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20-11-2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現代化的過去、現在的鏈條上創造出來的,並具有明顯的未來指向,代表了中國21世紀發展的新文化、新理念。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基礎;中國

作者簡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現代化的過去、現在的鏈條上創造出來的,並具有明顯的未來指向,代表了中國21世紀發展的新文化、新理念。我們只有立足於這一高度,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容,並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建設文明的中國。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強調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具體地研究中國現狀和中國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毛澤東的這一思想開闢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這一哲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深刻的認識,就必須繼承這一傳統,聯繫中國問題和中國歷史,從中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新文化、新理念。概括地說,就是從哲學的視角,尤其是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研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應先於「行」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將這些價值觀劃分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這一概括和區分明確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則。這一準則無疑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但是,從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看,要真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僅僅談「行」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行」背後的「知」,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觀念。人們只有充分而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哲學觀念,才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則融入血液之中,變成自覺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應該先於「行」。

  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問題已經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在各種雜誌報刊上、在國內相關的學術會議上、在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播電視中,學者們所討論的、講解的大多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問題。那麼,學術界為什麼熱衷於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問題呢?除了「行」對「知」本身有著認識論需求,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這就是,不同學派和思潮都在爭奪當下中國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思想變革運動的展開,中國的學術研究也進入了一個變革時代,一方面是原有的哲學傳統,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等實現哲學觀念的自我更新;另一方面是新思潮的不斷出現,極大地衝擊和改變了原有的哲學「版圖」,以往那些以純粹抽象概念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領域,如傳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等越來越邊緣化,而那些以人的文化觀念、意識形態、公平正義、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領域,如文化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倫理學、生態哲學等發展起來,佔據了主導地位,成為當下中國哲學學術的主體話語。由於這兩個方面的變革,中國學者的學術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不再把自己的學術禁錮在書齋裡,也不滿足於在封閉的、狹隘的學術圈中發表觀點,而是越來越關心社會,越來越熱衷於發表關於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的觀點,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參與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尤其是希望通過闡釋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項經濟政策、治國理念和核心價值觀而在當今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發出聲音。正是這樣,每當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生新的變化,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提出新的經濟政策、治國理念和核心價值觀時,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或引入新的理論,或藉助於國外的某一思潮,來評析中國社會變革的方向,以此影響中國社會變革的方向。對於我們黨來說,要想掌握中國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基本觀點來闡發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種經濟政策、治國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在這種闡發中,馬克思主義者當然要吸收其他思潮的合理思想,但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根本立場和觀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釋也是如此。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潔瓊)

相關焦點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作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例如,為了回擊無政府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猖狂進攻,李達先後撰寫和發表了《什麼叫社會主義?》《社會革命的商榷》《無政府主義之解剖》等一系列文章,深刻地揭露了各派無政府主義的共同的世界觀基礎即個人主義。李達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上述思潮的過程中,系統、準確和深刻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 「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
    李景源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經歷了由「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轉變。中國提供了馬克思主義本地化和民族化的重要經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成為紮根於中國土壤、與中國實際相一致的新形態的思想體系,它從根本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國際化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唯物史觀的引進是中華民族長期探索的結果,長期系統的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心教授張紅軍表示,就中國的文學與文藝理論而言,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研究是百年來的主流。同時,馬克思主義也為百年來的文學與文藝創作實踐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藝思想,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中國「新文學」與「新文藝」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有些學者總覺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單,不如唯心主義哲學那樣玄妙有嚼頭。其實,真理從來是樸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大海,淺者見其淺,因為他站在岸上只能看到表面;深者知其深,因為他跳到大海裡。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大智慧,不能淺嘗輒止,必須深入、深入、再深入。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學習研究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對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積極作用。」①在此,我們主要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引進對我國哲學學科發展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新視閾的開啟、哲學新思維的培養、哲學新論題的提出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積極影響。
  •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統一的,也是多樣的。正是建立在世界統一性基礎之上的多樣性為人類展開了一個無限豐富的世界。但是,在日益強勁的全球化進程中,經濟強國的文化產品在自由貿易的旗幟下席捲了各民族國家,西方價值觀對民族國家的本土價值觀形成了巨大衝擊,文化多樣性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3、科學性: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又返過來指導科學的具體實踐。來源於科學,作用於科學。4、創新性:實踐是發展的,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中國道路的選擇、中國理論的提出和制度的設計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認為創新的奧秘就在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種雙重的結合是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其理論形態就是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內容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一新型文化的精髓則是一系列的哲學觀念。
  • 尋求圖書評價的哲學基礎
    尋求圖書評價的哲學基礎 2015年09月29日 08: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楓雲 字號 內容摘要:圖書評價作為一種對圖書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必須在科學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指導下進行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創新提供了契機和動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表示,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孕育了創新思維,催生了思想解放運動,為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提供了實踐基礎和精神準備;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提出了許多重大現實課題,積累了富有探索性的「特區」經驗,提出了富於挑戰性的迫切要求,而這些直接推動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
  • 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原標題: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指出了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馬克思主義理論怎樣應用於中國的實際,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學術界已經有豐富的論斷,而本文旨在探討為何中國的土壤裡能夠結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果。為什麼十月革命以後,在社會主義陣營眾多國家和地區中,只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呢?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我們黨的軍事哲學,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對軍事領域矛盾運動規律進行深刻思辨、高度抽象的思想結晶,是揭示軍事活動根本規律、根本價值和根本方法的系統化科學理論,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精髓。在建設強大人民軍隊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回答軍事問題,形成並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才培養(特別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因此,我們的哲學通識教育必須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 [3]。要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是我們進行哲學通識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
  • 尹漢寧:談談《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的方法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和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建設的重大任務。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幹部讀本)》(以下簡稱《十講》),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貼黨員幹部思想和工作實際,深入闡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受廣大黨員幹部歡迎。
  • 從「一塊整鋼」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整而嚴密的理論整體,這個整體性不是以「自然與歷史的對立」為基礎的整體性,而是以「自然與歷史的統一」為基礎的整體性。這個整體性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枝節問題,而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根本性問題。馬克思曾說:「不管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東西都是互相密切聯繫著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從中單獨抽出來」。
  •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B 揚棄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C 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領域  D 取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部分內容E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步和發展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的含義在於()  A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尋找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答案  B 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  C 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同中國哲學優秀傳統相結合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深刻認識新思想
    這兩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內容把「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列,可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中汲取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視程度。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主要目的在於運用,在於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轉化為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轉化為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哲學的落腳點就在於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