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現代化的過去、現在的鏈條上創造出來的,並具有明顯的未來指向,代表了中國21世紀發展的新文化、新理念。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基礎;中國
作者簡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現代化的過去、現在的鏈條上創造出來的,並具有明顯的未來指向,代表了中國21世紀發展的新文化、新理念。我們只有立足於這一高度,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容,並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建設文明的中國。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強調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具體地研究中國現狀和中國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毛澤東的這一思想開闢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這一哲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深刻的認識,就必須繼承這一傳統,聯繫中國問題和中國歷史,從中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新文化、新理念。概括地說,就是從哲學的視角,尤其是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研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應先於「行」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將這些價值觀劃分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這一概括和區分明確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則。這一準則無疑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但是,從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看,要真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僅僅談「行」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行」背後的「知」,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觀念。人們只有充分而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哲學觀念,才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則融入血液之中,變成自覺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應該先於「行」。
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問題已經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在各種雜誌報刊上、在國內相關的學術會議上、在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播電視中,學者們所討論的、講解的大多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問題。那麼,學術界為什麼熱衷於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問題呢?除了「行」對「知」本身有著認識論需求,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這就是,不同學派和思潮都在爭奪當下中國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思想變革運動的展開,中國的學術研究也進入了一個變革時代,一方面是原有的哲學傳統,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等實現哲學觀念的自我更新;另一方面是新思潮的不斷出現,極大地衝擊和改變了原有的哲學「版圖」,以往那些以純粹抽象概念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領域,如傳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等越來越邊緣化,而那些以人的文化觀念、意識形態、公平正義、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領域,如文化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倫理學、生態哲學等發展起來,佔據了主導地位,成為當下中國哲學學術的主體話語。由於這兩個方面的變革,中國學者的學術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不再把自己的學術禁錮在書齋裡,也不滿足於在封閉的、狹隘的學術圈中發表觀點,而是越來越關心社會,越來越熱衷於發表關於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的觀點,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參與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尤其是希望通過闡釋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項經濟政策、治國理念和核心價值觀而在當今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發出聲音。正是這樣,每當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生新的變化,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提出新的經濟政策、治國理念和核心價值觀時,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或引入新的理論,或藉助於國外的某一思潮,來評析中國社會變革的方向,以此影響中國社會變革的方向。對於我們黨來說,要想掌握中國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基本觀點來闡發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種經濟政策、治國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在這種闡發中,馬克思主義者當然要吸收其他思潮的合理思想,但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根本立場和觀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