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生在學校圖書館前合影留念。
肖 旎攝
編者的話
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國家科學文化和教育發展水平的標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增強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這項意義重大的工程,關係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進程。
1998年5月,國家開始啟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985工程」。今年以來,在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重要議題。11年間,這項工程取得了哪些成就?與國外的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存在哪些明顯差距?今後應在哪些方面著力發展?今天本版推出一組報導和言論,回答讀者普遍關心的話題。
正在科學發展軌道上高歌猛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僅呼喚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更高標準的教育公平,更呼喚著代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就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相關問題,近日,記者與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和高等教育研究專家閔維方教授進行了對話。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記者:11年前,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我國開始啟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985工程」。目前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列為重要議題。國家為什麼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如此重視?為什麼將它確定為國家戰略?多年擔任北大領導,長期從事高教研究,您對此有什麼認識?
閔維方:在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涉及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各個領域。其中,影響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大學。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要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意義非同尋常。我認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際上,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應該也必須是一種國家戰略、一種國家行為。從世界範圍看,無論英國、德國、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大學的發展都是與一定的國家政策取向聯繫在一起的。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說過,美國真正的實力並不在於造了多少汽車和飛機,而在於美國是一個大學林立的國家。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也說,當德國的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的時候,也就是德國的國勢在世界上最強的時候。他是指1870年前後那幾十年,德國的大學引領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
記者:也就是說,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環境下,在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並不是具體哪所學校的事情,而是涉及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戰略問題。
閔維方:是的。要真正建設創新型國家,要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我們一定要建設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發展特色和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1998年5月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後,國家開始實施的「985工程」,使得中國高等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努力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們還存在很大差距
記者:我們了解到,作為中國大學的「排頭兵」,北京大學邁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堅實步伐。與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學相比,您認為像北大這樣的高校還存在哪些差距?
閔維方:的確,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已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例如,我們形成了以87個國家重點學科為主體、前沿交叉學科布局初具規模、文理醫工綜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體系,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公布的過去10年論文引用數據,我校有12個學科進入了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我們形成了以60位院士、22位文科資深教授、100位長江學者、135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中心創新團隊為核心的,總數達300多人的老中青相結合的拔尖人才梯隊;我們形成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本科教學理念和培養模式,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和導師遴選方式更加科學。
但是,與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學相比,我們還存在很大差距。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已經有數百年曆程,北京大學的歷史才有110年,真正步入穩定發展的軌道才30年。以辦學經費為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捐款基金都超過百億美元,每年的運行經費為20億美元左右,我校與之相比差距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