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聶海傑, 博士,鄭州輕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關鍵詞: 馬克思; 哲學革命; 解釋世界; 改變世界; 無產階級;
原文出處:《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自改革開放以來,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一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常青樹」。馬克思究竟如何變革舊哲學而創立一門新哲學?對此, 不少學者都作了深入研究。國內學術界提出了「兩次轉變說」和「雙重邏輯說」。近幾年來, 孫正聿、張一兵和吳曉明等教授又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在充分借鑑前人成果的基礎上, 筆者將進一步對馬克思哲學革命進程進行研究。筆者認為,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是一個整體。它不但有確定的問題域, 而且在問題的推動下, 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呈現出多維綜合的過程性特質。
一、舊哲學基本理論建制的維度缺失
探討馬克思的哲學革命, 首先得弄清它的對象和問題域。馬克思針對的並非某個哲學流派, 而是全部舊哲學, 不僅包括唯心主義, 也包括「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1]499。但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又有著根本不同於以往的本質規定。以往的哲學革命普遍都不徹底, 都沒有真正撼動西方哲學根基, 反而要「夯實地基」以「重建形上學」。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現代。以海德格爾為例, 他雖然深刻指出了以往哲學「遺忘了存在」的問題, 但卻仍然以「返回步伐」的方式為之奠基[2]。而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出發點不是夯實西方哲學地基, 而是對其進行徹底前提批判;其目的不是重建形上學, 而是要終結全部舊哲學。
在馬克思看來, 舊哲學的基本理論建制有著內在的維度缺失。就世界觀而言, 唯心主義將先驗的觀念設定為本體, 消解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舊唯物主義雖然肯定了自然界的本體優先性, 卻摒棄了哲學對世界的能動反作用。問題進一步延伸到了歷史觀層面。所有哲學家們的歷史觀都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他們要麼直接將歷史歸結為精神或意志的產物, 為它披上一層顛倒幻彩;要麼則滯留於表象而無法抓住本質。世界觀、歷史觀的局限在價值觀層面突出地反映出來。隨著現實世界被歸結為抽象的觀念本體, 割裂理論與實踐就成為舊哲學的價值立場。「因為在現世中不能盼望有更美滿的境況, 所以只好遷就現實, 以求苟安」[3]。這裡顯然浸透著為確保「前定的和諧」理性必須服從於不合理現實的傾向。質言之, 針對不合理的當下, 哲學家們只得以應有去解構現有。究其實質, 「這種改變意識的要求, 就是……藉助於另外的解釋來承認它。」[1]516全部舊時代的哲學家們因此都無力打通哲學走向現實的道路, 不同程度地墮入先驗的意識形態幻夢。
由此可見, 舊哲學的基本理論建制蘊含著固有缺陷。「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 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502受自身理論建制束縛, 哲學家們陷入先驗地構造世界的誤區, 根本無法為實踐地變革世界提供理論指導;他們所陷入的唯心史觀迷誤及其意識形態幻想, 是其不可避免的邏輯終局。正是如此, 只有對舊哲學實施徹底前提批判, 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才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