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2020-11-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聶海傑, 博士,鄭州輕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關鍵詞: 馬克思; 哲學革命; 解釋世界; 改變世界; 無產階級;

  原文出處:《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自改革開放以來,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一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常青樹」。馬克思究竟如何變革舊哲學而創立一門新哲學?對此, 不少學者都作了深入研究。國內學術界提出了「兩次轉變說」和「雙重邏輯說」。近幾年來, 孫正聿、張一兵和吳曉明等教授又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在充分借鑑前人成果的基礎上, 筆者將進一步對馬克思哲學革命進程進行研究。筆者認為,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是一個整體。它不但有確定的問題域, 而且在問題的推動下, 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呈現出多維綜合的過程性特質。

  一、舊哲學基本理論建制的維度缺失

  探討馬克思的哲學革命, 首先得弄清它的對象和問題域。馬克思針對的並非某個哲學流派, 而是全部舊哲學, 不僅包括唯心主義, 也包括「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1]499。但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又有著根本不同於以往的本質規定。以往的哲學革命普遍都不徹底, 都沒有真正撼動西方哲學根基, 反而要「夯實地基」以「重建形上學」。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現代。以海德格爾為例, 他雖然深刻指出了以往哲學「遺忘了存在」的問題, 但卻仍然以「返回步伐」的方式為之奠基[2]。而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出發點不是夯實西方哲學地基, 而是對其進行徹底前提批判;其目的不是重建形上學, 而是要終結全部舊哲學。

  在馬克思看來, 舊哲學的基本理論建制有著內在的維度缺失。就世界觀而言, 唯心主義將先驗的觀念設定為本體, 消解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舊唯物主義雖然肯定了自然界的本體優先性, 卻摒棄了哲學對世界的能動反作用。問題進一步延伸到了歷史觀層面。所有哲學家們的歷史觀都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他們要麼直接將歷史歸結為精神或意志的產物, 為它披上一層顛倒幻彩;要麼則滯留於表象而無法抓住本質。世界觀、歷史觀的局限在價值觀層面突出地反映出來。隨著現實世界被歸結為抽象的觀念本體, 割裂理論與實踐就成為舊哲學的價值立場。「因為在現世中不能盼望有更美滿的境況, 所以只好遷就現實, 以求苟安」[3]。這裡顯然浸透著為確保「前定的和諧」理性必須服從於不合理現實的傾向。質言之, 針對不合理的當下, 哲學家們只得以應有去解構現有。究其實質, 「這種改變意識的要求, 就是……藉助於另外的解釋來承認它。」[1]516全部舊時代的哲學家們因此都無力打通哲學走向現實的道路, 不同程度地墮入先驗的意識形態幻夢。

  由此可見, 舊哲學的基本理論建制蘊含著固有缺陷。「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 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502受自身理論建制束縛, 哲學家們陷入先驗地構造世界的誤區, 根本無法為實踐地變革世界提供理論指導;他們所陷入的唯心史觀迷誤及其意識形態幻想, 是其不可避免的邏輯終局。正是如此, 只有對舊哲學實施徹底前提批判, 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才能建立。

相關焦點

  • 「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起源的影響
    編者按馬克思思想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只有放在西方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革中才能獲得準確的把握和公正的評判深入探討與馬克思思想的誕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具體事件和問題,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對西方傳統的傳承與超越,進而彰顯馬克思思想的不朽價值。本版特刊發3篇文章,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原子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哲學形態,也是觀照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近來,關於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爭,使得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再次復歸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馬克思遵循唯物史觀的方法邏輯深入到「有關時代的經濟」,探索「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深層奧秘,這就使得作為「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兼具歷史哲學與實證科學的雙重屬性。馬克思在「世界歷史」思想領域實現的偉大變革具有開創性貢獻,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是「世界歷史性的事業」的科學論斷越發展現出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佔統治地位的流行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以下簡稱「類本質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它表明,馬克思當時還不能與舊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根本劃清界限。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馬克思一生都在歐洲輾轉生活,雖然從未親身來到中國,但是他的思想卻在中國大地深深紮根並贏得中國人民的真誠擁護。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深切緬懷了馬克思的偉大人格和歷史功績,重溫了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思想,表達了我們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思想家的無限敬仰,宣示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堅定信念。習近平同志特別提到,馬克思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十分關注。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商逾同志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及其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歷史命運》,於1999年立項,2003年10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2003年8月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課題組成員有:汪健、陳錫林。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兼析《資本論》中勞動辯證法的革命意義 2019年12月17日 11:03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作者:何雲峰/王紹梁 字號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縱觀一百多年來的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一種東西方文明進程的形勢逆轉:隨著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整體革命前景的暗淡,強調將馬克思直接銜接黑格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也漸趨沒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蓬勃發展,突破以蘇聯教科書為藍本的「近代解讀」範式和革新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理解的思想要求被表達為越來越鮮明的學術議題。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本文的基本工作,在於集中從四個方面來實事求是地指認並澄清阿倫特的誤解,以此為馬克思的政治哲學作出必要辯護。  誤解之一: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存在無法彌合的邏輯和思想矛盾  在《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第二手稿中,阿倫特這樣說道:  馬克思所產生的影響及其科學工作的根底裡的東西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很難找到合適的說辭。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是一個由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衝突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唯物主義直接從人類的自然意識出發去理解世界的本質,主張物質是世界的實體和本原,這是古代「前蘇格拉底哲學」和近代「前康德哲學」的共同特徵,代表了人類追求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之偉大理性精神的努力。另一方面,唯物主義固有的反宗教傾向及其啟蒙民眾心智、淨化民眾信仰的作用,又使它成為最早的意識形態和哲學政治。  但唯物主義為什麼成為馬克思革命理論的哲學綱領?
  • 4分鐘get馬克思主義哲學要點:《馬克思是對的》第2集網絡版
    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宣部理論局、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了5集通俗理論對話節目《馬克思是對的》。4月28日,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融媒體平臺推出節目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4分鐘網絡版,生動科普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唯物史觀,又稱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長久以來,學界主要關注的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的交往思想,對晚年筆記中的交往思想極少關注。事實上,交往乃是馬克思終其一生一直關注的重要問題。