新年獻詞:凝心聚力謀發展 改革創新開新局!
    凝心聚力謀發展 改革創新開新局黨委書記:餘其俊 校長:梁 樑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值此歲序更迭之際,我們謹代表學校向愛崗敬業、辛勤工作的全校教職員工,向勤奮學習、勇攀高峰的莘莘學子,向關心支持學校改革建設發展的離退休老同志、海內外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各位同學的家長和親屬,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
  • 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院:聚焦改革謀發展 攻堅克難譜新篇
    2020年,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積極應對新冠疫情,紮實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深化以「研」為中心的培養理念,緊密圍繞「立德樹人、創新引領、質量提升、特色發展」四大主題,推進新時代研究教育改革發展,全面部署和推動學校建設高質量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助推學校「雙一流」建設。
  • 廣東海洋大學「衝補強」三年成效:海大的發展有目共睹!
    這是廣東省對我校發展成績的肯定和強有力支持,是我校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學的良好機遇。廣東海洋大學因海而生,因海而興,2018-2020年,學校全面總結上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經驗,繼承海洋興校使命,重點建設水產、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三個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培育船舶與海洋工程潛力學科,拓展學科「海空、海面、海邊、海下、海底」方向領域覆蓋,推進了學科建設從「高原」向「高峰」的提升。
  • 海洋科學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海洋數據科學發展戰略...
    2019年4月3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承辦的海洋科學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中國科學院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海洋數據科學發展戰略研究」啟動會在青島召開。
  • 廣東海洋大學緊密對接行業所需灣區所向
    他們將採取「1對1結對輔導」「N對1延伸輔導」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在校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專業觀、就業觀,完成好大學學業,做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這是廣東海大試點推行整合校內外育人力量,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一次有益嘗試。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祝你們再接再厲、創造輝煌,為祖國為民族立新功。」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青島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提出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隨著中國海洋開發實踐活動的規模日益增大,中國迫切需要在海洋政治學理論方面進行突破與創新,為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強國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就顯得尤為迫切。
  • 西南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
    12月24日,西南交通大學在犀浦校區召開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本次會議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會上,該校校長楊丹作題為《構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體系 支撐交通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大會報告。報告圍繞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從三方面進行了闡釋:一是國家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要義。從國家層面看,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就教育自身看,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是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研究生教育的應然選擇。
  • 開放大學試點轉型改革發展研究
    在終身學習背景下,開放大學在這個時間段內努力實現從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開放大學努力進行改革發展,呈現出差異化、多元化以及獨特性的發展特徵。開放大學轉型發展的學術性特徵高等教育的改革關鍵是抓住體制,運行機制變革則為體制的變革做了支撐。
  • ...海洋大學以「四個注重」紮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中國海洋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四個注重」抓好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確保高起點開局、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用初心激發謀海濟國潛能,用使命振奮一流大學建設鬥志,為推進學校改革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立德樹人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以文化育人、以特色立校 掩映在青山綠水下的「灣裡教育」
    以文化育人、以特色立校 掩映在青山綠水下的「灣裡教育」 2020-11-23 0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15大「海洋科學」強校,5所「海洋大學」升溫,就業前景廣闊
    在「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教育中,不斷湧現專業實力強勁的高校。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可知,全國共有15所開設海洋科學專業的大學參與了2017-2018海洋科學專業大學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廈門大學,排名第二的是中國海洋大學,排名第三的是同濟大學。
  • 在高質量發展中再立新功
    原標題:在高質量發展中再立新功 工商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梁紐帶、政府管理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按照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引導民營企業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偉大變革中再立新功。
  • 「央視快評」推動新發展階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改革信心,匯聚改革合力,再接再厲,銳意進取,推動新發展階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以四個「深刻變革」系統總結了這場改革的非凡歷程和重大意義,充分肯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歷史性偉大成就,為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激勵著我們以改革創新邁步新徵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圍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全黨全國積極行動起來,在教育的各個階段實施有針對性的改革,進一步推動學前教育的基本普及、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加快普及、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以及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創建,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 江蘇海洋大學:以主題教育「進行時」推動學校發展「未來時」
    11月27日下午,一場有關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的研討會在江蘇海洋大學展開。會上,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共商學校文化建設發展規劃,高屋建瓴謀學校轉型發展之策。主題教育期間,這樣的研討會在江蘇海洋大學並不鮮見。
  • 青島教育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按照「特色多樣、選擇適合、擴優提質、全面發展」的思路,通過實施現有學校挖潛、普通高中新建、綜合高中發展等八大工程,基本形成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綜合高中、特色高中「四體一體」辦學格局,14所學校實施綜合高中辦學模式,推出了一批以人文、科技、海洋、外語等為特色的普通高中,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更適合發展方向和更高教育質量。
  • 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醫學學科發展座談會舉行
    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   11月23日下午,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在魚山校區主持召開生物學、醫學學科發展座談會。
  • 上海深化分類評價改革 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十四五」期間,上海高校分類評價工作將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切實把「立德樹人」作為評價的根本標準,堅持「破唯」「增維」,強化特色評價,增強與教育部學科評估、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等其他評價體系的銜接。進一步拓展評價結果的綜合運用,探索拓展應用於招生計劃、人事編制、部分重大專項投入等領域,不斷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加強整改跟蹤,深化問責機制,切實增強評價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