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社會思潮作為20世紀的黃昏悄然展翅的「密涅瓦」(貓頭鷹),不僅回眸了人類自身與世界文明的百年曆程,而且也回應了新世紀遇到的種種新矛盾與新問題。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評析》(以下簡稱《思潮》)一書聚焦當今思想領域裡的三大問題論爭,選取了最具時代特徵和問題意識的人文主義、科學主義、經濟全球化、普世倫理、女性主義、綠色和平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八個社會思潮加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當今社會存在的三大思想論爭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一元性與多樣性、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論爭。
20世紀後半葉以來,科學與人文的矛盾、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論爭成了當今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哲學難題。科學主義所秉承的質疑精神、批判精神、實證精神無疑是科學進步的助推器,但是現代科學及其科學主義思想觀念也日益暴露出許多問題,如世界觀念中人與自然的對立,發展觀念中「GDP崇拜」和科學發展的衝突,意義世界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矛盾,生活世界中物質享樂與精神追求的錯位就是其主要表現。作者力圖通過評介西方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的學術宗旨,以在二者的對話、交流和借鑑中,回答人的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遇到的新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統一的,也是多樣的。正是建立在世界統一性基礎之上的多樣性為人類展開了一個無限豐富的世界。但是,在日益強勁的全球化進程中,經濟強國的文化產品在自由貿易的旗幟下席捲了各民族國家,西方價值觀對民族國家的本土價值觀形成了巨大衝擊,文化多樣性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與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一樣,國家觀上的霸權主義、兩性關係中的男權主義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世界的多元色彩,人類必須找到一條維護多樣性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發展道路,達到「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的目的。在此,「全球化思潮」、「普世倫理思潮」、「女性主義思潮」這一隻只哲學土撥鼠,為人們解構西方中心主義偏見、鬆動排他主義的土壤、打破男權社會的壁壘,撬動文化沙文主義的銅牆,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作為一種文明狀態,現代性將20世紀的社會推向了極限:在經濟領域,自由主義導致了不受限制的物質主義和破壞生態的消費主義;在社會領域,法西斯專政導致了種族歧視、大屠殺和暴力。作為一種思想方法,確定性、穩定性、一致性和封閉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性的貪婪和無度,造成了思想的固執和僵化。於是,對現代性進行哲學反思既是邏輯的必然,也是當代思想家的使命。綠色和平主義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思潮就是這種反思的哲學產物。
作為一種哲學思考,西方社會思潮的研究範式、主要命題、研究結論無疑為解決我國發展中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借鑑和有益的啟發。然而,吸收和借鑑外域文化必須有我們自己的「坐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全黨全社會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踐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覺,對於辨別西方社會思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要吸收西方社會思潮中的積極因素。我國現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最突出的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以資本擴張為訴求的城市發展模式,以工具理性為表徵的價值觀念,以炫耀、畸形、符號為代表的消費習慣等等。解決這些問題,西方人文主義思潮、生態社會主義、後現代主義等西方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二是要批判西方社會思潮中的有害因素。西方社會思潮根源於西方社會的經濟生活,是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引發的社會矛盾的反映。在思潮向中國傳播的過程中,有些思想家、理論家、政治家刻意輸出資產階級的政治價值觀和文化價值觀,以實現意識形態的「一統天下」。對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判斷標準和行為準則,批判其理論基礎,揭露其思想危害,提高人們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維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和侵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和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命線」。
(《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述評》,高春花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