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2021-01-11 央廣網

1876年,馬克思積極支持恩格斯撰寫《反杜林論》,他不僅贊同恩格斯闡述的理論觀點,還親自撰寫了部分內容。

毛澤東同志1937年在抗大講哲學時寫有《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其中第二章第十一節和第三章第一節分別為《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最初版本,佔全本一半以上篇幅。中圖為八路軍軍政雜誌社出版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封面,上面有毛澤東的毛筆籤名。

① 《新時代》雜誌1886年第4年卷第4期上刊登的恩格斯撰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左上)

②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手稿片段(左下)

③ 1888年出版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單行本的扉頁(右)

哲學星空群星燦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最明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根本改變了哲學與時代、哲學與實踐、哲學與革命、哲學與人民的關係,終結了思辨哲學的統治,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哲學世界中的變革,更是變革世界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改變了哲學與哲學家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是沙漠裡的高僧,也不是喜歡閉門孤寂沉醉於自我直觀的「高人」,而是投身時代洪流的思維著的哲學戰士。

中國共產黨從創立的時候起就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作用。毛澤東同志說過,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哲學。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全黨尤其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兩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共產黨人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看家本領」。

馬克思主義哲學並非純哲學的避風港。自它產生以來就不斷引發爭論,其中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學術性的,至今依然如此。哲學是智慧之學。我們要想把握住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大智慧,就必須認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著重培養理論判斷力、辨別力和思考力,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要肯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沒有直接地這樣稱謂自己的哲學,但這並不能成為否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名稱的根據,因為在他們的著作中到處閃爍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光輝。

一種哲學的名稱很少由創造者自己提出,而大多是由後人根據他們的思想定名的。列寧在《向報告人提十個問題》中曾向主張馬赫主義的人質問:「報告人是否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如果承認,那麼為什麼馬赫主義者把他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修正』叫作『馬克思主義哲學』?」他還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連在一起,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名稱。他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列寧的這一論述特意強調了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義哲學的「辯證」屬性和「歷史」屬性,並以此作為與以往唯物主義哲學的區別。

從形成過程來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關係有複雜性;但從思想邏輯來看,二者的關係是明了的,它們相互支撐,相互貫通。如果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則歷史唯物主義根本不可能單獨存在,因為在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基礎上不可能建立歷史唯物主義;反之,如果離開歷史唯物主義,則舊唯物主義不可能上升為辯證唯物主義。因此,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命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全正確的。它真實地表達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著作中始終堅持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統一,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無論在自然觀還是歷史觀上,他們都反對形上學和唯心主義。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關於舊唯物主義三個缺點的論述,明確地表達了這個觀點。正因為如此,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公開而正式地使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

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重視實踐的作用。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實踐的重要性做了最科學也最集中的論述,而且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直接把「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稱為「共產主義者」。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有「認識論中的實踐標準」專節,毛澤東著有《實踐論》,而中國改革開放則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作為思想解放的先聲。可以說,沒有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是不重視實踐觀點的,決不能把堅持實踐觀點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立起來。

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要堅持世界的物質性,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有的觀點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世界物質性原理是沒有意義的舊哲學命題,因為在人的實踐中,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物質與意識已融為一體,不必分也不可能分清物質與意識、主體與客體。這種觀點對世界的看法,就如黑夜觀牛,黑成一片,根本分不清物質與意識、主體與客體。如果這樣,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將被推翻或被重新改寫了。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真正弄清楚哲學基本問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又不掌握哲學基本問題,猶如牽牛不牽「牛鼻子」。可是,如果認為在人的意識之外不存在客觀物質世界,物質與意識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之分,人與世界不存在主體與客體之分,那麼,哪有什麼哲學基本問題呢?其實,世界物質性是關於世界客觀性的總體性觀點,也是我們哲學世界觀的基礎。世界在人產生之前就存在。不是世界的存在依賴於人和人的實踐,而是人的存在和實踐依賴於世界。沒有人,可以有世界;但沒有世界,決不會有人和人的實踐。自從世界有了人,人在實踐中以自我與對象構成存在與意識的相互關係,構成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人的實踐是對象化活動,必須有實踐著的對象,它不是打太極拳,可以自己獨自一人比劃。

不存在沒有對象的實踐活動。任何一種實踐活動形式,包括生產實踐、政治實踐、科學實驗,都有對象。而對象必須是不依存於自我的客觀存在物。中國人把談戀愛叫找對象,沒有對象不可能談戀愛。這是常識。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曾揶揄唯心主義者,說即使他們不願意相信客觀世界的存在,那麼「愛情」也會迫使他們相信自己身外的「對象」的真實存在。

哲學基本問題是不能否定的。物質與意識、主體與客體的區別是不能否定的。不應該把物質與意識、主體與客體的區別,混同於主客體的分裂、主客體的絕對對立。前者是客觀事實,是哲學基本問題產生的依據;後者則是一種錯誤的哲學觀點。辯證唯物主義主張在實踐基礎上的主客體的統一論,反對主客體無區別論和絕對對立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重視哲學基本問題,並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處理物質與意識、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不同回答,屬於科學判斷,而非價值判斷。並不是說一切唯物主義都好,一切唯心主義都壞。提出哲學基本問題,提出區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標準的是恩格斯,但他從來沒有簡單把唯心主義等同於反動,把唯物主義等同於進步。恩格斯曾經讚揚黑格爾的哲學貢獻,而批判機械唯物主義和德國庸俗唯物主義。列寧也曾經說過,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聰明的唯物主義。簡單地認為唯心主義代表反動、唯物主義代表進步,這是原蘇聯哲學家日丹諾夫的錯誤,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

恩格斯為什麼要肯定某些唯心主義者的貢獻,批判某些機械唯物主義者的錯誤呢?因為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世界同樣既是物質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只有肉體而無精神,就不成其為人;只有物質世界而無精神世界,這也不是人類的世界。當精神屬於活動著的人類主體時,它表現為支配人活動的精神和思想,表現為現實的心理和思維;當它凝結為社會結構組成部分時,表現為文化和上層建築中的觀念形態。只要物質而不要精神,不行;只要精神而不要物質,同樣不行。我們必須弄清楚應該在什麼意義上贊同唯物主義,在什麼意義上批判唯心主義,在什麼意義上讚揚聰明的唯心主義,在什麼意義上批判愚蠢的唯物主義。在世界客觀性問題上,在物質和意識第一性、第二性之分問題上,我們主張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精神不是世界的本體,如果精神是世界本體,那我們的世界就不是客觀世界,而是相由心生的虛幻世界;在這個世界面前,人的活動和科學研究根本不可能,因為它不是作為客觀對象的物質世界。因此,在物質與意識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問題上,我們反對唯心主義,因為,如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源,那麼,精神的產生就是不可理解的。精神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它不是產生於無,也不可能依附於無。精神的產生必須有本有源,它的存在必須有物質的載體。但精神和意識具有反作用,具有能動作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反對機械唯物主義和庸俗唯物主義,肯定某些唯心主義者的合理思想。

有些學者總覺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單,不如唯心主義哲學那樣玄妙有嚼頭。其實,真理從來是樸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大海,淺者見其淺,因為他站在岸上只能看到表面;深者知其深,因為他跳到大海裡。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大智慧,不能淺嘗輒止,必須深入、深入、再深入。

二、要堅持馬克思在歷史觀中的變革,反對各種錯誤的歷史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對歷史觀的變革,這是恩格斯提出來的,他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說,馬克思「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變革的核心,就是關於「一切歷史變動的最終原因」的發現。馬克思根本扭轉了以往一切歷史唯心主義從思想中、從政治變動中尋找歷史變動最終原因的觀點,從而形成了與之根本不同的歷史觀。

我們說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是歷史觀的根本變革,並不是否認歷史上某些思想家在歷史觀領域取得的成就。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產生之前,在中外思想史上都曾包含有歷史觀上的合理因素。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及史記《貨殖列傳》中的經濟思想,等等;西方資本主義時代的一些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也談到過階級和階級鬥爭問題。但真正在社會歷史觀中實現變革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因為它不是停留在現象層面,也不只是論述某些因素,而是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形成系統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和「序言」中,在恩格斯晚年著作和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信等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對社會形態變化的規律和動力、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人民群眾與傑出個人在創造歷史中的作用,等等,都有明確的規律性論述。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時,我們一定要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承認不承認社會發展有規律,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學術問題;不承認社會發展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不能成立。

歷史規律是客觀的。在社會生活中,凡是階級社會必然存在階級鬥爭;凡是生產關係嚴重妨礙生產力發展,就遲早會發生變革生產關係的革命;凡是工業化過程,必然表現為農民不斷轉化為工人,農村縮小、城市擴大的過程;凡是城市化過程,都必然會發生住房不斷拆遷,城市中心高樓化,相對貧困人口邊緣化;凡是過量印發紙幣,就會發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無論美國如何強大和富有,並握有印鈔票的權力,但只要不斷量化寬鬆印紙幣,同樣會導致通貨膨脹,並向世界輸出通貨膨脹。美聯儲也無法廢除這條規律。歷史規律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廢除的。一個國家可以廢除許多條法律,但不可能廢除任何一條社會規律。人可以利用規律,但必須首先認識和服從規律。

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必須反對種種錯誤的歷史觀點。要反對以重寫歷史之名,污衊英雄人物的歷史虛無主義。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崇敬自己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任意貶低自己民族的英雄人物,是民族的自我損毀。魯迅曾指誹謗者為叮在戰士身體上的「蒼蠅」。

要區別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論和「歷史決定論」。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使用過「歷史決定論」的提法,但他們承認在社會結構或歷史發展過程,在諸多因素中會有一種因素,與其他因素相比,起著最終決定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說到底就是在歷史中發現這種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馬克思說過,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恩格斯也說過,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他們的話中都出現了「決定」這個用語。很顯然,這裡的「決定」作用不是否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會存在偶然性,而是指從宏觀角度看,社會結構和歷史發展中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因而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而不是任意的。這與具有宿命論性質的所謂「歷史決定論」是根本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重視人的選擇活動,但任何選擇都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與歷史規律相背而行。

要劃清歷史唯物主義與「經濟決定論」的界線,應該科學地全面地準確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最終決定作用的原則。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是生產方式作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作用,而不是單純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因為GDP表現的不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指標。當然這不是輕視GDP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濟建設起著基礎性作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變,它既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是社會發展基礎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國實現發展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在社會發展中,從來不是單一的經濟因素起作用,而是多種因素起作用。但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多因素論,因為它在多種因素中肯定其中有起主要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構成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恩格斯說經濟是中軸線,其他影響因素歸根結底是圍繞經濟這個中軸線上下發生作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符合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的觀點。

三、要重視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真本領

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後,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都起到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作用。毛澤東同志說過,「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我們從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階段、途徑等的分析,從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和策略的分析,抗日戰爭中對持久戰問題的分析中,都能最深切地體會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巨大威力。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非常集中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如果我們不能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中,從以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中,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中,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這一重大政治論斷中,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樹立「四個自信」,也不能真正認識到在困難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思維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重視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廣大幹部和黨員,這其中就包括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十分熟悉,從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都可以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和智慧。他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來闡述問題,他的許多來自生活的通俗話語包含著深刻的哲理。他提出要樹立幾種思維,比如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都具有突出的哲學意蘊。他十分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全面協調、堅持底線思維、堅持調查研究等基本方法,此外還有學會「彈鋼琴」,善於「轉盤子」,堅持「釘釘子」,牽住「牛鼻子」等具體方法,其中都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

現在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大專文憑普遍,碩士、博士也已經不是「稀有品」。這當然是大大的好事。但是,幹部水平並不是僅僅取決於文化和學歷高低,極為重要的一點還在於他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你是個什麼樣的幹部,你的才智和能力如何,老實說並不取決於你手中的文憑,也不完全取決於你有多少知識,而是取決於你的世界觀和思維方法,即你如何思考、如何工作。哲學素質是領導幹部的重要素質。要思維必須運用概念,必須有思維方法。經驗證明,僅僅是讀書多、知識多的人並不一定有智慧。毛澤東同志說過,我們的眼力不夠,必須藉助望遠鏡和顯微鏡。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辯證法就是我們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它使我們看得遠些,看得深些。因此,要學習一些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特別是哲學著作,比如《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國家與革命》、《矛盾論》、《實踐論》等。

辯證法作為思維方法非常重要。當前,我們面對的社會各種利益關係十分複雜,任何片面性都會添堵添亂,激化矛盾。我們一定要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處理好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重大關係。比如,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是辯證思維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思維方法。只知「兩點」而無重點,就推動不了全局;有重點而無「兩點」,就如同下棋,過河卒子拼命向前而無後續部隊,結果滿盤皆輸。要堅持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再比如,協調發展是辯證思維中應有之義。不協調就是失衡,失衡就如同缺輪汽車,不能開;而沒有發展的所謂「協調」,就是彼此拖後腿。因此,必須重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性。如果黨員領導幹部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懂辯證法,不善於分析矛盾、化解矛盾,老是搞形上學片面性,耳聾眼花,那就會東倒西歪,什麼任務也完成不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也關乎我們的信仰和工作能力問題。例如,量變到質變的道理似乎學過哲學的人都懂,但不見得都能把它轉變為智慧。有的人一聽說鞏固和建設好社會主義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就以為目標很遙遠,就發生信仰動搖。其實,它的遠近取決於我們每代人的努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建設中,只要我們方向對頭,齊心協力,速度就快,目標就近;否則就會更慢更遠。如果背道而馳,則永遠達不到目的。所以,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遠近快慢問題,離開辯證思維方法是理解不透的。從具體工作來說,對這條量變到質變的道理,不同的人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大相逕庭。有的人能敏銳地注視著工作中的微小變化,促進和加速有益的量的積累,防止不利的因素,及時化解矛盾。有的人在矛盾積累到突然爆發之前,還是視若無睹。事物是變化的,在量變階段往往不易覺察。量變是狡詐的、平靜的、迷惑人的,但總有徵兆可尋。一個人在工作中能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有遠見卓識,就能把量變到質變的哲學原理變為實際的智慧。反之,量變與質變的條條背得再熟,也只能打零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展觀、矛盾觀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原理,而與時俱進、創造性、科學與價值的統一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性,在學習時都必須特別重視。

學好哲學,終身受用。各級幹部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它化作自己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使自己的頭腦變為充滿智慧的頭腦,使自己成為有真本領的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好幹部。

作者:陳先達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黃枬森是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和哲學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和學術貢獻主要集中於《哲學筆記》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與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人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具有共同的旨趣和特徵,就是特別注重並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系統論的關聯性研究
    【摘要】系統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聯。在一定意義上,系統論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均屬於方法論,都包含著運動和發展的觀點。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社會歷史觀和認知論中都體現著系統論思想。把握好系統論同馬克思主義哲學間的關聯,必將有助於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系統論思想。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原標題: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之一,與馬克思一起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恩格斯一直資助和支持馬克思進行理論研究,並與馬克思一起戰鬥,為馬克思的理論研究注入了強大動力。
  •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  A 實踐性B 科學性C 革命性D 階級性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  A 古希臘、羅馬哲學B 中世紀經院哲學  C 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D 17、18世紀資產階級哲學  6下列觀點正確表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係的是()  A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一門具體科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第2頁: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3頁:強化訓練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本章重點掌握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和功能;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及理論來源,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在建立和證明唯物辯證的自然觀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進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學基礎。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步性1、舊哲學企圖把哲學變成保羅一切科學知識的學問,將哲學凌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充當科學的裁判。馬克思科學地規範了哲學與科學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具體科學以哲學為指導。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的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引進契合了我國思想解放的現實需要,對我國改革開放實踐,尤其是對我國哲學學科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論域的積極影響在於,它促使了國內學者後形上學世界觀的形成、批判性哲學思維方式的塑造,並且提供了新興哲學論題,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也有消極方面。我們應該在充分肯定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克服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確方向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其指導作用,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世界觀通過理論論證,邏輯表達升華成系統化的、理論化的哲學。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況和總結。1.2、哲學是作為世界觀的同時,又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2.2、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指導和基礎的對立統一。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對具體科學有指導作用。二、哲學的基本問題1、基本問題的內容:思維(精神)和存在(物質)的關係問題。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為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並反覆聲明他們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串講資料(一)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 教材8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是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係。  1、相互區別:研究的對象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範圍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是這些領域的特殊規律。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這一時期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與實質「正本清源」。二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聚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意義與價值問題的探討。三是當前,學界致力於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意義與價值的反思,轉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當代性問題的反思,這意味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題轉換。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不僅參與批判過去舊的哲學體系的僵化形式,即封閉的邏輯和僵化的系統,使哲學真正轉變為開放的結構和動態的思想;而且通過思想論戰等方式,以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理解為起點,將存在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內在統一起來,使人們得以較為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
  • 從「一塊整鋼」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歷史任務。在新時代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強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而當前,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如將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認為馬克思堅持的是「人文主義取向」,恩格斯堅持的是「科學主義取向」,二者很難調和;等等。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作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  三、對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探索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李達是少數幾位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是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最早探索者,而且在這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兩部著作。
  • 「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談到,立足中國的社會現實來「講好」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心魂交融。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郭湛從哲學研究中闡釋與創造的辯證發展關係出發,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僅要提供闡釋性研究成果,更要提供具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認為,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理論傳統,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需要把現實問題轉化為學術問題、理論問題,使其成為哲學中的問題,並加強對中國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主張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與一切唯心主義不同,它主張: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千差萬別的現象,大至日月星辰,小至電子原子,都不過是物質的不同形式而已,因之現象儘管形形色色,卻是一個統一的物質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離開物質的現象。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